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的著述,標志著道家思想的真正確立,成為百家之學的重要一支,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礎。在此之后的二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中,中國文化以儒、道并稱,二者共同影響著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選擇。而“修身”是每個人一生中的一堂必修課,老子的《道德經(jīng)》,恰恰就是在教會我們?nèi)绾巍靶奚怼薄?/p> 如老子認為,“修身”,一定要堅守以下三大法則: 第一:知雄守雌雄,指的是事物剛強和凸顯的一面;雌,指的是事物謙遜和含蓄的一面。就一般人而言都喜歡雄起,喜歡彰顯自我,喜歡收獲鮮花和掌聲。 但是,老子認為,真正的高人雖然知道怎么做可以收獲榮耀,但是,在關鍵的時候,卻能夠主動退后一步,把光鮮留給別人,自己保持一種沉默和淡定的姿態(tài),這是一種人生的大修為。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如同山間的河溪一樣,徜徉于青山綠草之間,不以低下而卑,不因靜謐而煩,悠然自得,既能得天地之靈性,而又不害人傷物,最終亦可歸于大海,成就翻波涌浪的大業(yè)。這其實就是道家一貫的功成身遂之理。 人的一生,有能力有機遇,是為了做事,而不是為了做官;是為了讓天下走上坦途,歸于大道,而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存在。如果一個人達到了這種境界,就是常德,也即天地大德,就如同嬰兒一般,保持純真心性,不傷人不害物,而人也莫之能傷。 第二:知白守黑如果說,前面的雄雌是指的人的處世狀態(tài),要保持低調,不能過于張揚,這里的黑白則指的是對事物的判斷。 道家認為,人世間的很多紛爭就是緣于是非之心,其實,是非之間穿插了很多個人的好惡,很多時候,世間并沒有絕對的真理,都是利益在作怪。人們都說對的,未必就真對,人們都說錯的,未必就是真錯。 得道之人立于天地之意,心懷宇內(nèi),無是無非,面對人世間的這種嘈雜,不可過于偏執(zhí),有的時候,簡單的退讓可能會化解很多矛盾和問題,所以,在黑白之間能夠做出客觀的判斷和選擇,不能較死理,有的時候,甚至受一點屈曲,說幾句違心的話,也是必要的。 真理不辯自明,大道無為自通,不可逞于口舌之強。如果一個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具備了天下共同學習的范式,而自己就會達到一種無憂無慮,無煩無惱,無得無失的無極狀態(tài)。 第三:知榮守辱榮辱就其實質而言,也就是對得失的判斷,人往往喜得患失,以得為榮,以失為辱,在得失中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喪終身之軀。 知榮守辱,是老子再一次勸告世人,要正確面對得失,有很多時候,得不一定是好事,失也不一定是壞事,該放下的時候,一定要放下。 在榮與辱面前,要真正有一種“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展云舒”的胸懷,同時,更要有一種“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大度與睿智。 有了這樣的胸懷,就如同萬壑之間的峽谷一樣,博大空曠,無所不包,小水成川,大水成淵,云來迎賓客,花開自春天。 達到了這種境界,就是德行飽滿,無可復加,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表現(xiàn)得更加質樸、單純、厚重、寧靜,也就是“樸”的狀態(tà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