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范雎
范雎(?—前255),也叫范且(這是漢代石刻中的錯誤)《史記》中是“雎ju”字,有書為“睢 sui”字,評書家多讀此音,字叔。戰(zhàn)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后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tǒng)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范雎早年家境貧寒,后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歷經(jīng)磨難后輾轉(zhuǎn)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tǒng)一帝業(yè),是秦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政治家、謀略家。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高度評價范雎對秦國的建樹和貢獻:“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 更名張祿 范雎,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發(fā)人去見范雎,送給他一份厚禮,范雎堅決推辭了。 就為了這件事,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后,向相國魏齊告發(fā)。魏齊將范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后,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里。 天黑下來,范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只見一個兵士守著他,范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范雎已經(jīng)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范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 巧進說詞 語激昭王 范雎入秦時,秦昭王在位已36年,國勢強盛。秦軍南伐楚國,力拔鄢、郢兩座重鎮(zhèn),幽死楚懷王于秦;又揮師東指,連連大敗強齊;并數(shù)困魏、韓、趙“三晉”之兵,使魏、韓二君俯首聽命。秦廷上下雖人才濟濟,但“四貴”掌權(quán),排斥異己;秦昭王深居宮中,又被權(quán)臣貴戚所包圍,再加上活躍在戰(zhàn)國時期政治舞臺上的謀土說客多如過江之鯽,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分。一時之間,在秦國上層統(tǒng)治集團中對來自諸侯各國的賓客辯士并沒有多少好的印象,以為無信者居多。因而,盡管范雎用盡心機,還是難以躋身秦廷,向秦昭王陳述安邦治國之大計。 有一次,范雎求人向秦昭王舉報家門,說道:“現(xiàn)有魏國張祿先生;智謀出眾,為天下辯士;他要拜見大王,聲稱:‘秦國勢如累卵,失張祿則危,得張祿則安。’然其言只可面陳,不可代傳。”顯然,范雎此舉分明是故作危言,聳人聽聞,意在引起秦昭王的重視。然而秦昭王卻以天下策士辯客,往往如此,并不去理睬,任你千條妙策,他就是不聞不問。就這樣,范雎住在下等客舍,粗茶淡飯,在焦慮煩躁中捱過了二年的時光。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舉兵跨韓、魏而攻齊,奪取剛、壽二地,以擴大自己的封邑陶,從而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就給范雎攻擊政敵提供了借題發(fā)揮的機會。他在一年來對昭王內(nèi)心世界的了解、分析和判斷的基礎(chǔ)上,果斷而大膽地再次上書昭王,闡明大義,直刺時弊而又緊緊抓住昭王的心病。 他在信中說道:“我聽說英明的君主執(zhí)政,對有功于國者給予賞賜,有能力的人委以重任;功大者祿厚,才高者爵尊。故不能者不敢當職,有能者也不得蔽隱。而昏庸的君主則不然,賞其所愛而罰其所惡,全憑一時感情使然。……我聽說善于使自己殷富者大多取之于國,善于使國家殷富者大多取之于諸侯。天下有了英明的君主,那么諸侯便不能專權(quán)專利,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明主善于分割諸侯的權(quán)力。良醫(yī)可以預(yù)知病人之死生,而明主可以預(yù)知國事的成敗。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即使是舜禹再生,也不能改變呀。有些話,在這封信里我是不便深說的,說淺了又不足以引起大王的注意。…我希望大王能犧牲一點游玩的時間,準我望見龍顏。如果我所講的對于治國興邦之大業(yè)無效,我愿接受最嚴厲的懲罰。”
果然,秦昭王見信大喜,立謝王稽薦賢之功,傳命用專車召見范雎。 范雎進入秦宮,早已成竹在胸,佯裝不知地徑直闖進宮闈禁地“永巷”。見秦昭王從對面被人簇擁而來,他故意不趨不避。一個宦官見狀,快步趨前,怒斥道:“大王已到,為何還不回避!”范雎并不懼怕,反而反唇相譏道:“秦國何時有王,獨有太后和穰侯!”說罷,繼續(xù)前行不顧。范雎此舉,是冒一定風(fēng)險的。然而,范雎這一句表面上頗似冒犯的話,恰恰擊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昭王聽出弦外之音,非但不怒,反而將他引入內(nèi)宮密室,屏退左右,待之以上賓之禮,單獨傾談。范雎頗善虛實之道,并能恰到好處地一張一弛。秦昭王越是急切地請教高見,范雎越是慢條斯理地故弄玄虛。秦昭王畢恭畢敬地問道:“先生何以教誨寡人?”范雎卻一再避實就虛,“唯唯”連聲,避而不答。如此者三次。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禮,苦苦祈求道:“先生難道終不愿賜教嗎?” 范雎見昭王求教心切,態(tài)度誠懇,這才婉言作答:“臣非敢如此。當年呂尚見周文王,所以先棲身為漁父,垂釣于渭水之濱,在于自知與周王交情疏淺;及至同載而歸,立為太師,才肯言及深意。其后,文王得功于呂尚,而最終得以王天下。假使文王疏于呂尚,不與之深言,那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王、武王難與之共建王業(yè)。”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與古代的圣賢相連,既滿足了秦昭王的虛榮心,又激勵他禮賢下士。范雎還以呂尚自況,把自己置于賢相的位置。昭王卻之、即等于自貶到桀、紂行列,這無疑能使對方就范,談話自然會按著他的意思進行下去。接著,范雎談到自己,說道:“臣為羈旅之臣,交疏于王,而所陳之詞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雖然愿效愚忠,卻未見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問而不敢作答。臣非畏死而不進言,即使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誅于后,也在所不辭。然而,大王信臣,用臣之言,可以有補于秦國,臣死不足以為患,亡不足以為憂,漆身為癲、披發(fā)為狂不足以為恥。臣獨怕天下人見臣盡忠身死,從此杜口不語,裹足不前,莫肯心向秦國。”這番慷慨悲壯之詞更進一層,先是披肝瀝膽,以情來感召昭王,接著說以利害,以殺賢誤國震懾昭王,給自己的人身、地位爭取了更大的安全系數(shù)。 經(jīng)過充分的鋪墊,范雎最后才接觸到實質(zhì)問題,點出了秦國的弊端隱患:“大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諂。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難以明斷善惡。長此以往,大者宗廟傾覆,小者自身孤危。這是臣最恐懼的。” 秦昭王推心置腹地答道:“秦國僻遠,寡人愚下。如今得以受命于先生。真是三生有幸。自此以后,事無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愿先生悉教寡人,萬勿疑慮。” 遠交近攻 強干弱枝 范雎雖已取信于秦昭王,但因初入秦廷,尚不敢深涉內(nèi)政,僅只縱論外事,借觀秦王俯仰。不久,范雎再次晉見秦昭王,他首先分析了秦國的優(yōu)勢,說道:“秦地之險,天下莫及。雄兵百萬,戰(zhàn)車千乘,其甲兵之利天下亦莫能敵。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用以治諸侯,如同良犬搏兔。然而兼并之謀不就,霸王之業(yè)不成,莫非是秦之大臣計有所失嗎?”范雎所言,即使秦昭王感到欣慰,也使他感到警怵,因而沒等范雎說完,秦昭王便恭恭敬敬地說:“寡人愿聞其詳”。范雎接著說道:“臣聞穰侯將越韓、魏而攻齊國、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大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王釋此而遠攻,不亦謬乎!” 在這段奏議里,范雎明確地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思想,這是范雎對秦國的杰出貢獻。這個原則不僅為秦逐個兼并六國最后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戰(zhàn)略基礎(chǔ),而且對后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中國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范雎還為這一戰(zhàn)略原則擬定了具體的實施步驟。第一,就近重創(chuàng)韓、魏,以解除心腹之患,壯大秦國勢力;第二,北謀趙,南謀楚,扶弱國,抑強敵,爭奪中間地帶,遏制各國的發(fā)展;第三,韓、魏、趙、楚依附于秦之后,攜五國之重,進而威逼最遠且是當時最強的對手齊國,使其回避與秦國的競爭;第四,在壓倒各國的優(yōu)勢下,最后逐一消滅韓、魏諸國,最后滅齊,統(tǒng)一天下。 秦昭王聞罷大悅,高興地說:“寡人敬聞命矣。”于是拜范雎為客卿,參與軍國大政,主謀兵事。
周赧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謀,派五大夫綰率兵伐魏,攻克懷(今河南武陟西南)。兩年后,又舉兵攻占邢丘(今河南溫縣東)。在此形勢下,范雎又及時地為秦昭王謀劃“收韓”之策,他首先向秦昭王分析了“收韓”的戰(zhàn)略意義。他說:“秦、韓之地形,交織相錯如同錦繡。秦之有韓,譬如木之有蠹,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無變則已,一旦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因此大王應(yīng)首先收韓。”秦昭王問:“吾若欲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范雎從容答道:“如果大王派兵首先攻打并占領(lǐng)韓國政治、經(jīng)濟、交通、軍事的咽喉要塞滎陽,便可使鞏、成皋之地不通,北斷太行之道,上黨之韓軍不得而下,一舉可將韓國攔腰斬為三截。如此,韓國還能不聽命歸附于秦嗎?”秦昭王依計而行。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軍發(fā)兵,先后占領(lǐng)韓國少曲(今河南濟源東北)、高平(今河南濟南)、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南陽、野王(今河南沁陽)等地。至此,已將韓國攔腰斬斷,使整個上黨地區(qū)完全孤立起來。在秦軍雷霆萬鈞般的打擊下,韓國步步敗退,搖搖欲墜。而秦國則在戰(zhàn)爭中獲得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補償,實力更其強盛,因而東進步伐大大加速,擴大了對趙、楚兩國的戰(zhàn)爭規(guī)模。 隨著秦國軍事上的節(jié)節(jié)勝利,范雎也日益受到秦昭王的賞識,地位也日益得到鞏固。于是,在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雎開始在內(nèi)政方面實施變革,推行“強干弱枝”的方針,加強中央王權(quán)。他向秦昭王奏議道:“臣居山東時,聞齊只有孟嘗君,不聞有齊王;聞秦有太后、穰侯,不聞有秦王。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然則權(quán)安得不傾,令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治國者,乃內(nèi)固其威而外重其權(quán)。”接著他又進一步指出:“今穰侯內(nèi)仗太后之勢,外竊大王之重,用兵則諸侯震恐,解甲則列國感恩,廣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歲萬歲后,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 秦昭王聞言驚覺,因自己早就對宗親貴戚的專權(quán)和勢力的膨脹忌恨在心,此番聽了范雎義正辭嚴的宏論,終于下定了決心。當年,昭王便罷免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命其回到封邑。后又驅(qū)逐其他“三貴”,安置太后于深宮,不許與聞?wù)?。又拜范雎為丞相,封之于?yīng)城(今河南魯山之東),號為應(yīng)侯。至此,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政權(quán)更為集中了。 范雎推行“固干削枝”的方針,致力于確立和強化秦國中央集權(quán)制度,促進封建割據(jù)走向封建大一統(tǒng),這對秦國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完善和最終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則有著不容忽視的功勛. 巧施離間 智賺長平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大舉北進,進攻趙國。老將廉頗率趙兵迎敵,秦、趙兩軍相持于長平。秦兵雖然勇武善戰(zhàn),怎奈廉頗行軍持重,堅筑營壘,等待時機與變化,遲遲不與秦兵決戰(zhàn)。如此一采,兩軍相持近兩年,仍難分勝負。秦國君臣將士個個焦躁萬分;卻又束手無策。秦昭王問計于范雎,說:“廉頗多智,知秦軍強而不輕易出戰(zhàn)。秦兵勞師襲遠,難以持久,戰(zhàn)事如此久拖不決,秦軍必將深陷泥淖,無力自拔,為之奈何?”范雎早已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作為出色的謀略家,他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癥結(jié)。他對趙國文臣武將的優(yōu)劣了如指掌,深知秦軍若想速戰(zhàn)速決,必須設(shè)計除掉廉頗。于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獻了一條奇妙的反間計。 范雎遣一心腹門客,從便道進入趙國都城邯鄲,用千金賄賂趙王左右親近之人,散步流言道:“秦軍最懼怕的是趙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有為且精通兵法,如若為將,恐難勝之。廉頗老而怯,屢戰(zhàn)屢敗,現(xiàn)已不敢出戰(zhàn),又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趙王聞之,將信將疑。派人催戰(zhàn),廉頗仍行“堅壁”之謀,不肯出戰(zhàn)。趙王對廉頗先前損兵折將本已不滿,今派人催戰(zhàn),卻又固守不戰(zhàn),又不能驅(qū)敵于國門之外。于是輕信流言,頓時疑心大起,竟不辨真?zhèn)?,匆忙拜趙括為上將,賜以黃金彩帛,增調(diào)20萬精兵,持節(jié)前往以代廉頗。 趙括雖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確也精通兵法。但徒讀經(jīng)文書傳,不知變通,只會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且驕傲自大。一旦代將,立即東向而朝,威臨軍吏,致使將士無敢仰視者。他還把趙王所賜黃金、財物悉數(shù)藏于家中,日日尋思購買便利田宅。 趙括來到長平前線,盡改廉頗往日約束,易置將校,調(diào)換防位,一時弄得全軍上下人心浮動,紊亂不堪。范雎探知趙國已入圈套,便與昭王奏議,暗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火速馳往長平,并約令軍中:“有敢泄露武安君為將者斬!” 這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無與倫比的久經(jīng)沙場的名將;一向能征慣戰(zhàn)、智勇雙全。論帥才,趙括遠不能與白起相比;論兵力,趙軍絕難與秦兵抗衡。范雎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敵主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勝。兩軍交戰(zhàn),白起佯敗,趙括大喜過望,率兵努追不舍,結(jié)果被秦軍左右包抄,斷了糧草,團團圍困于長平。秦昭王聞報,親自來到長平附近;盡發(fā)農(nóng)家壯丁,分路掠奪趙人糧草;遏絕救兵。趙軍陷于重圍達46天,糧盡援絕,士兵自相殺戮以取食,慘不忍睹。趙括迫不得已,把全軍分為四隊,輪番突圍,均被秦軍亂箭擊退,趙括本人也被亂箭射死。長平一戰(zhàn),秦軍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俘虜趙兵40萬,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還外,其余全部坑殺。這次戰(zhàn)役,秦軍先后消滅趙軍45萬,大大挫傷了雄踞北方的趙國的元氣,使其從此一蹶不振。戰(zhàn)后,秦軍乘勝進圍趙都邯鄲。雖曾有趙國名士毛遂自薦,赴楚征援,又有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也只能是爭一時之生存,無法挽回趙國敗亡的厄運。
長平之戰(zhàn),在秦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與關(guān)東六國的戰(zhàn)爭,如果說秦惠文王時還處于戰(zhàn)略相持階段的話,至此則進入了戰(zhàn)略反攻階段。此后,雖有龐緩組織的最后一次趙、魏、韓、楚、燕五國合縱抗秦,但也僅僅是困獸猶斗而已。 廷辱須賈 妒殺白起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5年),魏安釐王封弟無忌為信陵君。當是時,魏王聞知秦昭王用范雎之謀,將要東伐韓魏,急召群臣商議。信陵君無忌力主發(fā)兵迎敵,相國魏齊則認為秦強魏弱,主張遣使求和。于是,魏王派中大夫須賈赴秦議和,直奔咸陽,下榻于館驛。 范雎聞知魏王遣須賈來都議和,便換去相服,裝做寒酸落魄之狀,潛出府門,來到館驛,徐步而人,謁見須賈。須賈一見來人,大驚,說道:“范先生固無恙乎?我以為先生被魏相打死,何以得命在此?”范雎答道:“當年被棄尸荒郊,幸得蘇醒,為一過客所救,亡命于秦,為人打工糊口,聊以為生。”須賈不覺動了哀憐之情,留之同坐,索得食物賜之。時值隆冬,范雎衣薄而破,戰(zhàn)栗不已,須賈見狀嘆道:“范叔一寒如此!”命從人拿出一件繒袍披在范雎的身上。接著問道:“當今秦國丞相張祿,權(quán)勢盛大,我欲拜見他,可是無人引見。先生在秦日久,能為我通融一下嗎?”范雎謊說自己的主人與張丞相關(guān)系甚好,自己也常出入相府,可以為其引見,并同意為須賈借得大車駟馬,供其驅(qū)使。 街市上,范雎親自為須賈執(zhí)轡御之。街市之人,見丞相駕車而來,紛紛疾走回避。須賈頗感驚異。既至相府,范雎轉(zhuǎn)身對須賈說道:“大夫少待于此,容我先去通報一下。”須賈下車,立于門外,候之良久亦無消息,便走近守門者,悄聲;問道:“我的故人范叔入府通報,久而不出,您能為我招呼一下嗎?”守門者好生奇怪,這里并沒有什么“范叔”。當須賈得知范雎即是張祿,乃當今秦之丞相時,如夢中忽聞霹靂,心坎突突亂跳,于是脫袍解帶,跪于門外,托守門者報告說:“魏國罪人須賈在外領(lǐng)死!”范雎在鳴鼓之中,緩步而出,威風(fēng)凜凜,坐于堂上。須賈跪伏不起,連稱有罪。范雎歷數(shù)須賈三大罪狀后說道:“你今至此,本該斷頭瀝血,以酬前恨。然而考慮到你還念舊情,以繒袍相贈,所以茍全了你的性命。”須賈叩頭稱謝;匍匐而出。 范雎入見秦王,將往事一一稟報;并說魏國懼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依范雎言,準魏求和,須賈之事,任其處理發(fā)落。 幾天以后,范雎在丞相府大宴諸侯之使,賓客濟濟一堂,觥籌交錯,很是熱鬧。唯獨將須賈安排在階下,并派兩個黥徒夾之以坐,席上只備些炒熟的料豆,兩黥徒手捧喂之,如同喂馬一般。眾賓客甚以為怪,范雎便將舊事訴說一遍,然后對須賈厲聲喝道:“秦王雖然許和,但魏齊之仇不可不報,留你一條蟻命歸告魏王,速將魏齊人頭送來。否則,我將率兵屠戮大梁,那時悔之晚矣。”須賈早嚇得魂不附體,喏喏連聲而出。 須賈歸魏,將此事告知魏王。魏相魏齊聞知十分恐懼,棄了相印,星夜逃往趙國,私藏于平原君趙勝家中。秦昭王聞知,欲為范雎報仇,設(shè)計誘騙平原君入秦,并扣為人質(zhì)。聲稱,若不送魏齊人頭至秦,將不準平原君歸趙。魏齊走投無路,怒而自刎。 范雎報仇雪恨之后,并沒忘記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鄭安平。一天,他晉見秦昭王,奏道:“臣本魏一亡命之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納臣于秦,如果不是大王英明圣哲,臣安能富貴如此。然王稽至今僅為謁者,當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鄭安平亦未重用,請大王恩賜。”秦昭王念范雎功勞,準其奏請,任命王稽為河?xùn)|太守,任命鄭安平為將軍。 范雎廷辱須賈、賺殺魏齊,都反映了他的胸懷不夠?qū)拸V,但在生產(chǎn)力低下、社會狹小、私有至上的時代,人們囿于私利,往往于胸中深構(gòu)城府,陷人于無形,這就釀成了無數(shù)的歷史悲劇。司馬遷在為范雎作傳行文至此時,曾有一句頗為有名的感慨:“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這既是對范雎的褒揚也是對范雎刻薄狹小心胸的概括。由于范雎勢炎日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那本來就狹小的心胸最后發(fā)展到了嫉賢妒能的程度,給他的形象抹上了一層難以洗刷的陰影。妒殺白起便是典型的一例。 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秦軍復(fù)定上黨,再取太原,威震三晉。韓、趙兩國驚恐萬分,忙用厚幣去求救蘇代。蘇代乃大縱橫家蘇秦之弟,也是一位胸中蓄積千般詭計,顛倒黑白,截長續(xù)短,駕輕就熟的說客。他受命來到咸陽,徑直人丞相府,問范雎:“武安君擒獲馬服子趙括否?”范雎不知何意,答道:“是。”蘇代又問:“武安君進圍邯鄲否?”答道:“是。”蘇代說:趙國滅亡,則秦王為帝,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為秦戰(zhàn)勝攻取,略定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破趙括全軍,雖周朝的周公、召公和呂望,功績也不加于彼。君能甘居白起之下嗎?到那時,你雖不欲屈尊,也無能為力了。昔日秦攻韓,圍邢丘,困上黨。然而,上黨之民卻甘心附趙??梢娞煜轮癫粯窞榍孛裼蓙硪丫谩H缃駵缤鲒w國;趙北部國土必然人于燕國,東部國土必然入于齊國,南部國土必然入于韓、魏。如此,君所得土地人民能有幾何?由此看來,不如允許韓、趙割地以和,勿使武安君再建功勛。” 蘇代鼓動巧舌利口,極言攻韓、趙之弊,恰恰擊中了范雎的難言之隱,于是他進諫昭衛(wèi):“秦兵勞苦,請許韓、趙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王準請,于是當年正月罷兵。至此,白起與范雎結(jié)怨。 數(shù)月之后,范雎復(fù)命王陵攻趙都邯鄲。王陵因趙國軍民頑強抵抗,屢屢受挫,損兵折將。一年后,秦昭王再用白起取代王陵進兵趙國。誰知白起竟不計后果;決不肯行。一則有病在身,二則心怨范雎先前掣肘,三則自思長平戰(zhàn)后秦國傷痍者未起,故拒不接受王命,這就潛下了殺身之禍。 其后,秦昭王只好派王齮替代王陵,進攻趙都。二王決非白起一類出色的將才,仍然遲遲不能攻下邯鄲。后遇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率數(shù)十萬大軍救援邯鄲,大敗秦軍。秦昭王聞秦軍大敗,損失慘重,心中正自煩惱,白起卻自負先見之明,湊過來說道:“不聽臣計,今日如何!”昭王一聽自然惱怒,于是再命白起為將,怎奈白起自稱有病,就是不肯應(yīng)命。一氣之下,秦昭王革去了白起的軍職,將其削為平民,逐出咸陽。 白起行至杜郵,范雎對秦昭王道:“白起左遷,怏怏不服,口有余言,恐為后患!”于是,秦昭王急差使者追趕白起,賜予一柄利劍,令其自裁。就這樣,這位被司馬遷稱贊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征戰(zhàn)沙場達37年之久的一代名將,飲血黃沙,成了統(tǒng)治階級互相傾軋的犧牲品。 功成身退 薦賢而終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范雎廷辱須賈、智賺魏齊、妒殺白起后便遣親將鄭安平率兵進攻趙國。魏國信陵君無忌大破秦軍于邯鄲城下,鄭安平率2萬士卒降趙。依照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范雎當株連降敵大罪,受三族連坐之治。秦昭王恐因此事傷害到范雎,于是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不但沒有治范雎的罪,反而加賜食物,慰勉范雎。誰知,事隔僅兩年,既公元前255年,范雎的另一親信王稽,身為河?xùn)|太守卻與諸侯私通,事敗后被賜以棄市重刑。范雎接連涉嫌,秦昭王雖未深究,然范雎心中自是別樣滋味,言行舉止格外小心謹慎。一天,秦昭王臨朝興嘆:“現(xiàn)今武安君既死,鄭安平、王稽等或叛或降,外多強敵而內(nèi)無良將,吾恐楚國鐵劍利而將士勇,倡優(yōu)拙而思慮遠,借以圖秦,實堪憂慮!”范雎聽出弦外之音,情知失寵,地位岌岌可危,且慚且懼,不得不思謀退身之計。于是,借病退避,閑居家中,不肯上朝。 就在范雎進退維谷之時,燕人蔡澤來到秦國。此人其貌不揚,而且身無分文,然而才華橫溢,尤擅辯才。他曾廣游列國,屢以其學(xué)干政,可惜久久懷才不遇,此時獲悉范雎失意;連忙趕到相府。如同當年語激秦昭王一樣,他揚言:“燕客蔡澤,為天下雄辯之士,倘能一見秦王,必可奪取范雎相位。”范雎聞知此言,自然很想見識一番這位口出狂言大語者。于是,他馬上召見了蔡澤,傲然問道:“先生有何術(shù)竟能奪我相位?”蔡澤不慌不忙地答道:“君侯見識何其晚! 眾所周知,君明臣直為舉國大福,父慈子孝、夫信妻貞為一家大幸。然而,比干忠正卻不能續(xù)殷存,子胥智謀卻不能保吳完,申生孝敬卻不能止晉亂。原因何在?身與名俱全者,最上;名可法而身死者,居中;身存而名辱者,最下。商鞅、吳起、文種諸人,竭力盡忠,功高蓋世,然而卻慘遭誅戮,不得身名俱全,甚為可悲?,F(xiàn)以君侯而論,聲名功績不如上述三子,然而祿位貴盛、私家富厚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再看秦王信君侯,又不如秦孝公信商鞅、楚悼王信吳起、越王勾踐信文種。當此之時,尚不知進退之術(shù),我誠恐君禍患深于商鞅等人。君豈不知:天地萬物,四時之序,無功者來,成功者去,這是淺易之理;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這是天地常數(shù);進退盈縮,與時變化,這是圣人大道??上Х卜蛩鬃樱笥谒嚼?,以致昏聵不悟。正如鴻鵠、犀、象,所居之處本遠離險地,但為香餌引誘,終不免于死。書中有言:成功之下,不可久處。君侯相秦,計不下座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道,斬斷三秦通途,令六國不得合縱;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已得,君之功至極,正當秦國分功之時,卻不思退避,則有商鞅、吳起、文種之禍。君何不讓歸相印,擇賢者而授之。”
蔡澤論人事、談安危,語語動人,字字驚心。范雎到底是位智者,心有靈犀,一點即通。于是;他忙奏請昭王,盛贊蔡澤之賢,薦其代己為相。秦昭王五十二年 (公元前255年),范雎稱病遜去相位,不久死于其封地應(yīng)城。 范雎不僅是秦國歷史上智謀深遠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謀略家。
【摘自:中國做人做官研究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