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又稱絲繡,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guī)定衣畫而裳繡;另在《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fā)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后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善于刺繡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刺繡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大量訂購刺繡品。
蘇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發(fā)源于蘇州,在北宋時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明代始,蘇州繡工們又著重吸取了上海露香園顧繡的精湛技藝,加以融會貫通。到清代初年,已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著名絲繡流派,直到今天仍然長盛不衰。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蘇繡既是高雅的實用品,又是精美的手工藝品,素以繡工精細,針法活潑,圖案秀麗弛名中外,它具有繡面平整妥帖、色調柔和典雅、絲線疏密均整、絲理圓潤的特點,能以近百種不同的針法秀出各種題材,多次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家級禮品送給外賓。
湘繡起源于湖南民間刺繡。清代末年,優(yōu)秀絲繡匠師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了“吳彩霞繡壇”,集中了一些民間精于絲繡的“繡花姑娘”,精心繡制了大量繡品。從此湘繡開始聞名全國。湘繡制品圖案題材廣泛,風格注重寫實,善于借鑒國畫之長,表現國畫的筆墨情趣,線條簡練,層次分明,形象生動,享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贊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湘繡是以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繡品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條屏、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及各種繡衣等。
粵繡據傳創(chuàng)始于少數民族,是廣州及附近南海、順德等地的“廣繡”和潮州一帶的“潮繡”的總稱。唐代已達較高水平,當時善于絲繡的婦女很多,出了不少絲繡名師。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廣東地區(qū)主產。歷代不斷發(fā)展,民間尤其興盛。清代乾隆年間,廣州組織了行會錦繡行,使粵繡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光緒年間,粵秀作品已大量出口海外,成為享譽中外的名秀。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究華麗的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浝C從針法上大體分為“廣繡”和“潮繡”兩大流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都是以構圖飽滿且繁而不亂及色彩濃重、金碧輝煌、立體感強等藝術特征著稱于世。
蜀繡也稱川繡即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與蜀錦一起被稱為蜀中之寶。蜀繡具有悠久的歷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漢文學家揚雄在《蜀都賦》中就曾描寫了當時的絲繡盛況。清道光年間,蜀繡業(yè)已十分繁榮發(fā)達、出現了許多蜀繡作坊。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 、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復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蜀繡以構圖優(yōu)美、線條細膩、色彩鮮艷、形神兼?zhèn)?、氣韻生?的藝術風格著稱。
蘇繡作品
蘇繡作品
湘繡《虎》
湘繡
粵繡
粵繡花鳥動物四屏
蜀繡
蜀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