關(guān)外紫禁城·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又稱后金故宮、盛京皇宮。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guān)前建造的皇宮,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使用的宮殿,占地六萬平方米,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筑九十余所,三百余間。清朝入關(guān)后對盛京皇宮又進行了保護和擴建,到乾隆時基本形成今日規(guī)模。沈陽故宮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于北京故宮,現(xiàn)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構(gòu)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筑群,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項目。
與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建筑風(fēng)格上更添有滿、蒙的特色。在布局上,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布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臺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qū)域,這是來源于滿族人喜居于臺崗之上的生活習(xí)慣。在建筑風(fēng)格上,以漢族建筑風(fēng)格為主,兼?zhèn)淞嗣?、藏藝術(shù)。 ↑ 1P 沈陽故宮獨有的八角重檐亭式建筑——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nèi)最莊嚴(yán)最神圣的地方。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大政殿用于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 2P 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 ↑ 3P ↑ 4P 殿內(nèi)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nèi)設(shè)有寶座、屏風(fēng)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 ↑ 5P 大政殿前廣場兩側(cè),以倒“八”字排如雁行的亭式建筑為“十王亭”,是清朝入關(guān)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nèi)辦公的地方。因建筑在修繕,全都架有腳手架,所以只這樣做焦外拍了一張。
↑ 6P 中路大清門:又稱“午朝門”,俗稱午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筑,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此門莊嚴(yán)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筑混成一體,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
↑ 7P 大清門后的崇政殿:又稱“金鑾殿”,通稱“正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結(jié)構(gòu),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是皇太極處理政務(wù)、接見使臣的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也在此聽朝理政。
↑ 8P ↑ 9P ↑ 10P ↑ 11P 崇政殿后的鳳凰樓:原名“翔鳳樓”,為清寧宮內(nèi)院的門樓。高三層,歇山頂,面闊進深各為三間。曾是皇帝計劃軍政要事和舉行宴會之地,清朝入關(guān)后改為存放歷代實錄、玉牒、“御影”以及玉璽的場所。正反兩面都在修繕,架著腳手架,只側(cè)面拍了張。
↑ 12P 清寧宮,原稱“正宮”,1625年前后修建,是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位于高3.8米的高臺之上,前有鳳凰樓,四周為高墻,構(gòu)成獨立的城堡式建筑。宮殿為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綠剪邊黃琉璃瓦。東邊一間為帝后寢宮,西邊四間為神堂,是薩滿教祭祀之所。宮前有索倫桿,東為東配宮、關(guān)雎宮、永和宮,西為西配宮、麟趾宮、衍慶宮。
↑ 13P 清寧宮內(nèi)的神堂 ↑ 14P 關(guān)雎宮,是皇太極最鐘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吊在房頂?shù)膿u籃是滿族的一大怪。 ↑ 15P 宮內(nèi)唯一的煙道,共十二層,恰巧與大清的十二朝吻合 ↑ 16P 清寧宮后的臺階,由此可下到后花園 ↑ 17P 西路的戲臺,另還有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 ↑ 18P |
|
來自: 民間中醫(yī)無擇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