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及解析,武禹襄的《太極拳論》是在王宗岳之后,演戲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后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太極拳理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武禹襄的《太極拳論》的內(nèi)容如下:
一舉動,周身具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湯,神宜內(nèi)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原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這就是說,任何一個動作,全身都要動作,動作是要輕靈,就是必須圓活,才能輕靈。圓活沒有主宰,等于機器輪子沒有按裝上,還是不起作用,所以“必須貫穿”等于全部機輪按好了,一處轉(zhuǎn),則處處轉(zhuǎn),才叫貫穿。
要輕靈,必須松,要貫穿,必須圓。而太極的圓,又必須公轉(zhuǎn)之中還有自轉(zhuǎn)。自轉(zhuǎn)就是“懂勁”,或里纏,或外纏,螺旋推進,比起機器輪子,更為復雜。
原文: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 心靜體松,內(nèi)氣舒暢,才能做到鼓溋內(nèi)斂。
原文: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 處處轉(zhuǎn)的圓,全身配合的合適,自然可免此弊。 以上一節(jié),是講拳的原理和運動規(guī)律,經(jīng)身形,講到氣,又講到神,層層深入。
原文: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方向的變化,全在腰勁,因又是重心所在之處,腰的方向變了,腳、腿必隨同轉(zhuǎn)變。與人交手,手先接觸,所以必須把圓圈行至手指上,也就是手指須走纏勁。
原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能得機得勢。 這是說上下的圓圈配合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不自牽礙,才能得勁。
原文: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配合的不恰當,身上的勁就由散而亂,檢查毛病,一定是腰和腿的方向不一致,或是方向轉(zhuǎn)過了。發(fā)現(xiàn)了毛病所在,練拳時加以糾正,各方面全是檢查。此處所以不說手者,因為手最靈活,只要腰腿配合好了,手是反正全可以用的。
原文: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nèi)也 我們學太極拳,特別要明白什么是意,意不是空洞的,而是“理想”,理想就包括原理、方法。運動時,外形的動作,必須根據(jù)原理和規(guī)律(方法),才能“不在外而在內(nèi)”
原文: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用一個圓輪子轉(zhuǎn)動,即可明此意。
原文: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 這就是力學的杠桿作用,兩人推手,只要腳步先插到對方襠中,他的重心自然牽動,對方是重點,我腳是力點,我身手是支點。
原文: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第一句,叫人先明白什么是虛實,第二句叫人明白使向一處,都有實有虛,第三句是講全身虛實的配合要協(xié)調(diào),太極拳的步法,是前虛后實,但前步虛中要有實,后步實中要有虛。前步的實,在腳尖,后步的虛在腳外側(cè),以及手足配合講,手退則足進,手實則足虛(前足不虛,不能進退自如),以兩手論,前手是實中虛,前手是虛中實,重心則永遠保持在丹田及腰部。
原文: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這又講到全身的配合,以身體講,腳是根節(jié),腰是中節(jié),頭是梢節(jié)。以臂論,肩是根節(jié),肘是中節(jié),手是梢節(jié)。以腿論,襠是根節(jié),膝是中節(jié),足是梢節(jié)。凡是節(jié),就等于軸子,只許轉(zhuǎn)動,不許搖擺,如同一部機器,按的不松不緊,一經(jīng)開動,大輪小輪,一同旋轉(zhuǎn),無一是阻礙間斷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