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如何學習書法
學習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好呢?對于這個問題,書法家們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從篆書入手好;有的說從隸書入手好;有的說從行書入手好。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從楷書入手較好。
我之所以不同意從篆、隸入手學書,是因為學篆書首先遇到一個難以認識的問題,增加了學習的困難;其次,篆書興起和通用的時代距離現在比較遙遠?,F在的入們,絕大多數不識篆字。當今,篆書作為一種字體,仍有其藝術欣賞價值,而其實用價值卻已今非昔比。我認為,對于只想通過學習書法寫出工整美觀的楷書、行書以適應學習、工作需要的人來說,可以不學篆書。隸書比篆書易識易寫,但與楷書比較起來,點畫顯得優(yōu)柔有余,剛勁不足,并且結構易于分布平正,學好隸書再學楷書難,而學好楷書再學隸書易——這是就初學而言的,如果要想窺其堂奧,達到高深的藝術境界,學好任何字體都不是輕而易舉的。
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币馑际强瑫缯玖?,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瑫c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guī)入矩,宜于初學。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睂τ诔鯇W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guī)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wěn),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泵鞔舫`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對于初學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是固執(zhí)地認為宜從楷入。
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
我認為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guī),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wěn)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人認為,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guī)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我認為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guī)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背鯇W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于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tài),因此又要歸于平正。這就是學書循環(huán)往復,不斷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代梁 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云:“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边@話很有見地。我贊成先從點畫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凈,結構精嚴,對后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毒懦蓪m醴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wěn)中追求險峻。梁 對歐字極為推崇,說:“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背鯇W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松散的毛病。
中唐書家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多用方筆,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于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于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于臃腫丑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zhèn)洌c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
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執(zhí) 筆
執(zhí)筆問題并不怎么玄奧。
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zhí)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zhí)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zhí)筆法。
執(zhí)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
指實是執(zhí)筆要松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松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
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里攥著一只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松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要松緊適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jié)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并且要腕低于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zhí)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zhí)筆在于手,運筆在于腕,執(zhí)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jié)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在執(zhí)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zhí)筆的。如果用左手執(zhí)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后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zhí)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并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清朝末年,江蘇武進縣有個書法家叫唐駝。唐駝學書勤奮,每日黎明即起,刻苦習書,寒暑無間,三年后楷書大進,但因坐姿不正,致成駝背。這個教訓值得學書同志記取。
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wěn)。
運 腕
執(zhí)筆在指間,指連于腕,腕連于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于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后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寫字。這種方法與著腕法沒有多大區(qū)別,腕的活動仍受很大局限,而且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扔不掉左手這根“拐棍”,寫大字時就感到力不從心。我曾見到一位老先生,寫了一輩子字,左手仍墊在右手腕下,小楷及一寸以內的字寫得不錯,但寫二寸左右的字就缺乏氣勢了。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于紙上,而且由于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有的初學者問:寫蠅頭小楷為什么不必懸腕?寫盈尺大字為什么腕與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說:寫小楷實無必要,寫大字非懸不可。蠅頭小楷筆畫短、字小,只需運指就足以應付,何必要懸起整個手臂?而且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要求極嚴,手臂全懸既不穩(wěn)定,又不會持久,很難寫好,為什么說寫大字肘部非離開桌面不可呢?大字筆畫長,手臂不離開桌面,筆的揮運就不自如,以寫長橫為例,假如以肘著案,如同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循規(guī)作圓,這樣寫出的長橫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寫字,豈能寫好?另外從字體方面看,篆書、隸書、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比起行、草書來,要求比較嚴格,用筆較為規(guī)矩,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近些。行、草書則比較放縱飛動,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遠些。所以我認為腕肘離開桌面與否、離開桌面的遠近,要根據字的大小和字體而定,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