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藥配伍的“十八反”、 “十九畏”的探討和爭論從古至今也沒有休止過,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是上萬次經(jīng)驗總結(jié)的結(jié)晶,永遠不可以改變。有人則認為:應當給“十八反”、 “十九畏”平反!就這個問題,我受論壇管理團隊的委托,搜集大量了有關(guān)方面資料,并結(jié)合自己對這方面的一點粗淺認識,經(jīng)過極其短暫時間的整理,用貼發(fā)出來,提供大家共同探討學習。錯誤在所難免,還各位老師,勘正指導。
十八反最早見于張子和《儒門事親》,列述了三組相反藥,分別: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川烏、附子、草烏)反半夏、瓜蔞(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浙貝)、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南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赤芍、白芍)。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guān)系為“相惡”和“相反”。據(jù)《蜀本草》統(tǒng)計,《本經(jīng)》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guān)于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fā)展,在古籍中說法并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編成歌訣至今相傳。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zhàn)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就“十九畏”和“十八反”來說,歷代醫(yī)家也有所論及,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引古方為據(jù)。如:人參畏五靈脂有學者統(tǒng)計,從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濟方》,至現(xiàn)代的《全國中成藥處方集》,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方書中關(guān)于人參五靈脂配伍的方劑就多達31方??祭顣r珍《本草綱目》也有人參與五靈脂合用的記載,人參補氣,五靈脂行氣,一補一行其作用是相反的,氣以通為補,補而不滯,似相反又相成。李中梓曾言“兩者同用,功乃益增”;張石頑言其“畏而不畏,最能浚血,為血蠱之的方也”。 現(xiàn)代不少醫(yī)生將兩藥同用治療氣虛血瘀、虛實夾雜的冠心病,五靈脂并不能抵消人參“扶正”的作用,臨床觀察也未見任何不良反應。兩藥同用還可治療胃潰瘍、肝脾腫大、小兒疳積等病證,常收到滿意的療效。 官桂畏石脂。有人報告官桂配赤石脂在中醫(yī)古今成方中,占十九畏配伍之首位。其中肉桂氣厚純陽,補命門火,助脾胃氣化,兼能溫通經(jīng)脈,引火歸原;赤石脂甘溫酸澀,固下澀腸止瀉。二者合用固澀中有溫化,溫化中能固澀,適以相激相成。 據(jù)考查兩藥合用的方劑,《外臺秘要》中27個,《千金方》中43個,《圣惠方》中55個,《普濟方》中198個。其他文獻中二藥同用的方劑亦不少,如《胎產(chǎn)心法》之胎產(chǎn)金丹,《景岳全書》之女金丹,《圣濟總錄》桂附丸、《和劑局方》之熟干地黃丸、澤蘭丸、鐘乳健脾丸、伏龍肝散等。兩藥同用以治婦科病為多見。如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癥瘕積聚、宮寒不孕、崩漏、產(chǎn)后血暈、瘀血腹痛等。據(jù)報道,臨床用于慢性結(jié)腸炎患者,對腹痛、腹瀉的癥狀有明顯治療效果。 《儒門事親》卷十二:《進食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牽牛1兩,巴豆3?!救ビ托哪ぁ?,治酒食所傷以致心腹痞鞭脹滿疼痛等證;古方感應丸以巴豆與牽牛同用于攻堅破積。《甘遂半夏湯》(甘遂粉1.5g (沖)半夏10g 白芍15g 甘草6g )白蜜一匙一劑,以甘草同甘遂并用;《海藻玉壺湯》甘草和海藻共同(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連翹半夏甘草節(jié)獨活各3克海帶1.5克);《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郁金同用(《春腳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訶子肉、僵蠶、郁金、天麻、礞石、瓜蔞仁、蓮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等);《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蘄蛇(酒制)、制草烏、豹骨(制)、人工牛黃、烏梢蛇(酒制)、天麻、熟大黃、麝香、血竭、熟地黃、天南星(制)、犀牛角等50味。)。有些實驗研究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 相惡與相反所導致的后果不一樣。相惡配伍可使藥物某些方面的功效減弱,但又是一種可以利用的配伍關(guān)系,并非絕對禁忌。而“相反為害,深于相惡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藥物原則上禁止配伍應用。目前醫(y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 對于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歷代醫(yī)藥學家雖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絕對禁忌;有的醫(yī)藥學家還認為,相反藥同用,能相反相成產(chǎn)生較強的功效。尚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疴痼疾。名老中醫(yī)李可就持有相同的觀點。 朱良春教授更是打著“應當給“十八反”平反!”的先鋒,并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和臨床實例證明,并無此說。 現(xiàn)代對十八反、十九畏進行了藥理實驗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牽涉的問題較多,各地的實驗條件和方法存在差異,使實驗結(jié)果相差很大。簡單的毒性試驗大多得到負結(jié)果或互相矛盾的結(jié)果。早期的研究結(jié)果趨向于全盤否定;近年來,觀察逐漸深入,“不宜輕易否定”的呼聲漸高。此外,還有的實驗證明,十八反、十九畏藥對對人體毒副作用的大小,與藥物的絕對劑量及相互間的相對劑量有關(guān)。 還有人認為:反藥畏藥不一定都反都畏。就拿甘草所反之藥來說,據(jù)文獻記載,甘草與大戟、莞花、甘遂三藥共浸組的毒性較分浸組的毒性顯著增高,從而抑制三者的利尿、瀉下作用。甘草乃調(diào)和諸藥,清熱解毒之品,對于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藥合用,便能調(diào)和。 不存在配伍,便無所謂反、畏。 “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一些藥本風馬牛不相及,因而不存在配伍的問題。如藜蘆乃催吐之品,與補氣之人參,和血之丹參,養(yǎng)陰潤燥之沙參、玄參,以及解表之細辛,和陰之芍藥;大辛大熱之烏頭,與潤肺止咳祛痰的貝母、瓜蔞,以及清熱解毒、止血的白蘞、白芨等。凡通曉中醫(yī)藥的理、法、方、藥,便不會將不相干的反、畏之藥配伍使用。 合用單用皆“反”皆“畏”之品。有些中藥本身就有劇毒,合用單用均有反、畏的后果。如砒霜、水銀、硫黃因系含砷、汞的礦物品,具有很強的腐蝕、燒灼性,如果內(nèi)服,會突發(fā)急性胃腸炎、咽部燒灼,甚至還會導致胃大出血等中毒癥狀。 從古至今,有大量利用相反配伍而奏奇效的例子。“十八反十九畏”諸藥,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yī)家也有所論及。;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F(xiàn)代名老中醫(yī)干祖望先生自稱喜并用海藻與甘草,以加強其藥力,治療聲帶小結(jié)、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 。 我認為:對于“十八反十九畏”,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在繼承中發(fā)展,同時也反對談“反、畏”色變者,不尊重客觀事實的看法。《金匱要略》、《千金翼方》、《儒門事親》、《景岳全書》等書中有不少反藥同用的方劑。無論古代和現(xiàn)代,既有反藥同用可產(chǎn)生毒性反應的論點和報道,也有反藥同用能治療一些疑難病證,不僅無害,反可增強療效的實例。近代藥理實驗研究結(jié)果也不一致,因此對十八反還要做深入研究、去偽存真才能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在沒有充分根據(jù)及實際經(jīng)驗時,應避免盲目配伍應用。 摘引一例典型病例加以說明 患者,男,24歲,學生,2004年3月23日就診:患者訴聲音嘶啞、少氣懶言,感到喉中有異物,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查喉鏡示“聲帶小結(jié)”。乃氣滯痰結(jié)所致。治宜消痰理氣。方用二陳湯加減:陳皮12g,半夏15g,甘草6g,訶子10g,石菖蒲10g,柴胡15g,枳殼12g,貝母10g(沖服),僵蠶12g,郁金12g,黨參30g,黃芪20g,蟬衣12g,昆布10g,海藻10g,瓦楞子30g,水煎4劑,兼服黃氏響聲丸。 二診:患者訴上述癥狀減輕,上方去貝母、半夏、僵蠶,加生地20g,麥冬15g,黃精15g,竹黃6g,水煎4劑。 周后隨訪:患者訴癥狀好轉(zhuǎn),查肝功、腎功未見異常。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做一次試驗觀察。 觀察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藥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同用后的毒副反應。方法 :分為單味藥組 5組和配伍藥組 4組 ,每組又各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實驗組灌胃給藥 ,對照組灌服生理鹽水。用藥 7天后檢測肝功、腎功及心肌酶譜 ,同時作肝臟、腎臟及心臟組織病理切片 ,并觀察實驗動物各系統(tǒng)癥狀指征。結(jié)果 :單味藥甘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對實驗大鼠均無明顯影響 ,對腎功之尿素氮、肌酐及肝功之總蛋白等亦無明顯影響。但大戟、芫花可導致ATL升高 ,而甘遂和芫花可導致CPK、LDH、HBDH的升高。配伍藥物對實驗大鼠循環(huán)、消化、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不同程度的損害。甘草配甘遂、甘草配芫花可導致實驗動物心率加快。配伍組藥物可導致實驗動物ALT升高、心肌酶譜各指標異常變化。各配伍組藥物對實驗動物臟器組織及血管影響較單味藥物明顯增強。大部分配伍藥物組對實驗動物各系統(tǒng)的損害及對肝功、心肌酶譜等的影響較單味藥物組增強。 結(jié)論::相反藥物配伍后存在著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時,甘草配芫花可導致實驗動物心率加快的結(jié)論。與此同時,也為治療心臟竇性停搏、竇房阻滯、房室傳導阻滯的表現(xiàn)的治療提供了研究課題。 “十八反”不反
相反藥,《千金方》認為“草石相反,使人迷亂,力甚刀劍”,《太
平圣惠方》說“病既不瘳,遂傷患者”;明代《醫(yī)學正傳》看到“其 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仇相敵,決不可同隊也”,但也不乏不循 規(guī)蹈矩之士施之救人。《本草綱目》中說:“……相惡、相反同用者, 霸道也”。相反之藥同用,歷來有之,現(xiàn)在例舉如下: 1.半夏烏頭 古方運用:①治脾腎虛寒、水飲上逆:如《金匾要略》赤丸方, 由茯苓、半夏、烏頭、細辛、朱砂組成;②治腳弱風毒、傷寒惡風: 如《外臺秘要》大鱉甲湯,由烏頭、半夏、犀角等組成;③治水腫: 如《外合秘要》水癥丸,由藜蘆、細辛、苦參、丹參、烏頭、半夏、 巴豆、大黃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①治療慢性乙肝:李振虎等用“神丹”(由附子、烏 頭、人參、半夏、茯苓和朱砂六味組成)治療1119 例,隨著療程的 延長,患者的身體素質(zhì)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別是抗疲勞和耐寒能 力明顯增強,面色黧黑、眼眶黑暈、胸脅隱痛等病疾亦隨之減輕而痊 愈。 藥理研究:有人對89 年以前共54 篇十八反動物實驗研究的結(jié)果 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烏頭與半夏配伍的共14 篇,其中結(jié)果2 篇報告有毒 性增加,其余85.7%未見毒性增加。 2.瓜蔞烏頭 古方運用:防治中風,如《普濟方》大黃芪酒,由黃芪、巴戟天、 石斛,烏頭、瓜萎根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心絞痛,天津中醫(yī)學院用康心一號(瓜萎、附子、 薤白、半夏、丹參、肉桂、沉香、紅花等)治療343 例心絞痛患者, 總有效率94.8%,心電圖有效率70%。 藥理研究:據(jù)統(tǒng)計截至1989 年,共有54 篇中藥十八反動物實驗。 結(jié)果表明,烏頭配伍半夏、栝萎、貝母、白及、白蘞毒性增加是很少 的,其安全性大于80%。 3.貝母烏頭 古方運用:治癓瘕、反胃,如《和劑局方》金露丸,由桔梗、積 實、大黃、貝母、烏頭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療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張氏等將貝母與附子配伍應用于 治療痹證以小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為主的患者。附子與貝母的用量約為1: 2,連續(xù)服藥10~40 劑不等,即消除腫痛,活動受限消失,血沉轉(zhuǎn)為 正常,其中類風濕因子轉(zhuǎn)陰19 例,未發(fā)現(xiàn)有毒副作用。 4.白蘞烏頭 古方運用:①治癥瘕,如《千金方》鎮(zhèn)心丸,由防風、人參、龍 齒、白蘞、烏頭等組成。②治風痹,如《千金翼方》風痹散,由附子、 干姜、白術(shù)、石斛、白蘞、烏頭等組成。③防治中風,如《普濟方》 馬灌酒,由生天雄、商防根、附子、白蘞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療肺結(jié)核:于氏治療102 例,自擬Ⅰ/Ⅱ/Ⅲ號方, 均同用白蘞、川烏,顯效71 例,有效26 例,無效4 例。 5.白及烏頭 古方運用:治陰疽瘡腫,如《外科全生集》陽和解凝膏,由鮮牛 蒡全草、鮮白鳳仙梗、川烏頭、白及、桂枝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療面癱,董秀英用針刺配合相反藥物治療面癱102 例,藥用半夏、川貝、白蘞、白及、川烏各l0g,全瓜萎、白芥子各 12g,白附子9g,共為細末備用。治療結(jié)果經(jīng)1 個療程治愈37 例, 2 個療程治愈59 例,好轉(zhuǎn)6 例。隨訪半年均無復發(fā)。 藥理研究:羅光宇做的動物實驗表明:生川烏配伍白及的藥理作 用是相加作用,而不是增毒作用;制川烏配伍白及是拮抗作用,而不 是相加作用,更不是增毒作用;單味藥原有毒性不因配伍而增加,相 反顯示降低趨勢。 6.海藻甘草 《藥典》2005 版未說海藻與甘草不宜配伍,不同于其他十八反 藥,他兩都是本身無毒。 古方運用:①治療瘰疬之癥,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壺丸由海 藻、貝母、陳皮、昆布、甘草等組成。②治癭瘤,如《證治準繩》昆 布散,由昆布、海藻、升麻、防風、荊芥、青皮、甘草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①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秦周順、王俊芳用亞甲散治 療20 例并與西藥治療對照:將40 例患者隨機分為2 組各20 例。治 療組以亞甲散(處方:梔子、牡丹皮、海藻、昆布、陳皮、柴胡、木 香、白芍、法半夏、甘草)治療;對照組以阿斯匹林、強的松治療。 結(jié)果:治療組治愈18 例,好轉(zhuǎn)2 例;對照組治愈17 例,好轉(zhuǎn)3 例。 結(jié)論:亞甲散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療效與西藥相當,且療程短、無副 作用;②治療乳腺增生癥。彭漫、楊小芹采用海藻甘草合用方劑隨證 加減治療120 例結(jié)果:臨床治愈38 例,顯效54 例,有效19 例,無 效9 例,總有效率為92.5%,在治療的過程中,未見1 例出現(xiàn)毒副 作用或藥物過敏。 7.大戟甘草 古方運用:①治療喘息氣絕,如《千金方》制厚樸湯由厚樸、麻 黃、桂心、大戟、甘草等組成。②治虛勞風冷,如《千金方》大投杯 湯,由麻黃、杏仁、黃岑、石膏、炙甘草、大戟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林通國用芫花、甘遂、大戟與甘草配伍,共觀察了 55 例病人,不僅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且奏效快、療效強,特別對于結(jié) 核性膿胸、滲出性胸膜炎、食道癌等病療效顯著。 藥理研究:徐芝秀等研究甘草、大戟合用后對CYP2E1 酶活性的 影響,與生理鹽水陰性對照組比較,單用甘草能顯著誘導CYP2E1 酶的活性(P<0.01),大戟單用也能誘導CYP2E1 酶的活性(P< 0.05);但甘草與大戟合用則未見明顯的對CYP2E1 酶活性的影響。 可見,甘草與大戟合用后消除了甘草單用對CYP2E1 酶活性的誘導作 用。 8.甘遂甘草 古方運用:①治留飲,如《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由甘遂、半 夏、芍藥、炙甘草組成。②治痰飲咳喘,如《千金方》陷胸湯,由大 黃、甘遂、瓜蔞、甘草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療小兒百日咳。劉氏近年來以甘遂半夏湯治療小兒 百日咳200 例,治愈160 例,顯效40 例。認為雖然甘遂、甘草有相 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在于此。 藥理研究:徐央麗做大鼠實驗認為,甘遂與甘草配伍時,如甘草 的用量與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逐時無相反作用,有時可能解除甘遂的副 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則有相反作用。 9.芫花甘草 古方運用:①治五飲。如《千金要方》,大五飲丸由芫花、甘遂、 戟草、巴豆、牽牛、大黃等組成。②治一切蠱毒。如《千金要方》大 金芽散,由芫花、甘草、巴豆、大黃、芒硝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療凍瘡,應芳芹等用芫花甘草治療凍瘡87 例,治 療方法芫花、甘草各10g,先用水2000ml 煎煮甘草5min 后加入芫花 繼續(xù)煎煮5min。待水溫至40℃左右時,用以浸洗凍瘡部位,每次洗 20~30min。每日洗2~3 次, 3 劑為1 個療程??傆行?8.9%。 藥理研究:徐央麗試驗表明芫花與甘草同用,對大鼠有“相反” 作用,而家兔口服其煎劑,并無“相反”現(xiàn)象。此與甘草劑量有關(guān), 甘草大劑量時毒性增強,甘草劑量減小時則“相反”現(xiàn)象不顯著。 10.人參藜蘆 古方運用:①治癓瘕積聚如《千金方》雞鳴紫丸,由藜蘆、甘草、 白礬、杏仁、人參等組成。②治婦人腹中瘡瘍積聚,如《圣濟總錄》 犀角丸,由人參、藜蘆、巴豆、大黃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肺癆。王延章治肺癆102 例中,氣血兩虛型用Ⅲ號 方:人參、沙參、瓜殼、白及、百合、茯苓、阿膠(兌服)、麥冬、 海藻各15g,五味子、百部、貝母、三七(沖兌服)、制川烏、干姜 各10g,藜蘆、甘草各5 g,顯71 例,占68.7%;有效26 例,占26.2%; 無效4 例,約占4%;死亡1 例,約占l%。 11.丹參藜蘆 古方運用:治水腫或大腹水腫。如:水癥丸(同前“半夏、烏頭”)。 現(xiàn)代臨床:王延章認為人參與藜蘆同用,益氣生津;沙參與藜蘆 同用,養(yǎng)陰潤肺;丹參與藜蘆同用,清心除煩;玄參與藜蘆同用,養(yǎng) 陰生津;苦參與藜蘆同用,治下痢及癰瘍,并通過自身嘗試和臨床應 用,均無毒性反應。 12.苦參藜蘆 古方運用:①治水腫或大腹水腫。水癥丸(同前“半夏、烏頭”)。 ②治肥瘡。如《醫(yī)宗金鑒》肥油膏,由番木鱉、當歸、藜蘆、黃柏、 苦參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王氏苦參與藜蘆同用,治下痢及癰瘍,并通過自身嘗 試和臨床應用,均無毒性反應。 13.玄參藜蘆 古方運用:防治中風。如《普濟方》凝水石酒,由半夏、烏頭、 甘遂、甘草、玄參、白芍、藜蘆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治肺癆。王延章辨證新治肺癆102 例中肺腎兩虛型用 Ⅰ號方;海藻、桂枝、赤芍、百合、白及、玄參、生地、熟地各15g, 百部、白蘞、制南星各10g,芫花(布包)、藜蘆、甘草各5g。102 例中顯效71 例,占68.7%;有效26 例,占26.2%;無效4 例, 約占4%;死亡1 例,約占l%。 14.沙參藜蘆 現(xiàn)代臨床:林通國將沙參、藜蘆等相反藥物共用一方組成拮抗丸 (可治咳嗽、肺癆、胸痹、胃痛、腹瀉、腰痛等,還可治肌萎縮側(cè)索 硬化和多發(fā)性硬化癥),治療250 例病人,有效率91.92%,未見不 良反應。 藥理研究:劉源將北沙參和藜蘆單煎后混合,薄層層析、試管反 應等結(jié)果顯示,藜蘆與沙參混合后生物堿成分無變化,沒有產(chǎn)生新的 化合物。 15.細辛藜蘆 古方運用:①治中風。如《醫(yī)方考》通頂散,由藜蘆、人參、川 芎、細辛、石膏、甘草組成。②治頭風。如《普濟本事方》烏頭摩風 膏,由烏頭、附子、細辛、桂心、防風、藜蘆等組成。③治水腫或大 腹水腫。水癥丸(同前“半夏、烏頭”)。 現(xiàn)代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馬氏等用辛藜滴鼻劑(細辛、藜蘆、 辛夷、白芷、牛黃、青黛、珍珠)治療慢性鼻竇炎1000 例,有效率 97.70%,治愈率47.35%。 藥理研究:方素芳等實驗表明,藜蘆對肝、腎功能均有明顯的損 傷。而細辛與藜蘆同用對肝、腎功能均有明顯的損傷,但未見損傷明 顯加重或毒性明顯增強。本實驗不支持細辛與藜蘆相反加重毒性的說 法。 16.芍藥藜蘆 古方運用:①防治中風。如《普濟方》二提金箔,由甘草、人參、 天麻、芍藥、沒藥、白芷、藜蘆等組成。②治留飲、溢飲、流飲《千 金方》大五飲丸,由遠志、苦參、藜蘆、五味子、芍藥等組成。 現(xiàn)代臨床:王氏認為此二藥收散結(jié)合,收而不斂,散而不亂,對 肝郁氣滯、氣血郁結(jié)、脅下結(jié)塊等癥,婦人月經(jīng)量少,或經(jīng)閉等癥, 肝陰不足所致的陰虛陽亢等癥,以及頭昏、頭痛、盜汗、表虛自汗、 胸脅疼痛等有協(xié)同之功效,臨床用治740 例,與其他方藥配伍,頗有 療效,且無毒性反應。 藥理研究:唐自明采用薄層層析的方法研究了赤芍與藜蘆配伍前 后化學成分的變化,結(jié)果顯示赤芍與藜蘆配伍前后溶出的芍藥苷、藜 蘆生物堿無明顯變化,也未見新的化合物生成,支持赤芍不反藜蘆的 觀點。 以上所列的十八反運用不過是九牛一毛,療效有目共睹。十八反 中藥物除甘草反海藻一組外,其余配伍關(guān)系皆是毒藥與毒藥配伍,或 毒藥與無毒藥配伍,無論單獨使用烏頭、藜蘆、甘遂、大戟或芫花, 劑量過大都會出現(xiàn)中毒甚至死亡,試問,古人是如何確定中毒的原因 一定是配伍,而不是這些毒藥本身的中毒效應呢?還有海藻與昆布性 味主治皆相同,日常二者同用,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古人的 經(jīng)驗不都是完全正確的,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丹砂(朱砂)“可久服”,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馬錢子(番木鱉)“無毒”等。含“反藥”的 良方,被束之高閣難道不是一種資源浪費嗎? 有關(guān)中藥“十九畏”的再認識 “十九畏”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這里所說的“畏”,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七情中的“相畏”不是一個概念?!侗窘?jīng)》所說的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的配伍關(guān)系。如半夏有毒,若與生姜同用,其毒性會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故說半夏畏生姜。而“十九畏”在傳統(tǒng)上被看作“相反”的配伍,屬于配伍禁忌。
第二要知道,“十九畏”并不是絕對的配伍禁忌,而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的配伍禁忌。如果運用得當,在某些條件下不僅毒性較低,還可能產(chǎn)生特殊的治療效果。古往今來,不乏并用“十九畏”中的藥對者。 1、人參畏五靈脂 有學者統(tǒng)計,從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濟方》,至現(xiàn)代的《全國中成藥處方集》,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方書中關(guān)于人參五靈脂配伍的方劑就多達31方???/font>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有人參與五靈脂合用的記載,人參補氣,五靈脂行氣,一補一行其作用是相反的,氣以通為補,補而不滯,似相反又相成。李中梓曾言“兩者同用,功乃益增”;張石頑言其“畏而不畏,最能浚血,為血蠱之的方也”。 現(xiàn)代不少醫(yī)生將兩藥同用治療氣虛血瘀、虛實夾雜的冠心病,五靈脂并不能抵消人參“扶正”的作用,臨床觀察也未見任何不良反應。兩藥同用還可治療胃潰瘍、肝脾腫大、小兒疳積等病證,常收到滿意的療效。 2、官桂畏石脂 有人報告官桂配赤石脂在中醫(yī)古今成方中,占十九畏配伍之首位。其中肉桂氣厚純陽,補命門火,助脾胃氣化,兼能溫通經(jīng)脈,引火歸原;赤石脂甘溫酸澀,固下澀腸止瀉。二者合用固澀中有溫化,溫化中能固澀,適以相激相成。 據(jù)高氏考查兩藥合用的方劑,《外臺秘要》中27個,《千金方》中43個,《圣惠方》中55個,《普濟方》中198個。其他文獻中二藥同用的方劑亦不少,如《胎產(chǎn)心法》之胎產(chǎn)金丹,《景岳全書》之女金丹,《圣濟總錄》桂附丸、《和劑局方》之熟干地黃丸、澤蘭丸、鐘乳健脾丸、伏龍肝散等。兩藥同用以治婦科病為多見。如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癥瘕積聚、宮寒不孕、崩漏、產(chǎn)后血暈、瘀血腹痛等。據(jù)報道,臨床用于慢性結(jié)腸炎患者,對腹痛、腹瀉的癥狀有明顯治療效果。 3、巴豆畏牽牛 張子和《懦門事親》中載有“進食丸”,即以牽牛配伍巴豆,治酒食所傷以致心腹痞鞭脹滿疼痛等證;古方感應丸以巴豆與牽牛同用于攻堅破積。 4、郁金畏丁香 丁香與郁金,古代早有二者合用的紅喜丸治療飧泄,《春腳集》的十香返魂丹中丁香與郁金同用,治療中風昏迷等證(90年版《中國藥典》將此方收載,名為十香返生丸)。其中丁香辛溫芳香,溫中降逆,助陽;郁金芳香宣達,行氣解郁,涼血祛瘀。二者配伍,相畏而相激,寒溫互制,達到溫通開郁,啟開脾胃之功。 有學者臨床觀察,二者同用對膽囊炎、膽結(jié)石、乙肝、肝硬化等引起的脅痛、胃脘痛、腹痛等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5、川草烏畏犀角 《和劑局方》的摩挲丸中川烏、草烏與犀角同用;古方《蘭臺軌范》的大活絡丹中也同用二者。犀角以防附子大熱傷陰的燥性,附子可抑犀角苦寒,能傷胃氣之涼性,似相畏又相成。 6、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 古方中亦見同用,如《和劑局方》丁香丸、圣勝金鋌及《外科正宗》一掃光等。 7、狼毒畏密陀僧,牙硝畏荊三棱 由于性效懸殊,配伍機會極少,罕見同用之劑。 由此可見,十九畏并非絕對的配伍禁忌。若運用得當,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好療效。《藥治通義》引張志聰語:“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泵鞔t(yī)藥學家李時珍提出:“相畏相殺同用者,互道也”,“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jīng)有權(quán),在用者識悟耳?!崩钍弦舱J為相畏并非絕對的配伍禁忌。臨床上采用相反相成的配伍,有可能為治療一些疑難雜癥開辟新的道路。 [轉(zhuǎn)帖] 正確認識十八反、十九畏
附子何辜(何紹奇) 紹奇談醫(yī):附子何辜 何紹奇 有病消渴(非糖尿病,尿崩癥待排除)者來診,思量再三,為擬清上、安中、溫下方,分別以天花粉、山藥、附子三味藥為主藥,這張?zhí)幏降牡鬃樱闶菑堉倬啊督饏T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篇的栝樓瞿麥丸(栝樓根、茯苓、山藥、附子、瞿麥)。患者到了藥店,立遭拒配。藥師說:“附子和天花粉是反藥!”我聽了哭笑不得,過去只遇到過附子和半夏同用遭拒配的事,當時我就指出過,傳統(tǒng)的“十八反”中“半蔞貝蘞芨攻烏”中烏是烏頭,烏頭與附子雖然關(guān)系密切但是卻是兩味藥,性味主治亦不相同。如麻黃與麻黃根一樣,一個辛溫發(fā)汗,一個涼澀止汗,能說它們是同一味藥,只是部位不同嗎? 1997年,我曾寫過一篇題為《為十八反平反》的文章,對“十八反”提出質(zhì)疑,后來此文載在《朱良春用藥經(jīng)驗集》(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一書中,看來有很多讀者未能看到它,我因此將其附于本文之末,一并與同道探討。 附:《為“十八反”平反》 藥有相反,其說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例》(原書早佚,現(xiàn)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所輯出者)。五代時韓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種”,當為“十八反”說的藍本。迨至金代,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編成歌訣廣為流傳,相沿至今。千百年來,父以傳子,師以授徒,藥房見有“反藥”,則拒絕配藥。若干有“反藥”的良方被束之高閣。至于醫(yī)生因用“反藥”而負屈含冤者,古往今來,更不知凡幾!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還有“株連”:筆者一次處方中半夏與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內(nèi)藥店配藥,藥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說:“醫(yī)生連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這應該是常識?!备阶幽烁缴诖跽?,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牽連到子了,這不是“株連”、“擴大化”是什么? 對此,我們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論述。 處方中用反藥者,首推漢代“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篇》之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書《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細辛、烏頭、半夏),烏頭與半夏同用。 唐代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在其兩部《千金方》中用反藥的處方乃多達數(shù)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風緩湯,烏頭與半夏同用;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與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飲丸既有人參、苦參與藜蘆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與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頒布推行的《局方》,其潤體丸、烏犀丸二方皆川烏與半夏同用。陳無擇《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湯,甘草與甘遂同用。許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與川烏同用。 金代李東垣散腫潰堅湯海藻與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脈因證治》蓮心散芫花與甘草同用。 明代吳昆《醫(yī)方考》卷一通頂散,人參、細辛與藜蘆同用。陳實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海藻與甘草同用(此方后來載入?yún)侵t等編《醫(yī)宗金鑒》中)。 清代余聽鴻《外證醫(yī)案匯編》輯錄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門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過信手拈來,漢、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見所謂反藥也者, “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聽鴻語)。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態(tài)度呢?一種意見是:既有成說,不如不用為好。如陶宏景說:“凡于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樓、干姜之類,服之乃不為害,或有將制者也,譬如寇賈輔漢,程周佐吳,大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不如不用尤良?!?原書佚,轉(zhuǎn)引自《本草綱目》)。另一種意見是:賢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摶說:“其為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軍相敵,決不與之同隊也。雖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藥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如古方感應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藥,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輩,以治血塊。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好處在此。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試以殺人也。夫用藥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韓信行背水陣也;不善者徒取滅亡之禍耳,可不慎哉?!痹僖环N是李時珍的意見,他說:“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注:這里的“相畏”,是依《本經(jīng)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與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jīng)有權(quán),在用者識悟耳?!彼€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頸下結(jié)核,海藻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并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說,用者能夠“妙達精微”,有所“識悟”,還是可以用的,不過需要特別慎重而已。以上這三種意見,應該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