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豆腐,傳世佳肴驚世刀法。(圖片來源:moshanwang) 自淮南王劉安創(chuàng)制豆腐以來,豆腐一直是古來諸多傳世佳肴中的主要食材,酷愛豆腐的名人從古自今亦不曾少過,以豆腐為主的素菜中,頗具名氣的,要算被袁枚列入其《隨園食單》中的“文思豆腐”了。 “文思豆腐”是淮揚(yáng)地區(qū)的一款傳統(tǒng)名菜,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清干隆年間,揚(yáng)州天寧寺的文思和尚所創(chuàng)。文思和尚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制做成這道豆腐湯,滋味異常鮮美,深受前往燒香拜佛的佛門居士喜愛,因該道菜為文思和尚所創(chuàng),人們便稱它為“文思豆腐”。清.李斗在《揚(yáng)州畫舫錄》卷四中記載: “枝上村。天寧寺西園下院也。在寺西偏。今歸御花園。舊有晉樹二株。門與寺齊。入門竹徑逶迤?;ㄍ邏χ車鷶?shù)十丈。中為大殿。旁建六方亭于兩樹間名曰晉樹亭。為徐葆光所書。南構(gòu)彈指閣三楹。三間五架制極規(guī)矩。閣中貯圖書玩好皆希世珍。閣外竹樹疏密相間。鶴二。往來閑逸。閣后竹籬?;h外修竹參天。斷絕人路。僧文思居之。文思字熙甫。工詩。善識人。有鑒虛、惠明之風(fēng)。一時(shí)鄉(xiāng)賢寓公皆與之友。又善為豆腐羹甜漿粥。至今效其法者謂之文思豆腐?!?/p> 清.俞樾的《茶香室叢鈔》中亦說:“文思善為豆腐羹,至今猶有效法者,謂之文思豆腐。” 文思豆腐。(圖片來源:ltpic) 文思豆腐之所以出名,是因?yàn)槠漉r美,并且刀工驚人。一塊細(xì)軟的豆腐,全部用手工切成細(xì)如發(fā)絲的豆腐絲,其中的功夫是非常講究的。一般切豆腐都是在粘板上切,真正的文思豆腐則是在水里切,原因是在水中切豆腐不易粘刀。一盒豆腐,在一位資深的大師傅手中,橫切,豎切,幾分鐘的光景,一塊豆腐就成了幾千根豆腐絲,放在清澈的水中,根根清晰、粗細(xì)均勻。 豆腐切完之后,先將豆腐絲放入碗中用沸水漂起。然后將金針、木耳、冬菇、筍皆切細(xì)絲。冬菇絲放入碗內(nèi)蒸透。炒鍋上火,入高湯燒沸,入冬菇絲、筍絲、青菜葉絲、加鹽燒沸,盛入湯碗。與此同時(shí),另用炒鍋上火,放入高湯燒沸,放入豆腐絲,待豆腐絲浮起,立即用漏勺撈起,放入湯碗,趁熱上桌。幾分鐘的時(shí)間,一碗鮮嫩的文思豆腐就可以上桌了。 細(xì)如發(fā)絲的豆腐要經(jīng)得起火煮而不爛為一團(tuán),其訣竅在于先將豆腐絲放入開水鍋中過水,一來可以去除豆腥味,而且使豆腐絲條不易弄碎。據(jù)說,當(dāng)年干隆皇帝曾品嘗過此菜,“文思豆腐”還一度成為清宮名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