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平遙古城古代婚嫁禮俗 從婚禮形式程序上考究,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漢民族,千百年來一直以周代遺制“六禮”為經(jīng)典規(guī)范,但在多年的沿用中,發(fā)生了許多潛移默化的變更,使“六禮”之制有所取舍.. |
■平遙古城古代婚嫁禮俗
從婚禮形式程序上考究,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漢民族,千百年來一直以周代遺制“六禮”為經(jīng)典規(guī)范,但在多年的沿用中,發(fā)生了許多潛移默化的變更,使“六禮”之制有所取舍和側(cè)重,加之“百里不同風(fēng),十里不同俗”,各地婚嫁禮俗差異很大。就平遙一縣之域考證,其四鄉(xiāng)之婚禮習(xí)俗也有不同,但其基本禮制是一致的。
《禮記·昏義》稱周代婚儀全程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歷代封建王朝一直沿用和推行“六禮”,但名目、內(nèi)容等各有繁簡之更改。北宋時官宦貴族之家婚禮,全部沿襲“六禮”,但士庶百姓則把“問名”并入“納采”,把“請期”并入“納徵”(納幣)。明代官胄門第照用“六禮”,庶人則減禮。《明史·志第三十一》稱庶人婚禮:“朱子《家禮》無問名、納吉,止納采、納幣、請期。洪武元年定制用之?!鼻宕僦苾H重納采、親迎。而平遙人在清代也只重視“定親”(納吉)、“納徵”、“親迎”這三個程序,其余者都是合而行之,無固定禮儀。
為使讀者較全面地了解歷史上的婚禮文化,簡介“六禮”程序于后:
納采: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如女家原則上同意議婚,則男家以活雁為禮物,同媒人相攜去女家正式求婚。這種以雁為求婚信物的形式,謂之“奠雁”,即敬獻(xiàn)活雁的意思。最早“六禮”中都要以奠雁為先導(dǎo),女方受之稱“納”,納后方可進(jìn)入實質(zhì)議程,否則即有謝絕之意,男家自可意會,這也是儒教之“仁”,使對方勿失臉面,自行告退。
雁是一種隨氣候變化而南北遷徙的候鳥,雌雁永遠(yuǎn)隨雄雁飛行,而且專一,象征夫唱婦隨,終身不二之意,用之也是一種祝福之禮。胡培翚《儀禮正義》云:“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jié),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薄抖Y記·昏義》:“婿執(zhí)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标悵弧都f》曰:“奠,取其不再偶也?!眱H奠雁之禮,就可以看出歷史上的老夫子們,為了“禮”是費(fèi)了一番腦筋的。
歷代富貴之家,為夸富而相互攀比,使納采之禮每有增加。如北齊時,皇子以下至九品,納采時用羔羊一只,雁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注:古代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唐朝時,納采有合驩、嘉禾、河膠、九子蒲、宋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九種,而貧家則連雁也用不起,以鵝、雞、雉等代替。按古時“六禮”要求,每必用雁,對雁的捕捉過多,加之氣候自然環(huán)境等變遷,久之則雁成為珍禽,已難覓得。到清朝后期,就連官紳之家婚嫁,也不得不以鵝代雁了,但仍名曰“奠雁”。
問名:男女雙方之家長同意議婚時,男家請媒人再攜雁為禮,到女家詢問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日、時(農(nóng)歷),故稱問名,也稱取庚帖。同時,媒人也把男子的相應(yīng)庚帖交給女家,雙方各找星相士占卜推算,如得吉兆,則可訂婚。如雙方生辰八字相尅,則分退還庚帖。舊時平遙民間婚俗,除講究生辰八字不得相尅外,更回避男女雙方屬相之“大不合”。
隨著時代變遷,后來把問名擴(kuò)充到問官品、家業(yè)、人口、職位、才貌等諸方面,特別注重門當(dāng)戶對。
納吉:俗稱“定婚”,又稱“文定”、“通書”等,也是“六禮”中的一項重要程序。盡管歷朝歷代對“六禮”各有簡化,但納吉始終是一項重要程序。男家問名后占卜得吉,托媒人把可以合婚的消息通知女家,稱為納吉。《儀禮·士昏禮》:“納吉用雁,如納采禮。”注:“歸卜于廟,得吉兆,復(fù)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笔瑁骸拔床窌r恐有不吉,婚姻不定,故納吉乃定也。”《唐律》等所謂“報婚書”,即納吉中女家回復(fù)答應(yīng)定婚的書契。宋代習(xí)俗中所謂“過細(xì)帖”,近代所謂“定親”、“換帖”等,都是納吉儀禮中的內(nèi)容。宋代《朱子家禮》把納吉并入“納徵”,后人常使兩禮同步進(jìn)行。最早時的納吉注重儒教禮儀,以雁為信物,“禮”到為宜。后來買賣婚姻日盛,“奠雁”之禮制性儀式已無所謂了,代之以錢幣、金銀首飾、綢緞、糖果等,甚至演變?yōu)椤翱追叫帧币唤y(tǒng)天下之儀了,儒教之禮受貶,世俗日趨衰敗。
男家的女性長輩,也常由媒人陪同到女家“相親”,以防草率從事。主要相看女子容貌舉止、智力禮教等,順便察訪其“門風(fēng)”于四鄰。但要給女子錢幣,即“見面禮”?,F(xiàn)時平遙仍通行相親和定親之俗,舉行儀式宴請親朋。男家贈女子金戒指、衣料等“四色禮”,引見諸親戚長輩,人人贈以見面禮。
納徵:是漢民族婚嫁“六禮”中的核心程序,又稱“納幣”、“下財禮”等,是納吉以后,男家根據(jù)雙方協(xié)商的結(jié)果,請媒人給女家送去聘禮錢幣的儀式。因“徵”和“成”諧音,故也叫“納成”。東漢經(jīng)學(xué)家鄭玄對《儀禮·士昏禮》注曰:“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nbsp;
在古代,只有經(jīng)過“納徵”禮,雙方才可以親家之禮往來?!抖Y記·曲禮》云:“非受幣不交不親?!薄盁o幣不相見。”至于納徵禮品,周代禮制規(guī)定:庶人錙帛五兩;士大夫玄熏、束帛、儷皮;諸侯加大璋;天子加谷圭。然而在以后的朝代里,王室貴胄更以聘禮顯示其地位、富庶。如漢代聘皇后以銅二萬斤或銅錢二萬萬,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唐高宗時下詔對納徵定限:三品以上納幣不得超過絹300匹;四品、五品200匹;七品100匹;八品以下不超過50匹。歷來民間也多以錢幣、金銀首飾為納徵之禮。
請期:即男家向女家請定婚期的禮儀,俗稱“送日子”。納徵后,男家卜選吉日良辰,托媒人持雁到女家商定婚禮日期,經(jīng)女家一番謙讓、客氣,媒人方可出示男家卜定的婚期單。《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编嵭ⅲ骸胺蚣冶叵炔分?,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辭,即告之?!焙笫烙盅葑兂芍苯痈嬷?。如《明史·禮志》載皇太子納妃:“請期,辭曰:‘詢于龜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骰槿嗽唬骸也怀忻?’陳禮奠雁如儀。”但在民間,大多數(shù)為男女雙方共同商量擇期,得吉日,男方送一期帖到女家,寫明婚期年、月、日、時,擇喜神方位,迎接新人屬相禁忌等,此俗至今延綿如初。
親迎:俗稱“迎親”,是古代漢民族婚嫁“六禮”的最后一項程序,其中對“禮”的要求更加嚴(yán)格,操作更加繁瑣。親迎之儀起源甚古,唐代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納妃后》:“夏親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歲定婚姻之時,親迎于戶?!敝艽H迎儀式見于《儀禮·士昏禮》,大致是:親迎之日(多在夜間),新郎穿黑色禮服,乘黑漆車子,前面有人執(zhí)燭前導(dǎo),后面有從車,一齊至女家,新娘父親親自出門,把新郎和其他隨從賓客迎進(jìn)家門。新郎捧雁揖讓升堂,行叩拜禮。之后,新娘梳妝整齊,頭蒙紅巾,隨至車前,聆聽父母訓(xùn)戒畢,新郎親自把車上的繩索交給新娘(即“授綏”),引其上車,先由新郎象征性地親自駕車,至車輪轉(zhuǎn)三圈,再由車夫駕馭。女家有送親者跟從,臨至男家門外,新郎先乘車入門,當(dāng)新娘一行到達(dá)后,由新郎將新娘接人家門。入宅后行“拜堂”、“合巹”等禮。
《公羊傳》謂天子至庶人皆有親迎之禮,《左傳》則稱天子無親迎。宋代以后,娶親始用轎,并以彩綢妝扮,謂之“花轎”,新郎坐轎或騎馬。明清兩代仍沿此俗。民國年間,又出現(xiàn)由媒人或男家一孩童持新郎名帖,坐轎代迎新娘者。
據(jù)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載,親迎之禮還有掛帳、催妝、撒谷豆、踏跨馬鞍、牽紅、坐富貴、交杯酒等俗,多以驅(qū)邪祈福為求索,至今有不少仍沿用者。
明清以來,平遙民間婚嫁,已不再全部沿襲“六禮”,無論貧富之家,只注重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日“定親”(納吉);二日“彩禮”(納徵);三日“舉婚”(親迎)。
■清末民初平遙婚嫁程序
平遙在古時候同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漢民族一樣,把婚嫁看作是人生的神圣大事,其所以“神圣”和“大”,主要有“婚姻觀念”和“婚姻目的”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人們的婚姻觀念,認(rèn)為每個人的婚姻都是“天人契合”之事?!兑捉?jīng)》以自然現(xiàn)象解釋人事,反過來又以人契合自然。即所謂“自然有天地,人生有男女”。認(rèn)為天與男屬于“陽”的范疇,而地與女則屬“陰”。天地交感而生萬物,男女婚媾而生萬民。宋代孫覺《春秋經(jīng)解》:“獨陽不生,獨陰不成。故有天則有地,有日則有月,男女之義,婚姻之禮,天地之道,人倫之本也?!边@些學(xué)說經(jīng)儒家渲染,又稱:“陰陽合而雨澤降,夫婦合而家道成。”之后引申為一種“禮”的社會淵源。如《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把男婚女嫁當(dāng)做“天作之合”、“前生注定”,自然就賦予其神圣意義了。
其次是婚姻目的。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不同于今日,婚姻是不能自主的,婚姻不屬于當(dāng)事人私事,而是所在家族的大事,它是保持和延續(xù)家族的手段。只有男婚女嫁,才能組成家庭,才能繁衍后代,才能使長輩生有所養(yǎng),死有所葬,才能使家廟香煙不斷。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卑逊毖芎蟠?zé)列為人生孝德之首,除其重男輕女之意外,也強(qiáng)調(diào)了婚嫁為“大事”也。
婚嫁之事既為人生“神圣大事”,則必須突出一個“禮”字,也就是夫妻關(guān)系必須建立在“禮”的基礎(chǔ)上?!洞呵镟②w集傳纂例》謂:“男女之禮,人倫之本也,風(fēng)教之始也?!北仨殹胺逼湮?,隆其節(jié),嚴(yán)男女之別,而后夫妻關(guān)系才能穩(wěn)固”。另一方面,婚禮之用意還在于把婚姻關(guān)系合法化(即合封建禮制),輿論上公開化,使三親六故、同仁鄰里等一體周知,予以承認(rèn)。因而舊時不論貧富,皆要舉行“婚禮”之儀。此俗直至今天,家家戶戶仍然遵循,幾乎無一例外。當(dāng)然今日婚禮的含義則在于慶賀,而不在于“合禮隆節(jié)”了。
□主婚和媒人
在封建儒家的道德倫理中,男婚女嫁時,“主婚”和“執(zhí)柯”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青年男女戀愛,是一種正常的擇偶行為,是求婚人個體主觀意愿的體現(xiàn),應(yīng)屬“基本人權(quán)”之一。而封建時代的婚姻制度,卻不承認(rèn)此權(quán),而是以家族利益為前提的,擇婚必須是封建家族群體意志的體現(xiàn)。所以擇婚之權(quán)成為當(dāng)事人家長的特權(quán),也就是說此權(quán)屬于當(dāng)事人父母,或叔伯長輩等家族主事人,也即“主婚人”。
主婚人在婚姻過程中的主宰地位,受到封建法律的保護(hù)。如《大清律例集解》卷十注:“男女結(jié)婚嫁娶,必有主張其事者,謂之主婚。由祖父母為孫;父母為子;伯叔姑為侄;兄姊為弟妹;外祖父母為外孫;此皆分重義尊,得以專制主婚,卑幼不得不從者也?!边@樣,主婚人就可以完全拋開結(jié)婚人的意志和利益,拋開結(jié)婚人個人愛情這一最基本因素。這種制度在千百年來,釀造了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傳統(tǒng)戲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甚至描寫天上仙女婚姻悲劇的《天仙配》、《寶蓮燈》等,就是人們對這種婚姻制度的血淚控訴和韃伐。當(dāng)然,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家長或監(jiān)護(hù)人出于婚姻當(dāng)事人剛剛成齡,缺乏社會經(jīng)驗,幫助當(dāng)事人處理好終身大事,應(yīng)在情理之中。但那時候的“主婚”遠(yuǎn)不是以此為目的,僅詭辯之詞而已。其根本動機(jī)還是出于封建禮教的約束,以“門當(dāng)戶對”、“攀高結(jié)貴”為目標(biāo),以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為宗旨,甚至以買賣婚姻為手段。盡量不讓青年男女直接接觸,防止“淫佚放蕩”、“亂性失真”等,更避免他人說三道四,人言可畏,有失門風(fēng)之虞。竭力強(qiáng)調(diào)“男不親求,女不親許”。
“執(zhí)柯”即指保媒,媒人也稱“執(zhí)柯人”?!对娊?jīng)·豳風(fēng)·破斧》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薄抖Y記·曲禮》也說:“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媒人在婚姻中,既是介紹人,也是證婚人。婚嫁有了具體媒人,才算得正規(guī),符合“禮法”,這就叫“明媒正娶”。
這樣,在舊式婚姻中,必須有了主婚人、媒人,其婚姻才為合法(封建禮法),其婚約才能成立。再經(jīng)舉行婚禮儀式,才能得到親友及公眾的認(rèn)可,社會輿論才能通過。
平遙舊時把媒人稱作“冰翁”、“冰人”或“月老”、“紅娘”。考史書《晉書·索紞傳》載:晉代孝廉令狐策,夜夢自己在冰上站著,和冰下的人說話。次日請名士索紞給他解夢,索紞對他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這是陰陽之間的事情。未婚男子要找到妻子,但他們之間如冰未消,這是婚姻之事。你能在冰上和冰下人對話,屬于媒介之事,你可以給人做媒了,冰消則婚成?!敝?,令狐策每給人做媒,婚事總成。后來人們就把媒人尊稱為“冰翁”、“冰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唐代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定婚店》載:一個叫韋固的人,夜行路過宋城,見一老人*著口袋而坐,借著月光查閱一本書。韋固問:“你查什么書?”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姻書。”又問:“囊中的紅繩是干什么用的?”老人說:“用來拴應(yīng)成夫妻者的腳,即使是仇家或異地他鄉(xiāng)之人,一旦拴上,結(jié)為夫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焙笕司桶涯行悦饺朔Q為“月老”。戲曲《西廂記》中的相府小姐崔鶯鶯的貼身丫環(huán)紅娘,為成全崔鶯鶯和張君瑞的婚事,從中牽線,頗費(fèi)周折,成為千古美談。后人把女性媒人雅稱為“紅娘”。
舊時在平遙古城,主婚人、媒人是婚姻的兩大要素,直至現(xiàn)在,即使一對青年完全是自由戀愛,并無媒人牽線,在舉行婚禮前,也必須拜托一位親友權(quán)做媒人,在雙方家長之間斡旋,擇時舉婚,屆時充當(dāng)“冰翁”??梢娺@種舊俗影響之深。
□議婚、合婚
舊時平遙古城的媒人,多為雙方之親友,出于友情而主動充當(dāng)媒人,并無貪圖錢財?shù)饶康?。這樣,媒人事先必然會對雙方的家境、門第等有所了解,并做了對比,認(rèn)為此婚可成,才向雙方提出議婚。這種提親謂之“保親”。有的則是一方家長看上了另一家的閨女或兒郎,請求一位認(rèn)識對方的人去提親,這種提親一般男家提出的居多。有的名門豪宅,其媒人可能是自家的仆人,如平遙富商喬懷玠之仆人裴某,其堂妹裴氏雖然家境不富,但聰明能干,人長得也很漂亮。裴某就主動給喬懷玠的兒子保親,之后裴氏以其杰出才干成為喬宅的掌門夫人。
當(dāng)然,舊時平遙也有很多專業(yè)“媒婆”,多為中年婦女,這些人對當(dāng)?shù)鼗榧薅Y俗、禮教、信仰、禁忌、心理等方面十分熟悉,他們憑嘴巧、腿勤等,在雙方家長中跑來跑去,使雙方條件逐漸*攏,最后統(tǒng)一,促成婚事。這種決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即所謂“包辦婚姻”,雙方當(dāng)事人沒有任何選擇余地。
議婚中,由于女兒要到男家終身生活,女方必然考慮的事情多些,當(dāng)然男方家長也很慎重。雙方最講究的還是“門當(dāng)戶對”,因為這樣才符合家族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首先是民族一致,平遙人從不愿同其他民族通婚,至于雙方居住地相距較遠(yuǎn)倒沒關(guān)系,平遙人講究“親戚遠(yuǎn)離香”,遠(yuǎn)則少傳閑話,少生矛盾。其次是“門風(fēng)”,即對方是否家風(fēng)正派,有無男盜女*及不講道理等壞家風(fēng)。其三為社會地位,要求雙方門第相當(dāng),盡管“養(yǎng)女攀高門”是平遙人之習(xí)俗,但門第太高的姑爺,從小嬌生慣養(yǎng),家中規(guī)矩多,怕自家閨女過門后受制,婚事也未必能成。其四是財產(chǎn)狀況,平遙有句俗話“家有三門窮親不算富,家有三門富親不算貧”。其五是人口結(jié)構(gòu),舊時“五世同堂”、“四世同堂”受人推崇,福壽雙全,鄉(xiāng)里尊敬。但嫁女則不同了,即便“三世同堂”,姑爺上面除公婆外,還有一層“天”,再加妯娌多、姐妹多,更容易產(chǎn)生矛盾,常為女方所慮,因而人口結(jié)構(gòu)在議婚上“別有洞天”。有時雙方家長還需通過親友,詳細(xì)察訪對方的實情。
議婚將成時,雙方的女家長還可由媒人安排,托詞互訪或約見,進(jìn)行“相親”。重點是觀察對方的容貌、舉止、談吐等,早年還要看女子的“小腳金蓮”。
雙方家長對婚事達(dá)到原則同意時,即開始“合婚”。從封建社會直到解放前,平遙民間婚姻不僅須遵守封建禮教,而且也受神權(quán)觀念的制約。認(rèn)為“婚姻由天定”,每有婚事必請教于神,都要進(jìn)行“合婚”??勺晕液匣?,也可請星相士合婚。舊時平遙人婚事成功前,不愿被更多的人知道,多自我合婚。自我合婚有廟堂卜筮和皇歷查對等方法。
按周代“六禮”之問名后,“歸卜于廟得吉兆,復(fù)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本褪菍⑼ㄟ^媒人索來對方的“庚帖”(上書結(jié)婚當(dāng)事人的“生辰八字”之紅紙折子),壓在自己家佛堂或祖考神主前,焚香叩拜后,三天之內(nèi)看吉兇顯兆,其間家有喜事或吉祥現(xiàn)象,則婚事可成,如有不吉之兆,則婚不可成。
更多的人家自我合婚,則是依照“皇歷”進(jìn)行卜對。平遙土語把“皇歷”叫做“歷頭”,舊時每年臘月,街市上就有人印賣新年皇歷。其內(nèi)容除一些農(nóng)事節(jié)氣知識外,大部分是卜筮、解夢、推八字方面的內(nèi)容?;蕷v上有六十四課“金錢卦”,即用雙手相合將六枚銅錢搖動一番后,抓到一只手內(nèi),順手隨機(jī)排出,按其“字兒”(××通寶)和“眼兒”(有滿文的那面)排列組成序樣,同卦書對號。得大吉卦者則婚成,中吉卦者也可考慮,得不吉卦者則不能聯(lián)姻。
卜吉合婚后,還要進(jìn)行雙方“生辰八字”、“命相”、“屬相”等方面的合婚推論。這些程序則多請星相士操作。其實這些推論多按《三元總錄》中的《婚元課定》進(jìn)行。舊時我國對年、月、日、時都按“干支”法標(biāo)識,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組成,按兩者最小公倍數(shù),可組成六十組,也即“六十花甲子”的淵源。這樣,每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項,謂之“四柱”,每柱占天干、地支各一字,共八個字。故名“生辰八字”。星相士把雙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后,按八字間的五行生克等千變?nèi)f化的關(guān)系,推斷吉兇禍福。方法很復(fù)雜,用的是唐代呂才合婚法,這里不再繁敘。
所謂“命相”,舊時平遙人多以皇歷上編好的“納音五行表”,自我對照。該表把干支紀(jì)年的六十個年頭排列好,每個干支年出生的人,都在表下標(biāo)一“命相”,大略分金、木、水、火、土五類,每類又有不同品目。例如:甲子、乙丑年生的人,其命相為“海中金”;丙寅、丁卯年生者,其命相為“爐中火”;戊辰、己巳年生者,為“大林木”;庚午、辛未年生者,為“路旁土”等等,一目了然,六十年一輪回。查出男、女命相,再按五行生法核查。五行相生者,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兩者相生為“命相合”。五行相尅者,即:木尅土;土尅水;水尅火;火尅金;金尅木。雙方“命相尅”,則婚姻不合。
平遙早年還以屬相合婚,即將十二生肖配以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清代史學(xué)家趙翼《陔馀叢考》卷三十四中,說十二生肖屬相起源于東漢。但后來被星相家們涂以神秘色彩,用來給人算命、合婚,使人們在合婚中又多了一道程序和障礙。早年的皇歷上也把十二屬相的相合和相犯錄于其上:子(鼠)與丑(牛)合;寅(虎)與亥(豬)合;卯(兔)與戌(狗)合;辰(龍)與酉(雞)合;巳(蛇)與申(猴)合;午(馬)與未(羊)合;名為“六合”。豬猴不到頭;羊鼠一旦休;金雞怕玉狗;白馬怕金牛;蛇虎如刀銼;龍兔淚交流;平遙人稱“大相不合”。
此外,平遙舊俗中還有對屬羊者有偏見,認(rèn)為羊“眼露四白”,是犯大忌的。認(rèn)為男屬羊妨岳父家,女屬羊妨丈夫。平遙舊俗還對男、女所生月份“犯月”者也較注重。比如犯月為:正蛇、二鼠、三牛頭、四猴、五兔、六月狗、七豬、八馬、九羊頭、十月老虎滿街游、十一月金雞不下架、十二月老龍不抬頭,都沒有科學(xué)道理。早在東漢時期,王充在《衡·物勢篇》中,就對生肖相的說法作了嚴(yán)肅的批判。
對合婚的各方面認(rèn)真推查,富戶和殷實之家頗為重視,貧窮之家,尤其是男家,只要有提婚者,則一切都能相合。即使有不合處,也要請星相士幫助“破解”,即進(jìn)行八字、命相的改動,以免錯過婚姻機(jī)遇,實際上他們婚后生活過得也很好。這個問題在清末出版的《三元總錄》序言中都曾自我否定:“合婚一節(jié),自唐呂才所始,唐之前未有此術(shù),不曾合婚。如指腹成親者,割衫襟成,自奔茍合,皆得子孫蕃息,以至偕老,皆無合婚……”這也是一種自我諷刺。
其實,舊時平遙大部分人相信命運(yùn)是“前生注定”的,但又企圖盡力把握命運(yùn),故求助星相士,以求補(bǔ)救,豈不是自欺欺人嗎?當(dāng)然也有人確信合婚是上當(dāng)受騙之舉,但不能脫俗。為解除親友疑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再者,只有經(jīng)過合婚,符合封建禮法,才能取得社會輿論的認(rèn)可。當(dāng)今之人必須正確認(rèn)識歷史習(xí)俗,廢此陋習(xí)。
□定婚、納徵、妝奩
清代初期,平遙人對婚嫁程序就只注重定婚(納吉)、彩禮(納徵)、婚禮(親迎)三個環(huán)節(jié)了。
定婚是確定婚姻關(guān)系的重要儀禮。雙方經(jīng)過詳細(xì)合婚,認(rèn)定一切相合,即可初步確定婚姻關(guān)系,舉行定婚儀式。但定婚前必須把彩禮(納徵),包括女方索要的衣服、首飾、錢幣等品種、數(shù)量商定下來。在這件事的往返斡旋中,媒人最費(fèi)口舌和精力。彩禮也是封建買賣婚姻的主題,解決了彩禮問題就可以確定定婚日期了,但平遙古俗“臘月不定婚,正月不娶親”。
定婚之日,雙方各自召集親屬,設(shè)宴招待,男家準(zhǔn)備定婚禮品。清雍正四年(1726年),對定婚之禮品有限定:軍民人等納采禮品不得超過四件,果盒不得超過四個,金銀彩禮官民皆不能用(《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25《禮部·婚姻》)。事實上很難實行,徒有虛文。平遙人對欽定之定婚禮品以“四”為限,則演變?yōu)橐浴八摹壁吋?,定婚用“四色禮”,即首飾(戒指必須有)、衣物等共四件。而彩禮錢幣仍按商定數(shù)目送到。男家以媒人為領(lǐng)隊,并有男家的“全福無忌”人作陪,如數(shù)向女家交納禮品、禮幣后,女方展出讓親友欣賞。之后姑娘在“全福無忌”人陪伴下,隨媒人來到男家,并向男家親友一一見禮,對長輩要叩拜,對平輩用襝衽拜。被拜者要給未來媳婦以見面禮(錢幣)。飯后,姑娘返回。彩禮交接后,媒人將男家的“龍鳳帖”交給女家,女家家長則將自家出具的“崽書”(一種對婚事無異議的具結(jié)書)交媒人轉(zhuǎn)男家。從此,雙方的婚姻關(guān)系就算確定了,不得再有反悔。雙方親友及鄰里也一體周知了。平遙習(xí)俗在定婚后三個月內(nèi)必須“親迎”,即正式迎娶。
“妝奩”,平遙人俗稱“嫁妝”,是娘家陪送女兒出嫁的東西,所陪東西都較實用。陪妝有兩個程序,即“添箱”和“送妝”。妝奩代表著女方家族的臉面,它要抬在街上讓眾人評論,而且妝奩的多寡也決定女兒在婆家的地位,所以,平遙人在清代就十分重視陪妝的事,特別是富商巨賈嫁女,更是爭相斗富擺譜。老一代人講到清末平遙巨商馬中選為其女(乳名花兒)陪妝一百多抬,樣樣精貴時,興高采烈,眉飛色舞。舊時平遙嫁女的妝奩來自兩方面,一是女方家庭自我采辦,謂之“攢妝”;二是近親誼友的贈送,謂之“添箱”。女子定婚并擇定了迎娶日期后,女方家長便將納吉時送來的龍鳳點心、干果等分送各近親,告知嫁女之事,有的還送請?zhí)蠒爸?jǐn)占于某月某日為X女X X于歸之期,在(某處)敬治喜筵,恭請闔第光臨”。這樣,本族長輩、平輩,還有外婆、舅媽、姑媽、姨媽等,根據(jù)姑娘的喜愛和需要,送些衣料、首飾、鞋襪、化妝品等,使妝奩更為豐盛。
舊時平遙嫁女陪送的東西主要有:四鋪四蓋(被褥)、平面柜成對、全籠皮箱成套(大小共10個,內(nèi)放衣物)、八仙桌、太師椅、穿衣鏡、撣瓶、帽盒、自鳴鐘、帽筒、花瓶、洗臉盆、子孫箱(小木盒)、金銀首飾、各種衣料、化妝品等,富商們還有為女兒陪送四合院、商號、土地者。
平遙人送嫁妝要在迎娶日前一天下午,大件家具穿綁木桿抬,小件則分?jǐn)[在當(dāng)時那種專擺妝奩的長方形四圓腿桌子上,掛上竹裙,穿兩根圓紅漆木桿抬之。桌上東西要用紅細(xì)繩扎牢,富家嫁女妝奩多達(dá)120抬,平民分別為32抬、24抬、16抬、8抬,視家庭景況盡力而為。但必須用偶數(shù),每件妝奩上都要剪貼上紅喜字。妝奩物品要分門別類地抄錄于大紅紙上,品目數(shù)量都要核對清,清單折疊成四折或八折,裝入帶簽封筒中,由媒人和送妝近親攜帶。抬妝人由喜轎鋪(平遙人叫“賃鋪”)統(tǒng)一雇用,統(tǒng)一紅衣大帽服裝。并有鼓樂吹打,氣派十足,招搖過市,任聽市井品評。
女家妝奩清單帖:
謹(jǐn)具粗妝數(shù)色勿堪細(xì)陳伏祈
哂 納
忝眷姻弟X X X鞠躬
奉 申(以下即逐行開列妝奩物品)
XXX
男家收到妝奩后的回帖:
喜蒙隆儀照數(shù)
珍 納
忝眷姻弟X X X鞠躬
雙方家長落款中用“忝”字是一種自謙之意,成親后再有往來書札就不用忝字了。
妝奩到男家時,男家也派近親4~8人到路口迎接,也有鼓樂“迎妝”。妝奩一到,立即“安妝”,由新娘家的送妝近親照單一一唱念,由新郎接妝。安妝后,送妝人向新郎家主婚人道喜。安妝完畢,新郎家設(shè)宴招待送妝人,并對送妝隊伍發(fā)放賞錢,以示同喜。有的鄉(xiāng)村送妝人中,還有未滿12歲的小男孩,即女家的嫡孫,送妝時隨隊前來,拜見男家的“爺爺”、“奶奶”,按平遙之俗,出于相互抬舉,也給重金以賞。現(xiàn)今平遙送妝時,還要妝奩總價10%以下的“開箱錢”,清代無此俗。
□擇期卜吉
趨吉避兇是舊時人們的共同心理,平遙人更為講究。特別是婚嫁之事,認(rèn)為是關(guān)乎家族興衰及當(dāng)事人的終身成敗之事,主婚人必須慎重虔誠地去選擇“良辰吉時”,即選擇吉月、吉日、吉時,卜定方位、確定回避、禁忌等。這些程序平遙舊時一概請星相士操作。
擇月
星相士在擇期時,必先擇月,擇定“行嫁利月”。此項擇定以新娘的屬相為準(zhǔn),擇行嫁利月過門,以免對本身或親屬有犯。而行嫁利月又有“大利月”和“小利月”之分,大利月利于新娘本人,小利月有利于子女及媒人。
星相士擇月,實際都有既定的套路口訣。大利月的口訣是:“正、七通雞兔;二、八虎共猴;三、九蛇亥豬;四、十龍和狗;五、十一牛羊;六、臘鼠馬走。”小利月的口訣是:“正、七利鼠馬;四、十利牛羊……”
擇日
擇定吉月后,還須擇定吉日,這些都是由新郎家負(fù)責(zé)。舊時的皇歷書上對當(dāng)年每日都標(biāo)有干、支值日,從甲子到癸亥,每六十天一輪,上下年之日干、支排序,都是連續(xù)不停的。而舊時的星相學(xué)規(guī)定,每輪有黃道吉日20天,即丙寅、丁卯、丙子、戊寅、己卯、丙戌、戊子、庚寅、壬寅、癸卯、乙巳、甲子、乙丑、丁丑、辛卯、癸丑、乙卯、癸巳、壬午、乙未。其中另標(biāo)有天月、德合、三合、六合、天恩者為上吉日。必挑最理想的吉日而用之。還要按每天值日的二十八宿,補(bǔ)充確定已選吉日的吉兇情況。
擇日也有用“嫁娶周堂”或“白虎周堂”自己擇定者。
嫁娶周堂圖:
擇用嫁娶吉日,大月從“夫”字順時針數(shù);小月以“婦”字逆時針數(shù)。擇“弟”、“堂”、“廚”、“灶”日用之。如遇“翁”、“姑”日而無翁、姑(即翁、婆)者亦可用之。值“夫”、“婦”之日不用。
白虎周堂圖:
大月從“灶”字起順時針數(shù);小月從“廚”字逆數(shù)。只擇“廚”、“灶”、“睡”、“死”日用之不妨。若遇“門”、“堂”、“床”、“路”,宜用鼓樂震動,“白虎”自退,迎娶無妨。看來古時迎娶,吹打鼓樂,不獨在于慶賀,也有驅(qū)避不祥之意。從中也可看出,以白虎周堂圖擇日,無一日不可用。
其實古時擇日之說并無科學(xué)根據(jù),有的甚至互相矛盾,例如“二十八宿”,既有吉星、兇星之別,那么角木蛟、婁金狗本是吉星,而該法中又有“七星殺”,也包括“角”、“婁”,豈不自打嘴巴?實際上舊時擇吉也僅為心理平衡而已。
擇時
平遙舊時有句俗語:“好年不如好月,好月不如好日,好日不如好時?!鼻迥┟癯?,平遙婚嫁也必?fù)駮r,此俗當(dāng)今已廢。舊時星相學(xué)把每日分成十二個時辰(每時辰相當(dāng)于今之兩個小時),把十二時辰以星宿代表,其中有六“吉”、六“兇”。其起止推算方法是按當(dāng)日值日地支為據(jù)。例如:值日地支為寅、申,子時(相當(dāng)今之23:00—01:00)則從青龍(吉)開始,丑時為明堂(吉);寅時天刑(兇),依次下推;卯、酉日子時從司命開始,依次下推;辰、戊日子時從天牢開始;巳、亥日子時從白虎開始;子、午日子時從金柜開始;丑、未日子時從天刑開始。擇時后新娘坐房梳妝、上轎、入宅等都要取吉時而行,此俗過分繁瑣拘泥,今已不行。
擇方位
舊時平遙嫁娶擇方位之俗,至今仍因襲如舊。即迎娶發(fā)轎和新娘下轎要面迎“喜神方位”,須避向“五鬼方位”。據(jù)說是按“鬼谷先師選定趨吉避兇日、時定局”推算出來的。即按當(dāng)天值日天干定局。甲、己日喜神在東北;戊、癸日在東南;丁、壬日在正南;丙、辛日在西南;乙、庚日在西北。
也有按新娘屬相定下轎方位的。有固定歌訣:“寅卯辰女宜向西;巳午未女宜向北;申酉戌女宜向東;亥子丑女宜向南?!?BR> 推定“五鬼方位”,是按值日天干定局。即:甲、己日不要向東南;庚、乙日不要向東北;丙、辛日不要向正北;丁、壬日不要向西北;戊、癸日不要向西南。
禁忌
新人下轎要忌某些屬相人迎接,是根據(jù)值年地支決定的,此俗至今家家戶戶仍講究,也有固定歌訣:“申子辰年蛇雞牛;巳酉丑年虎馬狗;寅午戌年豬兔羊;亥卯未年鼠龍猴?!钡珒?nèi)親不避。新人上、下轎時,還忌孀婦、孕婦及帶孝人等。其實這些禁忌都是掩耳盜鈴。
此外,平遙民間還忌新人下轎時有風(fēng)、雷、雨、電。俗云“風(fēng)不良,雨不長”,指刮風(fēng)時下轎的新娘將來必不正道,下雨時下轎的新娘壽命不會長。良時吉辰又不許錯過,誰也保不了“老天爺”的陰晴雨雪,常使講究者弄得終身尷尬,此俗久已廢止。
□親迎全程簡介
“親迎”即新郎親自上女家迎娶新娘之意。擇定親迎良辰吉日后,即托媒人把這一整套趨吉選擇結(jié)果通知女方,但平遙對此俗已不隆重,僅及時告知就算了。屆時提前數(shù)日就需準(zhǔn)備了,砌灶、搭喜棚、貼喜字等,平遙習(xí)俗是女家貼單喜,男家貼兩個單喜相連的雙喜字。傳說雙喜的來源是北宋王安石在會試返回時,中途作了“乘龍快婿”。洞房花燭之時,又得知“金榜題名”,于是信手寫下兩個喜字,并連了起來,表示喜上加喜。從此人們把雙喜當(dāng)作婚嫁喜慶的吉祥標(biāo)志。清代一般人家親迎活動多用三天。
催妝、送妝
催妝、送妝是三日親迎活動第一天的主題。上午新郎家派人往女家抬送“誥封”,即鳳冠霞帔服飾,用四層紅漆金花紋的木斗盒,疊放于專用木架上,派二人串木桿抬送。這種斗盒平遙俗話叫“食勒”,斗盒中分別裝著鳳冠霞帔的各部件。送“誥封”者順便有催妝之意,女家應(yīng)給抬送者以賞錢。清代男子娶親俗稱“小登科”,可穿九品官服,新娘必用鳳冠霞帔,以象征吉祥,因為古代鳳冠霞帔為誥命夫人服飾。丈夫高中狀元或身居高官,其原配發(fā)妻可封誥命夫人,則妻以夫貴也。如系小妾則不得誥封。所以《清稗類鈔》云:“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于明初馬后之特典。然《續(xù)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利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于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jié)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為妾也?!?BR> 男女雙方聘請的司禮、司儀、司賬、送親、迎親主持人、迎送新娘上下轎的婦女等,盡量要求為“全福無忌”人,平遙俚語稱“四正人”,即本人有配偶、兒女雙全、屬相也無妨忌,而且精通嫁娶禮儀,面容端正,身體無明顯殘疾,善應(yīng)酬。對主持司禮人等并不重其地位和知名度,而是重其精通禮俗。
男家除催妝外,上午就積極準(zhǔn)備下午迎妝之事,收拾好房間,貼好喜聯(lián)、喜字,院中擺紅漆木插屏,上刻金彩福祿壽三星圖,屏前擺八仙桌,桌兩旁放太師椅一對,桌裙、椅墊等齊全。桌上屏前擺放木雕金漆“天地爺”木主,上書“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位前擺供面制棗花、香爐、燭臺、香筒共五件。次日還要擺放桃弓、柳箭。擺好后,主婚人燃燭焚香叩拜。
所雇請的吹鼓手上午必須到位,喜轎、執(zhí)事也必須有序地擺放在院內(nèi),花轎要光彩亮麗,執(zhí)事要干凈閃亮,主要是為向下午女家送妝的人們展示。其次,喜轎、執(zhí)事都是眾人租用之物,難免有邪氣附著,提前展擺有驅(qū)邪之意。大門外貼喜聯(lián)、喜字、掛橫門大紅喜綢,新郎用水之井也要貼紅雙喜字。
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擇地擺掛本族祀祖圖(平遙俗稱神則),主婚人攜新郎焚香叩拜,表示自己已完成本族香火繼承之事,將傳由下代繼續(xù)延綿。
下午,女家送妝時,順帶著面制神“貢”一個;橢圓形媒人饃饃一個,上印紅雙喜字樣;白面面粉六兩,皆為雙方母親之間的往來。其中神貢,因平遙人土語講高興為“貢”,用其諧音,以神貢表示親家母之間的祝福,男家也以自制神貢一個回報,同時親家母之間也能交流一下面食手藝。媒人饃饃是酬勞媒人的,請轉(zhuǎn)給大冰人,男家母親要連同自己蒸的媒人饃饃,用紅繩綁在一起,一同交給媒人。但這僅是禮儀之事,婚事辦成后,雙方都要以錢幣及衣物等酬謝大媒,婚嫁時,雙方都要捏“歲歲餃子”,親家母之間交換白面,使雙方的面和在一起捏餃子,從此成為一家人,因而男家也要回報同樣數(shù)量的白面。嫁妝到后,男家要將清單張貼,供親友鄰里們觀賞品評。
女家在迎娶前一日,也是請司禮、司儀、迎親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人員提前到位,上午寫嫁妝單,張貼喜神方位、屬相妨忌單于房門外,以告誡人們注意。請全福無忌的婦女給新娘“絞臉”,即用絲線把新娘臉上的汗毛絞光,再用剝?nèi)テさ氖祀u蛋在臉上滾一番,這也是平遙女子出嫁前的必要程序。女家也同樣搭喜棚、擺插屏、主婚人拜祖,門外貼喜字、婚聯(lián),掛門綢。
正式迎娶
即正式迎娶的當(dāng)天,是“親迎禮俗”中的重頭戲,男、女兩家都是拂曉前就燃放喜炮,灑掃門庭,婚禮正式啟動。早飯講究“家宴”,即各自同堂家屬成員一起吃飯,包括祖父母、父母、兄弟、未成家的伯、叔,未出嫁的姑、姐?!凹已纭睂嶋H是一次家教之宴。男家全家要教育新郎,從今日起已是成人了,再不能孩子似的任性了,要學(xué)會掌家、做人,要孝順父母,光宗耀祖,夫妻和睦等。女家則教育女兒從今日離開,已成人妻,要孝敬翁姑,善處妯娌,做好家務(wù),更要謹(jǐn)慎做人,莫讓人笑話娘家閨門失教等。
新郎早飯后就洗臉,并由娘舅刮臉,衣服為九品章服,民國年間改為長袍、馬褂、禮帽。帽上插金葉狀元花,肩披紅綢。良辰吉時一到,由司禮人陪同,先到插屏前。事先屏前地鋪葦席,上鋪新房之錦緞被,由四位全福無忌的女人,頭頂紅綢,將五枚“子兒”(銅錢幣)、連根蔥、雙頭辣椒等用紅線縫到上面,名曰“引被子”,所縫之物,寓意“五子鬧學(xué)(席)”(平遙土語學(xué)和席同音)、“永結(jié)連理”等。縫好后,新郎在司儀指導(dǎo)下,從被子的左側(cè),即八卦圖之乾字位,然后經(jīng)巽、艮、坤,再到乾位,走一個“8”字形,最后立于屏前,謂之踩“八卦”。此俗源于俗傳周公桃花女斗法的故事,象征屏前已擺八卦陣,有備無患。新郎在屏前向天地爺叩拜后,即向家中長輩一一告別,準(zhǔn)備起身,花轎打在門外,鼓樂鞭炮齊鳴。新郎還有上轎前的“六儀”,即由娘舅手捧方盤,上置小鏡、銅鎖、紅糖水、龍鳳餅、雞蛋、銅錢。新郎照一下鏡子,舊俗有“照妖”的意思,用以避邪;開銅鎖后,把鑰匙裝入衣袋,表示從今日起,已成家立戶;喝糖水、咬龍鳳餅、雞蛋,表示大家祝新人甜甜蜜蜜、龍鳳呈祥、永記今宵;再抓一下銅錢,以期今后日進(jìn)斗金、財源旺盛。最后在轎前向四面歡送的親友鄰里鞠躬、上轎。
迎親隊伍以開道旗、大鑼為前導(dǎo),起轎前要猛擊一番,有驅(qū)邪之意。
傳統(tǒng)婚禮最講究花轎、儀仗、鼓樂。古代迎親本來是用馬車,上扎一轎式頂子。但宋代以后,即以官轎為基礎(chǔ),裝扮得花枝招展,稱為花轎,也稱喜轎,成為迎親之專用工具。儀仗則仿制官儀,花樣很多,主要有開道旗,上掛大銅鑼,飛龍旗(用四爪龍)、飛虎旗、飛豹旗、飛風(fēng)旗、金立瓜、金鉞斧、金天鐙、金兵拳,父輩及本人的官職牌、功名牌、回避牌、肅靜牌,這些都要成雙成對,還有一對龍鳳扇,路遇其他迎親隊伍,可用之遮避,以防相沖。一對華蓋傘,重檐大花,兩頂喜轎后各一把,另有幾對大紅燈籠,上貼“×府”。因古俗昏時成婚,難免夜行,所以設(shè)燈籠數(shù)對,內(nèi)燃大紅燭,隨儀仗隊伍前行,以資照明。早年還有抬著一雙鵝籠行于儀仗隊伍前的習(xí)俗,大約源于古代之奠雁,雁缺而以鵝代之。儀仗林立,威儀萬千?;ㄞI后為鼓樂隊,各種吹奏樂器也成對,有嗩吶、海笛、竹笛、笙、篌管等,打擊樂有高音鼓、鑼、鈸、九音鑼或二音鑼等。兩乘花轎后還有媒人、娶客等坐的轎車,大戶人家還有雇請的職業(yè)“家人”,隨新郎專搞禮俗應(yīng)酬。家人騎紅馬,隨侍新郎喜轎前后。迎親隊伍有專人一路負(fù)責(zé)協(xié)調(diào)指揮。
娶親路線不走回頭路,事先設(shè)計得很周到,因為回頭路不吉利,必須一條道走到底。即使婚姻雙方住在一個院子里,也必須乘轎在外繞走一番。沿路經(jīng)過村莊,或觀看人多之處,開道鑼事先都要猛敲一番。過河、橋、廟、村等處,都要燃放“二踢腳”鞭炮驅(qū)邪,有人專司此職。
起轎后,新郎的母親坐于屏前,抱起引過的被子,并吃著小圓歲歲油糕,設(shè)一婦女進(jìn)門問:“你坐什的咧?”答:“坐富?!眴枺骸澳惚е裁??”答:“抱寶?!眴枺骸澳愠允裁矗俊贝穑骸俺愿??!贝怂酌弧白毁F”?,F(xiàn)今仍沿襲。
迎親隊伍快到新娘家門時,一方面頻頻鳴炮,一方面猛擊開道鑼,以向新娘家傳遞信息。前面的儀仗及燈籠等,必須提前停止前進(jìn),并分立兩旁,讓開中路,讓花轎、轎車、鼓樂從中通過,直達(dá)門口。在這段距離中,轎夫都要精神抖擻地露一手,統(tǒng)一步調(diào),平穩(wěn)快速前進(jìn),到新娘家門口急速停轎。平遙俗稱此行為“野雞竄”,人們觀看嫁女,都要在街上專門看看轎夫的這一表演,它代表著轎夫的水平,為此,不但能獲得滿街喝彩聲,還會有賞錢。所以平遙早年有句關(guān)于轎夫的順口溜:“三天不吃飯,也有兩步野雞竄?!本驮从谶@里。
迎親隊伍的炮聲傳到時,女家闔家大小及一切雜役,大開中門,在門口相迎。新郎、娶客和媒人等在司禮人和看熱鬧的人們簇?fù)硐卤挥胝龔d,并請上坐。早年平遙禮儀待客都用八仙桌,正面兩座,右為上,左為次,兩側(cè)四座為陪,*門的兩座空出,作為遞茶、上菜的“席口”。新郎被請入上座,家人立其右旁。媒人入次座,主家陪客者和司禮人入四座。桌上除以三臺碗沏著茶外,還擺著爐食(糕點)四種,時鮮水果四種,謂之“看茶點心”,只能看,不能動,否則被人笑話。
新郎、媒人等坐定后,司禮人領(lǐng)女家主婚人前來“看茶”,即把客人盛放茶水的三臺碗,揭蓋后用杯蓋把茶水劃一下即可??床钑r新郎應(yīng)起立,雙手將三臺碗捧起,看畢后放下并鞠躬致謝。古代迎娶發(fā)轎,均在黃昏后?!栋谆⑼ā分^:“婚者,謂昏時行禮,故曰婚?!薄队详栯s俎》謂:“《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陰來也。”按《說文》,婚亦為昏,大約六朝以后,即行此俗。平遙人至今皆用昏時迎娶,可見其維護(hù)傳統(tǒng)民俗的頑固性。正因如此,派生了婚禮挑大紅燈籠的習(xí)俗,男家挑“娶燈”,女家稱“送燈”,當(dāng)今又改為紅綢包手電筒了,昏時發(fā)轎之俗,使迎親時女家必須宴待至昏。筵席初始時,司禮人領(lǐng)女家主婚人前來敬酒,平遙人謂之“滿盅”禮。平遙習(xí)俗,待客之誠意,在于“酒滿盅,茶半杯”,因而敬酒必講究滿,故得名。即主婚人給新郎等斟第一盅酒,滿盅時也先從新郎開始,新郎起立雙手捧杯,斟后也鞠躬致謝。此后主家則再不出面,而由陪客和司禮人照料。上熱菜時,每道菜上來必先擺到首席面前,下道上來時,前道退到次席,以后則逆時針轉(zhuǎn)到右下為止,一般就退出了。每道菜必先由新郎先嘗,別人才能伸筷子,或新郎先翻動一下,之后大家就隨便了,否則為不恭。迎娶之日的筵席較豐盛,多以“九碗九碟”待之,則先上九碟涼菜,“滿盅”開筵后才上熱菜。熱菜共九碗,故名。九碟的排列也有規(guī)矩,其口訣是:“四角挑肉龍(藻)頂蝦(仁),洋粉、海帶*主家,留下當(dāng)中一把抓(即抓點糖果、花生、瓜子一類)?!本磐雱t以大肉領(lǐng)頭,還有紅燒肉、燒肘子、冷片肉、炒水粉肉、甜江米、肉絲湯、三鮮湯,最后上清蒸丸子?!巴琛焙汀巴辍蓖?,表示菜已上完,隨即捧上漱口水,請新郎漱口,之后客人退席便坐,收拾餐桌后重上新茶。上第一道熱菜時,捧盤人喝道:“廚房諸位給新人道喜了!”新郎的家人立即答道:“謝啦!”取出事先準(zhǔn)備的“叩喜”賞封紅紙筒,放到方盤上,捧盤人說:“謝謝?!彼焱顺觥?BR> 宴請中的賞封,平遙古城至今全套保留著這種習(xí)俗。迎娶時都由隨侍“家人”攜帶,除叩喜外,還有許多。如:都以紅紙封簡裝錢幣,數(shù)額隨鄉(xiāng)跟俗。
喜菜:廚師以其拿手特色菜,編外上席,并由捧盤講明。每上一道給一份賞封,但最多三道,屆時隨侍家人便和司禮人一起喊:“好了,下面請攔住吧?!?BR> 拆發(fā)凈面:給絞臉?gòu)D女的,由禮房代收轉(zhuǎn)。
司茶、捧盤、廚工、面廚:共在一起,金額較大。待到“餅日”(一種沾有芝麻的小糖餅)端上來時,才給捧盤人。
童儀:給主家的孩童之儀。
叩喜:給廚房人員。
這些賞封在婚禮筵席上都有,即便是娶回后的合婚席,新娘也必須帶,由隨侍喜娘操作,但無司茶、拆發(fā)凈面賞封。女方主婚人次日喚女請婿被宴請時也帶,但無折發(fā)凈面賞封。新郎隨新娘歸寧被宴時也帶,也再無拆發(fā)凈面,但要帶“司湯”賞封。
“司湯”實際也是一種宴請女婿的程序,即女方家族各門本應(yīng)都宴請新姑爺,但為簡便,于次日回門時,用另一種形式,掛*到新娘主婚人家的筵席上,這種形式稱作“司湯”。即席上每人上一小碗清湯面條,內(nèi)盛小水餃六個,象征“錢串套元寶,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祝福。有幾門祝賀者上幾次,但一般都是由司禮人說明共有幾門,然后喝道:“好了,全有了,后面的攔下啦!”隨即撤碗上酒具,宴筵開始。次日請婿司湯后,第三日新婿要回送“熬湯饃饃”(平遙人叫司湯為“熬湯”),每門回敬饅頭7個,岳父本門14個,按總計數(shù)一并送來。也有免去司湯程序的。
新娘在出嫁當(dāng)天,梳妝打扮到吉祥時辰,多在黃昏或天黑后,才起身上轎,以紅綢絹蒙上臉,由新娘的兄長抱其上轎,古時新娘上轎前不許踏地,由兄抱上轎,美名曰“哥哥抱妹子,好活一輩子”,其實是不讓女子出嫁后再在娘家得地,“踏地”和“得地”相諧音,實為陋俗。新娘身著鳳冠霞帔,腳穿綠繡花鞋,不穿紅繡鞋,因紅象征火,腳穿火色,寓意跳火坑,故忌穿紅鞋。拜天地后才換鞋,顏色即無忌諱了。新人起身上轎時,鼓樂鞭炮齊鳴,在轎簾放下以前,要把手中扎著許多銅錢的饅頭,捏碎后向空中拋去,幼童搶拾時,立即將轎簾放下。此俗屬驅(qū)邪之舉。
陪伴新娘行嫁者,還有女家雇請的“喜娘”,平遙俗稱“跟老婆”,必須是全福無忌的中年婦女,而且干練通達(dá),全程跟隨指導(dǎo)新娘,包括性生活在內(nèi)。舊時早婚,新人多很幼小,既需呵護(hù),更需指導(dǎo),直到新娘歸寧,喜娘才返回,有的甚至直到次年新娘懷孕生子后才離去。此俗已廢50多年,喜娘的待遇還是很優(yōu)厚的。
花轎行至距新郎家不遠(yuǎn)時,即有先導(dǎo)回去報告,并以鳴放“二踢腳”炮及猛擊開道旗鑼傳遞信息。臨近時開道旗等眾執(zhí)事停行并讓開中路,花轎“野雞竄”穿過,鼓樂、燈籠緊隨其后。轎停后,司禮人撒谷豆(谷草節(jié)、豆、銅錢幣)驅(qū)邪,四位全福無忌的婦女頭頂紅巾,侍于轎前迎候新娘下轎。平遙民俗撒谷豆時,司禮人邊撒邊喊:“頭撒天門開,二撒地門開,三撒新人下轎來,新人不下來……”一片熱烈喜慶氣氛。
新娘下轎后不許踏地,用平遙牲口馱炭的毛編口袋鋪地接傳,新娘子臉蒙紅巾,全福無忌婦女?dāng)v扶新娘行走,由新郎前導(dǎo),行至院中插屏前,謂之“傳袋”,取意新人不許得地,有歧視婦女之意,并具“傳宗接代”之盼。王棠《知新錄》曰:“今日娶新婦,入門不令足踏地,以袋遞相傳,令新婦步袋上,謂之傳袋。代、袋同音也?!?BR> 新人雙雙站立于插屏前,新郎站立東側(cè)為上首,新娘并肩站立于西,新郎取供桌上的桃弓柳箭,向新娘及四周象征性地射出。傳說此俗來源于民間神話“周公桃花女”的故事,新郎用后要把桃弓柳箭帶入洞房,放進(jìn)柳條斗中。此時,新郎之父母在拜跪先祖神位,表示今日兒郎成親,自己為祖宗之香火已盡職責(zé)了。而據(jù)康熙四十六年《平遙縣志》載,平遙之俗新郎新娘早在清康熙年間,就沒有跪拜先祖的程序了。
父母叩拜先祖后,新郎新娘雙雙向插屏前擺供的“天地爺”跪下,在司儀人鳴贊聲中行三叩首禮,然后夫妻對拜一叩首禮,謂之拜堂成親,平遙俗稱“拜天地”。平遙舊時無“二拜高堂”,對高堂之拜,放在認(rèn)親程序里(見后)。平遙民俗認(rèn)為“天地爺”即世間最高神祇,夫妻拜堂,天地為證,天作之合。
然后新人雙雙攜手進(jìn)入洞房?!岸捶俊惫艜r指深邃的內(nèi)室,深邃如洞。后因常用之做新房,隋唐代即演變成新房的專用詞,沿襲至今。此時有全福無忌人已把事先安放于房門后的紅高粱頭點燃,借以驅(qū)除不祥。房門檻上平置馬鞍,新娘進(jìn)門需跨過馬鞍,此俗源于南北朝,義求平安。唐代蘇鶚《蘇氏演義》云:“婚姻之禮,坐女于馬鞍之側(cè),或謂此北人尚乘鞍馬之義。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穩(wěn)同載者也。今士大夫之婚禮,新婦乘馬鞍,悉北朝之馀風(fēng)也。今娶婦家新人入門時跨馬鞍,此蓋其始也?!边M(jìn)入洞房后,新娘面向當(dāng)日喜神方位,盤腿坐于炕上。下墊紅氈,名曰“坐床”(平遙早年實則為“坐炕”)。稍后,新郎在眾親友鄰里的圍觀歡呼中,用紅紙包著的新制秤桿將新娘紅蓋頭挑去,至此意味著婚禮已成。隨后新娘脫去鳳冠霞帔,準(zhǔn)備行認(rèn)親禮。
“坐床”片刻,新郎先行,新娘隨后,重新來到插屏前站定,司禮人高聲呼喊參加婚禮之親戚、本族人等,集中于院,依次拜親,平遙土語稱拜認(rèn)親屬為“煞見”,即互相見禮之意。皆行一叩首禮,民國時改為鞠躬。司禮司儀人等事先已開列了認(rèn)親次序單,早年認(rèn)親的次序排列很復(fù)雜,稍不留神,即有小瞧之嫌,弄得不歡而散。后改進(jìn)為先外戚(新郎母親娘家人及其親戚),后內(nèi)戚(新郎父親方面的親戚,包括已出嫁的姑、姐),最后本族。三方面分別按輩次年齡排列,一一呼請,八仙桌前擺放兩把太師椅,令被拜認(rèn)者端坐其上,新人按尊稱把被拜人叫答應(yīng)后,行一叩首禮。已婚者要夫妻共坐,對公婆之拜見也按次序排列于本族之中,并無特別之處。被拜認(rèn)的親戚和本族各方面的長輩,或平輩中年長于新郎者,拜認(rèn)后都要給新娘以見面禮錢,平遙俗稱“拜禮”。長輩中年幼未婚者不賞“拜禮”。平遙在新娘拜親時,還有借機(jī)嘻鬧新郎之父、兄者,把他們臉上抹黑或脖子上掛上酒瓶、算盤等物,入座拜見時,搞得包括新娘在內(nèi)哄堂大笑,大約新婚“三日無大小”之俗,人們逗樂湊喜。但有官品或功名之人,不會被嘻鬧,僅平民百姓家有此俗。清康熙以前,新娘次日才拜親,后改今俗。
拜親后司禮人把拜禮總算出來,扣除一定數(shù)額,以準(zhǔn)備次日討要被“搶”去的新娘鞋子之類物品,酬謝嘻鬧人等。有些就成為司禮、司儀人的外快了。剩余拜禮由媒人次日轉(zhuǎn)交新娘的母親。
拜堂成親之后,新娘的兄弟或侄子即持喚女請婿請?zhí)祥T了,禮房迎入待茶,并給賞洋,還要代表男家寫謝帖回復(fù)。又留下書人吃飯后,司禮房給女家的“送燈”換上大紅新蠟燭,下書人同挑燈籠人等一起,星夜返回(各種請?zhí)袷揭姾螅?BR> 一對新人和女性媒人(男性媒人以其妻子代理),在與新郎同輩的女親眷們陪同下入“合婚筵”。新娘坐首席,新郎次之,媒人坐首陪席,其余三席為平輩女眷。平遙的女子一生中只有這一次坐正席(首席)的機(jī)會,其余各種場合都是男子的天下,或男女分開坐,充分體現(xiàn)了早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禮俗。媒人在親迎往來中帶著拜帖盒,內(nèi)有從女家?guī)淼摹爸芽辍?,即用紅紙對糊的酒盅(內(nèi)封少許紅糖)、用紅繩拴連的兩雙紅筷子,為合婚席上新郎新娘專用。使用拴連之盅筷,大約相當(dāng)于別處的交杯酒俗。合婚筵上無司茶、滿盅、司湯等客套程序,因為新娘拜堂后已是主人了,客套無由。但新娘仍需帶童儀、叩喜、廚工賞封等給役人的小費(fèi)。合婚席十分豐盛考究,大戶人家用“滿漢全席”、“上、中、下、八八”、“四四”等,中下人家用“九碗九碟”、“十二祺”等。
合婚席結(jié)束后,新人回到洞房,還要喝“拌結(jié)湯”,即用白面拌成小塊面結(jié)煮熟后,放蔥姜調(diào)料等,取義“拌(絆)而結(jié)貴子”,喜娘喂新娘喝時,先揀其中四塊較大的“拌結(jié)”,由新娘口銜而放入炕的四角葦席下(舊時北方火炕的最下層鋪葦席),然后開始喝,這時司禮人還要念吉祥詞:“葷廚房,面廚房,清湯利水做了一碗拌結(jié)湯。蔥花花,油點點,胡椒面面姜片片。東攪西攪,兒女多少?南攪北攪,兒女不少?!焙韧旰?,開始鬧洞房。
鬧洞房一節(jié),平遙和其他地方一樣,講究“愈鬧越發(fā),不鬧不發(fā)”、“人不鬧鬼鬧”。所以鬧洞房是必設(shè)節(jié)目。實則是祝賀新婚中親友戲謔新人的各種滑稽惡作劇。據(jù)傳始于六朝,平遙古城至今仍有此俗。無論長輩、平輩,三日無大小,不受長幼尊卑的限制,盡量哄鬧。主家還為鬧洞房的人準(zhǔn)備了夜宵,隨時可用,直至深夜方散。喜娘這時才安排新人就寢,鋪好被褥,并要悄悄吩咐新娘幾句,主要是性知識教育。夜不熄燈、不關(guān)門,有的甚至一扇門事先已被人摘走了。三日內(nèi)不掃除。
早年新人睡覺以后,窗外必須有人聽房,主家在院里給人們備下酒肉,以資鼓勵。萬一沒有人聽,也必須把新房窗外放一把笤帚替代。此俗漢代已有,《后漢書·烈女傳·袁隗妻》:“帳內(nèi)聽者為慚,蓋俗之聽房者。”此俗現(xiàn)已罕見。
宴婿、歸寧
忙忙碌碌的親迎活動前兩日過去了,第三日也就是拜堂后的次日,這一天是女家宴請新婿的日子。新娘家提前送去的請?zhí)o新婿、姑娘、冰翁的請?zhí)?,以雙方親家相對應(yīng)之輩分位置,都要分別發(fā)請?zhí)?,請來喝喜酒。這種禮札亦僅客套程序而已,但在平遙婚禮習(xí)俗中是少不得的。
盡管喧鬧緊張的昨天已把新郎、新娘乃至全家老小,都折騰得精疲力盡,但這一天仍須天亮即起。司禮、司儀人等也早早就位。新郎、新娘由喜娘伺候洗漱后,把家里收拾利落,在司禮人的協(xié)調(diào)下,“贖”回昨夜被“搶去”的衣物。家里的地下雜物亦可掃在一起,但忌倒垃圾??蛷d的八仙桌上司禮人擺放水果、點心等“看茶”食品,并放好三臺碗,內(nèi)置名茶少許,恭候女方親家來喚女請婿。
女家主婚人則早早把媒人請到家里,讓其陪同引路,前往男家喚女請婿。司禮人準(zhǔn)備好一包喚女衣服或衣料等,并準(zhǔn)備名貴點心食盒及名酒等四樣禮品,為前往親家門上的禮品,取“四喜進(jìn)財”之吉義。親家如還有老父母,即新郎的爺爺、奶奶健在,則應(yīng)另備適合老年人食用的高檔點心、罐頭一類的食品,拜見時奉上,以示近親之敬意。司禮人還為媒人的拜帖盒中裝好“賞封”筒,封內(nèi)金額要高于昨日新婿迎娶時的賞封金額。
交通工具一般是雇請喜轎一頂,轎車一輛,媒人坐轎車,新娘主婚人坐喜轎。到男家門口時,男家主婚人及司禮人等大開中門,迎候于門外。相見時俱行長揖禮,將貴客揖讓于客廳上座,媒人次席,新郎之娘舅、姑夫、姨夫或伯叔之輩親屬作陪,多不請官宦或鄉(xiāng)里名流作陪。坐定寒暄后,即由主人看茶。相敘一會兒,司禮人領(lǐng)客人拜見主家老人,再同親家坐敘,多為熱情客套之語。還把喚女的一包衣物讓女親家過目。之后,司禮人帶領(lǐng)親家看房,進(jìn)房時,新娘要跪于炕上向主婚人行叩頭禮,新郎陪行鞠躬禮,婆婆把親家送來的衣物送進(jìn)新房,交給新娘,然后眾人退出,留新娘父女倆敘談。看房后,請客人上座。
宴請親家的筵席檔次最高,多用“上、中、下、八八”、“四四”(平遙當(dāng)?shù)伢巯Q),平民家則用“九碗九碟”。涼菜擺定后,先司湯,撤去湯碗后,才能擺酒具。再由親家“滿盅”,然后上熱菜,捧盤叩喜、加喜菜等,同新郎迎娶筵席之程序。賞封小費(fèi)之儀由媒人代勞操作。
筵席畢,親家就準(zhǔn)備喚女先行,司禮人把親家?guī)淼亩Y品回調(diào)兩樣,以示尊敬,原包退回。惟敬奉新郎爺爺、奶奶的食品則領(lǐng)受了,勿須回贈。新娘換好衣服,向長輩及哥嫂們一一告別,隨父先行,女坐喜轎,父乘轎車,回返娘家。稍后,媒人陪同新姑爺乘轎車前往女家赴宴。司禮人為新郎準(zhǔn)備好各種賞封和孝敬岳父、岳母的食品等,由媒人攜帶經(jīng)管。
車到女家門前,司禮人及女家眾親戚迎于門外,入院后,岳父、岳母迎接于階下,婿行叩首禮,名曰“謝親”,二老攙扶愛婿起立入廳,讓上正席,媒人次席,四陪座為女家娘舅等主要男親屬。寒暄看茶后,開始拜認(rèn)親戚。早年不同于今天,男、女未拜天地前,不能認(rèn)親。女家親戚需待次日宴婿才能被拜認(rèn)。認(rèn)親名單排列原則同男家認(rèn)親,被拜之長輩和平輩長者給新郎以“拜禮”,但平遙古城以南各鄉(xiāng)則不給新婿“拜禮”,真是“十里鄉(xiāng)俗不同”。在女家拜認(rèn)親戚僅姑爺一人叩拜,姑娘不陪。
認(rèn)親后即開筵,亦以最高檔筵席宴之,平遙人俗稱女婿為“嬌客”,俗語說:“丈母女婿則,親破腿肚則?!笨梢姽艜r女婿在丈母家的受寵地位。筵席中的賞封程序如前,但今天之宴請多有“司湯”程序。飯后,常常由女方姑嫂等嘻鬧新婿之俗,“搶”走帽子等物品,然后禮房出面“調(diào)?!保每郯荻Y錢“贖”回。這種嘻鬧增進(jìn)了女婿同女家親眷的親近感,被普遍認(rèn)可。剩余拜禮由禮房抄單,請媒人轉(zhuǎn)交新郎的母親。
在媒人代表男家同女家商定姑娘歸寧之時間后,媒人即提議需在日落之前返回男家,平遙習(xí)俗講究新人不走夜路。
“歸寧”又叫“回門”,即女子行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探望父母,平遙一般有兩種歸期,一曰“四來六走”,即婚后第四天回娘家,第六天返回;一曰“十來十去”,即婚后第十天回娘家,住十天后返回。但平遙舊時還有婚后第五日不吃婆家飯的習(xí)俗,所以“十來十走”歸寧,則在第五日責(zé)成一親戚(男、女方親戚不限)于是日晨將新娘接去,天黑前送回,名曰“小換”。
歸寧完畢后,新郎把新娘接回。新娘住娘家時,新姑爺不得在女家同姑娘同居一室,因為舊俗講究,那樣會使娘家家道衰敗,此俗至今仍沿襲如舊。姑娘返回時,娘家要給姑娘帶“餅子夾餃子”,意即祝?!懊髂牮B(yǎng)小子”(男孩)。即用平遙特色的“干面殼子”餅,以刀側(cè)切,把中間填塞上蒸餃子。歸寧返回,全套婚禮就徹底完成了,從此夫妻比翼齊飛,白頭偕老。
舊時娶親還有“閉門”、“障車”等俗,即新郎迎親隊伍到女家后,女家親戚先關(guān)大門,待雙方唇槍舌劍嘻鬧一通,男家司禮人從門縫塞進(jìn)一定錢幣后,才給開門,今已改為送妝奩時,男家就把“開門錢”讓女家捎回去了,次日不再閉門?!罢宪嚒痹从谔拼??;榧迺r,鄉(xiāng)鄰親友阻攔“御輪”(娶親喜車),借以索取酒食錢帛并戲樂之。宋代王溥《唐會要·嫁娶》載,唐睿宗時,唐紹上書稱:“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近日此風(fēng)轉(zhuǎn)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掩時,邀致財物,動逾萬千?!?BR> 宴婿請柬
新婚后的喚女歸寧和宴請新婿,禮儀更需周全,需寫許多請柬,一旦遺漏,就會產(chǎn)生不愉快。請柬應(yīng)根據(jù)新郎家的各層成員情況,由新娘方對應(yīng)位置成員相邀,如無對應(yīng)成員,應(yīng)依禮擇用其他成員具款。禮房人員事先應(yīng)提前了解新郎及其爺爺、奶奶、父母親以及媒人的姓名、職業(yè),以備文書使用,名字力求準(zhǔn)確,以免鬧出笑話。
請柬用大紅紙四折,長方形,首尾頁露紅向外。首面書“正”字,以示正面及上下。外面套用的封筒不封口,要加條簽。請柬須在拜堂成親后才可送達(dá),由新娘兄、弟或請專人呈送。男家對送帖人應(yīng)待之以酒飯,賞喜煙、喜洋。
請柬種類很多,但其禮貌客套之俗一致。其中賣弄斯文和儒禮之風(fēng)連篇。盡管只有女婿由媒人陪同赴宴,但寫請柬時也必須是面面俱到。
下面列舉幾個請柬范例:
女方祖父給男方祖父的請柬:
封簽:大德望X老親翁印X X先生 閣下。請柬格式、內(nèi)容如下:
謹(jǐn)占于X月X日潔治杯茗迎迓
大駕 恭聆
垂教 仰望
早臨曷勝榮幸
右 啟
大德望X老親翁印X X先生 閣下
眷姻弟X X X鞠躬
占(詹):本為占卜選吉之意,也即認(rèn)真選擇的意思。
杯茗:杯為酒水茶具,茗為好茶的別稱。這里是自謙稱飯菜簡陋。
迎迓:迎接。
恭聆:虔誠地聆聽。
曷:多么,何等,非常。
大德望:非常德高望重的意思,一種恭維性稱呼。也可用“大碩望”(知識淵博而享有盛望)或“大鄉(xiāng)望”、“大碩德”等。
老親翁:新婚男女雙方爺爺之間的互稱,有別于親翁,親翁為男女雙方父親之互稱。
閣下:舊時對人的尊敬之稱。常用于書信中。書者不敢直指受書者其人,而改呼其屬下侍從者,讓侍從者轉(zhuǎn)告?!稘h書·高帝記》:“大王陛下?!鳖亷煿抛⒁龖?yīng)邵曰:“因卑以達(dá)尊之意也。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zhí)事,皆此類也?!苯褚讯嘤米魍饨晦o令。
眷姻弟:因婚嫁形成的親眷關(guān)系,也即親家關(guān)系,等輩親家互相間不論彼此年歲長幼,皆以弟自謙稱,亦為儒家之禮俗。
如女方無祖父,則降輩以其父名義相邀,相應(yīng)稱“X老親伯”,落款為“眷姻侄”或“眷晚生”叩拜。如新娘無父,只有兄弟,則稱謂更需拉大;改為“X祖親翁老大人 尊前”,落款為“眷晚孫XXX”叩首。
在婚禮書札中需點名時,男性以“印”字啟頭,女性以“字”字啟頭。忌用“諱”字啟頭,“諱”在平遙民俗中是人死后之稱名啟頭字。
女方父親給男方父親之請柬,格式和祖父間的請柬相同,只需將文中“老”字去掉。如女方無父,需以兄弟出面具款,則同女方父給男方祖父的格式相同。
被邀者如為軍官,則應(yīng)以“麾下”代替“閣下”。如系當(dāng)今之老干部、老英模,可以“勛鑒”代替“閣下”。如系普通工農(nóng),又厭用官稱,則可用“臺鑒”、“惠鑒”代替“閣下”之稱謂。
女方祖母給男方祖母請柬:
封簽:X老親母夫人 妝次
請柬內(nèi)容:
謹(jǐn)占于農(nóng)歷X月X日潔置菜肴迎迓
蓮輿 祗聆
閨教 伏望
玉祉榮幸之至
右 啟
大懿德X老親母字X X夫人 妝次
眷姻妹X X X襝衽拜
蓮輿:佛家之座臺為蓮臺,舊時老年婦人多吃齋念佛,故尊其車輿為蓮輿,如被邀女性年齡不算老,則可調(diào)用“鳳輿”、“鳳輦”等。
閨教:舊時婦女之德首先在于閨中德教,因此婦女之間相邀,學(xué)習(xí)對方之閨教很重要。
祉:福氣。
懿德:美好的品德,用于婦女之間相互恭稱,也可代之以大淑德、大淑范、大慈范等。
妝次:梳妝臺上旁側(cè)。
襝衽拜:襝衽是舊式女上衣的衣襟,襝衽拜為舊時婦女在衣襟前所行的一種簡便禮。
女方的母親邀請男方的母親,格式同祖母間請柬,但稱謂中應(yīng)去掉“老”字。文中蓮輿二字宜改用鳳輿。女方母親出面邀請男方祖母,應(yīng)稱“X伯親母”,落款為“眷晚媳”叩拜。
給新婿之請柬:
封簽:大乘龍X賢袒印X X 文幾
請柬內(nèi)容:
謹(jǐn)占于農(nóng)歷X月X日敬治豆觴奉迓
文旌 欣聆
新敘 仰望
早臨曷勝欣慰
右 啟
大乘龍X賢袒印X X 文幾
眷待生X X X鞠躬(或脫帽)
大乘龍:即乘龍快婿,也可代之以大英畏(英俊少年,后生可畏)或大龍文、大英杰、大茂才等。都是對新婿的愛稱。
關(guān)于“乘龍”一詞之源,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焙笕艘蚍Q佳婿為“乘龍”。杜甫《李監(jiān)宅》謂:“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BR> 大龍文:奇才之意。北魏宰相楊之兄楊昱,稱其弟“雄有龍文”,后人沿用之。
賢袒:東晉尚書令郗鑒知大臣王導(dǎo)諸子侄皆為英才,遣門生前往為女擇婿。去者遍觀東廂子弟,個個咸自矜持。唯王羲之東床袒腹而食,旁若無人,十分隨便。門生歸告,郗鑒大喜曰:“正此佳婿也!”遂選王羲之為婿,之后羲之果成大器,不但書法名垂后世,有“書圣”之稱,而且官拜吏部尚書,后拜右軍將軍。后人即以“賢袒”作為對女婿的昵稱。
豆觴:豆指簡單食品,觴指古代酒具。
文旌:新科狀元之儀仗,新婚之喜有“小登科”之喻,以文旌恭維較合適。
新敘:談?wù)摴沤裰型庵聦W(xué)識、新見解。
眷待生:長輩對應(yīng)邀晚輩的謙自稱。
文幾:讀書人的書桌。
如女方無父,以兄代之,則封簽為“大龍文X賢妹夫印X X 文幾”。落款為“眷姻兄”。
母親給女兒請柬:
封簽:新受范X姑娘字X X 妝次
請柬內(nèi)容:
謹(jǐn)占于農(nóng)歷X月X日東廚設(shè)饌宴爾
夫子 欲爾
高堂請命歸寧 望爾
相偕早臨是盼
右 啟
新受范X姑娘字X X 妝次
家母X氏 倚門待望
受范:封建社會里,“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是婦女的行為規(guī)范。女子出嫁為媳,不比在家為女了,言行規(guī)范更須從嚴(yán),因此女子出嫁也稱“受范”。古典小說《金瓶梅》中就有此說。
東廚:古時漢民族道教陽宅風(fēng)水學(xué)講究:“坎主震灶巽門,相生最宜?!闭鹞挥谡龞|,灶即廚房,故泛稱設(shè)宴之處為東廚,設(shè)饌即設(shè)宴。
爾:古文中第二人稱“你”的意思。
夫子:這里指丈夫。
高堂請命:高堂指婆婆,請命即請準(zhǔn)。如婆家尚有祖母健在,則應(yīng)改用“高祖堂請命”。都是儒教道德禮俗,現(xiàn)僅存于書札上了。
相偕:相跟上。
倚門待望:女兒出嫁離母,分別之情如隔三秋,盼女歸寧心切,而舊時封建禮教又規(guī)定婦女足不得隨意出戶,只好倚門框遠(yuǎn)眺,望眼欲穿,期盼之情可掬。
按儒家禮制講,女兒出嫁后即為婆家之人,雖為己出之骨肉,但依禮已為娘家之親戚。所以喚女應(yīng)備帖相邀,以示對親家尊重。如娘家無母,應(yīng)由家嫂具名代替。
新娘家長給媒人之請柬:
媒人在婚禮之日男女雙方拜堂成親后,已大功告成,而次日女方父親喚女請婿,仍需媒人引見,應(yīng)備請柬相邀,以求額外辛勞。
封簽:大月老X冰翁印X X先生 閣下
請柬內(nèi)容:
謹(jǐn)擇于農(nóng)歷X月X日敬治蔬酌奉請
臺駕 以敘
新誼 望乞
光臨斗室生輝
右 啟
大月老X冰翁印XX先生 閣下
愚弟XXX鞠躬
如果媒人是女士,則應(yīng)由新娘之母具款相邀,稱謂應(yīng)是“大紅娘X冰人字XX女士妝次”,落款為“愚妹XXX”襝衽拜。
新娘父親給男家闔府全位柬:
有時為對親家方面各位減少繁禮縟節(jié),除給新郎、女兒、媒人柬單寫外,其余以“闔府全位”統(tǒng)而代之,所以文中使用“諸駕”、“諸姻親”等復(fù)數(shù)稱呼。然而闔府全位中輩分不一,長幼有別,因此落款宜用“眷姻親”?!?BR> 封簽:X府諸姻親闔府全位
請柬內(nèi)容:
謹(jǐn)占于農(nóng)歷X月X日敬治杯茗奉迓
諸駕 祗聆
雅敘 伏望
光臨曷勝榮幸
右 啟
大德望X府諸姻親闔府全位
眷姻親X X X鞠躬
簡化請柬:
簡化請柬不用四折,用單帖,而且封筒上也不另貼封簽。舉例如下:
封筒:大德望X親翁印X X先生 閣下
柬帖:
謹(jǐn)占于農(nóng)歷X月X日敬治杯茗奉迓
(恕略)
眷姻弟X X X鞠躬
回帖:
男方收到女方請?zhí)?,?yīng)給回帖,可不用四折,而用單帖,由送柬人帶回。
封簽:大碩望X親翁印X X先生 閣下
回帖:
諸惠書已拜讀,承蒙臺愛,當(dāng)命犬子X X攜闔府謝意,如期登門聆教,恕禮不周。順祝大安
右 啟
大碩望X親翁印X x先生 閣下
眷姻弟X X X鞠躬
邀請朋友柬
現(xiàn)應(yīng)改革方式,收到朋友賀禮后,隨即送給赴宴請?zhí)?。格式如下?BR> XXX先生、女士:
值此敝子(女)婚禮,賀儀已恭領(lǐng)。為謝盛情,暨敘新誼,謹(jǐn)擇于X月X日(星期X)上午X時,下午X時及次日上午X時,在X X酒家聊備薄酒,恭迎大駕。誠望擇時早臨,恕不再請。
順祈雅安
X X X(父名)
X X X(母名)鞠躬
年 月 日
家庭住址:
聯(lián)系電話:
□平遙婚嫁禮俗述評
平遙婚嫁禮俗十分古遠(yuǎn),其中蘊(yùn)含著許多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它以儒教倫理道德為基礎(chǔ),以道教和民俗文化取吉、祝福和祛邪,民風(fēng)醇厚。雖然佛教早已傳入中國,但佛教教義以修行來世為追求,以六根清凈為戒律,這種“出世”修行觀,當(dāng)然不能被婚嫁民俗所接受和容納。
然而在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廣大農(nóng)民文化素質(zhì)較低,使官紳商賈的庸俗虛偽之風(fēng),不斷侵染著淳樸民俗。特別是講派頭,比闊氣,奢侈浪費(fèi)等,成為多年的“頑癥”,難于矯治。
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平遙縣志》載:“論曰冠婚,人道之始,喪祭人道之終。一失則求我庶士殆其謂之,或至披發(fā)而祭于野矣。夫豺獺皆知報本,況于人乎。婚唯繁艷,喪尚虛浪費(fèi)巨而危害大?!?BR>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平遙知縣周子度(朝城人,選貢)為改良民風(fēng),曾成立“崇儉會”,頒布禁約,管理平遙婚喪之事,“侈則示之以儉,儉則示之以禮?!边`者嚴(yán)斥或懲罰。由于縣大老爺大張旗鼓地“崇儉”,民間鋪張之風(fēng)曾一度有所收斂,但周縣令僅在任四年,一走即“遺風(fēng)猶踵復(fù)未變”。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上任的平遙知縣楊廷謨(河北清苑人,舉人),也在萬歷《平遙縣志》中提到:“平遙土壤瘠薄,風(fēng)氣剛勁,人多耕織少,商賈習(xí)俗簡樸,獨婚喪二事尚侈多未協(xié)。”
當(dāng)然,國泰民安,欣逢盛世,富起來的人們把喜事辦得隆重些,親友歡聚一堂祝賀,也屬人之常情。但也應(yīng)節(jié)儉為本,量力而行。君不知“荊釵裙布亦可成婚”、“寒窯雖破能避風(fēng)雨,夫妻恩愛苦亦甜”。這都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歌頌的美德。
誠望各界同人應(yīng)互勉共進(jìn),正確了解古今婚嫁禮俗,以禮為先,力倡節(jié)儉,量力而行,不求虛榮,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社會氛圍,對舊禮俗要去粗取精,繼承發(fā)揚(yáng)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