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齊魯周易網(wǎng) >> >> 文藝版 >> 羅氏宗譜 >> 《羅氏通譜》

 james1059 2012-03-18



山東何時有“羅”?羅氏何時從何地遷入山東?恐難稽考,本文僅從正史、山東通志、山東羅氏族譜等資料,略述山東羅氏概況。

古山東齊郡即今濟南,是羅氏郡望之一,在唐林寶編的《元和姓纂》中列為羅氏首郡。其之所以發(fā)展成羅的郡望,是因北魏時有一大批鮮卑族的羅結(jié)家族在山東為官,如羅拔,官至“濟南王”,羅殺鬼官任南青州刺史,羅念任膠州刺史,羅忸任兗州刺史,羅蓋任濟州刺史,羅衡任光州刺史,羅伊利任過安東將軍、兗州刺史等。

如果說北朝時,山東羅氏祖籍山西,奉“河東”為郡望,那么,南北朝時,見諸典籍的山東羅氏,便是當?shù)亓_氏移民的后代,他們已完全歸化,入籍為山東人。


山東齊郡羅氏,首推少年英雄羅士信,其在《唐書》中有本傳:

羅士信(595~622),齊州歷城(濟南)人也。大業(yè)中,長白山賊王簿、左才相、孟讓來寇齊郡,通守張須陀率兵討擊。士信年始十四,固請自效。須陀謂日:“汝形容未勝衣甲,何可入陣!”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雙鞬而上馬,須陀壯而從之。擊賊濰水之上。陣才列,士信馳至賊所,刺倒數(shù)人,斬一人首,擲于空中,用槍承之,戴以略陣。賊眾愕然,無敢逼者;須陀因而奮擊,賊眾大潰。士信逐北,每殺一人,輒劓其鼻而懷之;及還,則驗鼻以表殺賊之多少也。須陀甚加嘆賞,以所乘馬遺之,引置左右。每戰(zhàn),須陀先登,士信為副。煬帝遣使慰喻之,又令畫工寫須陀、士信戰(zhàn)陣之圖,上于內(nèi)史。

及須陀為李密所殺,士信隨裴仁基率眾歸于密,署為總管。使統(tǒng)所部,隨密擊王世充。敗,士信躍馬突進,身中數(shù)矢,乃陷于世充軍。世充知其驍勇,厚禮之,與同寢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將邴元真等,盡拜為將軍,不復專重之。士信恥與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高祖以為陜州道行軍總管,使圖世充。及大軍至洛陽,士信以兵圍世充千金堡。中有大罵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將嬰兒數(shù)十至于堡下,詐言“從東都來投羅總管”。因令嬰兒啼染,既而佯驚日:“此千金堡,吾輩錯矣!”忽然而去。堡中謂是東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路,俟其開門,奮擊大破之,殺無遺類。世充平,擢授絳州總管,封剡國公(從一品)。

尋從太宗擊劉黑闥于河北,有洺水(今河北省曲周縣東南)人以城來降,遣士信入城據(jù)守。賊悉眾攻之甚急,遇雨雪,大軍不得救,經(jīng)數(shù)日,城陷,為賊所擒。黑闥聞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詞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三?八。)。太宗聞而傷惜,購得其尸,葬之,謚日勇。

士信初為裴仁基所禮,嘗感其知己之恩,及東都平,遂以家財收斂,葬于北邙(在今河南洛陽)。又云:“我死后,當葬此墓側(cè)?!奔白?,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遺憾的是其本傳中未提及其先輩的名諱。但僅從其十四歲年就能“重甲上馬”、“刺倒數(shù)人,無敢逼者”的英雄氣勢,可斷定其必出自將門之后,令敵喪膽的“羅家槍”自始聞名于世。羅士信以“絳州總管、剡國公”的封號,為齊郡確認,立下不朽的功勛。他和羅君副同為歷城人,南北朝時,聚族而居的歷城羅氏,即使不是直系嫡親,也是旁支族人。筆者大膽推測,羅士信與羅君副為同支族人,那么作為“冠軍將軍”濟南太守的羅和,他有能力培養(yǎng)出像羅士信、羅君副這樣的開國將軍。

山東淄博羅氏奉羅士信為始祖,其世系情況可參閱《世系卷·山東羅氏》。

“大唐故左驍衛(wèi)將軍上柱國安山縣侯羅君副墓志銘并序”記載:

公諱君副,字進成,齊州歷城人也。若夫因生賜姓之基,命氏建幫之始,并備諸典冊,無俟詳焉。曾祖和,周中正散大夫,冠軍將軍、濟南太守;祖皓,齊亭山縣令;并存恤鰥寡,推心厲物,吏畏其威,民懷其惠。父曠,本州主簿、朝散大夫。

此墓志銘鐵證了至少在周代,山東就有了羅氏的蹤影,并且是當?shù)氐拇蠹易?。羅和任周朝中散大夫、冠軍將軍、濟南太守。羅和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是誰?是否出仕?文中沒有交代。一般而言,在極重門閥制度的古代,羅和應出自某羅氏世家。其子羅皓任齊州亭山縣令,其孫羅曠任齊州主簿,至羅和的曾孫羅君副,參與開唐戰(zhàn)爭,長期在李世民秦王府中任職,最后官封“開國侯”。其墓志銘中對其任職、事跡有精彩的描述:

公幼而驍勇,善運籌策,恥一夫之劍,蚩三冬之勤,賤枝葉之浮辭,存規(guī)矩之直行。義旗肇建,挺身降款,授上開府,尋為長槍馬軍副總管。竭力戒行,剪摧兇寇,授上柱國,又轉(zhuǎn)授秦王府驃騎將軍,又轉(zhuǎn)秦王府左一統(tǒng)軍、左四府右車騎將軍,封安山縣丞,尋進封安山縣侯,食邑七百戶。又遷太子左監(jiān)門副率,尋授左勛衛(wèi)四府中郎將,又轉(zhuǎn)右衛(wèi)右翊衛(wèi)一府中郎將。定賞廉惠,譽高于段颎;撫巡將士,恩重于臧旻。以公志昭果,干局沉濟,誠表歲寒,效宣御侮,授壯武將軍,守左驍衛(wèi)將軍,尋便即正。

昔王濟以才尚美茂,始蒞此官;荀愷以智器明敏,方臨斯職。比之于公,足為連類。方振英聲,共金石而無朽;溘如朝露,隨蒲柳而先雕。

更難得是,其墓志銘中寫到羅氏的淵源:“升龍之族,有熊之胤,縱諜謀楚,掌口(璽)仕晉?!鼻皟删涿鞔_了羅氏乃有熊氏黃帝之后。第三句歌頌羅子國的大夫伯嘉“縱諜謀楚”,第四句歌頌晉之侍中羅含。實際點明當時山東羅氏乃奉長沙為郡望。

羅君副,齊州歷城人,他為創(chuàng)建羅氏首郡──齊郡立下了不朽的功勞,其“譽高于段颎”,“才比王濟”,“智若荀愷”,可惜在新、舊《唐書》中竟不見其名。

同樣,幽州鎮(zhèn)將羅令祖之子羅君預,父子在《唐書》、地方志上亦無名分。

據(jù)“羅君預墓志銘”記載:

公姓羅,字君預,德州平原縣人也。幽州納款鎮(zhèn)將令祖之子。乾封元年(666),詔授公士,至總章二年(669),因患薨于私第。夫人冀州孫氏,年登上壽,詔授湯陰縣君;又授經(jīng)城縣君,又授萬歲縣君。

墓志銘中雖無明確羅君預的官職,但“薨于私第”,昭示了他的身份?!稗啊保瑩?jù)《現(xiàn)代高級漢語大辭典》,“古代稱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即羅君預有封爵。據(jù)其夫人孫氏屢封“縣君”,可推斷其爵位當在“縣侯”之上。

羅君預和羅君副是什么關(guān)系?同一個“君”字,是偶合還是字輩?另羅君預與南北朝時曾任“平原相”的襄陽人羅道珍是什么關(guān)系?由于正史、方志、族譜無載,此歷史之謎,留待后之賢能者考訂。

唐朝定姓族時,以當朝官品位排列,羅士信封“公”,羅君副、羅君預封“侯”,可見當時齊郡羅氏人才之盛。在唐朝,齊郡成為羅氏首郡,既符合當時政策,又名副其實?,F(xiàn)山東羅氏大部奉唐剡國公羅士信為始祖,而且斷自羅士信。

綜上所述,山東羅氏經(jīng)南北朝時積蓄力量,至隋唐,有能力與襄陽的羅氏族人一起,共同參與開唐的戰(zhàn)爭,并為開啟盛唐立下不朽功勛。同時逐漸確定了“齊郡”的歷史地位,為羅氏增加了一個著名的郡望。

山東羅氏在中華羅氏人口方面所占比重很小,但在人才素質(zhì)方面卻很高,尤其在高級人才方面卻代有聞人,為羅氏贏得很大聲譽。唐朝時,齊郡是羅氏首郡?,F(xiàn)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的羅干同志,公布的籍貫為“山東濟南”,是羅氏歷史上職位最高者。另外,吉林省委代理第一書記羅林祥,全國最高檢察院第一任的反貪局長羅楫亦出自山東。當然,還有一批縣處級、高級職稱的羅氏,如濟南鐵路局辦公室主任羅和平高級經(jīng)濟師,以及更多聚居在山東各地的羅氏,他們都為羅氏的生存發(fā)展、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貢獻。

本會收集到的山東羅氏世系資料較少,僅有淄博羅光洲供稿,無法闡述山東各支系概況,虛卷以待山東羅氏后之賢能者續(xù)修。

                 2005年12月23日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館


羅姓始祖溯源及山東歷城屬祖支系

來源:羅氏通譜網(wǎng) 作者:羅光洲

一、羅姓始祖溯源
    羅姓,是中華古老的大姓之一。據(jù)1982年調(diào)查資料顯示:羅氏位居全國100個大姓中的第20位。
    羅姓的遠古先祖,最早可追溯至軒轅黃帝。據(jù)歷代中國乃至海外各地羅氏存留的古譜世系,大都記為: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zhuānxū)……因而,在宋朝元祐三年(公元1088)鐫刻的“燦臣--希古”羅公神道碑(在淄川區(qū)二里鄉(xiāng)蘇王莊)上,曾有“邈哉羅國,顓帝之裔,厥后子孫,因國為氏”的記述。
    顓頊號稱“高陽氏”,生三子:鯀(gǔn)、窮蟬、稱。其中,稱生卷章(又名“老童”)。卷章生二子:重黎、吳回,因為重黎發(fā)明了敲石取火,給天下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所以兄弟倆次第擔任了“火正祝融”。祝融即“司火”之官,祝融氏最初為“姬”姓,后改為“妘(y n)”姓。
    顓頊之重孫--祝融吳回,生有一子,名“終”,因封于“陸鄉(xiāng)”,故稱為“陸終”,陸終娶鬼方國君之女--“嬇(或作媿,ku)”為妻,生有六子,最小的一位名叫“季連”。
    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m)”部落的首領(lǐng)?!傲d”姓,在春秋時代,既是楚人的先祖,也是羅人的先祖。至夏朝,季連的后裔--“羋”部落的分支“穴熊氏”和“鬻熊氏”,已經(jīng)活動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yǎn)陵一帶。穴熊部落進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縣東)后,大部分改稱“楚”部落。
    鬻熊部落,主要活動在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以及湖北的羅田之間。這一地區(qū)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遷北移的重要地帶。繁體的“羅”字,在甲骨文中,頗似一張撲鳥的網(wǎng)。鬻熊氏因為善于制造羅網(wǎng),勤于羅撲鳥類,而稱之為“羅”人。并逐漸演變?yōu)椤傲_”部落。所以說,“妘”姓及“熊”姓,都是現(xiàn)在羅姓氏族的主要先民。
季連的后裔中有一位名叫“鬻熊”的人,佐周文王有功。至周成王(約11世紀周公旦)時,封其孫“熊繹”于荊楚,都郢(yǐng)中(今湖北省江陵縣),盡有江漢之地。
    商朝末年,荊楚部落和羅人部落,追隨周武王伐商滅商有功,進封子爵:荊楚部落被分封于丹陽,羅人部落被分封于房州(湖北西北的房縣)。當時的羅國極小,僅是依附于楚國的小國。后來,羅人又東遷至湖北城西的羅川城(即羅子國遺址)。今南漳縣內(nèi),有羅水出焉,故號為“羅國”或“羅子國”,此時的“羅國”,仍以“妘”為姓。
先秦時期,羅人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及山西地區(qū)。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北的汨羅縣,并形成以“羅”命名的“羅縣”。秦漢時,羅人向東發(fā)展,沿長江而下,進而播遷至江西省的南昌地區(qū)。
    祝融公的第61世孫名“匡正”,原為“妘”姓。周武王三年,被封于“鄫(cng)”地(今河南新鄭縣),故稱之為“妘鄫公”。至周武王九年,匡正公奉命征南有功,又被封為“安南羅國公”,并在湖北宜城建立“羅”國?!翱镎北灰暈樵缙诹_姓的先祖,至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
    匡正公生有三子:昌允、昌蘭、昌祚。至周莊王七年(公元前690年),當傳至第24世(即祝融公的84世孫)“萬通公”(字思晦)時,羅國被楚國的楚武王吞滅。
    萬通公生有二子:一名芳噩、一名蒼噩。當時,芳噩為了躲災避禍,出逃四川,全家19口人全被楚人殺光;蒼噩因隨同父親避居于襄陽黃龍府金氏圩(wi)而幸免。蒼噩生有三子:坫(din)、研、虬(qi)。自此,羅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羅氏族系的形成,至今約有2700多年的歷史。
    匡正公的31世孫(亦即祝融公的91世孫)是“凌甫公”(名乘,字凌甫),生于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晚年佐秦有功,被敕封為“益伯侯”。凌甫公于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遷國于荊州枝江。
匡正公的40世孫(亦即祝融公的100世孫),是“天朝公”(名天朝,字嗣彝),娶妻馬氏,生有三子:君權(quán)、君贊、君用。
    君用公,是匡正公的第41世孫(亦即祝融公的第101世孫),系古羅縣人。據(jù)傳:古羅城南面有鐵羅坪,是其當年鑄鐵的地方。君用公曾任秦武陵令,因為督運官鐵,溺死于洞庭。其兄君贊,率君用子女,沿江號泣不止,慘不忍聞,尋尸不獲,乃投水歿。君用公的妻子劉氏,亦投水而盡。鄉(xiāng)人感之,于長沙城東建祠紀念。君用公被朝廷敕封為“孝感侯”。君用公之次子名羅珠,系匡正公的42世孫,亦即祝融公的102世孫。
    羅珠公,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nèi)史”,后改為“大農(nóng)令”,故世稱為“大農(nóng)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環(huán)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后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羅珠的子孫,于南朝的晉、宋、齊、梁之際,繁衍并散居各地,難以悉述。其第13世孫名羅瑭,定居于今江西省南昌縣富山鄉(xiāng)柏林村,開基創(chuàng)業(yè),獨為稱著。因而,在《柏林羅氏大成族譜》中,將西漢“豫章羅氏”的開基祖“羅珠”公,正式確定為“羅氏新一世”鼻祖。
    羅珠公的第16世孫名君章,生有二子:企生和遵生。今贛江區(qū)域諸羅氏及閩粵地區(qū)的部分羅氏,大多為企生公的子孫;而遵生公的子孫,則多半移居別省。如作者的祖宗:隋末唐初的湖北襄陽人羅藝,以及由齊郡歷城遷居淄州般(pn)陽(今淄川縣)的羅藝之子羅士信,均是羅珠的后裔。士信公,在戲曲和小說中被演義為“姓羅名成、字士信”,對此尚待考證。
    歷史上,羅氏先后形成5個郡望,即豫章、襄陽、河東(太原)、齊郡(濟南)、長沙。今國內(nèi)的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等6省所聚居的羅氏,約占全國羅氏總?cè)丝诘?5%。
    從祝融氏(作為第1代)至羅珠公(第102代),系羅氏的遠古宗親。祝融氏大約生于公元前3000年;羅珠公生于公元前245年。遠古宗親的平均代差為27.4歲。
    從102-130代,系羅氏的中古宗親:大約從西漢高后呂雉元年(即公元前187年),至唐朝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其中,隋末唐初的羅藝,系祝融氏的124世孫(羅珠公的23世孫);羅藝之子羅士信(羅成)系祝融氏的125世孫(羅珠公的24世孫)。中古宗親的平均代差為33.0歲。
從130-152代,系羅氏的近古宗親:大約從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至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近古宗親的平均代差為29.6歲。
以上歷史脈絡(luò),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豫章《柏林羅氏大成族譜》、福建省沙縣《閩沙羅氏族譜》以及臺灣《賴羅傅聯(lián)宗大族譜》中,都有詳細確切、基本相同的記載。由此可知:
    羅光洲本人確為黃帝、顓頊之后裔。當是祝融吳回公的第169世孫。

    二、作者的單線譜系
    第1世:珠公,秦武陵令羅君用公之子,名溪,字懷漢,號靈知,原籍湖南長沙府瀏陽東鄉(xiāng)純江,后遷江西,居豫章,先仕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時(公元前194—前188年),由大農(nóng)令來江右,官治粟內(nèi)史,灌(灌嬰)侯時為參軍知政,官拜相國大司農(nóng)令。因居豫章溝,繼筑新城,成為豫章羅氏開基始祖。生于秦始皇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卒于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壽九十。配張氏、傅氏,子六:居厚、宣禮、子成、知正、抵德、成通。
    第2世:羅居厚,漢武帝時襲父爵,任大司農(nóng)。配黃(或王)氏,子二:忠、悉。
    第3世:羅悉,漢武帝時官廷尉。配吳氏,子二:臣恭、臣建(羅臣建徙遷山東齊郡)。
    第4世:羅臣恭,西漢宣帝本始(公元前73—前70年)間,官長樂少府。公元4年(漢平帝劉衍),為避王莽之亂,托仙游,率家屬徙居河南汝寧府羅山縣,居辰黔山,因祠(即羅公王、載神州志)。配嚴氏,子二:奉、諶。
    第5世:羅奉,漢成帝綏和間(公元前8—前7年),官諫議大夫。配李氏、萬氏,子二:徵、微。
    第6世:羅徵,漢光武建武間(公元25—56年),官南陽太守。配李氏、宋氏、張氏,子一:達。
    第7世:羅達,字彥秀,漢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時,官中散大夫。后徙萬壽宮前黃古巷。配王氏,子三:葉、英、蓬(或芄[wn])。
    第8世:羅葉,字季茂,號立成,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時官河南太尉,詳祠記并豫章志。配張氏、楊氏,子三:暹(xin)、昇、沖靄。
    第9世:羅昇,字奇楨,漢桓帝建和(公元147—149年)時,為光祿大夫,遷武楊辟邪奉父祠。配胡氏,子三:季華(茂)、季實、季霍。
    第10世:羅季實,一名茂。字文章,漢桓帝時(公元147-167年)為河南太尉。漢末為東郡太守。娶羊城嶺姜氏,子三:霅(zh)、霄、云。
    第11世:羅霄,字秉耀,又名公明,官吳安城郡太守。配鐘氏、閻氏,子三:令恭(佐)、令曇、令儀。
    第12世:羅令恭,又名佐,字振治,蜀漢(晉)時事先主,為折沖郎將軍,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討朱褒,中流矢,卒于軍中。配徐氏,子四:澄、瑭、環(huán)、璜。
    第13世:羅瑭,字公秀,道士。與許遜、郭璞重友盟。系豫章柏林羅氏基祖。晉太康時(公元280—289年),贅北林黃響女植柏,號柏林。公原為此地始祖。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月八日,卒于西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一月十六日。配黃氏、諶氏,子三:文通、文慧、文仲。瑭公定居柏林開基創(chuàng)業(yè),迄今1700余年,子孫繁衍昌盛,后裔分居全國各地。海外也分布很廣。
    第14世:羅文通,屢詔不起,號詔賢先生。配胡氏,子三:鐘、鈇、鏗。
    第15世:羅鏗,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舉秀才,為太子舍人。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追封為英毅王。配熊氏,子二:綏、縷。
    第16世:羅綏,幼名含,字安邦,又君章、均章,同來陽宗人含父名,改為紱。東晉初,為桓溫參軍、州主簿,嘗于豐城聚徒講學。桓溫重其才,以為江右之秀。后累遷為廷尉、長沙相,致仕而卒。配胡氏,子二:企生、遵生。倆兄弟一“忠”一“孝”,且均有才名。
    第17世:羅遵生,字循伯,號永伯,晉侍御史。好學尚義,以孝聞名,官著作郎。生東晉興寧乙丑年(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時。遭桓玄難,盡孝有傳。配陶氏,封夫人。子二:昊、勛。
    第18世:羅昊,諱卿,字開益,號有行,生晉元興壬寅年(公元402年),元嘉間(公元424—453年),初任湖廣湘陰縣主簿,升任襄陽府知府,兼任本州檢校知府,特授御史,轉(zhuǎn)調(diào)直殿府。今居南昌武陽水西,為此地始祖,壽九十三歲。配王氏、楊氏,子二:智時、智友。
    第19世:羅智友,名玉孫,號琢。元徽癸丑元年(公元473年),福建延平學政。精于星理堪輿之學,士稱為金谷先生,特授光祿大夫。齊建元(公元479-482)間升長信卿。生宋元嘉癸未年(公元443年)六月十八日丑時,卒大同乙卯年(公元535年),享壽九十三。配許氏、陳氏,子三:溫中、成中、英中。
    第20世:羅成中,諱太陽,字允宦,名阿奴,號勝一。宋晉通壬寅年(公元522年)三月十二日亥時生。大同甲子年(公元544年)任福建建寧府參政,授侍郎御史、遷中散大夫。配楊氏、吳氏、李氏,子四:景顯、景哲、景朗、景章。
    第21世:羅景哲,名壯,永定(陳霸先)丁丑年(公元557年)六月初二日巳時生,卒貞觀甲辰年(公元644年),享壽八十八歲。配程氏,子三:官趾、官達、官奉。
    第22世:羅官奉,名福春,字福浚,諱世通,太建癸巳年(公元573年)十月廿九日酉時生,景朗公繼子,任山東濟南府參軍。配楊氏、許氏,子三:元郎(rěn)、元稔、元明(元明仍居山東歷城縣)。
     第23世:羅元郎,諱藝,名恩,號形。又名安慶,字子延。南陳貞明戊申年(公元588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時生。隋文帝時,隨父任,由豫章(南昌)西山,遷居濟南府歷城縣而家焉。原名藝,隋煬帝時為燕山王,大業(yè)十二年丙子(公元616年)初為虎賁郎將,起兵涿都,自稱幽州總管,改柳城郡為營州。至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降唐,敕封為燕山王,事詳唐傳。因誤信巫女妖言,反叛唐王李世民而被害。被(蒙受、遭受)難改名恩。其后不敢顯稱祖諱,遂改稱恩。大業(yè)丙子年(公元616年)初,為虎賁郎將,起兵涿都,自稱幽州總管,改柳城郡為營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降唐,敕封為燕山王,事詳唐傳。卒唐上元乙亥(公元675年),壽八十八歲。配武銜將軍女、秦瓊元帥之姑,彼時被難,不稱妣姓,除頭三橫,改稱娶南昌新吳東坪余氏,與夫招魂,合葬于高安景山。子一:世推。
    第24世:羅士信,名羅成,原名世推,生隋朝大業(yè)戊辰(公元608年)五月十八日子時。唐初為河南陜州道行軍總管、絳州道行軍總管。以節(jié)義詔子孫嗣封。事詳縣志“忠節(jié)傳”、《歷城縣志·忠烈傳》、《唐書·忠義傳》。隋末由歷城遷居般(pn)陽(今淄博市淄川)城西門里。太宗時,年十四歲(公元622年),太守張須陁擊賊,士信執(zhí)長矛駛?cè)霠I中,刺殺數(shù)人。須陁乘之大敗賊寇,因討賊有功,封為“郯國公”;忠義佐唐,又贈“護國公”,卒于河南麻依縣明關(guān)城中,年二十八歲。先葬關(guān)中,后葬長安,墓在北邙山。謚曰“勇”。詳見國史。古淄川縣城中四牌坊亦以“忠節(jié)”二字表之。配莊氏金定,誥封護國夫人。子一:名童。又據(jù)乾隆丙子(公元1756年)譜記載:配程氏,葬高白云山。子二:志為、志行。(傳云):羅安、羅春,亦是武藝超群。
    第25世:羅志為,世推公之長子。諱通,改名照,一字君用。襲封“郯國公”。貞觀丁亥(元)年(公元627年)八月十二日戌時生,居東鄉(xiāng)羅坊稽山。公原名通(童),其后因難而改名照。唐太宗議為御子,稱皇兒。元帥尉遲恭親征掃北,彼時被困,程咬金奉旨回朝頒(領(lǐng))兵,公考取勝,升為二路元帥。后薛仁貴征西,公轉(zhuǎn)為先鋒,有功于唐,贈潞(越)國公,賜姓李。卒武則天丁酉年(公元697年),享年七十二。葬漕城羅公山,戰(zhàn)(戟)溪有兵部侍郎龔嘗(賞)志墓。原配應氏(娶建城調(diào)露鄉(xiāng)應刺史智項孫女),葬高安白鶴山后。子四:尹泰、尹寧、尹瞻、尹穆。復配史氏大奈將軍女,誥封夫人,子三:章、英、昌。其中:尹泰、尹寧、尹瞻、尹穆四弟兄,皆繁衍于南方;羅章、羅英、羅昌,三兄弟后裔孫,均居山東歷城縣。
    第26世:羅章:襲封”郯國公”。配□氏,誥封夫人,子二:奭(sh)、哲。
    第27世:羅奭,配□氏,子一:祥卿。
    第28世:羅祥卿,配□氏,子一:在宮。其叔伯兄弟”祥儒”為淄川支譜始修者。
    第29世:羅在宮,配□氏,子二:佶、鳳。
    第30世:羅佶(j),配□氏,子二:舉、隲(zh)。
    第31世:羅舉,配□氏,子二:烒(sh)、煥。
    第32世:羅煥,配□氏,子一:達方。
    第33世:羅達方,配□氏,子一:致和。
    第34世:羅致和,配□氏,子一:潛。
    第35世:羅潛,配□氏,子二:渤、浩。五代紛爭之會,族屬逃散,后無所考,惟公避居諸城,慎守譜牒,世系詳明,以下四世墳墓,后遷葬淄川縣城南二里鄉(xiāng)蘇王莊巽(東南)隅。
    第36世:羅浩,贈太常寺卿。配□氏,誥封淑人,子一:巨源。時在五代十國末。
    第37世:羅巨源,贈御史大夫,配□氏,誥封淑人。子一:仲宣。時在宋初。
    第38世:羅仲宣,字燦臣,贈工部尚書,加贈金紫光祿大夫。配孫氏,贈高密郡太夫人,子二:希古、希道。墓移淄川縣蘇王莊巽隅。
第39世:羅希古,天圣辛未(北宋仁宗,公元1031)進士,仕至大名府知府,德性渾厚,才學卓異,以經(jīng)術(shù)登第。弱冠即連登云路,屢為大理寺審刑官。明達平恕,出貳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遺愛(所到之處多辦實事,留下關(guān)愛之心),人皆頌歌之,此誠科第之英才,仕途之名宦也。以朝議大夫致仕。元豐八年(北宋神宗,公元1085)加封中散大夫。配□氏,誥封恭人,子三:民先、孝直、孝先。以上四世皆窆(biǎn)于諸城縣。公歸(返遷)淄川大昆侖,并啟四世還葬于七里庵西蘇王莊巽隅。公之墓亦在此,有碑(神道碑)焉。載《淄川縣志》。羅孝先為熙寧舉人,任應天府尉。
    第40世:羅民賢(羅民先),嘉祐丁酉(北宋仁宗,公元1057)京貢舉人,任光州軍通判,配□氏,例封安人,子二:居正、安祖。
    第41世:羅居正,國學生,任太廟齋郎。配□氏,例封孺人,子四:準、粹、純、確。
    第42世:羅準,配□氏,子二:道行、道立(羅道立為今淄川區(qū)大昆侖地區(qū)屬祖)。
    第43世:羅道行,配□氏,子一:存誠。
    第44世:羅村埕,原名存誠。配□氏,子二:翱、翔。
    第45世:羅翱(o),配□氏,子三:克濟、必濟、既濟。
    第46世:羅克濟,配□氏,子二:太、望。
    第47世:羅望,配□氏,子二:坫、失諱。
    第48世:羅坫(din),配□氏,子一:想原。明永樂初移居新城縣(今桓臺縣)東關(guān)。
    第49世:羅想原,賜贈承德郎。配□氏,賜贈安人,子三:顯、興、順。
    第50世:羅興,配□氏,子三:齊、治、臻。移居桓臺縣田莊鎮(zhèn)旬召莊。
    第51世:羅齊,籍墨云軍。配□氏,子三:逢吉、失諱、逢秋。
    第52世:羅逢吉,配□氏,子一:可求。
    第53世:羅可求,配□氏,子三:玘(qǐ)、瓚、棐( fěi)。
    第54世:羅玘,配耿氏,苦志守貞,善事舅姑,入節(jié)孝祠。子三:英節(jié)、英選、英聘。
    第55世:羅英節(jié),配□氏,子一:云。
    第56世:羅云,配□氏,子三:文炳、萬希、萬有。
    第57世:羅文炳,邑庠生。配□氏,子五:褒、袞、褧(jiǒng)、襄、裳。
    第58世:羅褒,配□氏,子三:綿宗、繼宗、虎宗。羅綿宗、羅繼宗兄弟二人由新城縣旬召莊遷居尹家塢(今張店區(qū)衛(wèi)固鎮(zhèn)區(qū)西尹村),繼宗固守本姓,綿宗更姓入贅,當了本村苗姓家的養(yǎng)老女婿,故村中世傳“苗羅一家”。
    第59世:羅繼宗,配□氏,子三:德功、德寬、德言。(德功公之重孫第63世全周公一支由西尹村遷居中埠鎮(zhèn)郭家莊)。
    第60世:羅德言,字澤久,邑庠生,配□氏,子一:失諱。
    第61世:(失諱),配□氏,子一:君重。
    第62世:羅君重,配孫氏、張氏,子一:濟周。
    第63世:羅濟周,配孫氏,子一:廷義。
    第64世:羅廷義,配朱氏,子一:象瀹(yu)。
    第65世:羅象瀹,配喬氏,子二:維貞、維云。
    第66世:羅維云,配衛(wèi)固鎮(zhèn)小寨村楊氏,子三:懋崘、懋崗、懋崢。
    第67世:羅茂崗,又名羅崑山,生于1917年。娶妻衛(wèi)固鎮(zhèn)傅山村朱秀美。子二:光福、光洲。
    第68世:羅光洲。娶妻衛(wèi)固鎮(zhèn)傅山村傅愛芳。
                                                                                     

    羅光洲:編輯,男,生于1945年農(nóng)歷臘月,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衛(wèi)固鎮(zhèn)西尹村(舊稱尹家塢)人??傋V始祖名諱羅珠(籍江西南昌);支譜始祖名諱羅士信(籍淄博市淄川區(qū))。本人系珠公之第68世孫、士信公之第45世孫。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和北京人文函大法律系。歷任山東人民廣播電臺編輯兼記者、《淄流》雜志社和張店區(qū)史志編輯?,F(xiàn)為淄博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地方志學會會員。以雜文和文學評論見長。自1972年起,發(fā)表各類文藝作品近800篇。代表作有《文藝創(chuàng)作的新課題》;改編的廣播小說《盼》、《沒工夫嘆息》、《醫(yī)生的權(quán)力》在省臺多次播出,改編的廣播劇《桂花潭》、《翠微亭》傳播于全國10余家省市電臺,編輯并導演的廣播劇《桃花渡》曾被選送參加全國首屆廣播劇交流會展播。自1985年起先后參與纂寫有史以來第一部《張店區(qū)志》(1991年出版),該書榮獲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中共張店黨史大事記》(1921-1995),該書榮獲省黨史系統(tǒng)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指導編寫出版了部分鄉(xiāng)鎮(zhèn)志和部門志;主持總纂了《張店十年鑒》(1988-1997);2001年主編的《張店文史資料第四輯》榮獲省級二等獎。多年多次為省市年鑒撰寫有關(guān)條目。著名學術(shù)理論研討論文《編志隊伍建設(shè)的幾個問題》發(fā)表于1986年第三期《史志文萃》期刊。2003年3月出版?zhèn)€人專著《張店區(qū)地名溯源》。多年多次被省市級報刊、電臺評聘為優(yōu)秀通訊員、特約通訊員。多次被聘請為鎮(zhèn)、村編史修志顧問及名譽主編,堪稱張店區(qū)史志編纂專家?,F(xiàn)正參與第二部《張店區(qū)志》的續(xù)修。

 

  附言:
羅建平宗親:您好。
    寄來的柏林大成譜已經(jīng)收到。因為我不會上網(wǎng),是委托朋友轉(zhuǎn)收的,還要等其拷下來之后才能讀到。其實,我并不需要《大成譜》的全部,只想掌握羅士信及其以前的根源即可以了。歷年來,我們的祖譜只是把士信公作為第一世開山始祖續(xù)起的。
    至于我處的《羅氏世譜》,有厚厚的兩卷,目前我還無機會將其全部輸入電腦,等有機會重新續(xù)譜時再做仔細整理。屆時將答復您。目前,為了能讓你掌握大致情況,只將我自己臨時整理、為羅訓森提供的概況線索給你發(fā)過去,作為救急。見諒。

                羅光洲
             2004年12月23日

淄博羅氏播遷概況

羅氏通譜網(wǎng) 作者:羅光洲

1世:羅士信,自歷城(今濟南)遷居般陽(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
12世:羅潛,自般陽避居山東省諸城縣
16世:羅希古,自諸城縣遷返今淄博市淄川區(qū)的羅村及大昆侖地區(qū)
25世:羅坫,自淄川縣遷居今淄博市桓臺縣
25世:羅垣,自桓臺縣遷居樂陵縣楊安鎮(zhèn)楊家莊
25世:羅培,先自桓臺縣遷居臨淄縣,越六世后遷居安丘縣白墳河南莊
25世:羅壁,明朝初年遷居安丘縣謝家莊;36世:羅世官,自桓臺縣遷居安丘縣;40世:羅敬嵋,自昆侖遷居安丘縣城東(距城四十里)
28世:羅臻(羅蓁),自淄川區(qū)昆侖遷居萊蕪縣小高莊,31世:羅應誠,自萊蕪縣小高莊遷居棗林;32世:羅鳳崗,攜長子羅應龍自楊家寨遷居萊蕪縣鹽莊;36世:羅玨,自楊家寨遷居萊蕪縣鹽莊;    40世:羅繼利,自泉頭遷居萊蕪縣五色埃
34世:羅爌,自南羅家莊遷居濟南西大劉莊
35世:羅茂,自桓臺縣東關(guān)遷居蒙陰縣東如來村。時為清初,茂生五子:長支聲遠,定居城東宋家莊;二支武遠,遷居莒縣;三支文遠,遷居城西北白楊莊;四支治遠,遷居滕縣;五支遷居沂水。
37世:羅煥章,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江蘇省邳州市新集鄉(xiāng)羅塘村;                                         38世:羅聞,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沂水縣花石溝;42世:羅廣寧,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沂州蘭山縣老小屯;43世:羅奉晉,又自蒙陰縣宋家莊遷居江蘇省銅山縣白家樓。該支系截止1994年,已歷經(jīng)  14世,約計300余年。
35世:羅進公,自桓臺縣遷居沾化縣羅家場
35世:羅振興,自桓臺縣遷居高苑縣(今高青縣)樊家林;38世:羅正孟,自桓臺縣遷居高苑縣河東莊;39世:羅元吉,又自樊家林遷居高苑縣龍王套;40世:羅學理,自底橋街遷居高苑縣大蔡家;42世:羅象坊,自羅道遷居高苑縣泊塋;44世:羅茂富,自棘托遷居河北省南皮縣底橋街,至45世:羅光正,又由南皮縣底橋街遷居山東省高青縣大蔡家
37世:羅欽,自北嶺遷居益都縣黑旺莊
37世:羅思剛,遷居順天府(北京)
37世:羅德禎,自昆侖遷居蒙陰縣楊莊
38世:羅蔓信,自南羅家莊遷居博興縣魏家莊(現(xiàn)居西閘);41世:羅東魁,遷居博興縣魏家莊
38世:羅正杰,自桓臺縣北嶺遷居泰安縣
38世:羅德禎,自昆侖遷居沂源縣楊莊
39世:羅元敘,自北嶺遷居臨朐縣楊家莊
39世:羅貴杰,自馬家橋遷居鄒平縣郭家莊;40世:羅汝楷,自史家莊遷居鄒平縣田家官莊;40世:羅學渭,遷居鄒平縣羅三里;40世:羅英義,遷居鄒平縣陳度村;41世:羅寶廷、羅寶秀,自南羅莊遷居鄒平縣牛家子;44世:羅茂成,自羅道遷居鄒平縣陳度莊
40世:羅學珠,自南羅家莊遷居易州(河北?。Z水縣王郭莊
40世:羅學致,自荊家莊遷居順天府(北京)
40世:羅學襄、羅學武,自桓臺縣旬召遷居關(guān)東寬城
40世:羅學魁,遷居遼寧省紅樹溝;43世:羅維煙、羅維同,自北嶺莊遷居高苑縣南門里,后世又遷居遼寧省紅樹溝
40世:羅詠明,自昆侖遷居沂源縣曹家莊;40世:羅詠泉,遷居沂源縣灰水峪;41世:羅廷桿,自灰水峪遷居臨朐縣暴莊
41世:羅存太,遷居新泰縣柳子溝村
41世:羅宓廷,自羅道遷居山西省介修縣;41世:羅應廷,自羅道遷居山西省屯留縣滾村;41世:羅翥廷,自史家莊遷居山西省相元嶺北閻莊村;41世:羅蘭享,自旬召遷居山西省平陽府趙城縣東董村;41世:羅稟文,自傅家坡遷居山西省洪洞縣;41世:羅建楷、羅建階,自昆侖奎四遷居山西省高陵縣;42世:羅象嶒(增),自史家莊遷居山西省潞城縣安場鎮(zhèn);42世:羅象隨,自羅道遷居山西省延安沂川;42世:羅象巒,自史家莊遷居山西省屯留縣王村莊;43世:羅維釘,遷居山西省屯留縣黃雁北大向莊;43世羅維俊、羅維堵、羅維登,遷居山西省路安府屯留縣王村莊;43世:羅維仁,自三里莊遷居山西省潞城縣羅家溝;43世:羅維芙,自北嶺村遷居山西省
42世:羅象坤,自急公官莊遷居益都縣李家官莊;43世:羅維升,自南嶺遷居益都縣半截店子
42世:羅象法,自荊家莊遷居陜西;43世:羅維佑,自淄川楊家寨遷居陜西省三原縣;43世:羅維華,自南嶺遷居陜西省榆林縣
43世:羅奉晉,遷居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
43世:羅繼趙,自荊家莊遷居沈陽鐵法礦務局
43世:羅維忠,自淄川遷居遼寧省本溪市南分區(qū)
43世:羅維水,自順河莊遷居遼寧省阜新市水泥廠
43世:羅維域,自宗王莊遷居廣饒縣馬頭
45世:羅清光,自桓臺縣北嶺遷居黑龍江省海倫市紅旗街

淄博各地區(qū)各村寨輩名對照
第26世:原
第30世:尚、可
第31世:應、(或以單字三滴水旁)
第32世:繡、盡、(或以單字木字旁)
第33世:國、從、英、士
第34世:文、臣、思
第35世:世、繼、先、有、振、天
第36世:允、宜、遠、在、天、宗、子、桂、聞、世、文、晉、福、(或以單字心字旁)
第37世:禎、宗、應、亦、煥、仕、秉、文、相、萬、啟、德、思、常、清、國
第38世:元、新、肇、修、正、蔓、鳳、錫、大、丕、開、明、琳、長、承、添、永、際
第39世:昆、特、元、鎮(zhèn)、漢、永、貴、司、之、修、記、其、萬、盛、峰、興
第40世:敬、太、詠、啟、汝、登、員、峰、英、上、周、學、際、福、成、繼、運、心
第41世:建、廷、寶、魁、青、蔓、廩、云、存、嬴、廣、起、裕、亭、興、希、鴻、鳳、殿
第42世:象、廣、洪、萬、顏、毓、才
說明:
⑴本地域自25世以前上,全族未形成規(guī)范輩名。自從光緒十一年(1885)、民國九年(1920)、公元1994年修譜時統(tǒng)一制定,自42世“象”字輩起,必須遵照下列名輩取名:即“象、維、懋(或茂)、光,漢、公、懷、芳;保、家、興、慶,兆、隆、傳、長;克、紹、鴻、烈,峻、發(fā)、吉(或禎)、祥”;同、豐、順、至,周、年、寧、康(“康”為73世)。
⑵截止1994年底,本地域已經(jīng)蕃衍最盛至第49世“芳”字輩。
⑶古齊郡的羅士信世系,絕大部分聚居于今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區(qū)和桓臺縣。
⑷歷史上有記載、有大成就的名人主要有:一世祖(唐)羅士信;十六世祖(宋)羅希古。

山東淄博地域的羅氏宗譜及線索

來源:羅氏通譜網(wǎng) 作者:羅光

    據(jù)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淄川縣志》記載:“唐,羅士信,高祖時為陜州道行軍總管,以忠烈著名?!贝颂幍牧_士信,被公認為《隋唐演義》中的羅成。
    舊《濟南府志》把羅仕信(公元599-622)列為歷城縣(今濟南)人,羅仕信14歲時,為隋朝大將張須陀(zhi)麾下偏裨(pi,輔佐),后歸瓦崗軍,又歸唐,驍勇善戰(zhàn),屢建功勛。20歲任絳州總管,封郯國公。后為劉黑闥(音tā?-623)所敗,被殺時僅23歲,自此而后,23歲的年齡被稱作“羅成關(guān)”(即青少年男子的災厄之年)。今(歷城)縣東巷羅姑泉處,傳為羅仕信的故居所在。
    在民國9年(1920)《淄川縣志》的“忠節(jié)傳”和“三續(xù)世職”中分別都有記載。
    忠節(jié)傳云:唐羅士信,邑(淄川)人,后遷歷下(濟南)。年十四,齊郡守張須陀擊賊濰水上,士信請自效,須陀少之,士信怒披重甲左右鞬,上馬顧哈(xī)。須陁壯而許之。陣始列,士信執(zhí)長矛弛入賊營,刺殺數(shù)人,取一級擲之,承以矛戴而行,賊皆眙(chi)懼,無敢亢。須陀乘之大破賊。(羅士信)后歸李密,為王士充所獲,復降高祖(李淵),拜陜州道行軍總管,封郯國公。從秦王(李世民)擊劉黑闥,守洺水城,城陷不屈而死,謚曰“勇”。初,士信為裴仁基所禮,及東都平,出家財斂葬北邙,以報德,且曰:我死當墓其側(cè),后如其志葬焉?!短茣け緜鳌吩弧皻v城人”,舊志曰“邑人,遷歷下”,未知所本,姑仍之。
    三續(xù)世職云:羅童,字君用,以父士信襲封郯國公。羅章,童之子,襲封郯國公。”
    案縣舊志載:“士信,淄州人,后遷歷下?!稘细尽份d:士信,歷城人,后遷淄州。今于南鄉(xiāng)羅姓家覓得族譜,內(nèi)載:士信,歷城人,遷居淄州西門內(nèi),歷十二世,至五代(公元907-960)紛爭之,會族屬逃散,后無所考,惟有名(羅)潛者,避居諸城,慎守譜牒,世系詳明,以下四世俱葬諸城,至五世(羅)仲宣,以子(羅)希古貴贈工部尚書,始復回淄州,并遷葬潛以下四世之墓,于淄州城南蘇王莊巽隅卜塋北焉。今翁仲碑志尚存?!?br>    據(jù)《淄川縣志》記載:”宋(朝)羅希古,  (祖)先為密州諸城人,遷于淄。以經(jīng)術(shù)登第,屢為大理審刑官,明達平恕,出貳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遺愛。以朝議大夫致仕,元豐八年(公元1085)遷中散大夫。”
    今淄川區(qū)二里鄉(xiāng)蘇王莊村南,曾遺有”宋(朝)紫光祿大夫羅公神道碑”。據(jù)《淄川縣志》記載:“羅仲宣神道碑,正書元祜三年(公元1088)”?!傲_希古墓,邑南七里店(今屬淄川區(qū)二里鄉(xiāng))西有碑?!薄蹲痛h志》卷七記載了全文:
    羅公神道碑。宋故贈金紫光祿大夫羅公神道碑。鄉(xiāng)貢進士王積中撰。
承議郎知大明府元城縣,事武騎尉蘇企書丹??诳诔罾?,通判淄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護軍,賜緋魚袋,邵奎篆額。
    元豐八年(公元1085)春,天子新即位,乃大賚(1已i,賞賜)群臣,雖已告于朝、退休里閘(hà n)者,咸贈秩爵,又推寵于親間存亡,于是,朝議大夫致仕,羅公(希古)得遷為中散大夫。中散之皇考(羅仲宣)工部尚書,得加贈為金紫光祿大夫。中散公(羅希古)既已榮上之賜,且思有以發(fā)揚光祿之潛德,乃囑于里人王積中曰:吾父雖生不見知于世俗,而歿(mò)乃見褒稱于天子,雖昔無一命,而今乃官列二品,為善之報,亦可亡憾矣。唯是墓隧之間,于今得有碑,以昭示后世,求銘于人,無如子宜,謹狀其行實之一二,以告子其為吾父銘之。積中辱知與中散公甚厚,乃不能辭。唯光祿公,諱仲宣,字粲臣,密州諸城人,曾祖潛,祖浩,父巨源,皆不仕,公少樸,重喜讀書,不以書資進取,而獨取圣賢要語以履之,敦慈和惠,孝于親,睦于宗族,忠信于其朋友,鄉(xiāng)人皆愛,敬之為善人君子。父死既葬,廬于墓側(cè)哭,晝夜不止,親友不堪其哀,數(shù)勸還舍,不從,合閭里懇請之,不得已,逾三月乃歸,毀瘠(弘)以終其喪。嘗有日者告公曰:公他日必貴,何不求仕?公曰:吾于世物一無所嗜,唯嗜為善,況聲利本無意,安得貴!吾有二子,嘗教之使就科舉,其成與否,有不在己者,晉不責。吾所以貴之者第,使不為不善。爾故常擇師儒,以教其子。其后二子,皆以經(jīng)術(shù)獲第:長曰希古,即中散公也,屢為大理審刑官,明達平恕,多有陰功,在人出貳雄藩典名城,休聲美實,洋溢中外,所至有遺愛,人皆頌歌之;次日希道,調(diào)恩州清陽簿,未赴而卒。公于景祜元年(公元1034)十一月六日以疾,終于家,享年四十有六;夫人孫氏先公而歿,今贈高密郡太夫人。孫三人:長曰民先,光州軍事判官:次曰孝直,早亡;次曰孝先,應天府寧陵尉,任滿而亡。孫女四人:長適建州關(guān)隸縣令卜早;次適進士張祜:次適龍州江油縣令朱良弼;次適鄉(xiāng)貢進士李堯臣。曾孫二人:長曰居正,次曰安祖,皆太廟齋郎,而居正早亡。公始窆(biǒ n,埋葬)于諸城,中散公后家于淄(川),乃于熙寧元年(公元1068)八月庚申舉公與夫人之喪并三世祖屬之喪,皆葬于淄川之孝感鄉(xiāng)柏多里。公始亡,時中散公方為海州朐山尉,膺子之祿未久,而又年末及倦,鄉(xiāng)人咸呼,天曰報德何約也。至皇祜三年(公元1051),中散公登朝,始贈公為大理評事,鄉(xiāng)人已為口矣。中散公后益貴顯,公之封典日益加,今則“金紫”重號,上亞三公,寵厚恩隆,耀榮幽顯,又得紀德豐碑,以暴白為善,有子之慶,然后知天之報公者大而無窮也。嗚呼!今人之冒恥競進,觸刑禍不知止,貪得茍取,褒資殖產(chǎn),務為不可撼動,計者其實皆為子孫慮耳,然或顛踣(bó)以死,不得厭所欲,幸得所欲而身死名滅,子孫不得有,至轉(zhuǎn)落為溝中瘞(yì,掩埋)者皆是也。光祿公獨能不樂聲利,而唯以善遺其子,其子卒為當世名卿,以大其門,未嘗為不朽計,卒能垂榮不朽,其賢于人也。遠矣!烏得不銘。元祜三年(公元1051)春,碑具乃刻詞而銘焉。
    銘曰:邈(miǎ o)哉羅國,顓(zhuā n)帝之裔,厥后子孫,因國為氏,至唐有聞,口口垂烈,五代紹威,乘時振發(fā),或齊或魏,播遷東北,公出諸城,潛光晦德,以善遺子,不詰其成,卒能有成,為世名卿,邦有寵光,章金綬紫,天子贈公,榮動閭里,始疑其約,今享其豐,揭銘以碑,照耀無窮。刊者:蘇從禮
    相傳,羅仕信之妻名叫莊金定,原籍古般陽縣,即今淄川區(qū)磁村鄉(xiāng)大百錫村人,因羅仕信系李世民名將,李世民稱帝后曾路經(jīng)大百錫村(諧音“不謝”),有“不受民謝”之說。
    今山東省淄博市的羅氏,均源于淄川縣羅村鎮(zhèn),繼之疏散至淄川區(qū)的昆侖鎮(zhèn),以及桓臺縣的唐山、馬橋、旬召等處,張店區(qū)衛(wèi)固鎮(zhèn)南嶺村、小寨村、西尹村的羅姓,亦為羅士信之后裔。據(jù)本地傳存的《羅氏族譜》記載:始祖皆從隋末唐初的羅士信計起,至“象”字輩,已延續(xù)為42世。自“象”字輩起是:“象維懋光,漢功懷芳,保家興慶,兆榮傳長;克紹鴻烈,竣發(fā)吉祥,同豐順至,周年寧康?!?/p>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