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北京頤和園萬壽山(2)
草料場吹綠楊柳,萬壽山秋花菊黃。
金水橋朱樓繡閣,排云門畫棟雕梁。
德輝殿品竹彈絲,二宮門勸酒稱觴。
智慧海燕石晉宋,佛香閣壯覌京塘。
【注】
(1):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弘歷經(jīng)十余年土木之功,建成清漪園(頤和園)。公元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公元1886年重建,并于1888年改園名為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到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lián)軍的野蠻搶掠和破壞,1903年重新修復(fù)。 (2):萬壽山,地處頤和園的中心部位,是宮廷功能、宗教功能、園林功能的集中體現(xiàn)。從昆明湖北岸的中間碼頭開始,經(jīng)過云輝玉宇排樓、排云門、金水橋、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眾香界、智慧海九個層次,層層上升。從水面一直到山頂構(gòu)成一條垂直上升的中軸線。無論是從下往上仰視還是從上往下俯視,那層層升高的宏偉建筑,充分展示了這座皇宮御苑的皇家氣派。萬壽山在頤和園內(nèi)。燕山余脈,海拔108.94米。傳說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甕,國名甕山。前臨甕山泊,又稱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圓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yǎng)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慶?;侍罅Q辰,于圓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萬壽山。并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園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西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
游頤和園長廊
沿湖山下長雕檻,橫貫東西是彩欄。
春夏清遙朱水榭,秋冬畫棟寄廊灘。
鷗舫魚藻百臺閣,山水花草千路歡。
昆水湖濱魯隱帶,湖光山色齊桓安。
【注】
在頤和園眾多的廊中,萬壽山下橫貫東西的彩畫長廊是中國園林中最精彩的廊的代表。它像一條美麗的飄帶,將分布在湖山之間的樓、臺、亭、閣、軒、館、舫、榭有機(jī)地聯(lián)綴成為整體。從樂壽堂西的邀月門開始,至西面的石丈亭為止,長廊共有273間,全長278米,廊寬2。28米,柱高2。52米,柱間2。49米。廊的中間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亭。東西兩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銜接著對鷗舫和魚藻軒兩座水榭。西北部連著山色湖光一樓。廊的地基隨著萬壽山南麓的地勢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隨著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彎曲,建筑師巧妙的利用廊間的建筑作為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diǎn),避免了長廊過直、過長和地勢不平,營造出曲折、綿延、無盡的廊式。 長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繪有大小不同的蘇式彩畫,其14000余幅。內(nèi)容有西湖風(fēng)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許多畫面是乾隆皇帝南巡時臨摹沿途的景色。人物畫大多出自中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封神演義》中的故事,因此長廊又是一條藝術(shù)的畫廊。
游頤和園石舫
旌旗閃閃乘龍舟,環(huán)佩珊珊戴鳳冠。
宮女琴弦彈別鶴,慈禧鏡匣掩孤鸞。
沉香亭畔銀欄閱,花萼樓前玉伐干。
昔日皇家常繡轂,今朝百姓戲雕鞍。
【注】
石舫,又稱清晏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舫上艙樓原為古建筑形式。船體乃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是頤和園內(nèi)著名的水上珍品。但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時,舫上的中式艙樓被焚毀。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圖,將原來的中式艙樓改建成西式艙樓,并取河清晏之義,取名清晏舫。頂部用磚雕裝飾,顯得精巧華麗。頤和園的石舫,有2層樓那么高,是整塊石頭雕成的。它的東邊是聽邵館和百丈亭,南面是一大片昆明湖。
游頤和園十七孔橋
石橋聯(lián)拱成方磨,七彩長虹架碧波。
各異美獅排翠闥,石雕異獸帶青羅。
銅牛鎮(zhèn)水雷霹靂,不避蛟龍雨滂沱。
雨過青蛙鳴碧草,晴看白鳥浴紅荷。
【注】
十七孔橋是頤和園中著名的景點(diǎn)之一。它東連廓如亭,西接南湖島,長150米,堪稱中國園林中最大的橋梁。十七孔橋是一座聯(lián)拱石橋。橋面下寬14.6米,橋面上寬6.56米,高7米。整座橋給人以一種雄偉高大之感。這座橋共有17個橋洞,所以叫十七孔橋。在這17個橋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間向兩端逐漸小下來,對稱排列。水面未凍結(jié)時,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成紡錘形,十分美麗。由于橋孔大小不一,所以橋面有一定的坡度,像一張弓。十七孔橋象天空中七彩的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又像神話中的鼉龍狀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鏡的水中。十七孔橋的橋洞為什么要建十七個孔呢?因?yàn)闃蛘械拇罂祝瑥臉騼啥藬?shù)來正好是“9”,而“9”被稱為極陽數(shù),是過去封建帝王最喜歡的吉利數(shù)字,所以將橋建成17孔。頤和園十七孔橋是一座長150米的17孔聯(lián)拱大石橋,飛架于南湖島和廊如亭之間。乾隆時仿著名的盧溝橋所建。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tài)各異的獅子,大小共計544只,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的東邊有一尊鎮(zhèn)水銅牛。鎮(zhèn)水銅牛位于昆明湖的東堤,臥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tài)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銅鑄成,稱為“金牛”。據(jù)傳是為鎮(zhèn)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由乾隆帝撰寫的80個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銘文為:“夏禹治河,鐵牛傳誦。義重安瀾,后人景從。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yuǎn)避,詎數(shù)鼉黿。此昆明,潴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zhèn)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yīng)之符,逮于西海。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