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詩如畫的桃花潭
有首燴炙人口的古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边@是唐代詩人李白在桃花潭上寫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潭在青弋江上游,距離涇縣城42公里,南鄰黃山,西接九華山,是一處久負盛名的風景區(qū)。
有人說桃花潭像塊晶瑩剔透的碧玉,源于黃山北麓的青弋江,宛如一條飄動綢帶,在萬山叢中左右縈迥,自南向北奔騰而來,到了涇縣西南隅的萬村、被一座陡峭的石壁擋住,造成一汪清幽的深潭。左邊岸上怪石聳立,古樹青藤紛披,飛閣危樓隱約其中,恍如蓬萊仙境。右岸則是白沙平野,綠色的田疇阡陌相連,古老的村舍星檐相接,漫步其中疑人武陵人家。潭面上水光瀲滟,清冷鏡潔,鳥飛魚躍,碧波涵空。待至晨光初吐,暮靄乍收,飄飄然臨風霞舉欲仙。至若春著繁花,夏蔭喬木,秋映皓月,冬迎瑞雪,四時景色宜人,及時觀賞更是美不勝收。
桃花潭是首長吟不絕的詩,自從詩仙首唱之后,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或在舟中吟詠,或于潭畔放歌,幾乎是有景必有詩。飽覽江山秀色之后,懷幽人于長往,嘆良辰之不再,于是有人寫道:“李白乘舟去,汪倫不再來”;“于今潭水依然深,無復當年乘舟客”。其實無須嗟嘆,詩仙雖往,桃花潭并未寂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寫新篇。這里的春花秋月是詩,奇峰怪石是畫,悠然不盡的潭水,流漾著人間最珍貴的友情。凡是來到桃花潭上的游人,都會留下自已的心跡,不信請看壘玉墩邊那座書版石,隨著歲月的流轉,數(shù)一數(shù)厚厚的頁巖增加了了多少層?巨大書卷積累下多少冊?其中記載了多少詩情畫意?
如詩如畫的桃花潭,既抎一方之勝,又有賢主人邀請嘉賓的佳話,使這里蘊藉著與別處不同的文化韻味。李白慕桃潭之美,更感主人們的感情,遂有贈汪倫、慕萬巨之作。詩仙的筆觸最能撥動人們的心弦,使桃花潭為更多的游客所向往,從而名昭天下。慕名而來的游客們’在追尋仙蹤之余,也許需要了解這里熱情好客的主人們的有關情況,請閱讀下面的各個章節(jié)。
二、桃花潭畔的古代居民
桃花潭畔山明水秀,古代就有很多人從外地遷來居住,先后有翟、萬、汪、陳、李等十余個姓氏。而居住在桃花潭兩岸的則是翟、萬兩姓。東岸是翟姓聚居的村落’人稱“水東翟家”,西岸就是萬村。其他一些姓氏或雜居于翟萬兩村,或散居于離桃花潭不遠的地方。千百年來和睦相處,有著相同的民風民俗,又或多或少地同桃花潭——以至同詩仙李白有某種牽連。了解他們的歷史和掌故,或可助你增加游桃花潭的興味。
1、遷來最早的翟姓
根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翟姓遷來的年代最早,大約東漢初期就來到桃花潭邊。他們是在經(jīng)歷一次滅族之災的情況下逃來的?!兜允献谧V》載:西漢承相翟方進的兒子翟義,在王莽篡奪西漢政權時任東郡太守,因謀劃聚兵討伐王莽,事敗被滅九族。僥幸逃過這次殺戮的翟氏后代,轉輾來到?jīng)艽ㄋ饔衿辽较拢ㄔ谔一ㄌ段靼叮┒ň酉聛恚院蟊环Q為“老翟家”(郡望屬“南陽世家”)。他們在此繁衍生息,后來出過不少知名人物,如東漢時的吏部尚書翟酭(或為翟酺),西晉時承相翟文選,宋建隆間的府教翟陽,以及內(nèi)閣中書翟云啟等人,逐漸發(fā)展成一個很大的宗族。但是,他們不是現(xiàn)在“水東翟家”人血緣上的祖先,僅是傳承了同一姓氏而已。因為到了明洪武八年(1375)秋天,這里暴發(fā)了一場山洪,大水把“老翟家”沖毀了,幸存者寥寥無幾?,F(xiàn)在“水東翟家”人,實際上是張姓的后裔。元朝末年,湖北沔陽張定畿兄弟與陳友諒同為縣吏,當時元朝的政權風雨飄搖,到處暴發(fā)農(nóng)民起義。張氏兄弟協(xié)助陳友諒起兵,為徐壽輝的部屬,后來陳友諒弒徐壽輝于采石,自稱“漢王”,封張定畿為大將,張定邊為太尉。朱元璋用了康茂才誘敵深入之計,在龍灣重兵包圍陳友諒。張定畿為掩護“漢王”突圍,戰(zhàn)死疆場。元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收張定畿的遺孤張佑保為義子。后來鄱陽湖大戰(zhàn),陳友諒兵敗身亡。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對陳友諒的部屬作了安撫,封陳友諒的兒子為“歸德候”。張定邊拒不受封,帶著侄兒張佑保潛逃,隱于蒼梧之野。張定邊改名“張宗道”,意思為“宗留定字之首,道留邊字之旁”。經(jīng)過數(shù)年逃亡生活,最后到了涇縣西南投靠當?shù)赝宓允稀堄颖8拿麨椤暗跃戳?,贅于李姓,娶李氏催英為妻。居于桃花潭東岸。大概翟敬六家沒有受到洪武八年的洪水之災,后代子孫繁衍為“水東翟家”。更有意思的是,這里的民俗也反映這個變化。水東翟家祭祖有個特殊的“族規(guī)”。翟氏宗祠里有塊祖宗牌位,正面寫的是“敬六公”,背面則是“張公佑?!薄C康竭^年,頭一天關上祠堂大門奠祭張公,第二天大開祠堂門擺上一百零八桌酒席,合族公祭翟姓祖先。這就是所謂“先祭張公后祭祖”的族規(guī),一直沿襲到解放前夕。
“水東翟家”同李白游桃花潭雖然沒有直接關系,但他們是當?shù)氐拇笞谧逯?,人才輩出,對于宣揚李白與汪倫的佳話,以及桃花潭的建設,都作為重要貢獻。最有代表性的“踏歌岸閣”,屹立于桃花潭東岸,就是翟姓所建。據(jù)說明洪武八年洪水使河流改道,以后建筑的踏歌岸閣不一定就是汪倫送李白的具體地點,但從汪姓居住的村莊及汪倫墓址等推測,其大體的位置可能是對的。明清以來水東翟家興旺發(fā)達。先后興建了翟氏宗祠、文昌閣、關圣殿等一批規(guī)模宏偉的建筑物,還有明、清時代的古民居群,都為風光秀麗的桃花潭錦上添花。翟村還出過不少文人墨客,他們在桃花潭上吟詩作畫,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史料,其中有各種詩文集、《桃花潭文征》等作品。清乾隆時的翟賜履,是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寫的《桃花潭記》,是篇很有特色的散文。還有汪倫寫信邀請李白的民間故事,也是翟村人的口頭創(chuàng)作。
2、“扶鳳世家”的萬姓
萬姓的祖先與翟姓不同,他們是看中了風景優(yōu)美的桃花潭,才來到這里安家落戶的。據(jù)《萬氏宗譜》記載,萬姓始祖萬修助漢光武劉秀討伐王莽,平定河北有功,后封扶風郡、槐里候,萬氏因稱“扶風世家”。南北朝時萬鵬舉宦游丹陽,及至宛陵涇縣,見有“麻川桃潭之流碧,丹峰石壁之環(huán)翠,逐愛此而家焉?!彼麄冏≡谔一ㄌ段靼?,后來稱為“萬村”。在唐朝的時候,萬村出了兩位有名的人物。一是萬晏,因五世同居受到朝廷的旌表。另一位是為李白所仰慕的萬巨。據(jù)《萬氏宗譜》世系表所列,萬晏是萬氏遷涇始祖萬鵬舉的第五代孫,因五世同居,于唐貞觀時旌為“義門”。萬村現(xiàn)存“義門”石額上,刻有“唐貞觀五年旌,清乾隆壬辰年重修”。其所載的朝代同宗譜上是一致的。不過成書于北宋初的《冊府元黽》記載:“唐大和六年,觀察使沈傳師奏:涇縣萬晏自高祖萬頹至伸芳五世同居。詔表其門閭”。沈傳師是唐文帝時任宣歙觀察使,其奏本應是“貞觀”后一百多年的事情。這同宗譜和義門石刻的年代不一致。《涇縣志》因此推測,“晏為唐初人,旌則在大和六年也”。還有人認為:萬晏在唐貞觀時受到官方旌表,大和六年沈傳師奏,又受到朝廷的旌表?,F(xiàn)存的“義門”始建于唐,歷經(jīng)興廢,至乾隆時重修的。
按照《萬氏宗譜》的記載,萬巨又是萬晏的第五代孫。他博學多才,廣有交游,不愿做官。唐玄宗時秘書郎錢起曾向朝廷舉薦,但他辭官不受??v情詩酒,到處游厲,結交了許多知名人士?!按髿v十才子”中的韓翃、盧綸等人,都有詩歌相贈。韓擁《送萬巨》詩中說:“紅箋色奪風流座,白苧詞傾翰墨場。夫子前年入朝后,高名藉藉時賢口?!笨梢娙f巨的才名是很高的,在京城受到廣泛的贊譽。唐天寶十四年李白游涇時寫的《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中說:“因思萬夫子,解渴同瓊樹。何日靚清光,相歡聯(lián)佳句?!逼崃侄删褪乾F(xiàn)在的章家渡,距離桃花潭20公里左右。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似乎還沒有見到萬巨。后來到了桃花潭,同萬巨相見,甚至可能他就是因思慕萬巨才去桃花潭的。《萬氏宗譜》說李白在萬巨家里歡聚數(shù)日,還寫了《扶風豪士歌》等詩歌相贈。不過清王琦所輯《李太白全集》的詩注中說,《扶風豪士》是寫在江蘇溧陽縣。郭沫若著《李白與杜甫》-書年表中,說李白干天寶十五年三月,在溧陽酒樓上遇見張旭,作《猛行》,《扶風豪士歌》作于同時。不論《扶風豪士歌》寫于何地,但從詩的內(nèi)容分析,是寫給萬巨的。
萬村位于桃花潭西岸,傳說有家酒店釀造很好的美酒,汪倫謊稱“萬家酒店”騙來李白,就在這家酒店里請他飲酒。雖然這是傳說,但萬村確實是歷史悠久,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建筑物。除了前面說到的“義門”,還有一座“資歷”最老的會館。據(jù)傳萬姓遷來時,當?shù)氐耐林耸巧皆阶澹麄兎Q中原移民為“客家人”。萬姓人為保存中原文化,創(chuàng)造了客家方言,并建了一座扶風會館,以團結萬姓家族,保存客家文化。按照扶風會館重修碑記的記載,這座會館始建于隋朝開皇年間(581-600)。當時萬村還沒有宗祠,興建會館是為了“聯(lián)情誼、集眾意以謀利益”,也就是萬姓人共商合族大事的場所。后來萬姓人口增多,興建了萬氏宗祠孝義堂。但扶風會館仍是萬姓族人聚集活動的地方,累世都進行修葺或重建。明洪武八年發(fā)生洪水災害,萬氏宗祠孝義堂和許多民宅均被沖毀,扶風會館幸而保存下來。它雖然不是隋朝的建筑,但是追溯它的始建年代仍應從隋朝算起。除了“義門”和“扶風會館”,萬村還有許多明、清時代的建筑物。尤其村中那曲折深幽的街道,古樸的店房和作坊,仿佛真能引入穿過時光的隧道,進入古老悠遠的歲月里,去領略那淳樸的風情。
3、傳說紛紜的汪倫
李白在詩中寫得很清楚,他游桃花潭受到汪倫的熱情款待,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不過關于汪倫的身份問題,后人卻有多種說法,使人莫衷一是。清代王琦輯錄的《李太白全集》,在《贈汪倫》-詩的題解和注釋中,引用楊齊賢和唐汝詢的話,都說汪倫是一“村人”。汪倫是否僅僅是個普通的“村人”呢?別的資料還有不同的說法。唐大歷間進士劉復,有首《送汪倫》的詩說:“春江日未熏,楚客酣送君。翩翩孤黃鶴,萬里滄州云?!卑丛娨馔茰y,似乎汪倫是個功名不就的歸隱者。而《汪氏宗譜》上記載,汪倫當過縣令。說他是新安人汪華的第五代孫,他的哥哥汪鳳思是歙縣令,“鳳林公名倫,為涇縣令,逐居桃花潭畔。”宗譜所載可彌補正史之不足,但是對于年代久遠的老祖宗,也很難有確切的考證。除了《汪氏宗譜》的記載,沒有找到其他的佐證,表明汪倫當過涇縣縣令。在清嘉慶間纂修的《涇縣志》上,職官表列入漢唐以來千余名縣令的姓名和在任年份,可是沒有汪倫的名字。另外,從李白的詩中考察,他寫給朋友的詩題上,往往直接寫出官銜,如《贈×明府》、《寄×少府》。而《贈汪倫》則沒有。李白還有《過汪氏別業(yè)》二首,也是游桃花潭期間寫的。其中有句云:“汪生面北阜,鑿石營池臺?!彼Q汪倫為“汪生”,至少說明當時汪倫還沒有一官半職。這兩首詩描寫汪倫有座雅致的“別業(yè)”,請李白在其中飲酒通宵達旦,還有“吳覦”(歌女)勸酒。由此可見,汪倫也不是個普通的“村人”,而是位家資豐厚、志趣高雅的人物。因為當時的李白已不是什么高官顯宦,而是個懷才不遇、寄情山水的閑散詩人。也就是說,汪倫沒有勢利眼,他熱情款待李白,是出于對友人的一片純情。正因為如此,李白才寫出那首廣為傳誦的詩篇,也使汪倫的名字流傳千古。僅是這一點就足夠了,汪倫是否當過縣令顯得無關緊要。試想古往今來,有幾位縣令的姓名能像汪倫那樣廣為人知呢?
《過汪氏別業(yè)二首》中,還透露出一些別的信息。詩中除了描寫汪氏別業(yè)中的景物,以及主客永夜飲酒歡歌以外,還提到李白游桃花潭的季節(jié)?!熬坪ㄒ嫠瑲猓瑸闃凡恢铩?,“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足證李白此游是在秋冬之交。他沒有看到桃花盛開、芳飛紅雨的景象,也許不無遺憾,加上他求官不遂,轉而游山玩水,尋仙訪道,因而詩中帶有蕭瑟的意味。此外,通過這首詩,還可了解李白游過桃花潭后的去向。在《過汪氏別業(yè)二首》的最后寫道:“明朝龍?zhí)度?,枕石拂苔莓?!饼執(zhí)毒褪翘一ㄌ渡嫌蔚牧_浮潭,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再上去就是九里潭和麻川,是古代涇縣、太平、石埭三縣的交界處。聯(lián)系到李白((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和《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等詩,表明他是取水道向南進發(fā)。“澀灘鳴嘈嘈,兩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側石不容舠。舟子與漁人,撐斷萬張篙?!彼{著一只狹窄的小木船,親歷河狹水急的航道,目睹撐船人逆流拼搏的情景,真是驚險萬狀,“撐斷萬張篙”的詩句便脫口而出。李白過了三門六刺灘后,是上陵陽山去找仙人竇子明呢?還是登上黃山去觀賞天下奇景呢?因為他離開桃花潭遠了,不在我們的話題之內(nèi)。
還要繼續(xù)談《汪氏宗譜》,它有汪姓遷涇始祖的記載。在隋、唐之際,涇縣有兩位名聲很大的人物,一是家住涇縣龍門鄉(xiāng)的左難當,另一位就是汪倫的高祖汪華。他倆都是“率眾保衛(wèi)鄉(xiāng)里”的武裝首領,汪華生于陳至德四年(386)。隋末亂世,群雄紛起。汪華于新安從軍,后來拉起一支武裝部隊,在宣歙二州之間與流寇作戰(zhàn)。左難當在涇縣幕山屯軍,先后在柏山和猷州筑城防守。這兩支軍隊互為犄角之勢,配合作戰(zhàn),保衛(wèi)地方的安全。后來他們都歸順了唐朝,授左難當為猷州刺史,封“戴國公”;汪華也被封“越國公”,成為涇縣西南和太平等地汪姓的始遷祖。《汪氏宗譜》上說汪倫是汪華的第五代孫,住在桃花潭東岸,是有蹤跡可尋的。從太平到?jīng)芸h的桃花潭鎮(zhèn)一帶,有多處汪姓聚居的村落。據(jù)當?shù)厝讼鄠?,桃花潭?zhèn)的桃東村,從前有座“汪公廟”祭祀汪倫,還有汪姓的祠堂。而且“汪倫墓”也在桃花潭東北的山丘上?,F(xiàn)在桃花潭西邊壘玉墩附近的“汪倫墓”,是1985年修“懷仙閣”時才移過去的。前些年在桃花潭鎮(zhèn)還發(fā)現(xiàn)一塊石額,上面刻有篆文“別業(yè)居”三字,有人考察認為是唐代之物,或許就是“汪氏別業(yè)”門上的橫額。參照李白《過汪氏別業(yè)二首》中的描述,真可以修建一座仿古建筑,恢復汪倫的別業(yè)居,以銘記他邀請李白之功。前面說到汪倫邀請李白的故事,是水東翟家的民間傳說,清代著名學者袁枚把它寫進了((隨園詩話》,得到廣泛的傳播。這則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是:汪倫給李白寫信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來,后知此處并無十里桃花,而是相距十里處有個桃花渡。也無萬家酒店,只有萬姓人開設的一家酒店。翟村的民間故事還說,汪倫曾經(jīng)多次邀請李白,在最后一封信中列舉了“水東十景”,其中有“十里桃花九里店,萬家好酒店?!焙糜魏蔑嫷睦畎祝庞信d趣來桃花潭作客。這故事是趙青藜說給袁枚的,趙是涇縣人,清乾隆間進士,做過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辭官回家后從事著作和教學,留下很多著作。他同水東翟家有姻親關系,還為翟村寫過《創(chuàng)建文昌閣記》,當然知道這個民間傳說。袁枚與趙是同時代人,他到過涇縣,聽到青藜講的掌故,把它寫進了《隨園詩話》。這則故事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它不是產(chǎn)生在唐代,因為“水東十景”中有不少是明清時代的建筑物和地名。不過這則故事風趣幽默,也反映了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容易使人“信以為真”。
三、古代詩人筆下的桃花潭
李白之后,歷代都有游人來桃花潭寫過詩。真是“桃花歷亂,芳澄匯綠”,桃花潭成了詩的淵藪。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生動地描繪了桃花潭上的旖旎風光,抒發(fā)了詩人的真情實感,留下了豐富的史料。閱讀前人的詩作,更可以了解桃花潭各個景點的歷史風貌。
1、九里麻川:古代詩人筆下,桃花潭是個很大的風景區(qū)。南自麻川北至桃花渡,沿江兩岸數(shù)十里,以及玉屏山、丹山、由山等地,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景點。麻川位于青弋江上游,涇縣與太平縣(今屬黃山區(qū))的接壤處。當?shù)厝藲v來都把麻川看成是桃花潭景區(qū)的一部分。萬氏宗譜所載(《萬村十二景記詠》詩中,便有《九里麻川》 -景,詩稱“浩淼麻川九里長”?!端畺|翟氏宗譜》所錄的“東園八景”之一,也有《九里煙波》詩稱:“澀灘鳴水下龍河,一望安流九里多。煙霧牽風鳴碎玉,波頭個個綰青螺”。在建設陳村水庫(今稱“太平湖”)之前,麻川是涇縣一個小鄉(xiāng),鄉(xiāng)政府設在小河口。發(fā)源于石埭、太平的舒溪和麻溪,在小河口會合以后,流經(jīng)毛園渡、麻川渡,這一帶通稱麻川。翟賜履在《桃花潭記》中說:“潭之水有二道:南經(jīng)橫石、龍門,屈折奔注而下,澀灘其大者也;一則蕩波激石,歷三門、六刺東流而匯于澀灘。幽幽然緣九里、蕩羅浮而達于潭”。他既是敘述桃花潭之源,也是把麻川、九里潭、羅浮潭同桃花潭看成一個整體。如今,麻川和九里潭等處都已沉入太平湖底,只有從古代詩人的筆下才能領略昔日的風光。晚唐詩人枉茍鶴有首《題麻溪》詩:“麻溪清澈底,似入武陵溪。兩岸山相向,三春鳥亂啼”。詩中還寫到山村里有挑出酒旗的店肆,以及與古寺相伴的高塔。由此可見,古代的麻溪不僅風光秀麗,而且也相當繁榮。到了宋朝,汪寺丞也有首《麻溪》詩:“麻溪渡口古灘頭,萬疊青山繞四周。地僻鼎分三縣界,淵澄輻輳兩川流”。詩中說的“麻溪渡口”,可能就是原來的小河口,是舒溪和麻溪匯合的地方,也是涇縣、太平、石埭三縣的交界之處。古代涇縣的疆域較大,唐代曾經(jīng)多次劃出涇縣西南地為太平、旌德、石埭等縣。從此詩可見,到了宋朝三縣的地界大致定了下來,延續(xù)到建設陳村水庫以前。
2、壘玉仙墩:在桃花潭西岸的懸崖上,層巖擢秀,石峰兀立,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壘玉墩”。它美妙多姿的形態(tài),最能激發(fā)詩人的靈感。明嘉靖間宣州知府羅汝芳,他有首游桃花潭的詩便以《壘玉墩》為題:“青陽殊物候,駕言歷滄洲。眷此如玉人,室是春江頭。沂游往從之,曲曲澄潭幽。緋袍映彩虹,清波浸山樓?!彼脭M人化的手法,比壘玉墩為家住江邊的美人,身著緋紅色衣裳,在青山碧水間翩翩起舞,把一座沒有生命的巖石寫活了。羅汝芳也是位著名的理學家,在任宣州知府期間多次來涇縣講學,還在水西精舍旁邊增建了“熙光樓”、“退省所”等建筑物,熱心宣揚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他是“泰州學派”中的代表人物,思想接近佛教的禪宗,在這首詩中講到了修心養(yǎng)性之學:“九有既塵幻,萬品徒紛繆,愿言共明德,殷勤事遐修。”同是理學家的錢緒山,也有一首以《壘玉墩》為題的詩。在他看來巖石究非血肉之軀,也不是人工所造成的,而是“仙人閑歲月,壘玉砌成墩?!辈皇橙碎g煙火的仙人,不知花費了多少歲月,用玉石壘成這座仙墩,他同羅汝芳的想像力,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3、虹崗醉月:同壘玉墩相連的彩虹崗,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景點。古人在崗上建有“酌月樓”,供人們臨潭飲酒賞月。清代人翟漢瞻有首詩說:“酣飲虹崗側,逍遙首夏天”;“夜月山間照,人家畫里傳”。月光如水,江山如畫,面對如此景色,自可痛痛快快地暢飲一番。不過詩人們的心境不同,在此飲酒也有不同的感受。寫《桃花潭記》的翟賜履(號非熊),曾邀請青陽縣人吳襄來彩虹崗欽酒。吳襄是康熙癸已進士,做過禮部尚書。他有首《翟非熊置酒游彩虹崗》詩:“主人多雅僻,好客復好詩。一櫓拽晴浪,去去蒼崖奇?!彼麄冊谔哆呁娴煤軔芤猓骸皵?shù)魚耽潭靜,濯足愛波漪”。但是飲酒并不痛快,忽然想起李白,覺得自己的詩才無法企及:“仰天呼太白,游后更無詩。有酒不能醉,江山空自奇”。確實,李太白在桃花潭寫的詩,別人不能同他相比。想到這一點,真有“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感,連酒都喝不下去了。不過現(xiàn)在的游人們大可不必仿效吳襄,應該是“宜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4、輕舟漁歌:三潭相連的桃花潭景區(qū),自是泛舟垂釣的好去處。明代人陸子高就有詩寫泛舟游釣之樂:“萬村芳紅眩陸離,一篙新綠漾漣漪。踏歌岸上汪倫酒,贈別舟中李白詩。沙暖忘機幽鳥樂,雨香收釣鱖魚肥。問津客有重來約,莫待枝頭錦片飛?!币淮未贯?,興猶未盡,客人還想再來。主人則說:要再來就得抓緊時日,不要待到桃花落盡。桃花流水鱖魚肥,釣魚也要趕上合適的季節(jié)。但是當?shù)貪O人就顧不上這些,他們是以捕魚為生計。翟尚忠在《九里潭》詩中說:“其泉清以香,其魚美可食。吾鄉(xiāng)多扁舟,澄潭每集罭。用此代耕犁,遂以當稼穡。駢鰓攜向市,長此食舊德”?!傲N”是一種細眼魚網(wǎng),當?shù)厝擞脕碓谔吨胁遏~,然后用柳條穿了魚鰓提到市面上出售,活畫出一幅漁村圖景。當?shù)剡€有在冬天集中打魚的習俗,另是一番熱鬧景象。翟繩祖有首《桃花潭觀打魚歌》寫道:“澄潭千尺魚所集,木落煙寒水流急。漁人罟師網(wǎng)無數(shù),赤足袒胸跳波入。始知掩敵夜銜枚,人馬無聲令嚴戢。須臾鏖戰(zhàn)各爭壘,趙幟未拔漢幟立”。在靜悄悄的夜間,須臾潭上火光四起,在詩人看來這不是在打魚,而是一場鐵馬金戈的戰(zhàn)爭,場面十分壯觀。為什么要在冬天打魚?據(jù)說寒冷時大魚聚集在潭底,當?shù)貪O民約定日期開河捕撈。一時間許多木船、竹筏、大網(wǎng)、魚杈一齊下河,真有翻江倒海之勢。除了冬天打魚的熱鬧場面,還有在端陽節(jié)龍舟競渡時,兩岸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五支龍船一齊競發(fā),劃船人喊著號子,浪花飛濺,同岸上歡笑聲響成一片,是一場震撼人心的歡樂。
5、古岸踏歌:桃花潭東岸有座二層樓的“踏歌岸閣”,相傳在它的下面就是汪倫送李白的地方。高閣臨潭,碧水悠悠,使人產(chǎn)生許多懷想?!拔羧颂じ杷涂托?,今人停棹問客住。潭影深深照客心,歷亂桃花歸何處?”(魏選詩)?!疤一ㄌ端钋С?,潭上人爭羨李白。于今潭水依然深,無復當年乘舟客”(趙青藜詩)。有關桃花潭的詩中多有懷古之作,但是像洪亮吉那樣自比李白的詩卻是少見。他以《泛舟桃花潭夜半乃返》為題,寫了一首長歌:“桃花潭邊月欲華,放艇忽若乘仙槎,順流半里即一曲,曲處正放秋桃花?!睂懥颂渡系木吧螅P鋒一轉,就把自己的經(jīng)歷同李白聯(lián)系在一起:“君不見千余年來兩遷客,魚鳥可憐皆素識。一樣承恩宮錦袍,酒痕墨污無顏色??v然袍污無顏色,落筆奔虹尚千尺。多少川程與陸程,待君詩與江山敵。我亦生還承主恩,獨游疑是再來人。三更潭底呼明月,恐有當時舊酒魂”。這首詩寫得沉郁蒼涼,舒發(fā)了詩人胸中的塊壘。歷史有那么巧合,唐朝的李白做過供奉翰林,得到皇帝賞賜的宮錦袍。后來流放到夜郎,被赦免回來。生活在清朝乾嘉時期的洪亮吉,也做到翰林院編修,他的才能受到皇帝的賞識。后因批評朝政,充軍到新疆伊犁,承恩赦還。洪亮吉到?jīng)芸h來,是應知縣李德淦的邀請主修《涇縣志》。他是個有多方面才能的學者,而且在政治上很有抱負。但是命運不濟,懷才不遇,最后只能做些修地方志的工作,自然有滿腹牢騷。他這首詩以李白自況,看似狂放,其實是長歌當哭,抒發(fā)了胸中的郁悶,讀之有一種歷史的沉重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這首詩是桃花潭懷古詩中的獨步。
桃花潭有幸,同詩、書、畫藝術結下不懈之緣。除了李白等一大批詩人在潭畔行行吟,還有清初書大畫家石濤,曾來此“搜奇索怪”作畫。著名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家住桃花潭鎮(zhèn)西邊的包村,可以說是它的“鄉(xiāng)鄰”。更為難得是的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手書《贈汪倫》一詩,筆意縱橫,氣勢豪放,為桃花潭增添了光輝。
四、桃花潭景區(qū)的名勝古跡
桃花潭地區(qū)有很多名勝古跡,選擇具有一定特色的景點,分別介紹如下:
1、桃花潭:位于涇縣桃花潭鎮(zhèn)境內(nèi),距離縣城約45公里。青弋江自南而北,從太平湖以下兩岸群山中而出,到了萬村附近被一座石壁擋住,水勢縈迴,形成一座很深的桃花潭。風日晴和時水平如鏡,鳥飛魚躍,寧靜宜人。西岸怪石聳峙,竹樹參差,秀麗多姿態(tài)。東岸白沙平野,遠接綠色的田野和飛檐翹角的建筑物,古意盎然。平闊的水面上有小船往來于兩岸之間,擺渡的船家至今保持著古老的風俗,使用竹篙和木漿,還可向游人指點汪倫送李白處和背誦《贈汪倫》詩句。這就是別具風韻的桃花潭。
2、書版石:壘玉墩下有一段頁巖,一層層整齊的巖石像是許多書藉疊在一起,任風吹浪打,巋然不動。不知何人寫的宏制巨著,遺留在潭邊成為一景。或許里面記錄了千百年的故事,如果哪位游客有緣,有一天會解讀這部神秘的天書,定會得益非淺。
3、彩虹崗:彩虹崗在壘玉墩的南首,當中隔著一道小溪。崗上的巖石上紋理曲折帶紅褐色,因而翟賜履說:“每至晨光初耀,夕輝斜照,回清倒影,望之亙?nèi)艉顼w,是納彩虹崗之名矣”。也有人認為:在夏秋之間,雨后初晴,崗上常有彩虹飛起,因而得名為“彩虹崗”?;蛟S兩說都有所憑,無論是晨光夕暉中的紅褐色山崗,還是雨后初晴的七彩虹光,在青山碧水之間是極為絢麗的景觀。
4、踏歌岸閣:走出翟村的老街道,桃潭東岸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層閣樓。底層為過道,兩邊是磚砌實墻,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礎,有石階下河。閣樓底層向街道一面是敞開式,臨潭為半圓形門洞。上層為一小樓,向潭一面設窗臺欄桿,供游人憑眺潭上風光。檐下高懸“踏歌岸閣”四字橫匾,原為里人翟容所書。后毀。1983年重修時,新匾為原安徽省政協(xié)主席、書法家張愷帆所書。小樓臨街一面設木制屏風,刻《踏歌送行圖》,再現(xiàn)汪倫送李白的情景。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此樓可能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解放后又修。
5、翟氏宗祠:座落于桃花潭東北。座北朝南,五楹三進,規(guī)模宏大,建筑面積約3524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nèi)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祠內(nèi)木石構件上均有精美的雕刻,人物、鳥獸、花卉都很生動。此祠建于明代,原有“碧紗廚”和百余塊匾額,金碧輝煌。舊時過年時祭祖,祠內(nèi)可擺108桌酒席,聲勢顯赫。如今祠內(nèi)懸掛的匾額已無,僅存明萬歷、天啟間數(shù)塊木匾被人收藏保留下來。1997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羅哲文先生曾來考察,為題寫“中華第一祠”。
6、文昌閣:位于桃花潭東北。八角形的三層翹角樓閣,頂高25米,底層周長49米。外有圍墻環(huán)繞,占地10畝左右。三層樓閣逐層收分,八角高翹系有風鈴,頂端寶剎上指云天,造型秀麗端莊。底層外有回廊,8根方形大理石柱,下為青石柱礎。墻上嵌有兩塊青石碑,一為里人翟士吉撰《創(chuàng)建文昌閣敘》,一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趙青藜撰《翟氏創(chuàng)建文昌閣記》。底層向南開門,青石門坊,方磚地面。8根檐柱和4根金柱支撐。屏風前懸“盛世文明”四字木匾,后有木梯登樓。二層外有回廊,設木欄板供人遠眺。檐柱上有獅形斜撐,四面磚墻上開拱券小門。樓內(nèi)屏風上刻《陰騭文》,上首懸“文光射斗”四字木匾。三層樓外同樣有回廊欄板,獅形斜撐。八面開門,門扇窗欞上裝斜方格,當中有四瓣一花圖案。樓內(nèi)頂上為平板天花。此閣建成千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后來多次修葺,1991年文物部門撥款又修。
7、懷仙閣:聳立于壘玉墩上的懷仙閣,于1987年重建。三層樓閣依山臨水,飛檐疊出,氣勢挺拔,為桃花潭最具象征性的建筑之一。登臨閣上飽覽桃潭秀色,緬懷詩仙遺蹤,令人浮想聯(lián)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