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考古挖掘再次證明,華夏文明起源發(fā)展過程中有過不斷南下的歷史趨勢,凌家灘遺址位于長江下游北岸,出土文物顯示這個族類來自遙遠的北方,具有女直背景。 巢湖東面,離安徽省會合肥不遠的凌家灘是一個位于河灘邊上的自然村,1987至2000年間安徽考古研究所在這里進行了五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型祭壇一處、墓葬70余座,大面積紅燒土遺跡一處,精美玉,石,陶禮器1200件,經(jīng)碳14測定文物年代距今5300至5500年,由于凌家灘文化在華夏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遺址已列入國家級文保單位,被歷史學(xué)家譽為又一個“殷墟”。
河灘高地上的凌家灘遺址碑 大墓中文物異常豐富 從遺址年代上看凌家灘文化晚于紅山文化而早于良渚文化,承上啟下,從地理上看,凌家灘遺址在江淮大平原上,處在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的一個中繼點上,由此一條華夏文明的傳播擴展路線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紅山文化分布地域很廣泛,東起遼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其密集分布區(qū)則在遼河上游一帶,距今5500年至6500年。紅山文化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在紅山文化中心區(qū)域發(fā)現(xiàn)的興隆洼遺址距今超過8000年了,不遠處還有趙寶溝遺址,距今約7000年,這些文化特征相似的遺址說明紅山文化的源頭十分遙遠。分布于長江入海口南岸的良渚文化距今4300至5300年。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三者歷史年代曾階梯化,如此不斷南移的史前文化遺存向我們提示,華夏文明的源頭在北方草原上,東方文明是在紅山文化由北而南擴散的過程中起源的。 這三個文化遺址出土器物文化特征如此一致,已經(jīng)不是偶然巧合能解釋了,它反映出三地古人有同樣的文化習(xí)俗,表明創(chuàng)造這三個史前文明的人具有共同的民族背景。讓人吃驚,令人深思的是,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竟出土了同樣相貌,作同樣姿勢的玉人,如圖:
凌家灘文化玉人
上圖兩個玉人都四指并攏,拇指張開,雙手撫胸,微微屈膝,神情肅穆,面容癡迷,顯然正與他們的“天”“祖”溝通著,處在一種祭祀狀態(tài)里。兩個玉人的差別僅僅是玉質(zhì)有所不同,紅山玉人用標準軟玉制作,玉的硬度更高些,也更光潤些。凌家灘玉人有兩個耳孔,原來是帶有耳環(huán)的,帶大耳環(huán)正是匈奴習(xí)俗和重要特征。
凌家灘玉豬龍
上圖凌家灘玉豬龍也是首尾相連,但野豬的形象比紅山文化玉豬龍更明顯直觀,豬鬃呈鋸齒狀豎立,顯得野性十足,遒勁有力,它說明凌家灘古人與紅山古人一樣有豬崇拜習(xí)俗, 凌家灘遺址還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玉豬,用一整塊玉石雕刻而成,全長72厘米,重達88公斤,它是我國已知史前最大,最重的玉豬了,因而有了“中國第一玉豬”的稱號,如圖:
凌家灘文化88公斤玉野豬
這個碩大無比的玉豬被置于大祭壇頂部位置上,玉豬身下壓著一座編號為07HLM23的大墓,墓長3.6米,寬2.1米,墓中挖掘出來的精美隨葬品多達200余件,是為凌家灘中心大墓。這種祭壇,祖廟,祖墳三位一體的建筑格局,在紅山文化牛河梁神廟遺址中就出現(xiàn)了,以后6000年未曾改變,一直流行到了明清時代,它表達著一種天與祖同源互通的理念,而這正是華夏文化的一大特征! 細看此玉豬,獠牙粗長,暴于兩側(cè),那是公野豬造型,絕不是農(nóng)人圈養(yǎng)之家豬,之所以供奉在祭壇之上,乃是因為下面有一大墓,“?!笔且玻”宦≈匕苍嵩诖竽估锩娴氖且粋€有“豕”稱號的部族國家首領(lǐng),他身前必是一個威名遠揚的“豬”,應(yīng)是一位擁有廣大領(lǐng)土和眾多的奴隸的“豬中之豬”! 同樣造型的豬其實在紅山文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了,下面這個玉豬出土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西林,只是此玉豬質(zhì)地更接近于石而已:
筆者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凌家灘古人與良渚古人一樣,都有女直特有的豬鳥崇拜習(xí)俗,良渚玉器中有許多豬鳥結(jié)合體,而在凌家灘文化中這種豬鳥崇拜表達得更加鮮明了,下圖這個雙豬一鳥玉器已成為凌家灘文化的標志物,如圖:
凌家灘文化八角星雙豬展翅玉鳥
上圖展開的鳥翅上雕刻著兩個豬首,豬與鳥齊飛著,原本地上跑的豬借著能翱翔的鳥翅騰空而起,不正是“龍”的起源嗎?
此物中間還有八角圓,表達著“天”圓的觀念,阿爾泰游牧民族自古習(xí)慣用圓或圓孔來指代天,用“八方”來指代天地萬物,八角圖案的意思是豬鳥結(jié)合體把王者威嚴播諸天下,使八方來朝。
一頭為豬一頭為鳥的玉璜
上圖玉璜由兩部分組成,中間分開,一頭琢成豬首,一頭琢為鳥首,細長彎曲有龍形,這也是“龍鳳呈祥”的起源。 筆者已經(jīng)指出,豬鵲崇拜是女直特有的習(xí)俗,換言之,只有女直背景才能與上述這些文物對應(yīng)起來,只有女直豬鳥崇拜才能自然地,貼切地解釋這種考古現(xiàn)象! 凌家灘文化來自北方游牧文化,屬于“箭文化”的范疇,一塊刻著許多箭頭的玉版把凌家灘文化背景信息傳遞給我們了,如圖:
刻畫著許多箭頭的玉版
上圖為凌家灘文化著名玉版,中心小圓里刻有四方八角圖案,大圓里的放射線中刻著許多支箭,玉版四角有四個大箭頭,四邊鉆出許多小孔,可能是用以代表天上的星宿,整個玉版中間厚四圈薄,表面呈圓弧狀,古人當是以此象征天幕,游牧民族認為“天如穹廬”,就是說天像個蒙古包。 阿爾泰游牧民族自古以“箭”來指代血緣部族,他們以大箭頭代表大部族,以小箭頭代表小部族。游牧社會一直是盟邦結(jié)構(gòu),“箭”與“箭”結(jié)成聯(lián)盟,國與國則要分出高下。即使在同一個部族國家里,他們也以箭頭大小來表示由血緣關(guān)系而來,人的等級地位。如此“箭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矣!游牧社會里存在大大小小世襲罔替的“箭”,這既是游牧社會的固有形態(tài),也是游牧文化的明顯特征。上圖玉版正是這種文化習(xí)俗,民族傳統(tǒng)的縮影和固化。 凌家灘古人同樣以玉“戊”(鉞)來代表王權(quán),所有玉鉞都是有孔的,圓孔代表天,表達的是天賦王權(quán)的觀念,凌家灘出土了一個特大型玉鉞,如圖:
凌家灘有孔瑪瑙玉鉞
考古學(xué)家在展示重達4.25公斤的大玉鉞
巨大玉鉞,巨大玉豬顯示,凌家灘曾是一個大型盟邦國家的中心,這個早期奴隸制國家疆域可能十分遼闊,中心大墓墓主人生前可能征服過周邊許許多多氏族國家,大墓中有眾多玉鉞就是明證,它們由征伐而來,其數(shù)量如此之多也只有良渚文化瑤山大墓可以與之相比了,如圖:
凌家灘大墓中的玉鉞
凌家灘文化馬蹄形中空玉器
如此這種馬蹄形玉器制作難度極高,可以想見在遙遠的史前時期,在金屬工具尚未出現(xiàn)或者尚未普及的時代里,要在如此堅硬的玉石上鉆出如此大一個孔洞是非常困難的,其所花費的功夫難以想象,故只有等級地位極高的人才會擁有此物,只有等級極高的中心大墓中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東西。 紅山文化中的馬蹄形玉器置于墓主人頭骨之下,故有人推測它是一種束發(fā)箍,或者是頭頂上的玉冠,但在凌家灘遺址中,馬蹄形玉器處在墓主人腰部位置上,里面還插有玉棒,因此有人推測它是一種占卜用品,至于圓形中空象征通天則為考古學(xué)家所公認,擁有此物者能與天交通,當然它只會屬于有最高權(quán)威的部族首領(lǐng)。 如此相同的器物出現(xiàn)在千里之外,出現(xiàn)在有不同文化年代的遺址中,它導(dǎo)向這樣一種推測:創(chuàng)造這兩個遠古文明的人有共同的民族背景,他們應(yīng)同樣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習(xí)俗,他們應(yīng)是說同一種語言之人,他們來自同一個地區(qū),他們有女直背景。 凌家灘遺址鉆探試掘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長90米,寬30米,堆積厚度達1.6米的紅陶土塊遺跡,考古學(xué)家認定這是一個史前大型宗廟建筑遺跡,聯(lián)系更早發(fā)現(xiàn),年代更久遠的紅山文化牛河梁宗廟祭壇遺跡,它們都在向我們暗示,東方文明起源時間可能不比古埃及文明遲,華夏文明極有可能是先于尼羅河文明起源的。凌家灘文化遺址面積約有3萬平米,已經(jīng)發(fā)掘的面積僅占其十分之一,可以想見,隨著考古挖掘的深入,會有更多的意外向我們展示出來,種種考古現(xiàn)象都需要我們?nèi)ブ匦陆庾x,而華夏文明起源傳播的軌跡也會在這種解讀中變得越來越清晰!
附圖:紅色文化玉龜與凌家灘文化玉龜對比圖
殷墟出土大量用于占卜的龜甲,在殷人的觀念里龜是神靈所屬之物,可以通天,這種龜崇拜的歷史無比久遠了,紅山文化中就發(fā)現(xiàn)了許多雕刻精美的玉龜,而凌家灘文化把龜?shù)挠^念表達得更明白了,如此這種龜甲有孔,分上下兩片的玉龜當是一種占卜用具,它說明早在5000年前,用龜甲占卜的文化習(xí)俗就已經(jīng)形成了。
附圖:玉璜(huang)上的雕刻的動物是一種什么動物?
玉璜與凌家灘豬首龍頭部線條描畫對比圖
對于凌家灘文化雙獸頭玉璜,大多數(shù)考古學(xué)家認為是虎頭,但從對比圖可知,它仍然是豬首,不是虎頭造型,凌家灘古人有豬鳥崇拜文化,并無可考的虎崇拜習(xí)俗,因為這關(guān)系到民族背景,故有必要作特別仔細地辨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