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劉伯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看出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邁群雄,是值得輔佐之人。他的遺憾之處,在于對“伴君如伴虎”認識不足。他不是不懂,他知道多疑與僥幸之人不可共謀國事,但他已將全部理想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隨朱元璋效命王政。在這條路上,他走了15年。這條路既輝煌燦爛,又殘酷凄冷;既轟轟烈烈,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
本文摘自《被利益集團拖垮的王朝》,王家聲等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原標題為“看盡西風木槿花——劉伯溫的生命際遇” 民間向有“一統(tǒng)江河劉伯溫”的說法。此文可讓你一覽劉伯溫的才具、謀略、功業(yè)、識見,并對其生命際遇深深慨嘆。 至正十年(1350年)陽春三月,杭州西湖煙柳籠堤,青蓮映水。臨近正午,一艘?舫自湖心駛來,系纜錢塘門外。船上走下幾位身著元朝官服的中年男子,走進一家臨湖的酒樓。不消片刻,隨行衙役已為他們安排好珍饈玉饌、琴師歌女。 湖上風浪驟起,一團鉛灰色云團自西北方向涌出,陽光忽被蝕去。一會兒,鉛云移至湖心,盤桓少許,復又散去,天空仍清碧如洗。 “好一朵異云哪!”有人贊嘆。 “不是異云,是慶云?!庇腥思m正。 一位清瘦官員則語出驚人:“這不是慶云,是天子氣。這股氣起自金陵。10年后,那里會誕生新的英主。我命中注定,要輔佐他再造乾坤?!?/p> 這位官員名叫劉基,時年39歲,所任官職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 官場另類劉伯溫 稍通明史的人,對劉基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如果只評兩個功勞最大的明朝開國功臣,筆者以為,只有徐達與劉基兩人有資格當選。 劉基,字伯溫。在民間,劉伯溫的名氣遠遠大過劉基。劉伯溫生于1311年,正值元朝中葉的全盛時期。他22歲考中進士,然后滯留北京候補,3年后,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擔任高安縣丞。此后,他有20年的官宦生涯,其中兩次被免職。這絕不是因為劉伯溫行為放浪,犯了什么瀆職罪,恰恰是因為他過于剛正。用《明史》的話說,他丟烏紗帽的原因是“發(fā)奸摘伏,不避強御”。亂世英雄,在順世一般都沒有機會當良臣。如果沒有元末的大亂,劉伯溫恐怕只能是個寄食官場的不得意文人。 劉伯溫少時有神童之稱,據(jù)說可以一目七行。判斷一個讀書人是否有才華,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記憶力,二是領悟力。劉伯溫在這兩個方面都是超一流的。據(jù)說他游學京城期間,某日逛進一家書肆,發(fā)現(xiàn)一本天文書,遂站下來翻閱。店主見他看得入神,便上來搭話。言談中覺得這位年輕書生談吐不凡,有意將書送給他。劉伯溫笑著謝絕,說:“不瞞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這本書早已裝進了肚皮?!闭f著便流利地背誦起來。店主大驚,以為遇到了轉世的諸葛亮。 劉伯溫不僅尊崇孔孟儒學,更喜歡運籌帷幄的橫霸之術。《明史》上說他“博通經(jīng)史,于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象緯之學,就是通常所說的神機妙算。這門學問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基礎上的讖卜術數(shù)。 劉伯溫在元朝的最后幾個官職,都落腳于浙江。那幾年的浙江,主要任務是圍剿海盜方國珍。劉伯溫屢次建言而不為當政者重視,一氣之下棄官歸里,這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劉伯溫47歲。 從劉伯溫在元朝入仕的履歷可以看出,他從未當過一把手,始終是無足輕重的配角。對一般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來說,這也算是出人頭地、光耀門庭了。但劉伯溫不一樣,他少有大志,認為自己是“帝王師”一類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