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置由來
兩廣社區(qū)(廣東、廣西)設(shè)置總督,始于明代
景泰三年(1452年),當(dāng)時兩廣“潯、梧瑤亂,……特遣一大臣督軍務(wù),乃以命(王)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SUP>[1]
。然這一建制在當(dāng)時尚不穩(wěn)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為平“瑤亂”再派韓雍出任兩廣總督,才成定制。嘉靖后,全國普遍設(shè)有節(jié)制
承宣布政使司、
都指揮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總督和巡撫??偠街骼碥妱?wù),比較固定的有薊遼
保定、宣大
山西、
陜西三邊、兩廣四總督,而巡撫主民政、兼理軍務(wù),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幾個。故而總督、巡撫的轄區(qū)、駐地與三司并不一致。在明代督撫始終是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與三司之間名義上仍是中央官與地方官的關(guān)系。地方上日常事務(wù)仍由三司管理。
清代發(fā)展
到了
清代,這種地方政治體制變革終告完成,總督作為
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經(jīng)確立,他們的基本職責(zé)是“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2]。其轄區(qū)范圍、官品
秩位以及歸屬地方編制都十分明確, 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鞏固國家統(tǒng)治、穩(wěn)定社會的有力支柱。
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針政策,均需首達(dá)總督而推行于下,同時中央通過分權(quán)于總督而收到集權(quán)的實效。正如雍正上諭所說:“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寧謚,共臻上理,此
封疆大臣,以總督為最重?!?SUP>[3]
正由于總督關(guān)乎一個地區(qū)的吏治民生及治亂興衰,因而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皇帝,對于總督人選歷來都十分重視,雖說總督選任的途徑有三:即皇帝親
擢、廷臣
會推及
吏部簡選,但實際上是以皇帝親擢為主,后兩者亦得皇帝最后拍板,所以對總督的選任權(quán)便牢牢地操縱在
皇帝手上,這也反映出清代皇權(quán)高度強(qiáng)化的歷史特點。
清朝兩廣總督,正式
官銜為
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糧餉兼
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
廣東和
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wù)。
兩廣總督(16張)
明代
明景泰三年,兩廣始設(shè)總督。
清代
清代兩廣總督的前身為
順治元年所置的廣東總督,當(dāng)時總督駐
廣州,兼轄廣西。
順治十二年,總督府遷往
梧州。
康熙二年,別置廣西總督,廣東總督移駐
廉州。
次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wù)復(fù)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
肇慶。
雍正元年,重設(shè)廣西總督,次年再次裁撤。
雍正七年,為統(tǒng)一西南軍事指揮權(quán),鎮(zhèn)壓苗族起事,廣西政務(wù)暫歸
云貴總督兼轄。
雍正十二年,廣西政務(wù)仍隸廣東總督管轄,更號兩廣總督。
乾隆十一年,兩廣總督遷駐廣州。
光緒三十一年至
宣統(tǒng)三年,兩廣總督兼任廣東巡撫。
明朝
?。ùa(bǔ))
韓雍
張瀚
譚綸(嘉靖年)
熊文燦
朱治澗
丁魁楚
朱英
杜永
沈猶龍
劉大夏
王泮
清朝
廣東總督(兼轄廣西,順治元年至18年)
總督空位(1644年 - 1647年6月15日)
佟養(yǎng)甲(1647年6月15日 - 1651年)
總督空位(1651年 - 1653年7月12日)
李率泰(1653年7月12日 - 1656年3月16日)
王國光(1656年3月16日 - 1658年7月10日)
李棲鳳(1658年7月10日 - 1661年11月2日)
廣東總督(專轄廣東,順治18年至康熙4年)
李棲鳳 (1661年11月2日 - 1665年4月2日)
盧興祖(1665年4月2日 - 1665年7月4日)
廣東廣西總督(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盧興祖(1665年7月4日 - 1667年12月30日)
周有德(1668年1月30日 - 1670年2月6日)
金光祖(1670年3月6日 - 1682年2月1日
吳興祚(1682年2月1日 - 1689年8月8日)
石琳(1689年8月19日 - 1702年12月17日)
郭世隆(1702年12月17日 - 1707年1月23日)
趙弘燦(1707年1月30日 - 1716年11月19日)
楊琳(1716年11月25日 - 1723年9月9日)
廣東總督(雍正元年至2年)
楊琳 (1723年9月9日 - 1724年4月26日)
廣東廣西總督(雍正2年至6年)
孔毓珣(1724年4月26日- 1728年11月11日)
廣東總督(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1728年11月11日 - 1729年3月29日)
郝玉麟(1729年3月29日 - 1732年3月21日
張溥(
署任,1731年10月14日 - 1732年2月25日)
鄂彌達(dá)(1732年3月21日 - 1735年1月5日
代理: 1732年3月21日 - 10月17日
兩廣總督(雍正12年至光緒31年)
鄂彌達(dá) (1735年1月5日 - 1738年8月30日)
馬爾泰(1738年8月30日 - 1744年8月10日)
慶服(署任,1741年5月28日 - 1743年1月28日)
策楞(署任,1743年1月28日 - 7月17日)
那蘇圖(1744年8月10日 - 1745年5月14日)
策楞 (二次,1745年5月14日 - 1748年10月28日)
尹繼善(1748年10月28日 - 11月24日)
碩色(1748年11月24日 - 1750年2月9日)
陳大受(1750年2月9日 - 1751年11月14日)
阿里袞(1751年11月14日 - 1753年2月24日)
班第(代理,1753年2月24日 - 10月16日)
策楞 (三次,1753年10月16日 - 1754年5月3日)
楊應(yīng)琚(1754年5月3日 - 1757年8月31日)
鶴年(1757年8月31日 - 1758年1月14日)
李侍堯署任
陳宏謀(1758年1月14日 - 1758年5月27日)
李侍堯 (一次,1758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
蘇昌(1761年5月27日 - 1764年7月22日)
李侍堯(二次,1764年7月22日 - 1777年2月25日)
楊廷璋(署任,1765年7月22日 - 1767年4月24日)
楊景素(1777年2月25日 - 1778年3月19日)
桂林(1778年3月19日 - 1780年1月11日)
巴延三(1780年1月11日 - 1784年2月20日)
舒常(1784年2月20日 - 1785年2月26日)
孫士毅(代理,1785年2月26日 - 9月1日)
富勒渾(1785年9月1日 - 1786年5月23日)
孫士毅 (二次,1786年5月23日 - 1789年2月19日)
??蛋?/A>(1789年2月19日 - 1793年9月14日)
長麟(一次,1793年9月14日 - 1796年7月5日)
朱珪(1796年7月5日 - 9月29日)
吉慶(1796年9月29日 - 1802年12月17日)
長麟 (二次,1802年12月17日 - 1803年1月26日)
瑚圖禮署任
倭什布(1803年1月26日 - 1805年1月30日)
那彥(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吳熊光(1805年12月12日 - 1809年1月6日)
永保(1809年1月6日 - 2月20日)
百齡(1809年2月20日 - 1811年2月16日)
松筠(1811年2月16日 - 11月5日)
蔣攸铦(1811年11月5日 - 1817年10月22日
阮元(1817年10月22日 - 1826年6月22日)
兩廣總督林則徐
李鴻賓(1826年6月22日 - 1832年9月14日
盧坤(1832年9月14日 - 1835年10月15日
鄧廷楨(1835年10月15日 - 1840年1月21日)
林則徐(1840年1月21日 - 10月3日)
琦善(署任,1840年9月28日 - 12月4日)
琦善 (1840年12月4日 - 1841年2月26日)
祁 (1841年2月26日 - 1844年3月19日)
耆英(1844年3月19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廣縉(署任,1848年2月3日 - 1848年7月4日)
徐廣縉(正式,1848年7月4日 - 1852年9月7日)
葉名琛(1852年9月7日 - 1858年1月26日)
黃宗漢(1858年1月26日 - 1859年5月4日)
王慶云(1859年5月4日 - 10月7日)
柏貴(署任,1859年5月4日 - 21日
勞崇光(署任,1859年5月21日 - 10月7日)
勞崇光 (正式,1859年10月7日 - 1862年10月17日)
劉長佑(從沒到任,1862年10月17日 - 1863年2月14日)
晏端書(署任,1863年2月14日 - 7月6日)
毛鴻賓(1863年7月6日 - 1865年3月7日)
吳棠(代理,1865年3月7日 - 13日)
瑞麟(代理,1865年3月13日 - 1874年10月17日)
英翰(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9月2日)
張兆棟(署任,1874年10月17日 - 1875年3月31日)
劉坤一(1875年9月2日 - 1879年12月27日)
裕寬(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 - 1879年12月27日)
張樹聲(一次,1879年12月27日 - 1882年4月19日)
裕寬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 - 1880年5月20日)
裕寬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 - 5月6日)
曾國荃(1882年5月6日 - 1883年7月13日)
兩廣總督張之洞
張樹聲(二次,1883年7月13日 - 1884年5月22日)
張之洞(1884年5月22日 - 1889年8月8日)
李瀚章(1889年8月8日 - 1895年4月13日)
譚鐘麟(1895年4月16日 - 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銜為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
德壽(代
李鴻章,1899年12月19日 - 1900年5月24日)
李鴻章 (1900年5月24日 - 7月9日)
德壽(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 - 9月16日)
鹿傳霖(1900年9月16日 - 26日)
陶模(1900年9月26日 - 1902年7月2日)
德壽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 - 1903年4月18日)
岑春煊(1903年4月18日 - 1905年7月23日) 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光緒31年至宣統(tǒng)3年)
岑春煊 (一次,1905年7月23日 - 1906年9月11日)
周馥(1906年9月11日 - 1907年5月28日)
岑春煊 (二次,1907年5月28日 - 8月12日)
張人駿(1907年8月12日 - 1909年6月28日)
袁樹勛(代理,1909年6月28日 - 1910年10月29日)
增祺(
廣州將軍代張鳴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 - 1911年4月14日)
張鳴岐(1911年4月14日 - 11月8日)
明代
1469年至1566年,兩廣總督府設(shè)在梧州,1566年至1644年,兩廣總督府設(shè)在肇慶。
清代
1735年,兩廣總督府設(shè)在肇慶。1746年以后,兩廣總督駐扎廣州。總督府設(shè)在新城。1857年
英法聯(lián)軍占領(lǐng)廣州,后總督府被改建為
石室圣心大教堂(
石室圣心教堂)。
關(guān)于藩臺
“藩”是
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面舊時稱屬地或?qū)賴鵀榉?dāng)時把一個省認(rèn)為是一個藩(電視劇里經(jīng)常有藩王這么個角兒,也就是當(dāng)?shù)氐闹鞴芰耍?
“臺”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封建時期士紳們對高級官員的諛稱。
明朝時候的藩臺比較厲害,他是一省最高的
行政長官。但是到了清朝就改革了一下,稱掌管一省財政民政的官員叫
藩臺,也叫
布政使,相當(dāng)于二品的官了吧,嗯,算是大官的已經(jīng)(應(yīng)該是)。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財政局+民政局局長。
關(guān)于治軍
好象是個榮譽(yù)職位沒有固定的職守。
至于督位嘛還真不太清楚,督位門到是在日本動畫片里似乎聽到過。莫非說的是都尉?那就好說了,戰(zhàn)國時候僅次于將軍的一個武官,例如
吳廣。清朝的都尉好象有很多種,和紳因為他爺爺和爹的關(guān)系,開始就是個
輕車都尉。
關(guān)于地保
最早最早是時候地方的規(guī)劃管理里有個“里甲制”,它里面就有規(guī)定說,鄰近的110戶為一里,人們可以推舉其中丁糧多的10戶為里長戶,然后輪流擔(dān)任里長。這個里長就是地?;蜻@叫地甲“?!保浅洚?dāng)溝通
地方政府與百姓的一個算是媒介吧。再往后的電視里常把這類人當(dāng)作是政府的爪牙來演,其實他管的事還真是挺多挺繁雜的,鄉(xiāng)里八村的事人們都會先通報他。也是官,是村官。
關(guān)于錢幣兌換問題:
1兩金=10兩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1兩金=2000RMB
1兩銀=200RMB
1文錢=0.2RMB
所以,現(xiàn)在的一塊錢,相當(dāng)于那個時候的5文錢,那個時候的一兩銀子都相當(dāng)不了,是0.005兩。
當(dāng)然了,不同時候的錢幣兌換也是不一樣的,有些許甚至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