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云水 網上搜集
《洛神賦》原文: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huán)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héng gāo),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miǎn)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愿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fǎng fú)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lù)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y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tuān)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dì)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zhí)眷眷之款識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tà),命儔(chóu)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虿擅髦?,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guī)之猗靡(yī mí)兮,翳(yì)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鯨鯢(ní)踴而夾轂(gǔ),水禽翔而為衛(wèi)。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沽_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fēi)轡(pèi)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記曰:植初求甄逸女不遂,后太祖因與五官中郎將,植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下。時已為郭后讒死。帝仍以枕赍植,植還。度轘轅,息洛水上,因思甄氏,忽若有見,遂述其事,作《感甄賦》。后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燮按:植在黃初,猜嫌方劇,安敢于帝前思甄泣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傅會者之過矣。
趙孟頫《洛神賦》六種版本: 一、1297年(大德元年)為清夫所書 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本 2、秋碧堂刻本 二、1299年(大德三年)書(偽,故宮博物院藏) 三、1300年(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所書(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四、1301年(大德五年)書(筠清館法帖) 五、1308年左右(大德末、至大初)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六、1319年(延佑六年)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1297年(大德元年)為清夫所書 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本 紙本,25.8CM×234.5CM,是大德元年為張淵(1264年生,字清夫)書,中間有掉行補書,為其它本子所不具。 后有牟巘跋,牟巘(獻甫)是宋大理寺少卿,因不愿入仕,閑居湖州故里南園,與趙孟頫蓮花莊毗鄰。
2、秋碧堂刻本
二、1299年(大德三年)書(偽,故宮博物院藏)
偽。摹自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趙孟頫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書洛神賦本。故宮博物院藏,在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后。 題偽款,鈐偽印,筆力軟弱,似幼學執(zhí)筆,然大形略準。啟功編的一本畫冊小圖亦無說明。在諸多偽印中此本偽印算是上上品了,但差距仍然明顯。 此書卷王似峰、黃敦《趙孟頫年表》有收錄。
三、大德四年(1300年)為盛逸民所書 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書,時年趙孟頫四十七歲。此卷用筆圓轉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并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此為最常見版本,流傳最廣~~~
四、大德五年(1301年)書(筠清館法帖) 此作真跡不知何在,落款見于王連起文章中。 此石刻前半部分為成親王所補。
五、大德末、至大初(1308年前后)書 紙本,行書,縱29cm,橫220.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紙元員嶠山人(李倜),明高啟,清王鐸、曹溶題跋。前隔水王鐸“戊子五月”又題。 從書風看應是大德末、至大初所書。 此卷《洛神賦》即為趙氏行書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即妍美灑脫之風致。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yōu)美瀟灑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象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故后紙諸家題跋如是評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松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云買王得羊矣?!备邌⒃疲骸摆w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fā),真如見矯若游龍之入于煙霧中也?!? 本卷共鈐印37方,見于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著錄。
六、延佑六年(1319年)書
紙本,縱25.7厘米,橫10.3—13厘米不等,小楷書冊頁,共6開12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延佑六年八月五日 吳興趙孟頫書”,鈐“趙子昂氏”(朱文)印,卷首有“趙”(朱文)、“大雅”(朱文)印。趙孟頫六十六歲書。后有元代張雨、陳方,清代周升桓題跋。 趙氏小楷宗法二王,得益于《黃庭經》、《洛神賦》最多,而旁參晉唐人寫經,于工穩(wěn)精整中饒有綽約姿媚的風致。此帖書法可謂體現了文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婀娜矯健。帖后張雨跋云:“公藏大令真跡凡九行,嘗為余手臨于松雪齋。此帖典型具在,當居石刻之右”。其實,從《松雪齋集》卷十“洛神賦跋二則”可知,趙孟頫實際上得到的是墨跡本《洛神賦》十三行,只不過九行同米有仁跋裱于前,又四行裱于后。 鑒藏印章:“文徵明印”(白文,二方)、“衡山”(朱文)、“三橋居士”(朱文)、項元汴、梁清標及嘉慶內府印。首開下角有項氏“晚”字編號。 歷代著錄:《式古堂書畫匯考》。
本文收藏來源百度貼吧《我非藺相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