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林語堂1937年完成的著作,在本書講解了中國人的休閑生活觀,與當時美國追求高效和成功的生活觀進行比較。書中原話是這樣的“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希望事業(yè)成功,似乎是美國的三大惡習。美國人所以那么不快樂,那么神經(jīng)過敏,原因是因為這三種東西在作祟”,顯然作者是推崇休閑生活的。因此看完這本書,觸動很大,不過短短70多年過去了,中國和美國現(xiàn)在似乎是反過來了,中國人現(xiàn)在比美國人更忙碌地在追求成功和財富,似乎忘記了生活本來的目的了,因此現(xiàn)在中國人不快樂了。本文中“讀書的藝術(shù)”一章覺得寫得特別好 ,整章摘錄了。 生活的藝術(shù) (林語堂) 在哲學的觀點上看來,勞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智慧的人絕不勞碌,過于勞碌的人絕不是智慧的,善于優(yōu)游歲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在此我不想講些中國人的悠閑過活技巧和分類,只是想說明那種養(yǎng)成他們喜閑散,優(yōu)游歲月,樂天知命的性情。 ==========
先我看不出紐約市中摩天大廈的美點,后來到了芝加哥,才覺得只要在摩天大廈的前邊有相當?shù)牡孛?,而四周又有半里多的空地,倒可成為莊嚴美麗的。芝加哥在這方面比較幸運,空地較紐約曼哈頓市區(qū)多一些。如果那些大建筑物間的距離比較寬闊,則在遠處看起來,就似乎沒有什么東西阻礙了視線。這樣比較起來,我們的生活太狹仄了,使我們對精神生活美點不能得到一個自由的視野。我們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太缺少了。
一個人不一定要有錢才可以旅行,就是在今日,旅行也不一定是富家的奢侈生活??傊?,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有一種藝術(shù)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walden)里所說的,要享受悠閑的生活,所費是不多的。
在中國,休閑活并不是富有者、有權(quán)勢者和成功者獨有的權(quán)利(美國的成功者更顯匆忙了!)而是那種高尚自負的心情的產(chǎn)物,這種高尚自負的心情極像那種西方的流浪者的尊嚴的觀念,這種流浪者驕傲自負到又不肯去請教人家,自立到不愿意工作,聰明到不把周遭的世界看得太認真。這種樣子的心情是一種超脫俗世的意識而產(chǎn)生,并和這種意識自然地聯(lián)系著的;也可說是由那種看透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的誘惑而產(chǎn)生出來的。那個把他的人格看得比事業(yè)的成就來得重大,把他的靈魂看得比名利更緊要的高尚自負的學者,大家都把他認為是中國文學上最崇高的理想。他顯然是一個極簡樸地去過生活,而且鄙視世欲功名的人。
有金錢也能享受悠閑的生活。有錢的人不一定能真真領(lǐng)略悠閑生活的樂趣,那些輕視錢財?shù)娜瞬耪嬲娑么酥械臉啡ぁK氂胸S富的心靈,有簡樸生活的愛好,對于生財之道不大在心,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悠閑的生活。如果一個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盡夠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領(lǐng)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無聊。有人說老子是嫉惡人生的,這話絕對不對,我認為老子所以要鄙棄俗世生活,正因為他太愛人生,不愿使生活變成"為生活而生活"。
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希望事業(yè)成功,似乎是美國的三大惡習。美國人所以那么不快樂,那么神經(jīng)過敏,原因是因為這三種東西在作祟。于是享受悠閑生活的天賦權(quán)利被剝奪了,許多閑逸的、美麗的、可愛的下午被他們錯過了。一個人第一步應(yīng)相信世界上并無災(zāi)難,也應(yīng)相信"把事情放著不做"比"把事情做好"更要高尚。大體上說,一個人在接信后馬上寫回信,結(jié)果是好壞各居其半。如果不寫回信,雖然一個人也許會錯過幾次良好的約會,但也會避免幾次不歡而散的約會。假如把擱置在抽屜里已三個月的信件拆開來看一下,覺得多數(shù)的信是毋需答復(fù)的;三個月后再拿起來看,那么你竟或覺得全無答復(fù)的必要了,答復(fù)只是把光陰浪費掉。寫信實也可以變成一種罪惡,它使寫信者變成推銷貨品的優(yōu)等掮客,能使大學教授變成有效率的商業(yè)經(jīng)理。在此種意義上,對那些時常上郵局的美國人抱輕視心理的梭羅,使我頗能了解他。
美國有一個雜志編輯,為了要嚴密校正錯字,就連頭發(fā)也校得灰白。中國的編輯便聰明得多,他把幾個沒校出來的錯字留下,以便增加讀者發(fā)現(xiàn)錯誤的樂趣,增加讀者細心觀察的能力。不但這樣,并且中國雜志上,都是按期刊登一篇連載小說,登了幾期之后,便突然失蹤,而讀者和編者也就淡忘了。這在美國,那編輯或許因此會大受攻擊,但中國的編輯是沒有關(guān)系的,原因就是沒有關(guān)系而已。美國工程師在建設(shè)橋梁時,核算準確,兩端的接榫點,一寸的十分之一也不會相差。要是兩個中國工人,在山的兩面分掘山洞,結(jié)果是會掘成兩個進口,兩個出口。只要山洞掘得出,中國人就覺得是沒有關(guān)系的,有兩個山洞反而可以筑雙軌鐵道了。如并不匆忙的話,兩個和一個是沒有關(guān)系的,山洞總是山洞,掘也算掘了,工作也算完畢了,要是火車能夠行走如常,那也就算不錯了。中國人也極守時,不過你須給予他們充足的工作時間。只要這規(guī)定的時間是夠長的話,那么他們總能把一份工作按照規(guī)定時間做完。
一些時候,我會發(fā)生一種先知式的幻覺,幻想在一千年之后,紐約曼哈頓市區(qū)的住戶都變成了行動緩慢者,美國的"進取者"(go-getter)都成了東方式的悠閑人。美國的紳士們或許都披上了長袍,著上了拖鞋,要是學不會像中國人的模樣將兩手縮在袖中呢,那么將兩手插在褲袋內(nèi),在百老匯大街上踱方步。十字路口的警察同踱方步的人搭訕,車水馬龍的馬路中,開車者相遇,大家來寒暄一番,互問他們祖母的健康。有人在他店門口刷牙,一邊卻叨叨地向他鄰人談笑,偶然還有個自稱為滿腹經(jīng)綸的學者踉踉蹌蹌地走路,袖子里塞著一本連角都卷的爛書。午館店的柜臺拆除了,自動飲食店里低矮而有彈力的安樂椅子增多了,以供來賓的休息。有一些人則會到咖啡店去坐上一個下午,半個鐘頭才喝完杯橘汁,喝酒也不再是一口氣地灌上一大杯,而是沾唇細酌,品味談天,體會其中無窮的樂趣。病人登記的辦法取消了,"急癥房"也廢除掉,病人同醫(yī)生可以討論人生哲學。救火車變得像蝸牛那樣地笨,慢慢地爬著,救火人員將會跳下車來,賞識人們的吵架,他們是為了空中飛雁的數(shù)目而引起的。這種快樂的時代可惜在紐約曼哈頓市區(qū)是沒有實現(xiàn)的希望的。如若一旦能實現(xiàn),則人民一定可以盡情享受許多悠閑的下午了。
從另一方面看來,世人的快樂大部分是在于能否尋到一種值得用畢生心力去做的工作,即心愛的工作?,F(xiàn)在男女人所做的職業(yè),我很疑心有百分之九十是屬于非其所好。我們常聽人夸說:"我很愛我的工作。"但這句話是否言出于衷頗是一個問題。我們從沒有聽人說:"我愛我的家。"因為這是當然的,是不言而喻的。普通職業(yè)人士每天走進他們的公事房時,其心境差不多是和中國婦人之對生育兒女一般的抱著一種"人人如此我又何能例外"的心理。個個人都在說我愛我的工作,這句話如出之于電梯司機、電話接線女生,或牙科醫(yī)生之口,顯然是一句謊言。如系出于編輯人、地產(chǎn)經(jīng)理人,或證券經(jīng)紀人則尤其屬于違心之論。我以為除了到北極去的探險家和試驗室中的科學家專心致力于發(fā)明之外,人們對于他的工作,充其量也不能超過頗感興趣、頗合性情,而總夠不上愛字。對工作的愛,萬不能比擬母親對兒女的愛。許多人常因?qū)τ谧约旱穆殬I(yè)發(fā)生厭惡而屢次改業(yè),但從沒有一個母親會對養(yǎng)育教導(dǎo)兒女這樁畢生工作發(fā)生疑義。成功的政治家會放棄他的政治成就,編輯人會舍棄他所出版的雜志成就,飛行家會放棄飛行成就,拳擊家會放棄比拳場成就,優(yōu)伶會放棄舞臺。但從沒有聽見過一個母親不論她是成功的或失敗的會放棄她的母職。她覺得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她在生命中已有了一個地位,堅信她的職務(wù)沒有一個人能夠代替。這信念比希特勒自信只有他能夠拯救德國還要深切。除了這樁自知已在生命中得到切實地位的滿意以外,更有什么東西能給人以更大的快樂?我敢說執(zhí)業(yè)的人當中,或者有百分之五居然能得到合于自己性情的工作,而能夠愛好;但百分之百的父母都覺得撫育自己的兒女乃是生活目標中最深入最切身的部分。因此可知一個女人自然在做母親的天職中比做一個建筑師更易于獲得真正的快樂,而大自然也絕不使她失望的。所以婚姻豈不是最宜于女人的職業(yè)嗎?
成功的政治家會放棄他的政治成就,編輯人會舍棄他所出版的雜志成就,飛行家會放棄飛行成就,拳擊家會放棄比拳場成就,優(yōu)伶會放棄舞臺。但從沒有聽見過一個母親不論她是成功的或失敗的會放棄她的母職。她覺得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她在生命中已有了一個地位,堅信她的職務(wù)沒有一個人能夠代替。這信念比希特勒自信只有他能夠拯救德國還要深切。除了這樁自知已在生命中得到切實地位的滿意以外,更有什么東西能給人以更大的快樂?我敢說執(zhí)業(yè)的人當中,或者有百分之五居然能得到合于自己性情的工作,而能夠愛好;但百分之百的父母都覺得撫育自己的兒女乃是生活目標中最深入最切身的部分。因此可知一個女人自然在做母親的天職中比做一個建筑師更易于獲得真正的快樂,而大自然也絕不使她失望的。所以婚姻豈不是最宜于女人的職業(yè)嗎?
元朝名畫師趙孟鈷,他的太太管夫人也是一位著名畫家,早已引用過這個泥土和水的譬喻。當夫妻倆都在中年的時候,孟兆頁對她的愛情似乎減退,想納一個妾。管夫人即作了下面這一首小令,使她的丈夫看了非常感動,便取消納妾的念頭。 你儂我儂, 忒煞情多, 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 捻一個你, 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 一齊打破, 再捻一個你, 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 死同一個槨。
小孩對于物質(zhì)供給的缺乏,往往不太有感覺。所以貧苦人家的孩子常和富家的孩子一樣的快樂。他因沒有鞋穿而赤腳,但在他未始不是一種舒適。而在老者,則赤足便覺得十分難受了。這是因為幼童都較為充滿生氣。他有時雖也知道憂慮,但一會兒便會忘卻。他不像老者那般并沒有錢財觀念,他有時也會收藏幾張香煙里邊的贈品券,但他的目的不是積財,而是想去調(diào)換一支氣槍。老年的人便與此不同,而去收藏自由公債了。這兩種收藏舉動在意趣上是不能做比較的。其理由是:因為幼童不像成人那么受過生活的壓迫,他的個人習嗜尚沒有形成。他喝咖啡并不一定非某種牌子不可,無非是有什么吃什么。他并沒有什么種族偏見,他的思想和概念都尚沒有固定的軌道。所以老者比幼童更需要他人的幫助,這事好似很奇怪,但其原因則是因為老者的恐懼心較為明顯,欲望較為無限制而已。
一個自然人必會愛他的子女,但只有受過文化洗禮的人才會孝養(yǎng)父母,敬愛老年。這個教訓(xùn)到現(xiàn)在已成為大眾所公認的原理,并且據(jù)有些學者說來,能得孝養(yǎng)父母的機會已成一種權(quán)利,而為人所渴望的了。父母病的時候未能親侍湯藥,死的時候未能送終,已被中國人視為終身莫大的遺憾。官員到了五六十歲尚不能迎養(yǎng)父母,于官署中晨昏定省,已被認為犯了一種道德上的罪名,而本人對于親友和同僚也必要時常設(shè)法解釋他不能迎養(yǎng)的理由。
我主張真正的旅行動機,應(yīng)完全和這些相反。第一,旅行的真正動機應(yīng)為旅行以求忘其身之所在,或較為詩意的說法,旅行以求忘卻一切。凡是一個人,不論階級比他高者對他的感想怎樣,但在自己的家中,總是惟我獨尊的。同時他須受種種俗尚、規(guī)則、習慣和責任的束縛。一個銀行家總不能做到叫別人當他是一個尋常人看待,而忘卻自己是一個銀行家。因此在我看來,旅行的真正理由實是在于變換所處的社會,使他人拿他當一個尋常人看待。介紹信于一個人做商業(yè)旅行時,是一件有用之物,但商業(yè)旅行是在本質(zhì)上不能置于旅行之列的。一個人倘在旅行時帶著介紹信,他便難于期望恢復(fù)他的自由人類的本來面目,也難于期望顯出他于人造的地位之外的人類天然地位。我們應(yīng)知道一個人到了一處陌生地方時,除了受朋友的招待,和介紹到同等階級的社會去周旋的舒適外,還有比這更好的,由一個童子領(lǐng)著到深山叢林里去自由游覽的享受。他有機會去享受在餐館里做手勢點一道薰雞,或向一個東京警察做手勢問道的樂趣。得過這種旅行經(jīng)驗的人,至少在回到家里后,可以不必如平時地一味依賴他的車夫和貼身侍者了。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絕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屠隆曾在他所著的《冥廖子游》中很透徹地闡明這一點。――這游記我譯引在下文里邊。他在某處陌生的地方并無一個朋友,但恰如某女尼所說:"無所特善視者,盡善視普世人也。"沒有特別的朋友,就是人盡可友,他普愛世人,所以就處身于其中,領(lǐng)略他們的可愛處,和他們的習俗。這種好處是坐著游覽汽車看古跡的旅行家所無從領(lǐng)略的。因為他們只有在旅館里邊,和從本國同來的游伴談天的機會。最可笑的是有許多美國旅行家,他們到巴黎之后,必認定到同游者都去吃的餐館中去吃飯,好似藉此可以一見同船來的人,并可以吃到和在家時所吃一樣的烘餅。英國人到了上海之后必住到英國人所開設(shè)的旅館里邊去,在早餐時照常吃著火腿煎蛋,和涂著橘皮醬的面包,閑時在小飲室里坐坐,遇到有人邀他坐一次人力車時,必很羞縮地拒絕。他們當然是極講究衛(wèi)生的,但又何必到上海去呢?如此的旅行家,絕沒有和當?shù)氐娜耸吭诰裆先诤系臋C會。因此也就喪失了一種旅行中最大的益處。
所以一個真有學問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善于辨別是非者。這就是我們所謂鑒別力,而有了鑒別力,則雅韻即會隨之而生。但一個人如若想有鑒別力,他必須先有見事明敏的能力,獨立的判斷力,和不為一切社會的、政治的、文學的、藝術(shù)的或?qū)W院式的誘惑所威脅或?;蟆R粋€人在成人時代中,他的四周當然必有無數(shù)各種各式的誘惑,如:名利誘惑、愛國誘惑、政治誘惑、宗教誘惑,和惑人的詩人、惑人的藝術(shù)家、感人的獨裁者,與惑人的心理學家。當一個心理分析家告訴我們,幼年時代的臟腑效能的種種不同的運用,切實有關(guān)一個人日后生活中的志向、挑釁心和責任心,或便秘癥引起暴躁的性情時,凡有識力者對之,只可付諸一笑。當一個人錯誤時,他簡直就是錯誤的,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學問,而對他有所畏懼。
因此識和膽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中國人每以膽識并列。而據(jù)我們所知,膽力或獨立的判別力,實在是人類中一種稀有的美德。凡是后來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們大多在青年時即顯露出智力上的膽力。這種人絕不肯盲捧一個名震一時的詩人。他如真心欽佩一個詩人時,他必會說出他欽佩的理由。這就是依賴著他的內(nèi)心判別而來的;這就是我們所謂文學上的鑒別力。他也絕不肯盲捧一個風行一時的畫派,這就是藝術(shù)上的鑒別力。他也絕不肯盲從一個流行的哲理,或一個時髦的學說,不論他們有著何等樣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內(nèi)心信服之外,絕不肯昧昧然信服一個作家;如若那個作家能使他信服,那個作家就是不錯的;但如若那作家不能使他信服,則那個作家是錯誤的,而他自已是對的;這就是智識上的鑒別力。這種智力上的膽力,和獨立的判斷力,無疑地必須一己的內(nèi)心中先具著一種稚氣的、天真的自信心。但一己的內(nèi)心所能依賴的,也只有這一點,所以當一個學生一旦放棄他個人判斷的權(quán)利時,他便頓然易于被一切人生的誘惑所動搖了。
孔子好像已經(jīng)覺得學而不思比思而不學更不好,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必因看見弟子之中這種學而不思的人太多了,所以他要提出這種警告。這個警告其實也是現(xiàn)代的學校所極為需要的。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一般的教育,和一般的學校制度,都偏于割舍了鑒別力以求學問。視強記事實即為教育的本身目標,好像富于學問即會使人成為一個高士。但是學校中為什么要貶視思想?為什么要歪曲學制,而將愉快的求學企圖變成了機械式的、嚴定尺寸的、劃一的和被動的強記事實?我們?yōu)槭裁匆阎亲R置于思想之前?我們?yōu)槭裁丛敢夥Q呼一個僅是讀足了心理學、中古歷史、倫理學和宗教學學分的大學畢業(yè)生為學成之士?這種學分和文憑何以會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標的地位?何以會使學生們的心目中也認為是如此的?
但機械式的大小考試,為害之大,遠過于我們所能想見。因為它立刻使人注重強記事實,而忽略了鑒別力的發(fā)展。我本人曾當過教師,很知道出歷史題目確比一般的泛常普通智識題目較為容易,印批分數(shù)時,也較為省力。
而危險在于這種制度一經(jīng)訂立之后,我們即易于忘卻我們已漸漸或?qū)⒁撾x教育的真正理想目標,即我所說的智識上鑒別力的發(fā)展。所以孔子所說:"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這句話,仍有牢記的價值。世上實在無所謂必修科目,無必讀之書,甚至莎士比亞劇本也是如此。學校好似已采用一種愚笨的概念,以為只須從歷史或地理中采集若干有限的資料,便足以供一個學者所必須。我曾受過相當?shù)慕逃?,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個時期還以為哈瓦那是一個鄰近古巴的海島呢。必修課程的規(guī)定,其危險在于它義涵一個人只要讀完這個課程,便已在事實上知曉了一個學者所應(yīng)知曉的事情。所以一個畢業(yè)生離校之后,即不再企圖更事學問,或再讀一些書,因為他是已經(jīng)學完了一切應(yīng)該知道的學問了。這也無怪其然,因為這是一個合于邏輯的結(jié)果。
世上實在無所謂必修科目,無必讀之書,甚至莎士比亞劇本也是如此。學校好似已采用一種愚笨的概念,以為只須從歷史或地理中采集若干有限的資料,便足以供一個學者所必須。我曾受過相當?shù)慕逃?,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個時期還以為哈瓦那是一個鄰近古巴的海島呢。必修課程的規(guī)定,其危險在于它義涵一個人只要讀完這個課程,便已在事實上知曉了一個學者所應(yīng)知曉的事情。所以一個畢業(yè)生離校之后,即不再企圖更事學問,或再讀一些書,因為他是已經(jīng)學完了一切應(yīng)該知道的學問了。這也無怪其然,因為這是一個合于邏輯的結(jié)果。
我們須放棄一個人的智識有法子可以考驗或測量的概念。莊子說得好:"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尋求學識,終不過是像去發(fā)現(xiàn)一個新大陸,或如愛奈托爾佛郎士(anatolefrance)所說:"一個心靈的探險行為。"我們?nèi)缬靡环N坦白的、好奇的、富于冒險性的心胸去維持這個探索精神,則這種尋求行為便永遠是一種快樂,而不是痛苦了,我們應(yīng)該舍棄那種規(guī)定的、劃一的、被動的強記事實方法,而將這種積極的滋長的個人快樂定為理想目標。文憑和學分如一旦廢除,或僅僅值其所實值,學問的尋求即能趨于積極。因為那時做學生的至少要自問為什么而讀書了。這句問話,在目下是無需他來答復(fù)的,因為現(xiàn)在每個學生都知道他為了要升入二年級,所以在一年級讀書;為了要升入三年級,所以在二年級讀書。這種外加的意念,其實都應(yīng)該丟棄,因為尋求知識,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不相干的?,F(xiàn)在的學生,有許多是為了注冊員的關(guān)系而讀書,有許多是為了他們的父母或教師或未來的太太的關(guān)系而讀書,以便取悅于耗費了許多金錢培植他們的父母,或以便取悅于看待他們很好很熱心的教師,或以便將來可以多賺些錢去養(yǎng)他們的家口。我以為這類思想都是屬于不道德的。尋求智識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無干。只有如此,教育方能成為一種快樂,并趨于積極。
現(xiàn)在的學生,有許多是為了注冊員的關(guān)系而讀書,有許多是為了他們的父母或教師或未來的太太的關(guān)系而讀書,以便取悅于耗費了許多金錢培植他們的父母,或以便取悅于看待他們很好很熱心的教師,或以便將來可以多賺些錢去養(yǎng)他們的家口。我以為這類思想都是屬于不道德的。尋求智識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無干。只有如此,教育方能成為一種快樂,并趨于積極。
藝術(shù)是創(chuàng)造,也是消遣。這兩個概念中,我以為以藝術(shù)為消遣,或以藝術(shù)為人類精神的一種游戲,是更為重要的。我雖然最喜歡各式不朽的創(chuàng)作,不論它是圖書、建筑或文學,但我相信只有在許多一般的人民都喜歡以藝術(shù)為消遣,而不一定希望有不朽的成就時,真正藝術(shù)精神方能成為普遍面彌漫于社會之中。這正如學校中的學生,重在要他們多數(shù)能隨便玩玩網(wǎng)球或足球,而不必定求他們能產(chǎn)生少數(shù)幾個能加入全國競賽的錦標運動員或球員。兒童或成人,也重在能創(chuàng)作一些物事以為消遣,而不必定求其能產(chǎn)生一個羅丹。 讀書的藝術(shù)
沒有讀書癖好的人,就時間而言,和空間簡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環(huán)境里邊。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數(shù)幾個朋友或熟人接觸談天的機會,他只能看見眼前的景物,他沒有逃出這所牢獄的法子。但在他拿起一本書時,他已立刻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書,則他便已得到了一個和一位最善談?wù)呓佑|的機會。這位善談?wù)咭I(lǐng)他走進另外一個國界,或另外一個時代,或向他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討論一個他從來不知道的生活問題。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像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一個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時中,能有兩小時的工夫撇開一切俗世煩擾,而走到另一個世界去游覽一番,這種幸福自然是被無形牢獄所拘囚的人們所極羨慕的。這種環(huán)境的變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實等于出門旅行。 一個人如若對某作家向來是憎惡的,則閱讀這作家的作品必不能得到絲毫的助益。我頗希望學校中的教師能記住這句話。 個人的品性,一部分是天生的。他的文體也是如此的。還有一部分則完全是由于感染而來的。
個人如沒有自己所喜愛的作家,即等于一個飄蕩的靈魂。他始終是一個不成胎的卵子,不結(jié)子的雄蕊。所喜愛的作家或文學愛人,就是他的靈魂的花粉。
一本書猶如一個人生活,或一個城市的畫像。有許多讀者只看到紐約或巴黎的畫像,而并沒有看見紐約或巴黎的本身。聰明的讀者則既讀書,也親閱生活的本身。宇宙即是一本大書,生活即是一所大的學校。一個善讀者必拿那作家從里面翻到外面,如叫化子將他的衣服翻轉(zhuǎn)面來捉虱子一般。
我相信一個人除非是對自己抱著一種理智上的誠懇態(tài)度之外,他便不能自在和快樂。一個人若能自在,則便已登上天堂了。在我個人,做一個異教徒也無非是求自在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