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失重感的心理調適 案例: 永遠也忘不了初三,是我讀書以來最光輝的時候。那時大大小小的考試,三分之二的冠軍都由本人包攬,其余的基本上也被本人以亞軍之勢占領。所以,自然成長在老師和父母的夸獎中,同學的羨慕里。而上高中后,卻發(fā)現(xiàn)“高處不勝寒”!高中的第一次數(shù)學測驗成績,是我讀書以來所經(jīng)歷的最低記錄——29分!而在以前,低于92分的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啊。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曾使人傷透心、流過淚的分數(shù)。我患上了“感冒”:懊喪、失落、厭煩、迷茫,找不到自己。我的成績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 案例分析: 考進重點中學,對學生、家長、老師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耀??墒?,這種榮耀,很快便成為學生的一種沉重的負擔,成為壓在心頭揮之不去的疑慮:在強手如林的新環(huán)境中,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繼續(xù)保持榮耀?據(jù)調查,62.5%的同學對此問題十分擔憂。由此可見,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話題了。對于高一的新同學來說,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共性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學習方法的不適應,突出表現(xiàn)在機械性記憶、分析問題的單一性和片面性等方面。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三,奉行“勤記、多練”的法寶,老師一遍遍地硬灌,學生一口口地強咽,將相關的知識點嚼得爛熟。上了高中,開學不久就發(fā)現(xiàn),初中那套百試不爽的“法寶”突然失靈了,茫茫然無所適從,各科全線告急。二是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被動學習、無所事事。初中時,幾乎沒有自習課,學生成了不折不扣執(zhí)行教師指令的“學習機”;到了高中,白天、晚上的所有自習課全部交給學生自由安排,而教師的“指令”又突然消失,許許多多已經(jīng)習慣于執(zhí)行指令的學生感到被吊在半空中,茫然手足無措。三是觀念問題。在高一,還有一種比較“經(jīng)典”的理論:“告別初三,進入高一,終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氣了?!庇谑?,一些同學趁機放縱自己,或悠哉游哉,昏昏度日;或武打、言情小說鋪天蓋地;或網(wǎng)上聊天、電腦游戲天昏地暗,結果是“中毒”太深,難以自拔。 學會學習是學生的神圣使命,更是將來立足社會之本。 第一,學習方式要改變。初、高中的知識結構與思維特點差別很大,學習方法必須隨之改變。初中階段由于其生理、心理特點,側重于形象思維,憑借博聞強記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高中的各科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維方式,要求學生要有更強的分析、概括、綜合、實踐的能力,若仍舊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必將焦頭爛額、屢戰(zhàn)屢敗。所以,從機械性記憶向理解性記憶過渡,從分析問題的單一性、片面性向全面性、發(fā)散性發(fā)展,從“題海戰(zhàn)術”向注重題型的歸類和解題規(guī)律的探求過渡,是高一新生的當務之急。 第二,學會自主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愉快學習,終身學習,使學習成為一種追求和享受,成為人生的一種精神皈依而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已成為新世紀的學習理念。高中階段必須十分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大學及終身學習的需要。因而,一進入高中,教師便十分絕情地給新生“斷乳”,給他們大量自主選擇的空間與時間,以幫助他們從被動走向主動,逐步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對于學生而言,必須改變初中的學習習慣,學會合理安排學習與生活,達到自律、自治、自理,將學習內(nèi)化為一種生存的需要。相對而言,高一階段確實要輕松一些,可以有較多的精力與時間去鍛煉各方面的能力,但學習依然是中心任務,將學習置之度外,是一種本末倒置。 高一新生的適應問題是客觀存在,不容回避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正視、關注、容納這些問題的勇氣,更要有愛心、耐心、細心去分析、尋找相應的對策,指導學生走過這段崎嶇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