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aesthetic culture這一概念的是英國哲學家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1820 -1903)。然而在中國,審美走向和文化的聯(lián)姻卻是近幾年的事情。這一變化和“純審美”到“泛審美”的現(xiàn)代性進程有很大的關系;審美啟蒙的淡出、日常審美的打造和審美消費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當前審美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趨勢;而這一歷史趨勢的結(jié)果就是審美與文化的結(jié)合。
1
在傳統(tǒng)的認識里面,“審美”或“美學”一詞,表示的是一種獨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藝術活動?!皩徝馈眲?chuàng)造出的是一個不同于實際世界的所謂的“第二自然”,是超然于庸俗、乏味的人生的偉大的精神體驗。因此,我們又可以將之稱為“純審美”。
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Alexander G. Baumgarten)每一次用“美學”這個概念來描述人類的感性活動以來,“審美”就被當成是抗爭理性“統(tǒng)治”的一塊自由園地。
“理性”一直都是西方思想傳統(tǒng)極為關注的命題。尤其是笛卡爾確立了他的理性主義哲學以后,“理性”更是成為世界的最高主宰。“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力。”[1]強大的“理性王國”建立之后,人類生活就被置于這樣一種理性秩序的統(tǒng)治和壓制下。理性統(tǒng)治的背后是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所要求的世界是一種秩序化、邏輯化和象征化的世界。理性是最終的權威。按照理性的安排,一切都處于有條不紊的秩序之中,都必須服從理性邏輯,整個世界是一個以“理性”為核心的和諧整體。作為理性的最高體現(xiàn),人就是所謂“宇宙之精靈、萬物之靈長”的“大寫的人”。這樣,人和人的生活就都被置于一種嚴格理性的束縛之中了。
面對理性的壓抑,以關注人的“感性生活”為目的的美學自然被看成是一種解放的力量。“美學是作為有關肉體的話語而誕生的……是指與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領域相對照的人類的全部知覺和感覺領域?!盵2]這個感覺和知覺領域是什么呢?愛戀和怨憎、欣慕與懺悔,“拼取一生腸斷,享得幾度回眸”的癡狂、“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快感……人的內(nèi)心生活更加充滿了這些非理性的情欲波動和細微體驗?!皩徝馈钡拇嬖?,使得這些人隱秘的內(nèi)心生活獲得了一種合理性。原本是應該接受譴責的“私欲”,現(xiàn)在可以大行其事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審美”被看成是開拓人的感覺和感知領域的獨立活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純審美”涉及到一種對“審美無功利”特征的理論認定?!盁o功利”,也就是超然于實際的生活需要,不以滿足人的實際要求為目的。在英語之中,“需要”一義有兩個詞匯表示:一個是“Need";一個是"Want"。前者指的是一種來自于人的物質(zhì)或者生理的需求;而后者指的是來自于人的精神的或者心理的需求。不同需求的滿足,也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愉快。一個人餓了,急需的是食物。一旦有面包,三口兩口吃完,于是產(chǎn)生了快樂。在“純審美”的理論看來,這種生理需求滿足得來的快樂和精神需求滿足得來的快樂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我們欣賞一朵花,得到的是一種精神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涉及人的實際需要,我們不是因為這朵花可以吃掉充饑才喜愛它。正如康德所總結(jié)的:“審美趣味是一種不憑任何利害計較而單憑快感或不快感來對一個對象或一種形象顯現(xiàn)方式進行判斷的能力。這樣一種快感的對象就是美的?!盵3]
一種理論的認定,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下,就構(gòu)成了人們對審美活動與實際生活相互對照相互區(qū)分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剛剛從10年“文革”的政治陰影之中走出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渴望建立起一種和過去以“政治話語”為核心的生活范式截然不同的生活范式,這種生活范式,依照“純審美”的設想,將“審美”確立為核心話語。這種認識在當時再自然不過了。歷經(jīng)‘文革’政治斗爭的腥風血雨而一旦獲救,人們必然對清純或圣杰的美情有獨鐘。正是通過“純審美”,人們可以將人的個體情感追求和意志自由從政治、道德、商業(yè)、日常生活之中有效“分隔”出來,建構(gòu)起向人們提供著嶄新體驗的審美王國。舒婷在《贈》一詩中寫道:“我為你扼腕可惜\在那些月光流蕩的舷邊\在那些細雨霏霏的路上\你拱著肩,袖著手\怕冷似的\深藏著你的思想\你沒有覺察到\我在你身邊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是火\我愿是炭\想這樣安慰你\然而我不敢,我為你舉手加額\為你窗扉于閃熠的午夜燈光\為你在書柜前彎身的形象\當你向我坦露你的覺醒\說春洪重又漫過了\你的河岸\你沒有問問\走過你的窗下時\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樹\我就是土壤\想這樣提醒你\然而我不敢”[4]。原本是屬于所謂“私心雜念”、“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的對異性偷偷的愛戀之情,在舒婷的這首著名的詩歌里面,卻被審美話語塑造成了充滿魅力的心靈美景。正是這種“詩意”把人從平庸和壓抑的生活中“解放”或者說“拯救”了出來。在一篇散文里,詩人這樣寫道:“假使我有尊保護神;假使我要合眼祈禱;假使有誰的手指在我的墻上寫了一行字,那只能是—我的詩?!盵5]這種對“詩”的強烈認同,體現(xiàn)的正是對“純審美”的無限深情:“純審美似乎被奉為這個時代人們關于真正人性生活的理想范型?!盵6]
2
隨著時代的變化,“純審美”越來越不能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與這相應的是,審美趨向于生活化、實用化、社會化和商業(yè)化,它不再是超然于人們的生活之外的、高高在上的神圣領域,而是變成了人們生活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把這種審美向生活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叫做“泛審美”。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泛審美”的傾向尤其明顯。一方面是“純審美”“泛化”到文化的各個層面,以人們的日常生活體驗當作是審美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文化也趨向于審美化,有意無意地將一種審美的標準“泛化”為自己的規(guī)范和策略。這種“泛審美”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審美啟蒙的淡出。審美活動中的啟蒙色彩逐漸淡化,市民生活和市民意識成為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
“純審美”意味著面對一般人生活方式時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啟蒙”就代表了“純審美”和生活的一種關系。在一首名為《也許—答一位作者的寂寞》的詩爪,舒婷就這樣寫道:“也許我們的心事\總是沒有讀者\也許路開始已錯\結(jié)果還是錯\也許我們點起一個個燈籠\又被大風一個個吹滅\也許燃盡生命燭照黑暗\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也許我們歌唱太陽\也被太陽歌唱著\也許肩仁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許\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喚\我們沒有其它選擇”。在這首詩里,一方面流露出啟蒙者的孤獨和寂寞,表明作為審美的人與凡俗生活的距離;另一方面,又具有對啟蒙信念的篤信和堅定,相信自己的聲音終于會被理解和認同。所謂“不可抗拒的召喚”,也就是詩人認定的審美活動的啟蒙價值。而作為一個詩人,其啟蒙使命就是“歌唱太陽”,用光明照亮黑暗。僅從語氣上來看,這首詩的“啟蒙”、“訓誡”色彩也是非常濃的。而且,詩人是那么自信,以至于所謂寂寞、寒冷等等情緒,似乎只是為了作啟蒙者信念的陪襯。
然而,到了90年代這種啟蒙者的自信受到了環(huán)疑與質(zhì)疑。例如,在池莉的筆下它已蕩然無存。池莉的中篇小說《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里,帶有“啟蒙情結(jié)”的詩人“四”向身為平民的“貓子”講述他的作品:“四將大背頭往天一甩,高深莫測地仰望星空,說:‘你就叫貓子嗎?’貓子說:‘我有個學名,叫鄭志恒。’四說:‘不,你的名字叫人!’貓子說:‘當然?!缓?,四給貓子講了他的一個構(gòu)思,四說準把貓子聊得痛哭流涕。四講到一平的時候,貓子睡著了。四就放低了聲音,!持講完?!痹谶@個場景中,“四”的深刻啟蒙只能讓“貓子”睡去;而舒婷詩歌里面啟蒙者的堅定信念,在此變成廠小聲的自言自語。面對日漸豐富、成熟的市民生活,啟蒙者已經(jīng)失去了獲得平民認同的信念。代表了日益壯大的市民階層的貓子,完全不理會詩人的話語,自顧自地沉浸在自己的生活樣態(tài)之中(睡著了)。在這單我們要說貓子不僅是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代表,這恰好說明貓子所代表的市民生活方式已經(jīng)獲得了獨立存在的合理性?!凹儗徝馈钡膶Υ浪咨畹姆绞剑@然也已經(jīng)過時了??梢哉f,“審美啟蒙”的淡出.事實上標志著人們審美觀念發(fā)生重大變化,日益向?qū)応P的世俗化轉(zhuǎn)移。
第二, 日常審美的打造。所謂“泛審美”,其特點在于,立足于日常的生活活功,偏重于建鉤一個審美化的生活世界,或者說生活化的審美世界?!凹儗徝馈彼赜诮?gòu)的烏托邦式的、藝術的“第二自然”,現(xiàn)在與實際生活“合一”了。簡單地說,泛審美是對“第一自然”(喻指日常生活)進行的審美打造。
這首先表現(xiàn)在,審美已經(jīng)內(nèi)化為人們生活活動的一種標準或者一個方面。諸如穿衣打扮、美容美發(fā)、家庭裝修、購物消閑等等活動中,人們的審美要求日益增強、日漸明顯。過去只能在舞臺上、雜志里供人欣賞的時裝,現(xiàn)在堂而皇之地穿到大街上;過去購買冰箱、電視等家用電器,人們只重視適用價值和質(zhì)量狀況,現(xiàn)在,它們的外形設計是否合乎家居環(huán)境的設計,色彩線條是否給人一種美的舒適感等等,日益成為人們購買與否的決定因素。
個人生活的審美化,成為人們追求生存質(zhì)量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標志?;槎Y的舉行,不只是要酒席、蜜月,人們還要將它設計成一次審美的生命歷程。從婚紗攝影到結(jié)婚錄像,從精心地、審美地設計儀式過程到藝術化地布置婚禮場面等等,平凡的嫁娶活動,經(jīng)過審美的打造,變成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審美體驗和美好回憶。如果把這個過程比喻為一個敘事,那么,經(jīng)歷了審美處理之后,新郎、新娘已經(jīng)不僅僅是日常人物了。他們成為一個社會化、藝術化的形象。一對新人創(chuàng)造出了既供大家欣賞、更供自己體驗和觀照的審美形象。從這個方面說來,失去了婚禮中的審美設計,也就失去r婚禮的意義,喪失了婚禮生活的質(zhì)量。
最為關鍵的是,這種利用審美形象來設計自我的現(xiàn)象并非只是存在于像婚喪嫁娶、生日慶典、畢業(yè)典禮等等人生的重要時刻,而是處處可見于人們的平常生活之中?!白沸恰爆F(xiàn)象可作為典型的一例。事實上,所謂“追星”,也就是個休自我向一個經(jīng)過了審美打造的形象進行認同的過程:歌星影星及其唱、演行為,形成一個既有別于平常生活、又滲透于平常生活的審美化空間。而“追星者”也就相應形成一個既有別于日常自我又植根于日常自我的審美化形象。于是,聽歌、看演出的過程呈現(xiàn)出富有意味的特點:個人的日常情感體驗,并非像過去的“純審美”一樣,要么被“凈化”掉、要么被“升華”掉,而是被披上審美的裝飾,轉(zhuǎn)化為“審美化的日常體驗”。有一首叫做《味道》的歌這樣唱道:“我想念你的好\想念你的容貌\想念你白色裙子和你香水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雙唇濃濃唇膏味道\擁抱和你相愛的味道\今天晚上的心事很少\不知道這樣算好不好\赤裸裸的寂寞朝著心頭澆……”。在“純審美”的詩意中,“唇膏的味道”,這一日常生活用品就像一個“程咬金”,會殺出來“干擾”愛情的純真;但是,在這首歌里面,它卻成為一種含義朦朧而又詩意盎然的東西。生活用品的被詩意化,說明著“泛審美”的又一特點:審美日漸通俗化,它和非審美的傳統(tǒng)界限日益模糊了,日常生活走向了審美。
第三,審美走向產(chǎn)業(yè)化。“泛審美”的進程隨著社會向商品化、市場化的發(fā)展而加速了。這主要體現(xiàn)在:審美和消費,原本似乎是毫不相干的兩個領域,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種融合的趨勢。
首先,商品的審美化趨勢日益明顯?,F(xiàn)代社會中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商品無論是種類還是數(shù)量都趨于無限豐富。要想讓消費者從眾多的花色品種之中選中自己的產(chǎn)品,營銷人就需要一系列復雜有效的營銷手段。使用審美化的“包裝”就是極為有效的方法。直接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就是廣告藝術的興起和發(fā)展。杰姆遜提到“香煙廣告”的例子時,說:“比方說有五家香煙公司,生產(chǎn)的香煙基本上都一樣,生產(chǎn)技術也是同一水平,那么怎么才能推銷這些大同小異的香煙呢?人們于是給不同的香煙一個不同的形象,然后說服消費者相信各種香煙的味道都是獨特的。他們會說‘萬寶路’抽起來小同于‘溫斯敦’,雖然兩種煙的味道實際上是一樣的。這就要求消費者相信他在抽‘萬寶路’時,他能夠獲得一種特殊的東西。因此,‘萬寶路’香煙總是和西部的風光、馬背上的好漢、遼闊的空間等等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種不同的精神商品,不同的物神……這種精神性的內(nèi)容是隨著商品競爭出現(xiàn)的?!盵7]在這里,商品通過進入廣告的敘事,變成了攜帶審美信息的一種形象,它同樣激發(fā)起人的想像性體驗,并使得它本身也成為審美消費的符號。所以,有人評淪說:“生活中最偉大的商品是由個人的情感與審美享受構(gòu)成的?!盵8]
其次,藝術的市場化運作。審美藝術一直被看作是一種個人化的創(chuàng)造勞動,但是隨著報紙、雜志、影視等大眾傳媒的飛速發(fā)展,審美藝術進人了一種生產(chǎn)、流通、消費和再生產(chǎn)的過程之中。市場化的規(guī)律也就同樣滲透進審美藝術的創(chuàng)作之中。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影視界“明星機制”的確立。從邏輯上講,“明星”其實就是演員,他們應該按照不同影片、不同的藝術要求而設計自己的形象。然而“明星機制”的使用,卻是要在一定意義上“生產(chǎn)”一個超越一般影視作品的“角色形象”。一個“明星”,從服裝到發(fā)式、從言談舉止的作派到個人性情的流露,無不經(jīng)由精心的設計打造,最終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按照人們的日常消費取向設計出來的審美化形象。人們觀看電影電視,同時也是在消費這個形象;而隨著其形象的消費,一個“明星”又會日益成為人們審美活動的代言人,成為不可或缺的特定意義的載體。諸如史泰龍的威猛、成龍的迅捷、史第芬辛格的冷峻等等,與其說是這些影星表演、創(chuàng)生了一系列影片,毋寧說是一系列影片生產(chǎn)、催化了這些特殊的審美形象符號。其結(jié)果是“明星魅力”明顯增加了影視作品的影響力。即使是起用新人,也往往要進行一番“明星化炒作”,來達到最終吸引觀眾的目的。
最后,“審美”本身也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消費品”。所謂“花錢買享受”,當這句話指的是一種審美意義卜的精神享受時,我們就可以說,這就構(gòu)成一種“審美消費”了。英國學者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ne)就曾經(jīng)注意到所謂后現(xiàn)代城l打之中諸如購物中心、主題樂園、博物館等等“新的消費與閑暇飛地”的巨大發(fā)展,并將之稱為“消費文化”的系列場所。[”在這些消費文化的領域,審美消費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事實上,所謂“消閑”,也就是審美體驗和休憩娛樂相互融合的結(jié)果?!翱ɡ璒K" ,“歌星見面會”、“看好來塢大片”、“聽CD和MP3..…人們花錢購買的不再是“實物”,而是一種“體驗”。尤其是像“旅游”這種消閑活動,無論是欣賞長城、故官、大雁塔等人文性的審美文化,還是流連桂林山水、峨嵋奇峰等自然性的審美景觀,都是追求審美體驗的消費行為。)這種狀況的發(fā)展,有力地說明,“審美”已經(jīng)直接參與到商品的生產(chǎn)和流通中、與消費行為緊密相關;審美消費也在成為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中的一種文化產(chǎn)業(yè)。
總結(jié)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純審美”到“泛審美”的轉(zhuǎn)化過程,事實上就是審美生活化和生活審美化辯證發(fā)展的過程。當“審美”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接觸”的時候,“審美”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從個人體驗和社會意識層面來認識,還應該從人類生活這一廣泛的角度來打量,提出審美文化就是必要的了。如果說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總和,那么,當前審美文化一詞也就是指人們的文化生活和“審美”相連的審美符號系統(tǒng)。它具體包括傳統(tǒng)的“純審美”方面,也包括“泛審美”涉及的生活各個方面。無論是讀小說、吟詩、作畫、聽音樂和看戲等審美娛樂生活,還是看電視廣告、逛商場、美容、美發(fā)、居室美化、穿自制文化衫甚至經(jīng)商等日常適用活動,都涉及審美文化。
因此可以說,不僅“純審美”消逝了,所謂“純文化”也消逝了。審美文化的歷史進程表明,“審美”不是不存在了,而是泛化到文化的各個方面了。在今天,文化總是與審美為伴。
參考文獻
[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P56
[英]特里·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tài).王杰等人譯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第五節(jié).轉(zhuǎn)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P361
舒婷.舒婷詩文白選集.廣西桂林:淳江出版社,1997,P29
舒婷.舒婷詩文自選集.廣西桂林:淳江出版社,1997,P296
王一川.雜語溝通,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P10
[美]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P221
[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P96
[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 P 154 -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