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師教育手記:腹有詩書氣自華——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老師 晚自習結束后回家的路上,幾個老師都感嘆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時間太長:上午5節(jié)課,下午4節(jié)課,晚上還有4個小時的自習;學生的書面作業(yè)太多:每天晚上做到12點。于是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學生課堂上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于是有老師感嘆,下午第一節(jié)上課的時候,七八個學生自覺站起來聽課,如果是坐著的話,一定會打瞌睡。面對他們,我們還能夠指責他們學習不努力,不刻苦嗎?那為什么他們的成績并不如我們的愿望,不能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呢?需要我們老師反省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我們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發(fā)展,贏得了數(shù)量,卻失去了質量,犧牲了效率,始終停留在粗放型的發(fā)展方式上。同樣,單純拼時間和精力是不能帶來學習效益的,只有高質量的、高效率的學習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而學生的學習能夠有質量,有效率,首先必須建立在學生能夠有充分的休息時間的基礎上。看著疲憊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掙扎狀態(tài),你就能夠想象到他們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會獲得什么樣的學習效果。教育,教學,前進的路究竟在哪里?我們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真正營造高效的教學? 江西一位政治老師給我留言:“有個學生說的很好,我沒有去開會,怎么考政治;地理都是考我沒有到過的地方;歷史都是考我還沒有出身的事情呵。我們得出結論:現(xiàn)在的一代只會吃與玩?!蔽一貜驼f:“人類發(fā)明文字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從而使我們在短時間可以走過過去幾千年的豐富,這是人和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這就需要老師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P> 今天的中國教育環(huán)境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將教育中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外部環(huán)境。為什么在同樣的環(huán)境里,有的老師卻能夠做得比一般老師好呢?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老師往往更少抱怨環(huán)境,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水平,并能夠從職業(yè)工作中獲得快樂與幸福。 北京22中數(shù)學老師孫維剛說:“作為一個中學老師,我無法左右社會上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范圍的小氣候。”是的,面對不利的環(huán)境,抱怨和等待只能讓人感到沮喪,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提升自身素質讓自己有能力解決更多的教育問題。 孫維剛作為數(shù)學老師,能夠讓學生非常喜歡學習數(shù)學,他的秘訣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首先是他的數(shù)學教學所達到的深度。比如,講解三角形內角平分線性質定理,許多老師通常都只選一種方法來證明它是正確的,但孫維剛老師卻啟發(fā)學生想出了24種證法。在孫老師的課堂上,每道例題、每個定理、每個公式,都擁有許多種證明的方法,學生在他的啟發(fā)下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學生并不需要做多少題,卻能夠贏得好分數(shù)。 其次,孫老師數(shù)學教學所達到的廣度。孫維剛老師的數(shù)學課上融進了物理、歷史、軍事、哲學、交響樂、唐詩、天文知識。學生不想喜歡數(shù)學都不可能。許多數(shù)學老師常常對學生說,數(shù)學是很枯燥的,需要刻苦鉆研的精神。經(jīng)常遇到數(shù)學老師抱怨說:難道數(shù)學能像故事一樣生動?可能嗎?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充滿魅力的,就如同孫老師的數(shù)學課堂。 作為政治老師,一堂政治課的精彩和生動其實關鍵就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知識體系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設計出能夠引領學生思維的思考點和讓學生清晰簡單地把握其內涵與體系。另一個方面就是運用恰當?shù)牟牧?,這個材料首先應該是學生熟悉的,有深入了解的東西,這樣他們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 課堂能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教師教學的內容應該是學生愿意和樂意去關注與思考的,這就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教師僅僅是從自己的角度或教科書的角度去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這樣的課堂是不可能走進學生的。即使學生不熟悉的材料,教師就需要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背景。 完全由教師主導,沒有學生自動參與的課堂,教師可以按照考試命題的角度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傳授。教師可以不關注高考以外的內容。但是,如果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學生的活動就會突破考試對知識的限制,而是用他們自己的人生體驗去理解和把握知識。這種情況下,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常常超越教師的固有知識。 比如歷史課上,老師講到故宮,順便提了一句故宮又叫紫禁城,結果有學生馬上就舉手提了一個問題:故宮為什么又可以叫紫禁城呢?這個問題高考是不可能考的,以應試教育觀念引領下的老師是不需要這個知識積累的。于是,我們很多老師備課時的知識準備往往就只有考試,這種知識和視野的狹隘最終會成為新課程深入推進的障礙。如果我們按照新課程的理念設計我們的課堂,學生隨時可能打破我們已有的知識和思維積淀,如果我們自身不具備足夠的積累,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就會焦頭爛額。這是新課程教育理念對教師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嚴峻挑戰(zhàn)。于是我常常想,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我們做好了足夠的準備嗎? 馮友蘭在《“宗璞散文小說選”佚序》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教師講一本教科書,最好的教師對這門課的知識,定須比教科書多許多倍,才能講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來,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識和教科書一樣多,講起來難免結結巴巴,看來好像是不能暢所欲言,實際上他是沒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識少于教科書,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學生面前唱催眠曲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一個有如此豐富文化底蘊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會被他吸引,產生發(fā)自內心的敬仰,教學就真正變成快樂而幸福的體驗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