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國歷代成語故事正解(一)

 荷花小女子 2012-01-01
中國歷代成語故事正解(一)
 
文/網(wǎng)絡(luò)     編輯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國歷代成語故事正解

目錄

 序言
【三皇五帝及更早期】
 反求諸己
 一毫千里
 十全十美
 心不在焉
 桑林禱雨
 太公釣魚
 平易近人
 功虧一簣
 風(fēng)雨飄搖
 愚公移山
 耳提面命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一鳴驚人
 大公無私
 心腹之患
 三思而行
 不恥下問
 文質(zhì)彬彬
 老馬識途
 守株待兔
 杞人憂天
 刻舟求劍
 破釜沉舟
 眾志成城
 管鮑之交
 臨渴掘井
 防患未然
 退避三舍
 掩耳盜鈴
 一暴十寒
 亡羊補牢
 三人成虎
 毛遂自薦
 半途而廢
 匹夫之勇
 安步當(dāng)車
 百發(fā)百中
 狐假虎威
 門庭若市
 櫛風(fēng)沐雨
 擢發(fā)難數(shù)
 大義滅親
 南轅北轍
 舍本逐末
 排難解紛

【秦漢時代】
 孺子可教
 捷足先登
 門可羅雀
 一諾千金
 一葉知秋
 老當(dāng)益壯
 死灰復(fù)燃
 塞翁失馬 安知非福
 自相矛盾
 有志竟成
 合浦珠還
 車水馬龍
 飲鴆止渴

【三國時代】
 三顧茅廬
 手不釋卷
 刮目相待

【晉朝】
 入木三分
 木人石心
 世外桃源
 妙手回春
 杯弓蛇影

【南北朝】
 五光十色
 撲朔迷離

【隋唐】
 瓜田李下
 焚膏繼晷
 磨杵成針
 黃粱一夢
 夢筆生花

【五代】
 推心置腹
 安貧樂道

【宋朝】
 才高八斗
 水落石出
 開卷有益

【明朝】
 兩袖清風(fēng)

 
 
《成語故事》序

  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溝通觀念,是約定俗成的,隨著時空的變遷而推移,蘊含一個民族的智慧結(jié)晶和經(jīng)驗積累。而一個民族的文化深度和厚度,在語少意深的成語中展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寥寥數(shù)語,包含豐富深刻的意象,常能適切而且精確的傳達我們的感受,它們的價值歷久彌新。

  成語有固定通用的型式,一般人不可隨意更動。它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習(xí)慣用語,有的是俗諺,有的有出處,多半出自經(jīng)典古籍或精采文章中的名言佳句,亦或是歷史典范事跡。每個成語都有耐人尋味的故事,如果能深入了解它的寓意,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語匯,強化語言運用能力,更能浸潤在中國悠遠博大的文化傳統(tǒng)中,培養(yǎng)寬廣悲憫的胸襟。

 

【三皇五帝及更早期】

1、反求諸己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鬃釉唬骸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禮記·射義》)

  【故事闡述】

  作為射手,講求仁之道。射箭時,要求射手本人身心端正,身心端正后才把箭射出。射不中,不怨別人比自己優(yōu)勝,反而應(yīng)自我反思??鬃诱f:“君子間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如果爭的話,必定是比試射術(shù)。比試前,互相謙恭有禮;比試完畢,也是如此,大家相互敬酒,即使比試也符合君子相處之禮?!?/P>

  這是關(guān)于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yù)備好之后才發(fā)射。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shù)勝于自己的人,應(yīng)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yīng)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tài)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而能夠這么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討論】

 ?。?)射箭為什么和“仁”有關(guān)呢?“仁”又是什么呢?

 ?。?)一般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容易先把責(zé)任推到別人的身上,我們要如

  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

  【造句練習(xí)】

  例: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們都要先反求諸己,不要只是一味地責(zé)怪別人。

  【相似成語】

  反躬自??;一日三省;嚴以律己 

 

2、一毫千里

   【出處】

  語本《禮記·經(jīng)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繆以千里’?!?

  【注釋】

  毫,十分之一厘,比喻極其微小。氂,通厘。

  【釋義】

  盧辯注:“據(jù)《易說》言也。”謂差錯雖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旁通】

  1、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jīng)·系辭下傳》 第十一章)

  2、《易經(jīng)》第六卦,“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3、(《習(xí)慣說》清·劉蓉故事),“君子之學(xué),貴乎慎始。”

  4、俗語,不可以道里計。

  【辨析】

  1、君子不器。

  孔子講,“君子不器”。在《論語》為政篇這個背景之下,可以理解為:能很好為政的君子,他的才能是不局限在任何一個方面的。通俗的講,這樣的君子不只是一方面的專家,比如孔子最杰出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能熟練運用六藝的通才。

  而在《系辭》中,又有“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的說法,“不器”在這里可以理解為近乎道的表現(xiàn)。那么當(dāng)時孔子的弟子之中,能真正近乎道的有幾人呢?也許顏回算一個??梢娗蟮乐y。而用道來治國會是什么樣子呢?老子是這樣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2、君子慎始。

  而按照孔子“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說法,“君子慎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是達到了君子標準的人,他自然就是“慎始”的,也就是說,“慎始”是他在逐步達到君子這個境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習(xí)慣。再有呢,是否可以理解為,要立志于成為一個君子,從起步開始的每一過程都要嚴謹慎重(當(dāng)然不是謹小慎微),因為這是一條“求道”的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想要“超凡入圣”,能不嚴肅么?每一境界的標準都很嚴格,每一境界的提高都必須達到標準,差一點都不行。而兩個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用“差之毫厘,繆以千里”來形容,有時還不一定準確呢。

  3、“繆”與“謬”。

  在成語“未雨綢繆”中,綢繆取意紡織物緊密纏縛,意思是說天還沒有下雨,先把門窗綁牢,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而在《說文》中,繆(音謀)的本意也是一種麻制品;謬,則是狂者之妄言,兩者并無聯(lián)系。那為什么現(xiàn)在成語中多用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呢?在古漢語中,有通假字的說法,繆通謬,也算是一種解釋。

  【例證】

  1、一毫千里,今多用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nbsp;

 

3、十全十美

   【原文】

  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藥(1)以共(2)醫(y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3)者造(4)焉,則使醫(y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5)其醫(yī)事,以制其食(6)。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周禮·天官冢宰下·醫(yī)師》)

  【注解】

 ?。?)毒藥:指含有毒素,但可用來治病的藥物。

 ?。?)共:音工,通“供”。供給。

 ?。?)疕瘍:疕,音比,頭瘡。頭上及身上長的瘡。

 ?。?)造:至、到達。

  (5)稽:考查、考核。

 ?。?)制其食:食,音時。訂定他的俸祿。

  【故事闡述】

  這句成語中的“十全”最早被用于《周禮》。相傳《周禮》一書為周公所寫,是記錄周朝官制的典籍。內(nèi)容記載了“醫(yī)師”是眾醫(yī)官之長,總管醫(yī)藥行政,平日負責(zé)搜集藥物供給醫(yī)療用。凡國內(nèi)有傷患病人來看病時,醫(yī)師就分配給各醫(yī)官進行治療。每年年終時,就會有稽核人員依照“醫(yī)師”治病療效的優(yōu)劣來訂出他應(yīng)得的俸祿。而治病的績效是按等級分,就是治療十個人,十個人都痊愈了,這是第一等級的績效;十個人中,一個或兩個人無法治好,是第二等級;有三個人無法治好,是第三等級;如果有四個人治不好,這是最差等級的績效了。

  “十全十美”的全、美都具有圓滿之意,而“十”又是數(shù)目之足,所以“十全十美”就被用來比喻圓滿美好、毫無缺陷的境界。后來“十全十美”這句成語就從這里被引申出來了。

  【討論】

  (1)想想看,有沒有曾經(jīng)要求自己或別人必須“十全十美”的達成某項目標,而這樣做帶給你的經(jīng)驗是什么呢?

  【造句練習(xí)】

  例: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

  例:工作上的任何事情,他都要求十全十美,所以給自己和部屬很大的壓力。

  【相似成語】

  盡善盡美;無懈可擊;精美絕倫;白璧無瑕

  【課后時間】

  寫出有關(guān)數(shù)字一到十的成語。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全十美

  參考答案:

  一(一日千里、一了百了、一刀兩段、一刀兩斷、一十一五、一心一意、一手遮天、一日三秋)

  二(二八年華、二八佳人、二分明月、二三其德)

  三(三言兩語、三申五令、三人成虎、三姑六婆、三長兩短、三思而行、 三緘其口、三從四德)

  四(四海為家、四通八達、四面楚歌、四分五裂)

  五(五花八門、五光十色、五體投地、五彩繽紛、五花大綁、五湖四海、五顏六色)

  六(六神無主、六月飛霜、六根清凈、六畜不安、六馬仰秣、六親不認)

  七(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竅生煙、七老八十)

  八(八拜之交、八面玲瓏、八九不離十、八仙過海、八面威風(fēng)、八面玲瓏)

  九(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霄云外、九五之尊、九轉(zhuǎn)金丹) 

 

4、心不在焉

   【原文】

  所謂修身(1)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2)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3)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4)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5)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6),視(7)而不見,聽而不聞(8),食(9)而不知其味(10)。此謂修身在正其心。(《禮記·大學(xué)》)

  【批注】

 ?。?)修身:涵養(yǎng)德性,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忿懥:怨恨憤怒。忿(音份),怨恨;懥(音志),忿怒。

  (3)恐懼:害怕。

 ?。?)好樂:嗜好喜樂。

  (5)憂患:憂愁患難。

  (6)焉:此,這里。

 ?。?)視:看。

 ?。?)聞:聽到。

 ?。?)食:吃。

 ?。?0)味:滋味。

  【故事闡述】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自身有所怨恨憤怒、害怕恐懼、嗜好喜樂、憂愁患難時,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在這里,那就會看也象沒看見,聽也象沒聽到,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yǎng)自身,就在于要端正自己的心。

  《禮記》一書中有多篇關(guān)于“禮”的單篇文章,內(nèi)容談?wù)芾?、論政治制度、記禮樂器物,或描述生活儀節(jié),是儒家禮學(xué)的重要典籍。上面這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而“心不在焉”后來就演變?yōu)槌烧Z,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討論】

 ?。?)為什么心生怨恨憤怒、害怕恐懼、嗜好喜樂、憂愁患難,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說說你自己的看法并請和大家一起分享。

  (2)為什么會看也象沒看見,聽也象沒聽到,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

  【造句練習(xí)】

  例:他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所以成績就不好。

  例:由于心不在焉,媽媽在切菜時,不小心切到手了。

  【相似成語】

  漫不經(jīng)心、心神不屬、無所用心、魂不守舍、心有旁鶩

  【課后時間】

  舉幾個例子,跟大家分享自己因為心不在焉而發(fā)生的事。 

 

5、桑林禱雨

   【原文】

  商史紀:成湯(1)時歲久大旱(2)。太史占之,曰:“當(dāng)以人禱。”湯曰:“吾所以請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請自當(dāng)。”遂齋戒、剪發(fā)、斷爪,素車白馬(3),身嬰白茅(4),以為犧牲,禱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zé)曰:“政不節(jié)歟(5)?民失職歟(6)?宮室崇歟(7)?女謁盛歟(8)?包苴行歟(19)?讒夫昌歟(10)?”言未已,大雨方數(shù)千里。(《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

  【注釋】

  (1)成湯:姓子,名履,又名天乙,乃舜臣契之第十四代后裔。初居于毫地(今

  河南省商丘縣)為夏代之諸侯。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放桀于南巢,遂

  有天下,國號商,在位三十年(西元前1783~前1754)崩。

 ?。?)歲久大旱:年久沒下雨,大干旱。

 ?。?)素車白馬:素車: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

  (4)身嬰白茅:身上纏繞著白茅。嬰:圍繞;纏繞。

 ?。?)政不節(jié)歟:政事雜亂無節(jié)制法度?節(jié):約束。歟(音于)語末助詞,表示

  疑問。

  (6)民失職歟:人臣失職,百姓失所?

  (7)宮室崇歟:宮室修得太高太美?

 ?。?)女謁盛歟:聽信女人弄權(quán)亂政?

 ?。?)包苴行歟:官吏受賄貪污的風(fēng)氣盛行?苴(音拘)

 ?。?0)讒夫昌歟:讒媚小人太猖獗?讒,顛倒是非,毀善害能的話。

  【語譯參考】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后說:“應(yīng)當(dāng)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背蓽f:“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dāng)那個人?!庇谑浅蓽逶↓S戒,修剪頭發(fā)、指甲,乘著白馬,拉著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身上纏繞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在六件事上進行自我責(zé)備,說:“是因為我的政令有所不當(dāng)還是由于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過于豪華,或是因為我聽信嬪妃弄權(quán)亂政;或者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污受賄公行;或是由于我用人不淑,使得讒媚小人得勢!”成湯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shù)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研析】

  湯建國不久,起于夏桀時的大旱卻一直不去,整整延續(xù)了七年。在后五年,旱情很嚴重,烈日曝曬,河干井枯,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收,人民困苦異常。因此自從旱災(zāi)開始,商湯就在郊外設(shè)祭壇,祈求天帝解除旱災(zāi)早日降雨。到第七年湯見郊祀也不起作用,就命史官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在那里設(shè)祭壇,他親自率領(lǐng)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仍未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官占卜后說:“應(yīng)以人為祭品?!背蓽f:“我是為民請雨,如果必須用人祭祀的話,就請用我之軀來祭天吧!”他并向上天禱告說:“罪在我一人,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也都在我一人。不要因我一人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百姓的性命?!辈⒁粤伦载?zé),向老天反省,湯的這種勇于犧牲的精神,受到人民的敬佩和頌揚。

  翻開中國歷史,每當(dāng)遇到重大災(zāi)害時,有仁德的帝王都認為是上天發(fā)出的警訊,是對自己統(tǒng)治不滿意的警告,要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己詔”,把導(dǎo)致災(zāi)禍的原因歸咎于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于民。此乃古時的帝王治國理念,“以德配天”。 所以當(dāng)一個帝王真心為民祈禱時,他的德行就會感動天地,流芳百世。而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就是這樣一位有仁德的君王,他以身為民求雨的事跡在《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篇》、《墨子》、《荀子》、《國語》、《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

  【延伸思考】

 ?。?)在這個故事中,成湯認為歲久大旱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樣做的?如何理

  解成湯的一念至誠 ──善念?

 ?。?)他自責(zé)的六件事在當(dāng)今社會有什么指導(dǎo)作用?你認為勵精圖治、興國安邦

  的根本是什么?

 ?。?)在當(dāng)今社會天災(zāi)人禍不斷,如何正確理解這些事情的發(fā)生?

  參考資料:

  夏商史話 孟世凱著 臺北市 貫雅文化 民79[1990] 

 

6、太公釣魚

   【原文】

  當(dāng)日姜尚(1)西走至岐州南四十里地,虢縣南十里,有渭水河岸有磻溪(2)之水。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3)者,上釣來?!?《武王伐紂平話》)

  【批注】

  (1)姜尚:字子牙,號飛熊。周初賢臣,因其先祖封于呂,從其封姓,所以又

  稱為呂尚。后周文王封為太公,后世稱姜太公、呂望。

 ?。?)磻溪:指姜子牙垂釣處。磻,音盤。

  (3)負命:指不想活命的魚兒。

  【故事闡述】

  商朝末代皇帝紂王,因?qū)櫺沛Ъ?,不聽忠臣諫言,殘暴不仁,濫殺百姓,荒廢國政。姜子牙因精通兵法、陰陽數(shù)術(shù),受紂王賞識并封為司戶參軍一職,后來姜子牙知道紂王的所作所為,便決定棄官離開這個暴君,憑著機智他逃過了紂兵一路的追殺。

  姜子牙一路向西而行,沿途聽到許多百姓都說西伯侯(即后來的周文王)有仁德、愛護百姓,并且廣納賢士。于是,他決定到西伯侯管轄的渭河一帶隱居起來,并在渭水之濱當(dāng)釣翁,等待機會尋覓明君。

  為了等待時機,以輔佐賢君,姜子牙靜心忍性,天天在磻溪旁垂釣。他用直鉤釣魚,鉤上不掛香餌,更不把鉤沉入水里,而是離開水面三尺高。姜子牙還自言自語的說︰“不想活命的魚兒,愿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轉(zhuǎn)眼過了數(shù)年,姜子牙依然在磻溪岸邊,他手拿釣竿嘆息道︰“如今我已經(jīng)是八十歲的老人了,還遇不到明君輔佐他安邦定國。我在此目地不是釣魚,只想釣得賢明君主?。 庇幸惶?,姜子牙在溪邊遇見一樵夫武吉,他算出武吉有難,就使用陰陽數(shù)術(shù)教他避難,不僅騙了西伯侯還逃過死劫。后來,西伯侯得知是姜子牙教武吉詐死躲過劫難,而西伯侯一向自認陰陽卜算之術(shù),當(dāng)今無人可及,但如今卻被一個漁翁給巧妙瞞過,心知此人必是奇人。于是,西伯侯借著出巡打獵,派武吉帶他親自尋訪姜子牙。

  姜子牙想試探西伯侯是否真是求才若渴的賢君,所以對虛心來訪的西伯侯,一直采取不理不睬的態(tài)度。而西伯侯為了表明自己求才之心堅定,來訪時一次比一次更加恭敬,甚至吃三天素并清凈身體,離姜子牙住處一公里遠便下車步行,充分顯示他的誠意。

  直到第三次,姜子牙終于被西伯侯懇切的態(tài)度感動,便和他見面并交換治國理念。兩人交談非常契合,姜子牙了解西伯侯是個明君,決心為他效力,輔佐他興邦立國,而西伯侯也知道姜子牙確有才能,就尊封他為太公。

  后來,姜子牙輔佐文王和武王,滅了商紂,建立中國歷史上國運最長的周朝?!疤烎~”這句成語便是源于此,也作“姜太公釣魚”。比喻有意愿的人,自己就會上門。

  【討論】

 ?。?)姜子牙遇到周文王時已經(jīng)多大歲數(shù)了?他釣魚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

 ?。?)姜子牙為什么要在磻溪畔當(dāng)釣翁?他為什么到第三次才愿意見周文王?

  【造句練習(xí)】

  例:一些仿冒品總有一定的市場,原因就是部分消費者愛貪便宜,雖然質(zhì)量沒有保障,也只能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了。

  【相似成語】

  姜太公釣魚

  【課后時間】

  寫出四個有“魚”的成語

  參考答案︰

  如魚得水、緣木求魚、魚目混珠、池魚之殃、漏網(wǎng)之魚、沉魚落雁 

 

7、平易近人

   【原文】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碧喾庥邶R,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奔昂舐劜輬笳t,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史記·魯周公世家》)

  【故事闡述】

  周公死時,其子伯禽早在以前被封在魯?shù)?,?dāng)了魯公。魯公伯禽當(dāng)初受封在魯?shù)兀旰蟛菹蛑芄珔R報魯?shù)氐臓顩r。周公問他:“為什么這么遲才來匯報?” 伯禽答道:“改變那里的習(xí)俗,革新那里的禮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來晚了?!?/P>

  姜子牙被封在齊地。過了五個月,姜子牙就回來向周公報告齊地的情況。周公問他:“你怎么這樣快就報告施政情況呀?”姜子牙回答說:“我簡化了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一切按照當(dāng)?shù)仫L(fēng)俗去做,所以快。”周公聽了,嘆氣說:“唉,魯國的后代將要當(dāng)齊國的臣民了!政令不簡單易行,百姓就不會對它親近;政令平易近民,百姓必會歸附?!?

  “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捌揭捉恕爆F(xiàn)指態(tài)度和藹可親,使人愿意接受。亦用來形容詩文淺白易懂。

  【討論】

 ?。?)周公之子伯禽采用了革新的政策來統(tǒng)治魯國,其效果如何?

 ?。?)姜子牙選擇了入境隨俗的方式來統(tǒng)治齊國,其效果如何?

 ?。?)周公對于伯禽和姜子牙兩人的政令推行方式有什么看法?

 ?。?)在當(dāng)今社會上,若有新的政令要施行,官員們的態(tài)度、做法會是如何呢?

  【造句練習(xí)】

  例:他平易近人的作風(fēng),不僅贏得部屬的愛戴,還獲得長官的信賴。

  例:白居易所寫的詩,不但風(fēng)格清新婉麗,而且文字平易近人,老嫗都明白。

  【相似成語】

  和藹可親 

 

8、功虧一簣

   【原文】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厎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xùn)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nèi)税?。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尚書·旅獒》)

  【故事闡述】

  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只土產(chǎn)的獒犬。召公奭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王繼續(xù)修德慎行,重視賢能,不要珍惜異物,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zé)任。如果不注意小節(jié),最后會連累大德,就象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簣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這實在太可惜了。

  古時,七尺為一仞(一說八尺為一仞),“簣”就是裝土的筐子。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連土帶石,一筐一筐的往上堆積,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上Вㄉ降娜藳]能堅持到底,只差最后一筐沒有加上去,因此,這座九仞高的山,就沒有建成。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踏踏實實,堅持到底,否則,雖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卻會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歷代許多激勵人們堅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這句話,如:“功勤一簣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憚煩”等。

  【討論】

 ?。?)周武王滅商定天下之后,對于國家和人民,他該負起什么樣的責(zé)任?

 ?。?)召公奭如何提醒身為一國之君的武王要從自身的修德慎行來治國?

 ?。?)為什么堆土建山的人經(jīng)過很多努力,只欠一簣的泥土,眼看大功就要告成

  了,這項工程卻忽然放棄,沒能堅持到底?

  【造句練習(xí)】

  例:這件工作眼看就要完成了,咱們得加把勁,不能讓它功虧一簣。

  【相似成語】

  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前功盡棄;未成一簣;廢于一旦;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9、風(fēng)雨飄搖

   【原文】

  鴟鸮(1)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2)子之閔(3)斯。迨(4)天之未陰雨,徹(5)彼桑土(6),綢繆(7)牖戶(8)。今女下民(9),或敢侮予?予手拮據(jù)(10),予所捋(11)荼(12)。予所蓄租(13),予口卒瘏(14),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譙譙(15),予尾翛翛(16),予室翹翹(17)。風(fēng)雨所漂搖,予維(18)音嘵嘵(19)!(《詩經(jīng)·豳風(fēng)·鴟鸮》)

  【批注】

 ?。?)鴟鸮:音吃、蕭,一種頭大、嘴短而彎,和貓頭鷹相似的鳥類。

 ?。?)鬻:音育,養(yǎng)育。

 ?。?)閔:音敏,憐憫。

 ?。?)迨:音代,趁著。

 ?。?)徹:通撤,剝?nèi) ?/P>

 ?。?)桑土:桑樹根。

 ?。?)綢繆:音愁、謀,緊密的纏繞,這里指修補使其堅固。

 ?。?)牖戶:牖,音友,指窗戶;戶指門。這里指鳥巢。

 ?。?)下民:指人類,因鳥巢在樹上。

 ?。?0)拮據(jù):音節(jié)、居,這里指因辛勤操持致腳爪受傷。

 ?。?1)捋:音肋,大把的摘取。

 ?。?2)荼:音圖,指茅草、蘆葦?shù)陌谆ā?/P>

 ?。?3)蓄租:積存干草。租,通苴,即草。

 ?。?4)卒瘏:因過度勞累而生病。瘏,音突。

 ?。?5)譙譙:音喬喬,指羽毛疏落貌。

 ?。?6)翛翛:音蕭瀟,指羽毛干枯無光澤貌。

 ?。?7)翹翹:音喬喬,危險。形容鳥巢搖搖欲墜。

 ?。?8)維:只有。

  (19)嘵嘵:音蕭蕭,指因恐懼而驚叫。

  【故事闡述】

  商朝末年,紂王日益昏庸暴虐,荒廢朝政。周武王見時機成熟,便在弟弟周公旦的幫助下,于牧野一戰(zhàn)將商紂消滅,并建立了周朝。周武王逝世后,便由他的兒子誦繼位,就是周成王。

  由于當(dāng)時成王年幼,而周朝又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怕諸侯不服叛亂,就輔佐周成王治理國事。這時成王的其它叔父,管叔和蔡叔等兄弟懷疑周公別有用心。于是,他們到處散播周公有野心想謀奪王位的不實消息,并乘機聯(lián)合商紂之子武庚一起興亂造反,背叛周朝。

  后來周公奉成王的命令,領(lǐng)兵討伐叛亂,前后共三年時間才徹底平息動亂,誅殺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周公代理成王處理國政七年后,見朝政日益鞏固,而成王也長大,可以治理國家大事了,他就把政權(quán)歸還給成王,自己回到臣子的職位上去了。

  據(jù)《尚書·金滕篇》記載,周公平定管、蔡叔及武庚之亂后,便作了《鴟鸮》這首詩,贈送給成王。詩中周公以一只失去愛子仍努力筑巢的哀傷母鳥,來自喻自己鞠躬盡瘁忠心周王朝的苦心:“鴟鸮啊鴟鸮,你已經(jīng)抓走我的孩子,不要再來破壞我的窩,辛苦勤勞把心盡,養(yǎng)育幼子我累病了。趁著老天還沒下雨時,我剝?nèi)∩8钠?,把窩里空隙的地方纏補牢固?,F(xiàn)在樹下的人們,有誰還敢把我欺侮?為摘取茅草花墊巢,我的腳爪早已疲憊,為積聚儲存干草,我的嘴角也磨破了,可是我的窩還沒修筑好。我的羽毛凌亂稀疏,我的尾巴干枯無光澤,我的窩在危險的樹梢上搖晃。它在風(fēng)吹雨打中飄蕩,我只能恐懼而無助的大聲驚叫!”

  后來就將“風(fēng)雨所漂搖”,簡化為“風(fēng)雨飄搖”這句成語。原指樹梢上的鳥巢在風(fēng)吹雨打中飄蕩,引申為比喻情況或局勢動蕩,極不穩(wěn)定。

  【討論】

  (1)周武王為什么要攻打商紂?在那里大敗商紂?

 ?。?)管叔和蔡叔等人為什么要背叛周朝?

 ?。?)《鴟鸮》這首詩中還可以找出哪個成語?

  參考答案:未雨綢繆

  【造句練習(xí)】

  例:當(dāng)國家處于風(fēng)雨飄搖,動亂不安時,人民更要團結(jié)一致為國效命。

  例:已經(jīng)成熟的果實,如果不采收,最容易在風(fēng)雨飄搖中被打落。

  【相似成語】

  搖搖欲墜;搖搖欲倒

  【課后時間】

  除了“風(fēng)雨飄搖”外,試著找出另外兩個和周公有關(guān)的成語。

  參考答案:

  “夢周公”、“握發(fā)吐哺”。 

 

10、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列子·湯問篇》)

  【故事闡述】

  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有兩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山占地方圓七百哩,高有數(shù)萬尺,北山住著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紀已經(jīng)將近九十歲了,他就住在這兩座高山的正對面。由于這兩座高山阻擋了往北的通道,無論進出都要繞很遠的路,愚公對這個情況非常的頭痛。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說:“我想和大家一起盡力來鏟平這兩座山,使這條路一直暢通無阻直到豫州南部,漢水南岸,大家覺得如何?”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點不以為然地潑冷水,說:“我看以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小小的山您都動不了了,你又能夠奈何得了太行和王屋這兩座高山嗎?況且,我們要把那么多土石堆到哪里去呀?”于是家人討論了一番,決定要將土石堆到渤海邊上、隱土的北面去。

  愚公就挑了三個比較能夠挑負重擔(dān)的子孫,跟著他一起去鑿石頭、挖泥土,然后他們把挖下來的土石,用畚箕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孩,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他們的行列,通常一個寒暑才能回家一趟呢。

  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們這么辛苦,就譏笑他說:“你呀也太沒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吧,你看你這么大把年紀,又這么一點點力氣,我看你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毀不了啊,你怎能奈何得了那么多土石呢?”

  愚公長嘆一聲回答他說:“唉,你的思想太頑固了,我看你連寡婦和弱小的孩子都還不如,我就是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但是這兩座山又不會長高,又不會長大,我有什么好擔(dān)心挖不平他們的呢!”河曲智叟聽愚公這么一說,啞口無言。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情,他真的很擔(dān)心愚公要領(lǐng)著子孫這樣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這件事情報告了天帝。天帝知道以后,被愚公的堅毅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兒子各背負一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東邊(山西省的東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以九十歲的高齡都還有向不可能挑戰(zhàn)的雄心和毅力,現(xiàn)在人們在鼓勵人家要勇于面對困難的挑戰(zhàn),要有恒心、有毅力的時候,都會說,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討論】

 ?。?)愚公為何要移山?

 ?。?)愚公為何堅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真的是“愚”、而智叟真的就是“智”嗎?

  (4)愚公移山這個做法,值得我們欣賞和學(xué)習(xí)嗎?為什么?

  【造句練習(xí)】

  例:老師常告訴我們,做事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遇到挫折就想放棄。

  【相似成語】

  堅定不移;精衛(wèi)填海;鐵杵磨針;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1、耳提面命

   【原文】

  于呼(1)小子!未知臧(2)否(3)。匪(4)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对娊?jīng) 大雅.抑》

  【注解】

 ?。?)于呼:也作「嗚呼」,嘆詞。于,音屋。

  (2)臧:音臟,善。

  (3)否:音匹,惡。

 ?。?)匪:非但、不僅。

  【故事闡述】

  唉!這些年輕人,不懂辨別善惡得失。我不僅要牽著他們的手,以免他們迷失方向。還要當(dāng)面告誡他們,并拉起他們的耳朵,仔細的叮嚀,期望他們能永遠記住我的囑咐。

  自從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后,就封康叔于衛(wèi),建立了衛(wèi)國。后來,康叔的八世孫姬和因消滅西戎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贈爵位,就是衛(wèi)武公。而〈抑〉一詩出自《詩經(jīng).大雅》,相傳就是衛(wèi)武公所作,除用來惕勵自己,也表達了他對后世子孫的殷切的叮嚀告誡。

  “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是從這首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來,即在耳邊提醒,當(dāng)面告誡;用來比喻殷切熱心的教誨。

  【討論】

  (1)你覺的衛(wèi)武王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寫下這些對后代子孫的叮囑?

 ?。?)你的父母曾說了哪句話讓你最受用?為什么?

  【造句練習(xí)】

  例:對于父母長輩的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我們都要心存感謝。

  例:他就要進場比賽了,而教練仍耳提面命的再三叮嚀他。

  【相似成語】

  諄諄教誨;千叮萬囑;面命耳提;耳提面訓(xùn)

  【課后時間】

  試舉五個關(guān)于身體器官的成語。

  參考答案:

  心平氣和、眉來眼去、有口皆碑、七嘴八舌、手忙腳亂、三頭六臂、耳目一新、. 鐵石心腸、有板有眼、啞口無言、唾面自乾、心灰意冷、血口噴人、耳熟能詳、心如刀割、問心無愧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2、一鳴驚人

   【原文】

  楚莊王蒞(1)政三年,無令發(fā),無政為也。右司馬(2)御座,而與王隱(3)曰:“有鳥止(4)南方之阜(5),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6)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7)。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8),不谷(9)知之矣?!碧幇肽?,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10)六,而邦大治。(《韓非子·喻老》)

  【注解】

  (1)蒞:即位。

  (2)右司馬:掌理軍事之官。

  (3)隱:隱語,此處指打比方。

  (4)止:棲息。

 ?。?)阜:小山丘。

 ?。?)嘿然:寂靜無聲的樣子。嘿,音“默”。

 ?。?)觀民則:觀察臣民是否守職守分。則,法也。

 ?。?)子釋之:指你放心。釋,放開。

 ?。?)不谷:古代君侯自稱不善的謙詞。此處是楚莊王的自稱。

 ?。?0)處士:有才學(xué)而隱居不做官的人。

  【故事闡述】

  春秋時,楚莊王雖然已經(jīng)即位三年,但是卻看不到他積極處理國事,因此大臣們都非常擔(dān)憂。有一天右司馬打了個比方對莊王說:“有一只大鳥,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三年之中,不但沒有拍動翅膀,甚至不飛也不叫,靜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這是什么鳥???”楚莊王說:“三年了都不展翅飛翔,是為了生長它的翅膀;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臣民是否守職守分;那只鳥不是不飛,而是它還不想飛,但它只要一飛,就一定會沖上高空;目前雖然它沒有鳴叫,然而一旦鳴叫,就一定是震驚天下。你放心,是我不好,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過了半年,楚莊王親自處理政事,對于不合理的事項加以廢除,另外又制定出法令規(guī)章,同時誅殺了五個大臣,提拔六個處士,把楚國治理得非常強盛,而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后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一鳴驚人”,用來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有驚人的表現(xiàn)。

  【討論】

  (1)楚莊王為什么即位后,長達三年的時間沒有好好的處理國家大事?

 ?。?)為什么楚莊王的大臣不直接勸告,而要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勸他積極治國?

 ?。?)楚莊王在聽完大臣勸喻之后,在政事上做出哪些“一鳴驚人”的舉動?

  (4)如果你是楚莊王,聽到大臣把你比喻成一只“三年不翅,不飛不鳴”的鳥,

  你會做何感想?

  【造句練習(xí)】

  例:自上次得獎一鳴驚人后,這位年輕演奏家從此成為樂壇的耀眼新星。

  例:他平常的成績并不出色,沒想到竟然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大學(xué),真是一鳴驚人。

  【相似成語】

  一飛沖天;刮目相看

  【課后時間】

  請你動動腦,完成以下的成語數(shù)字游戲:

  □鳴驚人;不□法門;入木□分;□平八穩(wěn);□內(nèi)如焚;

  □親不認;七擒□縱;半斤□兩;□牛一毛;十全□美。 

 

13、大公無私

   【原文】

  風(fēng),漂(1)物者也。風(fēng)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2)物者也。雨之所墮(3),不避小大強弱。風(fēng)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xiāng)(4),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fēng)雨無鄉(xiāng),而怨怒不及也。”(《管子.形勢解》)

  【批注】

  (1)漂:吹動。

  (2)濡:音“如”,浸濕、沾濕。

 ?。?)墮:落、掉。

 ?。?)鄉(xiāng):音、義通“向”,方位、方向。

  【故事闡述】

  “大公無私”原為“至公無私”。

  管子,又為管仲,春秋齊國人,也是法家的始祖?!豆茏印ば蝿萁狻分刑岬?,風(fēng)是空氣隨風(fēng)向而動,并不會因富貴貧賤美丑的好惡而躲開。雨是會沾濕物體的,它所落下之處并不會有大小強弱的分別。風(fēng)、雨是至公無私的。人雖然遇到了風(fēng)雨吹襲,也不會有所埋怨。所以說:“風(fēng)雨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特定的喜好,”

  后來“大公無私”就被用來指秉公處理,毫無偏私。

  【討論】

 ?。?)公與私之間的界線常常被模糊,如何才能做到大公無私?

  (2)你周遭的人是否有人可以大公無私的處事?請試著說說看他的例子。

  【造句練習(xí)】

  例:公務(wù)人員在執(zhí)行公權(quán)力時,應(yīng)采取同一標準,大公無私的對待每一個人。

  例:包拯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包青天,是因為他辦案一向都是不畏強權(quán)、“大公無

  私”。

  【相似成語】

  鐵面無私;大公至正

  【課后時間】

  請找出五個談到“公”或“私”的成語。

  參考答案︰

  秉公無私、公報私仇、假公濟私、公而忘私、公私兩便 

 

14、心腹之患

   【原文】

  吳(1)將伐齊,越子率其眾以朝(2)焉,王及列士皆有饋賂(3)。吳人皆喜,唯子胥懼,曰:“是豢(4)吳也夫!”諫曰:“越(5)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6)于我。夫其柔服,求濟其欲也,不如早從事焉。得志于齊,猶獲石田(7)也,無所用之。越不為沼(8),吳其泯(9)矣!”《左傳·哀公十一年》

  【批注】

  (1) 吳:春秋時吳國。在今江蘇省。

  (2) 朝:多用于卑見尊、下見上。如臣下覲見君王、晚輩問候長輩。諸侯相拜見

  亦稱為“朝”。

  (3) 饋賂:音“潰路”,贈送財物。

  (4) 豢:音“幻”,用利益引誘、收買他人。

  (5) 越:春秋時越國。曾占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

  (6) 欲:期望。

  (7) 石田:不能耕種的田。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8) 為沼:變成池沼,指亡國。

  (9) 泯:音“敏”,滅亡。

  【故事闡述】

  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打齊國,越王勾踐率領(lǐng)部屬去朝見吳王,并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他想:“這是越王勾踐在收買吳國,讓吳國安逸松懈,失去警戒心,將來好滅吳國!”于是便向吳王進諫說:“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從吳國,但實際上卻圖謀吞并吳國,您不及早滅了越國,以除后患,大王去攻齊實在一點意義也沒有,齊國只不過是一塊沒有用處的'石田’,真是不智!”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還命伍子胥自殺。后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

  后來“心腹之患”這句成語用來形容隱藏在內(nèi)部的禍害,如不妥善處理,將足以致命,危害生存。

  【討論】

 ?。?)伍子胥為什么勸吳王攻打越國而不要攻打齊國?

 ?。?)環(huán)境惡化(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海水位上升、……)的確是人類生存的

  “心腹之患”,我們應(yīng)該如何改善面對?

  【造句練習(xí)】

  例: 他是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你把他安插在你身邊,實是心腹之患。

  例: 好逸惡勞會腐蝕掉原有的斗志,是成功的心腹之患。

  【相似成語】

  心腹之疾。

  【課后時間】

  成語接龍:

  心□之患,患□之交,交□接耳,耳□目染。

  參考答案:

  心腹之患;

  患難之交;

  交頭接耳;

  耳濡目染。 

 

15、三思而行

   【原文】

  季文子(1)三思(2)而后行。子(3)聞之,曰:“再(4),斯(5)可矣?!保ā墩撜Z·公冶長第五》)

  【批注】

  (1)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春秋時代魯國大夫?!拔摹笔撬闹u號。

 ?。?)三思:經(jīng)過多次的考慮?!叭庇卸啻蔚囊馑?。

 ?。?)子: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人。后世尊為“至圣先師”。

  (4)再:兩次、第二次。

 ?。?)斯:就。

  【故事闡述】

  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多次才去做??鬃勇牭竭@件事情后,說︰“一件事情考慮兩次就夠了?!?/P>

  季文子是魯國大夫,他為官清廉,生活儉樸。據(jù)傳他家中無人穿絲綢做的衣服,只穿布做的衣服;日常生活所需用品只重其實用性,并不講究是否精致名貴。因此,眾人都稱贊他是一個廉直忠實的人。不過,季文子處事非常小心謹慎,往往一件事情要經(jīng)過一再的考慮才能下決定。但孔子認為做事考慮太多,過于謹慎,反而會產(chǎn)生弊端?!叭级小边@句成語,就是從孔子說的這段話演變而來的,比喻做事小心謹慎,反復(fù)思考后再行動。

  【討論】

 ?。?)孔子為什么不同意季文子這種三思而后行的做法呢?

  (2)你曾因思慮太多而猶豫不決致錯失機會嗎?請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他個性急躁、行事沖動,遇事都無法三思而行再去做。

  例:這么重大的事情,你務(wù)必要三思而行。

  【相似成語】

  深謀遠慮;行成于思;深思熟慮

  【課后時間】

  請在下面空隔填上適當(dāng)?shù)淖蜘U

  舉()()三

  三()()廬

  三()()意

  三()()虎

  參考答案:

  舉(一)(反)三

  三(顧)(茅)廬

  三(心)(二)意

  三(人)(成)虎 

 


16、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1)問曰:“孔文子(2)何以謂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4),不恥(5)下問(6),是以(7)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注解】

 ?。?)子貢:復(fù)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生于西元前520年,可能卒于西元前

 ?。矗担赌辏呵飼r衛(wèi)國人。善于經(jīng)商,有口才,列于孔門四科中的“言語

  科”,是“孔門十哲”之一。

 ?。?)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謚文,生卒年不詳,春秋衛(wèi)國大夫。

  (3)謂之:被稱為。

 ?。?)敏而好學(xué):聰明勤學(xué)。敏,聰慧。

  (5)恥:羞恥。

  (6)下問:向年紀、學(xué)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是以:所以。

  【故事闡述】

  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xué),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后,衛(wèi)國國君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xué)習(xí)和發(fā)揚他謙虛好學(xué)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也是衛(wèi)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xué)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xué),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qū)W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并不會不恰當(dāng)。”經(jīng)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明白了。

  后來“不恥下問”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xué)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也可形容人謙虛好學(xué)。

  【討論】

 ?。?)一開始,子貢為什么認為孔圉配不上“文公”這樣的謚號?

 ?。?)孔子認為孔圉有什么過人之處,所以衛(wèi)國國君賜給孔圉“文公”這個謚號?

 ?。?)平時學(xué)習(x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會求教于別人嗎?你是如何克服羞于開口

  的心理障礙的?

  【造句練習(xí)】

  例:不明白的就要不恥下問,才不會弄巧成拙。

  例:謙虛好學(xué),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相似成語】

  虛懷若谷、詢于芻蕘

  【課后時間】

  你能分辨“不恥”和“不齒”的差別嗎?和同學(xué)討論一下,并填填看。

  ◎不屑與之為伍,有瞧不起、輕視之意的是( )。

  ◎不覺得可恥、不認為羞恥之意的是( )。 

 

17、老馬識途

   【原文】

  管仲(1)、隰朋(2)從(3)桓公(4)伐(5)孤竹(6)。春往冬反(7),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8)得道。(《韓非子·說林上》)

  【批注】

 ?。?)管仲:即管夷吾,春秋時齊國人。

 ?。?)隰朋:隰,音息。春秋時齊國大夫。

 ?。?)從:跟隨。

 ?。?)桓公:春秋時齊國君王。

 ?。?)伐:攻打。

 ?。?)孤竹:春秋時國名。

 ?。?)反:回來,通“返”。

 ?。?)遂:于是。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有一年山戎國入侵燕國,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發(fā)兵援救燕國,并攻下了山戎國的都城。山戎國節(jié)節(jié)敗退,就向孤竹國求助,不幸,又被齊軍打敗。于是,孤竹國王便設(shè)計派一個大元帥向齊軍詐降,在取得齊桓公信任后,就趁機把齊軍引到迷谷。果然,齊桓公中計并陷進迷谷中。迷谷里一整片都是沙漠,飛沙走石,且逢冬季,還吹著寒風(fēng),沒有水和任何植物。好不容易度過一夜,不過已軍心大亂,有不少士兵傷亡,再加上迷失方向,怎么也找不到出去的路,眾人雖焦急卻也無計可施。

  這時管仲突然想起,老馬離開原來的地方,再遠都能記得循著原路回去。齊桓公知道后,認為這方法可行,于是挑選了幾匹老馬,任由牠們在前面行走帶路。后來,軍隊跟著老馬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果真走出了迷谷。

  這個典故說明老馬是能認路的,后人也就將其引申為“老馬識途”或“識途老馬”的成語,用來比喻經(jīng)歷豐富的人,容易把事情做好。

  【討論】

  (1)在你遇到困難時,你的師長或長輩給過你什么建議嗎?你認為他們的經(jīng)驗

  對你有所幫助嗎?請說明并跟大家分享。

 ?。?)除了老馬有認路的本能外,想想看,還有什么動物有特殊的本能?請舉一

  例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如果能找到一個老馬識途的好導(dǎo)游,那么出國旅游一定可以玩得很盡興。

  例:搜購古董,要有老馬識途的人帶路,才不會買到假貨。

  【相似成語】

  熟門熟路

  【課后時間】

 ?。?)你曾運用自己的某些經(jīng)驗,成功的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務(wù)嗎?請說明并跟大

  家分享。 

 

18、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1),兔走(2)觸(3)株,折頸(4)而死。因(5)釋(6)其耒(7)而守株,冀(8)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注解】

 ?。?)株:樹干。

  (2)走:慌忙奔跑。

  (3)觸:撞到。

  (4)折頸:折斷頸骨。

  (5)因:所以之意。

  (6)釋:放下。

  (7)耒:音“累”,用手推來耕作的木制農(nóng)具,形狀似犁,耕具的一種。

 ?。?)冀:音“寄”,希望。

  【故事闡述】

  戰(zhàn)國時代的韓非子認為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適合當(dāng)前的社會所需,否則會徒勞無功。

  他說了一個故事來警示君王:以前宋國有個農(nóng)夫,在他耕作的田中央有棵樹。有天他看見一只兔子跑過來,那只兔子在慌忙奔跑中,沒注意前方,就撞上了那棵樹,把自己撞死了。農(nóng)夫便興高采烈的得到那只兔子,大快朵頤了一番。

  有了這次意外收獲之后,他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努力的耕作了!他田也不種了,草也不鋤了,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著大樹等兔子自己送上門來。結(jié)果不但再也沒得到任何一只兔子,他的田也因長期以來沒人耕作,而逐漸荒蕪,這件事情也成了全國的笑柄。

  后來這個故事就引申成“守株待兔”這句成語,用來諷刺那些拘泥守成、不知變通的人,或是想不勞而獲,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的人。亦作“守株伺兔”。

  【討論】

 ?。?)兔子為什么會折頸而死呢?

 ?。?)農(nóng)夫有了一次什么經(jīng)驗,導(dǎo)致他終日苦等在樹旁,農(nóng)田卻荒蕪了?

 ?。?)你認為農(nóng)夫犯了最大的錯誤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

  袪除掉這種貪念,避免自己也犯了和農(nóng)夫一樣的錯誤呢?

  【造句練習(xí)】

  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守株待兔是行不通的。

  例:凡事不想認真做,只想守株待兔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相似成語】

  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課后時間】

  請想想看中國成語中,和動物有關(guān)的成語有哪些?和同學(xué)分享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吧!

  【解答】

  虎──虎視眈眈、如虎添翼

  蛇──畫蛇添足、打草驚蛇

  兔──兔死狗烹、狡兔三窟 

 

19、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1)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2)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3)之所憂者,因往曉(4)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5)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6),奈何(7)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8)積氣,日月星宿(9)不當(dāng)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10)墜亦不能有所中(11)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12),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3),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14)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

  【注解】

  (1) 杞國:春秋時周朝所分封的諸侯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杞縣。杞,音“起”。

  (2) 亡:音“無”,無之意。

  (3) 彼:指這名“憂天地崩墜”者。

  (4) 曉:開導(dǎo)。

  (5) 若:你。

  (6) 行止:舉動。

  (7) 奈何:如何。

  (8) 果:真的。

  (9) 星宿:天上的列星。宿,音“秀”。

  (10) 只使:即使。

  (11) 中:音“眾”,擊中。

  (12) 四虛:指四方、天地之意。

  (13) 躇步跐蹈:踏步、踩踏。躇,音“除”。跐,音“此”。

  (14) 舍然:釋懷之意。

  【故事闡述】

  在《列子》中有一則寓言故事:從前在杞國有個人,成天擔(dān)憂著天會下塌,地會崩裂,到那時他就無所寄托了,于是每天睡不著,也吃不下。

  后來有人告訴他:“天只是由大氣充積而成,而氣體原本就是無所不在的,你哪需要擔(dān)心它崩塌呢?”杞人聽了以后,心稍稍放寬了些。但一會兒就又擔(dān)心起以大氣充積成的天,會不會因為沒辦法支撐日月星辰的重量,因此而墜落?

  那個人只好又向他解釋:“日月星辰也不過是這些氣體中發(fā)亮的部分,就算墜落,于我們也無損啊!”

  杞人點點頭,松了一口氣,卻又想到地會不會塌陷啊?那個人想了一下說:“地是向四方延伸的,每一寸土地都塞得密密實實的,你不整天在上面行走踩踏嗎?怎么會塌陷呢?”杞人聽了這番話后,懸在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了。

  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寓言故事,引申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主要在告訴人們不要作不切實際的憂慮,以免自尋煩惱。

  【討論】

 ?。?)這個杞國人擔(dān)憂天地崩墜,每天吃不下、睡不著。如果他真有這份憂慮的

  話,想想看,有什么更積極有效的處理這種情緒的方法呢?

  (2)天地之渾然天成,讓人感嘆造物者的神奇。我們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試

  想一下,造物者讓我們生存在這個神造的天地里,有什么目的呢?

  【造句練習(xí)】

  例:他那杞人憂天的個性,常擔(dān)心不知何時會發(fā)生大災(zāi)難,造成自己的困擾。

  例:雖然防患未然很重要,但是像你這樣沒事窮緊張,就是“杞人憂天”了。

  【相似成語】

  鰓鰓過慮、杞國憂天、杞人之憂、庸人自擾

  【課后時間】

  “杞人憂天”和“心思縝密”同樣都是形容人的思慮程度,請問何者是貶義詞?何者是褒義詞?和同學(xué)分享一下這兩個成語的不同之處吧!

  參考解答︰

  杞人憂天 -- 貶義詞 -- 指人自尋煩惱

  心思縝密 -- 褒義詞 -- 指人思慮周延 

 

20、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1)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5)乎?以此故法(6)為(7)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注解】

  (1)涉江:渡江。涉,乘船渡水。

  (2)遽:立刻。

 ?。?)契:刻,動詞,用刀子雕刻。

  (4)是:此處。

  (5)惑:困惑;迷惑。

 ?。?)故法:舊法。

 ?。?)為:治理。

  【故事闡述】

  有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江,途中不小心把寶劍掉到水里。當(dāng)時這個人并沒有立刻跳下水去找那把劍,只是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個記號,還說:“這里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停了之后,他就從記號處跳下水去尋找劍??墒谴呀?jīng)走動了,而劍落在水里是不會動的,用這種方法找劍,不是很奇怪嗎?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發(fā)展變化,就會象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不解。

  這是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國君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yīng)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不知改革,那么就無法治國。后來這個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人。

  【討論】

 ?。?)這位楚國人刻舟求劍的目地是什么?

 ?。?)為什么這位楚國人找不到他的劍?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什么啟示?

  【造句練習(xí)】

  例:遇到問題時,如果只想用老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就會象刻舟求劍般無法達到

  目地。

  例:錢掉了你就應(yīng)該循原路去找錢,只在屋子里刻舟求劍般地亂找,根本不可能

  找到。

  【相似成語】

  守株待兔;膠柱鼓瑟;食古不化;一成不變

  【課后時間】

  四個字成語接龍:

  刻舟求劍 → 劍()()心 → 心()()得 → 得()()形

  參考答案:

  刻舟求劍 → 劍(膽)(琴)心 → 心(安)(理)得 → 得(意)(忘)形 

 

21、破釜沉舟

   【原文】

  項羽(1)乃悉(2)引兵渡河,皆(3)沉船(4),破釜甑(5),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6)心。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注解】

  (1)項羽:本名項籍,字羽,秦代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西縣西邊)人。項家世代為

  楚國將軍,立汗馬戰(zhàn)功,受位子爵,受封項國(今河南省項城縣), 后代即以

  “項”為姓。曾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一爭天下,屢戰(zhàn)屢勝,但垓下一戰(zhàn),

  楚軍潰散,項籍于烏江自刎。

  (2)悉:全部。

  (3)皆:全都。

  (4)沉船:把渡船鑿沉。

  (5)釜甑:古代的烹飪器具。釜,音“斧”,鐵鍋。甑,音“贈”,煮東西所用的

  瓦器。

  (6)還:音“環(huán)”,返回。

  【故事闡述】

  秦朝末年,群雄紛起,戰(zhàn)國時代各國皇族后裔,也都打著舊有的國號,招兵抗秦。秦國大將章邯率兵反擊,不僅大勝當(dāng)時勢力較強的楚軍,還乘勝追擊攻趙,兵圍趙國的重鎮(zhèn)巨鹿城。

  趙王便向各國求救,可是大家畏于形勢,認為連楚軍都被打敗了,自己又怎么可能扺擋得住秦軍呢?于是各國都不敢出兵援助。

  眼看秦國日益強大,而各路的反抗軍卻畏縮不前,楚國的大將項羽便決定再度發(fā)動攻擊。他為了激勵軍隊的士氣,就想出了一個方法。項羽在帶領(lǐng)楚軍渡過黃河之后,便下令將渡河的船鑿沉,表示決不回頭;又打破煮飯的鍋子,燒掉駐扎的營帳,并發(fā)給每人三天的干糧,以示必勝之決心,不做任何撤退的打算。

  項羽的這番舉動,使得士兵個個都抱著“只許前進、不準后退”的決心,因此楚軍無不奮勇殺敵。經(jīng)過九次大戰(zhàn),終于擊退了秦軍,解除了巨鹿城的危機。后人便用“破釜沉舟”這句成語來形容下定決心、義無反顧的精神。

  【討論】

 ?。?)秦國大將章邯大勝楚軍后,還乘勝追擊兵圍何處?

  (2)在各路反抗軍畏縮不前時,誰又決定再度發(fā)動攻擊?他用了什么方法激勵

  士兵?

  (3)你曾經(jīng)遇到難題,后來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終究克服它的經(jīng)驗嗎?

  和同學(xué)分享一下這段歷程吧!

  【造句練習(xí)】

  例:他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上考場了,相信一切都會有所不同的。

  例:那個人做了這個破釜沉舟的決定,就代表他愿意放手一搏了。

  【相似成語】

  背水一戰(zhàn)、焚舟破釜、濟河焚舟

  【課后時間】

  請和同學(xué)討論一下,下列成語中的相關(guān)人物。

  破釜沉舟-- 項羽

  四面楚歌--( )

  臥薪嘗膽--( )

  指鹿為馬--( )

  生花妙筆--( )

  【參考解答】

  四面楚歌-- 項羽

  臥薪嘗膽-- 勾踐

  指鹿為馬-- 趙高

  生花妙筆-- 李白 

 

22、眾志成城

   【原文】

  二十四年,鐘成,伶人(1)告和(2)。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睂υ唬骸拔纯芍病!蓖踉唬骸昂喂剩俊睂υ唬骸吧献髌?,民備樂(3)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4),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5)好,鮮(6)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7)?!曛校穑?)再興焉,懼一之廢也?!蓖踉唬骸盃柪想#?)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鍾不和。(《國語·周語下》)

  【注解】

 ?。?)伶人:樂官。

 ?。?)和:和諧。

 ?。?)樂:贊成。

 ?。?)財亡民罷:浪費金錢,又使民眾勞苦不堪。罷,通“?!?,勞累。

  (5)曹:群眾。

  (6)鮮:音“顯”,很少的意思。

 ?。?)眾口鑠金: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鑠,音“碩”,熔化。

  (8)害金:害民之金,此處指所鑄之鐘。

 ?。?)老耄:耄,音“冒”,指年紀很大。

 ?。?0)崩:古稱天子之死。

  【故事闡述】

  “眾志成城”原作“眾心成城”。

  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鑄鐘的念頭。他們認為:那么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

  然而景王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zhí)意鑄鐘。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于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贊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dāng)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夸耀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余的?!敝蔌F對于景王的無知和自夸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怒斥他已經(jīng)老了,懂個什么?。扛裟?,周景王駕崩,之后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了。

  后來“眾志成城”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團結(jié)一致,同心協(xié)力。出現(xiàn)“眾志成城”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后蜀·何光遠《鑒誡錄·卷七·陪臣諫》:“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

  【討論】

 ?。?)周景王為什么不接受勸諫,堅持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樂師州鳩為什么要反對、勸阻周景王鑄大鐘?

  (3)為什么在周景王死后,大鐘就不被贊美說是好聽了?

  【造句練習(xí)】

  例: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xié)力,眾志成城,必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難。

  例:此次的大隊接力賽跑,只要大家通力合作,眾志成城,就有機會贏得勝利。

  【相似成語】

  萬眾一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眾擎易舉

  【課后時間】

  請你動動腦,找出和“志”相關(guān)的成語。

  【參考解答】

  志同道合、鴻鵠之志、澹泊明志、躊躇滿志、洗心革志 

 

23、管鮑之交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1),分財利多自與(2),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3)鮑叔謀事(4)而更窮困(5),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6)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7)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8),知我不遭時(9)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10),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11)敗,召忽(12)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 )

  【注解】

  (1)賈:音“鼓”,做生意。

  (2)與:給。

  (3)為:音“位”,替。

  (4)謀事:謀劃事情。

  (5)窮困:困頓不堪。

  (6)時:時運。

  (7)見:被。

  (8)不肖:沒有才能。

  (9)遭時:遇到好時機。

  (10)三戰(zhàn)三走:三次打仗,三次逃跑。

  (11)公子糾:管仲侍奉的君主。

  (12)召忽:與管仲一同侍奉公子糾的友人。

  【故事闡述】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他們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當(dāng)時的君王是齊襄公,起初,管仲侍奉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當(dāng)時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都在國外,襄公死后,群臣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dāng)國君,而公子小白也想返國就位,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后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dāng)了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后來管仲在齊國執(zhí)政,使齊桓公稱霸。

  管仲后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jīng)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jīng)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qū)逐,鮑叔不認為我不好,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jīng)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jié)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quán)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后,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鮑之交”就是用來形容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來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討論】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請你說說看,管仲是以什么心情說出這句話

  的?

  (2)鮑叔為人處事最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地方是什么?為什么?

 ?。?)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要如何做到處處為別人著想?請舉出幾個

  例子。

  【造句練習(xí)】

  例:我與你的友誼如同管鮑之交,深摯不移。

  例:如果能得到一段管鮑之交般的友情,那就太幸運了!

  【相似成語】

  陳雷之契、羊左之誼

  【課后時間】

  在中國文學(xué)中,關(guān)于描述友情的成語你認得多少呢?測試一下吧!

  (   ) 之交:年齡一老一少而結(jié)為朋友。

  (   ) 之交:朋友的交情,比黃金還堅,蘭花還美。

  (   ) 之交:心意相投,彼此無疑忌的朋友。

  (   ) 之交:曾經(jīng)共歷困苦的朋友。

  (   ) 之交:貧賤時交的朋友。

  (   ) 之交:結(jié)拜兄弟或姐妹。 

 

24、臨渴掘井

   【原文】

  晏子(1)對曰:“不然(2)。夫愚者多悔,不肖(3)者自賢。溺(4)者不問隊(5),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6)臨難而遽(7)鑄兵,臨噎(8)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9)已。”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

  【批注】

 ?。?)晏子:即晏嬰,春秋時代齊人,晏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

 ?。?)然:如此。

 ?。?)不肖:不賢。肖,音孝。

 ?。?)溺:音逆,掉在水里。

  (5)隊:同隧,通路、要道。

  (6)猶:音由,如同。

 ?。?)遽:急忙。

 ?。?)噎:音耶,喉嚨被食物塞住,透不過氣來。

 ?。?)無及:來不及。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魯國發(fā)生內(nèi)亂,魯昭公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逃往齊國。齊景公問他:“你還這么年輕,就把國家丟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昭公回答說:“我年紀輕,有許多人愛護我,但我沒有禮遇親近他們;有許多人給我諫言,我也沒有聽從采用;所以演變成對內(nèi)無人輔助,對外也無人支持,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真心幫助和扶持我了,討好和奉承我的人倒是不少。這就如同秋天的蓬草,根部已經(jīng)干枯,但枝葉仍然美麗,可是一旦吹起秋風(fēng),就會連根都被拔起了?!?/P>

  齊景公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告訴晏子,并說:“如果幫助昭公回到魯國,他會成為賢明愛民的君王嗎?”晏子回答說:“不會如此。愚昧的人常自滿,不賢的人自以為賢能。掉進水里和迷路的人,原本就不曾去注意路徑方向,直到溺水了才知道探水路,迷路了才會向人問路。這就如同國家面臨危難時,才急忙去制造兵器,被食物塞住喉嚨了,才急著挖井取水來喝,雖然快速行動了,但還是來不及了?!?/P>

  后來,人們就把晏子后面說的這段話,引申為“臨渴掘井”這句成語。比喻事到臨頭才急忙準備應(yīng)付,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

  【討論】

 ?。?)魯昭王認為是什么原因讓他失去國家?

 ?。?)晏子為什么不認為魯昭王可以成為一個賢君?

 ?。?)你自己或親友曾做過的“臨渴掘井”的事情嗎?請說一說自己的心得和大

  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我們凡事都應(yīng)該有備無患,千萬不要臨渴掘井,措手不及。

  例:臺風(fēng)來臨了才要治水防災(zāi),這無異是臨渴掘井、于事無補。

  【相似成語】

  渴而穿井;江心補漏;急時抱佛腳;臨陣磨槍;臨渴穿井;臨噎掘井

  【課后時間】

  成語接龍:

  臨渴掘井→井( )( )理→理( )( )壯→壯( )( )云→

  云( )( )輕→輕( )( )急→急( )( )火

  參考答案:

  臨渴掘井→井(井)(有)理→理(直)(氣)壯→壯(志)(凌)云→云(淡)(風(fēng))輕→輕(重)(緩)急→急(如)(星)火 

 

25、防患未然

   【原文】

  〈象〉(1)曰:“水在火上。既濟(2),君子以思患而豫防(3)之。”(《易經(jīng)·既濟卦》)

  【批注】

  (1) 象:易經(jīng)十翼之一,解釋爻象的文辭。或稱為“象辭”、“象傳”。

  (2) 既濟:渡水已成,比喻事已完成。既,已。

  (3) 豫防:預(yù)先防患。豫,通“預(yù)”。

  《易經(jīng)》是史前人類遺留下來的,它說明了天地變化之理,被儒家尊為“五經(jīng)”之首。相傳伏羲依龍馬所負之圖畫八卦,文王作系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凹葷笔恰兑捉?jīng)》的第六十三卦,指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離〉象征火,〈坎卦〉在上,〈坎〉象征水,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是既濟的象征,事情既已完成,君子體察此現(xiàn)象,思考將來可能遇到的禍患,并加以預(yù)防?!币簿褪羌葷煌礉?。

  “防患未然”這句成語就是從這里演變而來,比喻在禍患還未發(fā)生之前就加以防備。

  【討論】

 ?。?)當(dāng)?shù)溁嘉窗l(fā)生之前,能事先防備,對我們生活有何幫助?

 ?。?)你曾經(jīng)對某些事情,因為能防患于未然,而免于發(fā)生災(zāi)禍或困擾嗎?請舉

  例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印度尼西亞地震引發(fā)的大海嘯,到達印度海岸和斯里蘭卡大約1個多小時,

  如果兩國擁有良好的預(yù)警機制,是可以做到人員疏散,避免傷亡。因此預(yù)警

  機制的先知先覺、防患未然是很重要。

  例:暑期學(xué)生放假時間長,應(yīng)加強水域游憩活動安全倡導(dǎo)維護、違規(guī)勸導(dǎo)與告發(fā)

  工作,并豎立、檢查各游憩據(jù)點相關(guān)告示牌,以維護學(xué)生生命安全,防患于

  未然。

  【相似成語】

  未雨綢繆、防微杜漸

  【課后時間】

  請將正確答案填入括號中:

  1、未( )綢繆。

  2、束手無( )。

  3、( )霆萬鈞。

  4、耳濡( )染。

  5、十惡不( )。

  參考答案:

  1、雨。

  2、策。

  3、雷。

  4、目。

  5、赦。 

 

26、退避三舍

   【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1)饗(2)之,曰:“公子(3)若反(4)晉國,則何以報不谷(5)?”對曰:“子女玉帛(6)則君有之,羽毛齒革(7)則君地生焉。其波及(8)晉國者,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9),遇于中原,其辟(10)君三舍(11)。若不獲命(12),其左執(zhí)鞭弭(13)、右屬(14)櫜鞬(15),以與君周旋(16)。”(《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批注】

 ?。?)楚子:春秋時代楚國國君,即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

 ?。?)饗:音想,設(shè)豐盛酒宴款待。

 ?。?)公子:春秋時代晉國國君,即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反:回到,通“返”。

  (5)不谷:即不善,古代國君的自謙詞。

 ?。?)子女玉帛:指美女、財寶。

  (7)羽毛齒革:珍貴稀有動物的鳥羽、獸毛、象牙、皮革等。

 ?。?)波及:擴散到、流散到。

 ?。?)治兵:打仗,即發(fā)起戰(zhàn)爭。

 ?。?0)辟:躲避。音必,通“避”。

 ?。?1)舍:古人計算行軍里數(shù)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

  (12)獲命:獲得允許。

  (13)弭:音米,無裝飾而在末端以角、骨鑲嵌的弓。

  (14)屬:音主,系、佩帶。

  (15)櫜鞬:音高尖,裝武器的囊袋。

 ?。?6)周旋:這里指應(yīng)戰(zhàn)。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晉獻公非常寵愛驪姬,而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當(dāng)太子,她用計害死原被立為太子的申生,又煽惑晉獻公派兵去捉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夷吾,兩人因此先后逃往國外。后來晉獻公去世,奚齊被臣子們殺死,重耳的弟弟夷吾則回晉國繼任王位,稱為晉惠公。但惠公非常害怕重耳會回國奪取王位,就派人去行刺重耳。

  逃亡國外的重耳,他曾在狄國住了十二年,又逃往衛(wèi)國、齊國、曹國、宋國等國,這其間,大部分國家的國君對他都不是很禮遇。后來到了楚國,楚莊王用接待諸侯的禮節(jié)設(shè)酒宴款待他,并說:“你如果回到晉國,你將如何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財寶你都有了;珍貴的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又是楚國的特產(chǎn)。那些流散到晉國的,都是你多余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來報答你。”楚莊王說:“即使這樣,還是可以說說報答我的方式?!敝囟卮鹫f:“如果托你的福氣,能夠返回晉國,一旦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兩國軍隊在中原相遇,我會讓晉軍向后撤退九十里。假使不能獲得你退兵的命令,我也只能拿起弓箭和你應(yīng)戰(zhàn)了。”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果真回到晉國,立為晉文公。后來,晉國為了援救宋國,便和楚國交戰(zhàn)。當(dāng)雙方軍隊對峙時,重耳為了報答楚莊王及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就下令全軍往后撤退九十里,一直退到城濮才停止。

  從此人們就將“辟君三舍”引申為“退避三舍”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人容忍讓步,不和人相爭。

  【討論】

 ?。?)楚、晉兩國打仗,重耳為什么要向后撤軍九十里?

 ?。?)你認為自己是個信守承諾的人嗎?重耳的故事給你什么啟示?

  【造句練習(xí)】

  例:對于這種不講理的人,誰都要退避三舍。

  例:林太太的脾氣非常好,每次和先生吵架,她總是先退避三舍。

  【相似成語】

  辟君三舍;遠而避之;避君三舍

  【課后時間】

  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些字填進適當(dāng)空格中。

 ?。?)( )面( )方

  (2)( )五至尊

 ?。?)( )顏( )色

  (4)( )( )佳人

 ?。?)一( )一( )

  參考答案:

  (1)(四)面(八)方

 ?。?)(九)五至尊

  (3)(五)顏(六)色

 ?。?)(二)(八)佳人

  (5)一(五)一(十 ) 

 

27、掩耳盜鈴

   【原文】

  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鍾(2)者,欲負(3)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4)毀之,鍾況然(5)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6)揜(7)其耳。(《呂氏春秋·不茍論·自知》)

  【批注】

 ?。?)范氏:即范吉射,春秋時代晉卿,后被智伯所滅。

 ?。?)鍾:樂器名,同“鐘”。古代一種中空的打擊樂器,用銅或鐵所制成。

  (3)負:用肩背物。

 ?。?)椎:音追,用來敲打物品的器具。

  (5)況然:這里指敲鐘所發(fā)出的聲音。

  (6)遽:音句,急忙、趕緊。

  (7)揜:掩住、遮蔽。音眼,通“掩”。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晉國的智伯把范吉射消滅以后,有人在范家看到了一口鐘,就想把它偷偷背走。但是那口鐘實在太大了,根本就背不動。因此他就想把鐘敲碎了,然后再一塊一塊的搬走。不料,一動手敲打鐘,鐘就發(fā)出了陣陣嘹亮的響聲。他怕別人聽到鐘響也來跟他搶奪,于是急忙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認為這樣自己聽不見了,那么別人也一樣的聽不到。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引申為“掩耳盜鈴”這句成語,比喻自作聰明的人,妄想欺騙別人,實際只是欺騙了自己。

  【討論】

 ?。?)偷鐘的人為什么要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是什么行為?

  (2)舉一個你做過或看過的掩耳盜鈴的事情,給你什么啟示?請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做壞事的人總想找借口來為自己脫罪,這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例:他以為涂改成績單,媽媽就不知道他不及格了,真是掩耳盜鈴!

  【相似成語】

  盜鈴掩耳;掩目捕雀;塞耳盜鐘;自欺欺人;掩耳盜鐘

  【課后時間】

  請將竽、弦、管、鼓、琴等樂器填在適當(dāng)?shù)目崭裰校?/P>

 ?。?)瑟和鳴

  濫( )充數(shù)

  ( )外之音

  對牛彈( )

  一( )作氣

  雙( )齊下

  參考答案︰

 ?。ㄇ伲┥网Q

  濫(竽)充數(shù)

  對牛彈(琴)

  一(鼓)作氣

  (弦)外之音

  雙(管)齊下 

 

28、一暴十寒

   【原文】

  雖有天下易生(1)之物也, 一日暴(2)之,十日寒(3)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篇》)

  【注解】

  (1)易生:容易生長。

 ?。?)暴:暴,音“曝”,曬太陽。

  (3)寒:冰凍。

  【故事闡述】

  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一個有名的辯士,他不但有高深的學(xué)問、豐富的知識,更習(xí)慣以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

  有一回,孟子對齊王的昏庸,做事不能堅持原則、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底下即便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讓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它個十天,它哪還活的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很短,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不在你身邊,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沒有主見的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

  接著,他又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也同樣無法學(xué)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dǎo);另一個卻老是盼望有大天鵝飛來,他好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同一個師父教的,一起學(xué)的,然而兩人的成績卻差別很大。這并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所以,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亦寫為“一曝十寒”,用來比喻修學(xué)、做事沒有恒心,中途多荒廢。

  【討論】

  (1)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辯士,他勸誡別人有什么特色呢?

 ?。?)孟子舉了哪兩個生動的例子來勸誡齊王?

 ?。?)我們要學(xué)習(xí)一樣?xùn)|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功夫不可的。你

  有什么成功的學(xué)習(xí)經(jīng)驗可以和同學(xué)一起分享的?說說看。

  【造句練習(xí)】

  例:為學(xué)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例:學(xué)習(xí)時最怕一暴十寒,只有五分鐘熱度,那樣是學(xué)不到任何東西的。

  【相似成語】

  三天捕魚,兩天曬網(wǎng)

  【課后時間】

  在中國成語中,有關(guān)于“一”和“十”的成語極多。你認識了幾個呢?請你把正確的成語解釋代碼填入括號中。

  A 形容人稟賦聰敏,領(lǐng)悟力、類推力強。

  B 比喻修學(xué)、做事沒有恒心,中途多荒廢。

  C 比喻貪得無厭。

  D 形容閱讀速度飛快。

  聞一知十:( )

  一目十行:( )

  一暴十寒:( )

  得一望十:( )

  解答︰

  聞一知十:( A )

  一目十行:( D )

  一暴十寒:( B )

  得一望十:( C ) 

 

29、亡羊補牢

   【原文】

  莊辛對(1)曰:“臣聞(2)鄙語(3)曰:'見兔而顧(4)犬,未為晚也;亡(5)羊而補牢(6),未為遲也。’” ( 《戰(zhàn)國策.楚策》)

  【注解】

 ?。?)對:回答。

 ?。?)聞:聽說。

 ?。?)鄙語:俗話。

 ?。?)顧:找。

 ?。?)亡:丟失,指不見了。

  (6)牢:羊圈。圈,音「眷」

  【故事闡述】

  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叫做莊辛。他看見楚襄王沉迷于享樂,不理國家政事,十分憂心。有一天他對襄王說:“大王,您經(jīng)常和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他們在一起,他們都是一些貪圖享樂、放縱奢侈的人,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國政,恐怕楚國就要有危險了?!?

  襄王聽了,沒有接納莊辛的諫言,反而生氣說:“現(xiàn)在天下太平,怎么可能有亡國之禍呢?”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如果大王繼續(xù)與他們四位為伍,楚國必定會滅亡。大王既然不相信,就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避一避,看看事情會如何發(fā)展?!?

  莊辛去了趙國五個月之后,秦國果然發(fā)兵攻打楚國,占領(lǐng)了楚國都城和其它地方。襄王逃亡到城陽后,想起了莊辛曾經(jīng)勸諫他的話,感到十分后悔,就派人把莊辛找回來。

  莊辛不記前嫌,立刻回到襄王身邊。襄王一見到莊辛,便說道:“我當(dāng)初沒有聽先生的勸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現(xiàn)在該如何是好呢?” 莊辛回答:“俗話說:'見到了兔子才回頭去指揮獵犬追捕,還不算太晚;羊跑掉了之后趕快修補羊圈,也不算遲呀!’” 這次襄王完全接納了莊辛的建議,并封他為陽陵君。在莊辛的輔佐下,襄王重振國力,終于收復(fù)失土,度過了這次的危機。后來“亡羊補牢” 就被后人用來比喻犯錯后只要有心振作,及時更正,一切都還來得及。

  【討論】

  (1)莊辛在楚襄王貪圖享樂時,對他說了什么話?

 ?。?)為什么莊辛這么肯定楚國會有危險發(fā)生呢?

 ?。?)楚襄王后來又重新整頓國力,收復(fù)失土,是憑著莊辛鼓勵他的哪一句話呢?

  【造句練習(xí)】

  (1)以前努力不夠,現(xiàn)在亡羊補牢還來得及,千萬不可自暴自棄!

  (2)這件事雖然遭遇挫折,但是如果針對原因改進,亡羊補牢,尚猶未晚。

  【課后時間】

  在“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角莊辛,他是個直言敢諫的人。請你想想歷史上有哪些直言敢諫的人物?和同學(xué)分享一下這些人的故事吧!

  解答︰

 ?。ㄒ唬╉n愈

  (二)魏征(貞觀之治)

 ?。ㄈ┮Τ纭⑺苇Z(開元之治) 

 

30、三人成虎

   【原文】

  龐蔥(1)與太子(2)質(zhì)(3)于邯鄲(4),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信之。”龐蔥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龐蔥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nèi)儲說左上》)

  【批注】

  (1) 龐蔥:戰(zhàn)國時代魏人。

  (2) 太子:指戰(zhàn)國時代魏太子。

  (3) 質(zhì):音“志”,用人或財物做抵押擔(dān)保。

  (4) 邯鄲:為戰(zhàn)國時趙都。故址在河北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接界處。

  (5) 寡人:古代國君自稱的謙詞。

  【故事闡述】

  戰(zhàn)國時魏國大臣龐蔥,將陪同魏太子到趙國當(dāng)人質(zhì),臨行前對魏王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說市集上出現(xiàn)了吃人的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說:“不會?!薄澳敲?,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市集上出現(xiàn)了老虎,您會相信嗎?”“也不會?!饼嬍[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市集上出現(xiàn)老虎,您就會真的相信了吧?”魏王回答:“這樣我會相信?!饼嬍[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xiàn)老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傳謠言的人多,就讓人不由得信以為真。我這次去趙國之后,定有許多人趁我不在,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批評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真相,不要被謠言所蒙蔽!”魏王答應(yīng)了龐蔥。

  等到龐蔥離開魏國之后,果然有不少人在魏王前說龐蔥的壞話,等到太子跟龐蔥回國之后,魏王真的就疏遠龐蔥,不再重用他。

  這個故事用來比喻謠言一再重復(fù),會讓人信以為真。所以后人就以“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來比喻謠言可以掩蓋真相。

  【討論】

  1、為什么魏王不再重用龐蔥了?

  2、如果有些人接二連三告訴你的親人做了不好的事,你會如何看待這件事?為什么?

  【造句練習(xí)】

  例:公眾人物平時言行要謹慎,否則在媒體報導(dǎo)下三人成虎,大家就會信以為真!

  例:沒人親眼看到王小明偷錢,卻都紛紛謠傳說他是小偷,這簡直就是“三人成

  虎”嘛!

  【相似成語】

  人言可畏;眾口鑠金;曾參殺人。

  【課后時間】

  與這一故事相似的另一個故事。

  曾參是戰(zhàn)國時一個有名的讀書人,在品德方面是無可挑剔的。曾參有一天外出未歸,碰巧一個與他同名的人犯了殺人罪被抓走,曾參的鄰居于是通報給曾參的母親:“你的兒子殺人被抓到官府去了?!痹鴧⒌哪赣H了解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所以依舊織著布。不一會兒,另外一人對她說:“你的兒子殺人了。”曾參的母親心里開始懷疑了,但仍不信兒子會殺人,不久第三個人對她說:“你的兒子殺人了?!痹鴧⒌哪赣H徹底心虛,嚇得丟下手中的工作逃走。

  “曾參殺人”這個成語故事你是不是覺得和“三人成虎”故事很相似呢!讀完故事后請你把心得跟大家分享。 

 

31、毛遂自薦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于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7)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于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9)者,前,自贊(10)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逼皆唬骸跋壬巹僦T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zhí)幠抑卸?。使遂蚤?1)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12),非特其末見而已?!逼皆古c毛遂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注解】

 ?。?)使:命令、派遣。

  (2)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zhàn)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于平原,故

  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shù)千人,為戰(zhàn)國當(dāng)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

  亦為趙之名相。

 ?。?)合從:戰(zhàn)國時蘇秦倡導(dǎo)聯(lián)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共同抵抗秦國

  的政策。因六國地處南北,故名“合從”。從,音“縱”。

  (4)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于楚,春秋時稱王,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領(lǐng)有今湖

  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為秦所滅。

 ?。?)偕:共同、一起。

 ?。?)使:假設(shè)、如果。

  (7)歃血:古代盟誓時,用牲血涂在嘴邊,表示守信不悔。歃,音“煞”。

 ?。?)索:探求、搜尋。

 ?。?)毛遂:戰(zhàn)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為平原君門下食客,初無表現(xiàn),后自

  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10)自贊:自薦。

 ?。?1)蚤:通“早”。

 ?。?2)穎脫而出:錐處囊中,尖端必冒脫而出。比喻顯露才能而超越眾人。

  【故事闡述】

  戰(zhàn)國時代,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于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跟門下有勇有謀、文武兼?zhèn)渲晨投艘煌巴?/P>

  平原君說:“假如能經(jīng)由談判而成功,那是最好的。如果談判不成,那么也要在楚王華麗的宮廷訂下盟約,一定要確立合縱之盟才回國。我不必向外尋找這樣的人才,就在我的門下食客中挑選就夠了?!弊詈笏贿x出十九個人,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沒辦法找齊二十個人。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說:“我聽說您要到楚國去訂下合縱的盟約,并且打算和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不需要向外尋找人才。現(xiàn)在還少一個人,希望您就拿我來充數(shù),讓我一起跟去吧?!?/P>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逼皆f:“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么表現(xiàn),你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我現(xiàn)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里,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yīng)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jié)果。毛遂于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lián)合抗秦的利害關(guān)系。楚王終于被說服,答應(yīng)趙國愿意出兵援救。于是兩國當(dāng)場歃血為盟,誓守聯(lián)合抗秦的盟約。

  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wù),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后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討論】

  (1)為什么毛遂他要極力的推薦自己呢?

  (2)怎樣做才能適當(dāng)?shù)谋磉_“毛遂自薦”,而又不會讓人感覺驕傲自大呢?

  【造句練習(xí)】

  例:老師就是欣賞你毛遂自薦的勇氣,才會讓你當(dāng)班長。

  例:這個地方我很熟,就容我毛遂自薦,當(dāng)大家的導(dǎo)游。

  【相似成語】

  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課后時間】

  請分享你曾經(jīng)所做過“毛遂自薦”的事。 

 

32、半途而廢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1),后世有述(2)焉,吾弗(3)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4)而廢(5),吾弗能已(6)矣。君子依乎中庸(6),遯世(7)不見知而不悔,唯(8)圣者(9)能之?!?《禮記·中庸》)

  【批注】

  (1)素隱行怪:探究隱僻的道理,而行事詭異,用來求取名聲。

  (2)述:記述、說明。

 ?。?)弗:不。

 ?。?)涂:道路,通“途”。

  (5)廢:放棄。

  (6)已:停止。

 ?。?)中庸:處事無過與不及。

 ?。?)遯世:逃離世人,不為人所知。遯,音盾。

  (9)唯:只有。

  (10)圣者:即圣人,指品德完美的人。

  【故事闡述】

  孔子說︰“專門去研究隱僻難懂的道理,并做些怪異荒謬的事情,來欺騙世人,求得美名,即使因此而受后人記述贊揚,我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又有些才德不錯的人,依循中庸之道去做,但中途卻放棄不做了,我是斷然不會停止的。真正才德兼?zhèn)涞娜?,為人處事會遵循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的努力實行,即使隱居山林,終生不被世人知道,也絲毫不后悔,而這只有品德完美的圣人才能夠做到?!?/P>

  后來,就引申出“半途而廢”這句成語,比喻一個人做事有始無終。

  【討論】

 ?。?)文中孔子說的哪一種人做的太過了?哪一種人又做的不夠?怎么做才能達

  到不偏不倚的中庸圣者的標準?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做過半途而廢的事情?帶給你什么啟示?請跟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登山攻頂?shù)臅r候最辛苦,千萬要堅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廢。

  例:長輩常常會告誡晚輩,做事一定要有恒心,不可以半途而廢。

  【相似成語】

  有始無終;半途自畫;半途而罷;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中道而廢;中道而止 

 

33、匹夫之勇

   【原文】

  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1)。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國語.越語上》)

  【批注】

  (1)旅進旅退:指軍隊的同進同退。旅,共同。

  (2)果:確實、的確。

 ?。?)囿:音“又”,有圍墻的園林,通常用作畜養(yǎng)禽獸的場所。

 ?。?)沒:音“默”,消失、隱而不見。

  【故事闡述】

  句踐召集了戰(zhàn)士們,向他們表明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從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們?nèi)狈ψ詮姷木瘛,F(xiàn)在吳王夫差有穿著用水犀皮做成鎧甲的士兵十萬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擔(dān)心他的士兵缺乏自強的精神,只擔(dān)心士兵人數(shù)的不足。今天我要協(xié)助上天滅掉吳國。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血氣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調(diào)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后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yīng)有的賞賜。如果前進的時候不聽命令,后退的時候不怕處分,那么將會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钡搅顺稣鞯臅r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表示服從。作父親的勉勵他的兒子,當(dāng)哥哥的勉勵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勵她的丈夫,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于全體將士斗志十分高昂,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后來“匹夫之勇”就演變?yōu)槌烧Z,用來形容人有勇無謀。

  【討論】

 ?。?)句踐為什么堅持戰(zhàn)士們要能同進退?

 ?。?)你覺得句踐是個什么樣的君王?為什么大家都愿意為他效命?

  【造句練習(xí)】

  例:年輕人血氣方剛,再加上喜歡逞匹夫之勇,容易滋生事端。

  例:遇到問題要冷靜面對,不能光憑匹夫之勇就想解決問題。

  【相似成語】

  有勇無謀;血氣之勇;暴虎馮河

  【課后時間】

  請找出五個含有“勇”字的語詞:

  參考答案︰

  勇往直前、勇猛精進、智勇雙全、英勇善戰(zhàn)、自告奮勇

 

34、安步當(dāng)車

   【原文】

  顏斶(1)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2),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dāng)肉(3),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靜貞正(4)以自虞(5)。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6)臣之邑屋?!眲t再拜而辭去也?!稇?zhàn)國策·齊策四》

  【批注】

  (1)斶:音觸,指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處士顏斶,生性淡泊名利。

  (2)鄙野:窮鄉(xiāng)僻壤。

  (3)晚食以當(dāng)肉:延后吃飯時間,讓肚子餓一點再吃,就算沒肉,吃起來就像

  吃肉一樣鮮美。

 ?。?)貞正:堅定正直。

 ?。?)虞:音魚,通娛,快樂。

 ?。?)反:通“返”,回去。

  【故事闡述】

  顏斶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一位賢士,他為人淡泊名利,不但博學(xué)多聞,品德高尚,他的起居生活更是簡樸。

  有一天,齊宣王因慕名而召見他。齊宣王見到顏斶便說:“顏斶過來?!辈涣希仈咭韵嗤恼Z氣回答:“大王您過來。”

  齊宣王聽了十分惱怒。宣王身旁的大臣紛紛責(zé)問顏斶說:“大王是君,你是臣,怎可無禮叫大王過來呢!”顏斶說:“如果我上前去,這表示我貪求權(quán)貴而逢迎奉承;但要是大王能過來,正說明大王是一個禮賢下士的明君,這樣不好嗎?”

  齊宣王聽后,忍不住生氣的大聲問道:“你說,到底是君王尊貴呢?還是士人尊貴?”顏斶鎮(zhèn)定的回答:“自然是士人尊貴,這可是有歷史根據(jù)的。從前秦王在攻打齊國時,就下過一道命令:'誰敢在賢士柳下惠的墓地五十步內(nèi)砍柴者,一律處死?!瑫r又下另一道命令:'誰能砍下齊王首級,就封侯并賞千金。’如此看來,貴為一國之君的頭,竟不如一個賢士的墳?zāi)拱。 ?/P>

  齊宣王聽后自覺理虧,便想用榮華富貴來留住顏斶。不過,顏斶立即向齊宣王婉謝說:“我一向粗茶淡飯慣了,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我覺得慢慢走路就像乘車一樣,延遲吃飯時間,讓肚子餓點再吃,也能像吃肉那樣美味了,清靜無為,自得其樂,一個臣子該說的話我都說了,讓我回家吧,我想過自食其力的生活。”說罷就向宣王拜別而去了。

  “安步當(dāng)車”的意思是用慢慢走路代替乘車。后人把“安步當(dāng)車”引申為成語,比喻勤儉不貪富貴,能安于貧苦的人。

  【討論】

  (1)顏斶為什么要叫齊宣王過來?

 ?。?)顏斶為什么要拒絕齊宣王的好意,選擇回家呢?

  【造句練習(xí)】

  例:雖然他生活清苦,卻能安步當(dāng)車,實在令人敬佩。

  例:既然不趕時間,我們就安步當(dāng)車,慢慢欣賞夕陽西下的美景吧!

  【相似成語】

  緩步徐行

  【課后時間】

  寫出四個含有“車”的成語。

  參考答案︰

  車水馬龍、杯水車薪、學(xué)富五車、閉門造車、前車之鑒、熟路輕車 

 

35、百發(fā)百中

   【原文】

  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 武(1),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2)有養(yǎng)由基(3)者,善射;去(4)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B(yǎng)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fā)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fā)不中,前功盡矣?!窆祈n、魏,殺 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戰(zhàn)國策·西周策》)

  【批注】

  (1) 武:戰(zhàn)國時代魏國將領(lǐng)。 ,音“西”。

  (2)楚:戰(zhàn)國時代七雄之一。領(lǐng)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

  (3)養(yǎng)由基:春秋時楚國人。擅長射箭,能射中百步外的柳葉,百發(fā)百中。

 ?。?)去:距離。

  【故事闡述】

  蘇厲是戰(zhàn)國時謀士。當(dāng)他聽說秦國大將軍白起即將出兵攻打魏都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打敗了韓、趙、魏等國,并且殺害魏國將領(lǐng) 武,攻占了不少土地?,F(xiàn)在他又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如果被攻下,周王室將會面臨危險,君王您應(yīng)該想辦法阻止。”于是蘇厲建議周王派人去秦國游說白起:“以前楚國有一個善于射箭的人,名叫養(yǎng)由基。在距離柳葉一百步的地方射箭,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在旁觀看的人都稱贊射得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還可以再教導(dǎo)他射箭的方法?!B(yǎng)由基聽到就說:'大家都說我擅長射箭,你卻說可以教導(dǎo)我,那你何不代替我射柳葉呢?’那個人說:'我無法教導(dǎo)你射箭本領(lǐng),但是你今天射柳葉百發(fā)百中,卻不懂得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現(xiàn)在你打敗了許多國家,取得許多土地,功勞很大。又即將要出兵經(jīng)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P>

  后來“百發(fā)百中”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射擊技術(shù)高超,絕無虛發(fā);或形容料事、用計、施藥等相當(dāng)準確。

  【討論】

  1、請問有哪些體育競賽技術(shù),能用“百發(fā)百中”這句成語來形容?

  2、生活中是否曾經(jīng)對哪些事能料事如神、百發(fā)百中?請與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她在罰球線投籃時,幾乎是球球入袋,可說是“百發(fā)百中”。

  例:許醫(yī)師每次施藥都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真是“百發(fā)百中”的神醫(yī)。

  【相似成語】

  一、矢無虛發(fā)、百步穿楊、彈無虛發(fā)。

  二、十拿九穩(wěn)、料事如神。

  【課后時間】

  請寫出5個開頭是“百”字的成語:

  1、百 。

  2、百 。

  3、百 。

  4、百 。

  5、百 。

  參考答案:

  百發(fā)百中、百步穿楊、百年樹人、百孔千瘡、百密一疏。 

 

36、狐假虎威

   【原文】

  虎(1)求百獸而食之,得狐(2)。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5)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6)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戰(zhàn)國策·楚策一》)

  【批注】

  (1)虎:即老虎。性兇猛,在夜間狩獵,以豬、鹿、羊等為食。

 ?。?)狐:音胡,即狐貍。性聰明敏感,愛吃鳥類、家禽、野鼠等。

  (3)長百獸:作百獸之王。長,音掌,領(lǐng)導(dǎo)者。

 ?。?)逆:不順從、違背。

  (5)走:逃走、逃跑。

 ?。?)畏:害怕。

  【故事闡述】

  昭奚恤是戰(zhàn)國時楚國的大將,威名遠播。楚宣王問朝中大臣們,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很怕昭奚恤,果然真的這樣嗎?”大臣們無人回答。只有江一回答說︰“老虎捕殺各種獸類來吃。有一次它捉到一只狐貍,狐貍說︰'你不敢吃我。天帝派我來當(dāng)百獸之王,現(xiàn)在如果你吃掉我,那就違背天帝的命令。假使你不相信,我走前面,你跟在后面,看看其它動物見到我,有哪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以為是真的,于是跟著狐貍走。所有的動物看到它們,都嚇得紛紛逃走了。老虎并不知道動物們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而以為它們是怕狐貍。”現(xiàn)在大王的領(lǐng)土有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掌兵權(quán);所以,北方諸侯不是害怕昭奚恤,而是大王的軍隊,這就像動物們害怕老虎一樣啊!

  這是記載在《戰(zhàn)國策》里的故事,成語“狐假虎威”也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比喻憑借權(quán)威者的勢力而對人欺壓或作威作福。

  【討論】

 ?。?)故事中江一做了什么比喻?又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江一用老虎比喻楚宣王,狐貍比喻昭奚恤,其它動物比喻北方諸侯,表示狐貍借由老虎的氣勢嚇走其它動物;也說明了北方諸侯之所以畏懼昭奚恤,是因為昭奚恤憑仗著楚宣王的權(quán)勢之故。

  【造句練習(xí)】

  例:他只是個管家,卻常常狐假虎威對下面的人發(fā)號施令。

  例:古代的奸臣,常仗著受君王的寵信,就狐假虎威的欺壓忠臣。

  【相似成語】

  仗勢欺人;鼠憑社貴;狐假鴟張;狗仗人勢;恃勢凌人;驢蒙虎皮;假虎張威

  【課后時間】

  請在下面空格填上適當(dāng)?shù)淖蜘U

  吳( )喘( )

 ?。?)死( )悲

 ?。?)入( )口

 ?。?)( )精神

  參考答案︰

  吳(牛)喘(月)

  (兔)死(狐)悲

 ?。ㄑ颍┤耄ɑⅲ┛?/P>

  (龍)(馬)精神 

 

37、門庭若市

   【原文】

  鄒忌(1)修(2)八尺有余,身體昳麗(3)。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4)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钡┤眨蛷耐鈦?,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見威王(5),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6)臣,臣之妾畏(7)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8)甚矣?!蓖踉唬骸吧啤!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蹋?)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10)于市朝(11),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12)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13)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稇?zhàn)國策.齊策一》

  【批注】

  (1)鄒忌:戰(zhàn)國時齊國人。

  (2)修:通修,此指身材修長。

 ?。?)昳麗:光鮮亮麗。昳,音易。

 ?。?)徐公:戰(zhàn)國時齊國的美男子。

 ?。?)威王:即齊威王,戰(zhàn)國時齊國的國君。

  (6)私:偏袒。

  (7)畏:畏懼、害怕。

 ?。?)蔽:音必,蒙蔽。

  (9)面刺:當(dāng)面指責(zé)別人的過失。

  (10)謗議:批評。

  (11)市朝:指人多的公開場所。

  (12)期年:一周年。期,音基。

  (13)朝:朝見。

  【故事闡述】

  戰(zhàn)國時代,齊國大夫鄒忌,他身材修長,高八尺多,他的儀表俊美、容光煥發(fā)。一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并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哪個較俊美?”他的妻子說︰“你俊美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故鄒忌沒有自信,又去問他的妾,他的妾說︰「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隔天,有位客人來訪,兩人坐著閑談,鄒忌又問客人同樣的問題,客人說︰“徐公不如你俊美。”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鄒忌家,鄒忌仔細的觀看他,認為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俊美。晚上,他躺在床上思索著︰“妻子說我俊美,是因為偏袒我;妾說我俊美,是因為她懼怕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為他對我有所求。”

  于是鄒忌上朝去參見齊威王,說︰“臣知道自己確實不如徐公俊美,臣的妻子偏袒臣,妾懼怕臣,客人對臣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說臣比徐公俊美?,F(xiàn)在齊國領(lǐng)土遼闊,城邑一百二十座,宮里的嬪妃、左右近臣們,沒有不偏袒您的;朝中大臣沒有不懼怕您的;齊國境內(nèi)人民,對您也都有所求。由此看來,您必然受到很大的蒙蔽。”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對。”

  因此,齊威王就下令︰“官吏及庶民等,能夠當(dāng)面指責(zé)寡人過錯的,賜給上賞;能夠上奏章勸諫寡人的,賜給中賞;能夠公開在眾人面前批評朝政,只要傳到寡人耳里,賜給下賞?!?/P>

  詔令剛頒布時,大臣們都來進諫,一時人潮絡(luò)繹不絕,門庭若市。經(jīng)過幾個月后,仍經(jīng)常有人上奏規(guī)諫。一年以后,即使眾人想要進言,卻也沒有什么可勸諫了。燕、趙、韓、魏四國聽到這件事情后,都到齊國來朝見。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要取勝于鄰國就在于自己國家的政治清明。

  這個故事是描寫鄒忌用引喻勸諫齊威王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但后人把絡(luò)繹不絕進諫的人潮,引申出“門庭若市”這句成語,形容來往的人群眾多,非常熱鬧擁擠。

  【討論】

 ?。?) 鄒忌為什么認為齊威王受到很大的蒙蔽?你認為齊威王是個什么樣的人?

  (2) 你有沒有會指出你缺點的朋友?你會接受別人意見嗎?你是不是只喜歡聽

  好話的人?

  【造句練習(xí)】

  例:這家餐廳價廉物美,常常是高朋滿座,門庭若市。

  例:他職位高升的消息一出,賀客就川流不息,門庭若市。

  【相似成語】

  車水馬龍;絡(luò)繹不絕;車馬盈門;戶限為穿 

 

38、櫛風(fēng)沐雨

   【原文】

  墨子稱道(1)曰:“昔(2)禹(3)之湮(4)洪水,決(5)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數(shù)(6)。禹親自操橐耜(7)而九雜(8)天下之川;腓無胈(9),脛(10)無毛,沐甚雨(11),櫛(12)疾風(fēng)(13),置(14)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15)天下也如此?!?《莊子·天下》)

  【注解】

  (1) 稱道:贊賞。

  (2) 昔:以前。

  (3) 禹:夏代開國的君主,生卒年不詳。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

  有功,受堯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于子啟,

  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后氏”。

  (4) 湮:堵塞。音“因”。

  (5) 決:疏通。

  (6) 數(shù):指數(shù)量多,不可計量。

  (7) 橐耜:橐,音“佗”,盛土的器具。耜,音“寺”,鏟土的器具。

  (8) 九雜:指多次匯集天下諸水。九,表示多次。

  (9) 腓無胈:小腿無肉。腓,音“肥”,小腿股。胈,音“拔”,肉。

  (10) 脛:音“境”,小腿。

  (11) 甚雨:驟雨。

  (12) 櫛:梳頭發(fā),音“節(jié)”。

  (13) 疾風(fēng):狂風(fēng)。

  (14) 置:安頓。

  (15) 形勞:操勞。

  【故事闡述】

  相傳在堯的時代,中國有大川三百條,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處都是,一旦發(fā)生大水,江河橫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后來大禹擔(dān)起了治河的重任,他親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終于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因為太勞累,以至腿上無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暴雨中,頭發(fā)被強風(fēng)給吹動著,每天頂著烈風(fēng)急雨不斷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莊子·天下》記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fēng)”,因此,要讓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飾,日夜不停地操勞,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為準則。并且還說:“不這樣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張,也就不配稱作墨家?!?/P>

  后來“櫛風(fēng)沐雨”就被用來比喻行程非常辛苦,在外奔走,極為辛勞。亦可作“沐雨櫛風(fēng)”。

  【討論】

  (1)堯時代,國內(nèi)發(fā)生了什么無法解決的天災(zāi),使得百姓生活十分痛苦?

  (2)為什么大禹要親自挖溝開渠,邊指揮邊勞動?

 ?。?)你覺得大禹治水的行事風(fēng)格,哪一點最值得學(xué)習(xí)?

  【造句練習(xí)】

  例:爸爸櫛風(fēng)沐雨、不辭辛勞,就是要給我們安定的生活。

  例:他為了開拓公司的銷售市場,四處奔波,櫛風(fēng)沐雨,真是辛苦。

  例:為了進行調(diào)查工作,我即使櫛風(fēng)沐雨也毫無怨言。

  【相似成語】

  披星戴月、風(fēng)餐露宿

  【課后時間】

  想想看,你學(xué)過哪些成語是可以像本成語前后調(diào)換使用,但不影響原意的?

 ?。?)櫛風(fēng)沐雨 = 沐雨櫛風(fēng)

  (2)天涯海角 =( )

 ?。?)( )=( )

  參考解答︰

  海角天涯

  水土不服 = 不服水土 

 

39、擢發(fā)難數(shù)

   【原文】

  范雎(1)曰:“汝罪有幾?”曰:“擢(2)賈(3)之發(fā)以續(xù)賈之罪,尚未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批注】

 ?。?)范雎:戰(zhàn)國時代魏國人,能言善辯口才佳。雎,音居。

 ?。?)擢:音卓,拔取。

 ?。?)賈:即須賈,戰(zhàn)國時代魏國中大夫。

  【故事闡述】

  范雎,戰(zhàn)國時代魏國人。他曾想效忠魏王,但因家境貧困無法籌得活動費用,所以見不到魏王,后來只好先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任職。

  一天,魏昭王派遣須賈出訪齊國,范雎也跟隨前往。他們在齊國停留了好幾個月,都得不到齊襄王的接見。但齊襄王聽說范雎善辯論、口才佳,就賜了十斤黃金、牛肉、美酒等派人送給范雎。不過,范雎婉拒不接受。須賈得知此事,非常生氣,認為范雎一定是出賣魏國的秘密,才獲得此賞賜。

  回到魏國后,須賈對范雎還是怒氣未消,就將這件事向宰相魏齊報告。魏齊信以為真,憤怒的命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頓。范雎被打斷肋骨,牙齒也脫落了,他只好裝死。魏齊派人用席子把他卷起來扔到廁所里,又叫喝醉酒的賓客在范雎身上撒尿,除了羞辱范雎,目的是懲一警百。之后,范雎在魏國人鄭安平的幫助下,兩人一起逃跑并躲藏起來,范雎也改名叫張祿。后來,范雎在鄭安平奔走下逃到秦國,對外他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受到秦昭王重用封為相國。

  魏國人對于范雎逃到秦國還成為相國的事并不知道,認為范雎早就被打死了,而秦國人一直叫范雎為張祿。秦昭王接受范雎的主張,準備攻打韓、魏兩國,魏王得知消息后,就派須賈出使秦國,請求罷兵。這時,范雎改裝扮成窮人模樣,來到客館見須賈。自然,須賈見到范雎非常吃驚。范雎假意告訴須賈,自己在秦國官員門下當(dāng)差。須賈見他穿著破舊,便起了憐憫心,留范雎吃飯還送他一件自己的粗絲袍。

  兩人交談中,須賈問范雎說:“你知道秦國相國張君吧。我聽說秦昭王非常寵信他,有關(guān)天下的大事都由他決定。我此行的成敗也取決于張君。你有跟相國張君熟識的朋友嗎?”范雎說:“我家主人和他交情很好,我也能求見他,就讓我?guī)湍姟!庇谑牵饿抡襾砹怂钠ヱR拉的大車,親自給須賈駕車,一同去見張祿。

  進了秦國相府后,范雎下車并對須賈說:“請等等我,我替您先進去跟相國通報?!钡氋Z等了很久,卻不見有人來。后來須賈向門卒探問,才知道原來范雎就是秦國相國張祿。須賈大驚失色,知道自己被騙進來了。他趕緊脫了上衣光著膀子并一路膝行,托門卒向范雎認罪。于是,范雎坐在掛了盛大帳幕的堂上,說:“你有多少罪狀?”須賈回答說:“就算拔光我的頭發(fā)來數(shù)我的罪過,也還不夠計算?!?/P>

  后來人們就把須賈說的幾句話,引申為“擢發(fā)難數(shù)”這句成語,形容罪過多得難以計算。

  【討論】

 ?。?)你認為須賈為什么要懷疑范雎出賣魏國,回國后還向魏齊報告?

 ?。?)你認為范雎為什么能死里逃生?最后為什么還能成功的做到秦國相國?

  【造句練習(xí)】

  例:秦檜陷害忠良等罪狀,真是擢發(fā)難數(shù)?。?/P>

  例:法官對累犯的強盜犯處以重判,以懲罰他擢發(fā)難數(shù)的罪行。

  【相似成語】

  擢發(fā)莫數(shù);擢發(fā)數(shù)罪;擢發(fā)不勝;罄竹難書

  【課后時間】

  想想看,碰到危急情況時,你會怎么做?請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40、大義滅親

   【原文】

  州吁(1)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2)。石子曰:“王覲(3)為可。”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wèi)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焙駨闹萦跞珀悺JF使告于陳曰:“衛(wèi)國褊?。?),老夫耄(5)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陳人執(zhí)之而請蒞于衛(wèi)。九月,衛(wèi)(6)人使右宰丑(7)蒞(8)殺州吁于濮(9)。石碏使其宰獳羊肩(10)蒞殺石厚(11)于陳(12)。君子曰:“石碏,純臣(13)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四年》)

  【批注】

  (1)州吁:春秋時代衛(wèi)國莊公之庶子,個性傲慢奢侈。吁,音虛。

 ?。?)石子:即石碏;碏,音卻。春秋時代衛(wèi)國的大夫。

 ?。?)覲:音緊,覲見。

  (4)褊?。和恋鬲M小。褊,音扁。

 ?。?)耄:音帽,年老。

  (6)衛(wèi):國名,指春秋時代衛(wèi)國,后為秦所滅。

  (7)右宰丑:名叫丑的右宰官。右宰,指官名。

  (8)蒞:音立,前來、光臨。

  (9)濮:縣名。

 ?。?0)獳羊肩:人名,石碏的家臣。

 ?。?1)石厚:石碏的兒子。

 ?。?2)陳:國名,指春秋時代陳國。

  (13)純臣:忠心不二的臣子。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州吁是衛(wèi)莊公寵妾所生的兒子,衛(wèi)莊公非常溺愛他。衛(wèi)國大夫石碏曾規(guī)諫莊公不要寵壞了州吁,但莊公不聽勸告,因此養(yǎng)成州吁傲慢奢侈的個性。石厚是石碏的兒子,他與州吁交往,石碏雖然加以禁止,不過卻禁止不了。后來,莊公去世,衛(wèi)桓公繼位,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魯隱公四年的春天,州吁殺了衛(wèi)桓公并自立為王,因而引發(fā)人民不滿。州吁因無法穩(wěn)定衛(wèi)國民心,石厚便去向他的父親石碏求教,如何才能穩(wěn)定人心,鞏固王位。石碏說:“諸侯登位應(yīng)得到周王的許可,所以去朝見周天子,那么王位就能安定了。”石厚問:“怎樣才能朝見周天子呢?”石碏說:“陳桓公正得寵于周天子,現(xiàn)今陳國和衛(wèi)國的關(guān)系也很和睦,所以如果去拜訪陳桓公,請他向周天子請命,就一定可以見到?!庇谑牵窬透S州吁前往陳國。

  此時,石碏暗中派人告訴陳桓公說:“衛(wèi)國國土狹小,我年紀老了,也無法有什么作為。州吁和石厚這兩個人,正是殺害衛(wèi)國國君的兇手,請求陳國趁機處置他們吧!”陳國人就把州吁和石厚抓起來,并到衛(wèi)國請人來處置他們。同年九月,衛(wèi)國派遣右宰丑在濮地殺了州吁。石碏則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往,在陳國將石厚殺死。石碏這種為了國家而大義滅親的作法,深受后人所贊揚。

  從此以后,人們便把原文中的“大義滅親”演變?yōu)槌烧Z,用來比喻為了維護正義,不顧一切私情,讓犯罪的親人接受法律公理的制裁。

  【討論】

 ?。?)石碏為什么要派家臣把兒子石厚殺死?

 ?。?)州吁弒君的大不義和石碏殺子的大義滅親,兩者給你什么啟示?

  【造句練習(xí)】

  例:雖然他是執(zhí)法人員,但還是大義滅親,出面檢舉哥哥的不法行為。

  例: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她強忍內(nèi)心的痛苦,大義滅親出面指證父親的罪

  行。

  【相似成語】

  以義割恩

  【課后時間】

  歷史上大義滅親的人,除了石碏殺子,還有周公誅弟、季友鴆兄等,以上請選一個故事閱讀并和大家分享心得。 

 

41、南轅北轍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1),季梁諫(2)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3),方(4)北面而持其駕(5),告臣曰:'我欲之(6)楚?!荚唬?君之楚,將奚(7)為北面?’曰:'吾馬良?!唬?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8)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唬?吾御者(9)善?!藬?shù)者(10)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11)欲成霸王,舉(12)欲信于天下。恃(13)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14)至楚而北行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

  【注解】

  (1) 邯鄲:音“寒單”,趙國都城。

  (2) 諫:音“見”,規(guī)勸。

  (3) 大行:大馬路上。

  (4) 方:向著。

  (5) 駕:馬車。

  (6) 之:前往。

  (7) 奚:為何,表疑問之意。

  (8) 用:此指“旅費”。

  (9) 御者:馬夫。

  (10) 此數(shù)者:指剛剛所言這些。

  (11) 動:舉動。

  (12) 舉:行為。

  (13) 恃:音“是”,仗著。

  (14) 猶:就好像是。

  【故事闡述】

  戰(zhàn)國時代,魏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季梁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即停止了旅行,想回去勸阻。

  回國后,他急忙地趕去見魏王說:“我剛才在路上看到一個人駕車往北方走,卻對我說他想去南方的楚國。我說你要去南方,怎么現(xiàn)在卻往北方走呢?他馬上回答說他有優(yōu)良的駿馬、足夠的旅費、技術(shù)很好的馬夫,所以絕對可以到達楚國。但是,王啊!您知道嗎?實際上,因為他去的是相反的方向,馬愈快、旅費愈足夠、馬夫愈好,只會讓他離楚國愈來愈遠而已??!”

  季梁接著又說:“今天大王您一心想成就霸王之業(yè),讓天下人都取信于您,可是,現(xiàn)在您卻仗著有強大的軍力想去攻打趙國,藉此擴大您的領(lǐng)地和威望,這樣做下去,只會離您的目標愈來愈遠!正如我遇到的這個人,他想去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也達不到目的!”

  人們把這個故事,叫做“南轅北轍”?!稗@”是古代馬車前部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用以拖車。“轍”是指車輪走過后路面壓出來的痕跡。這句成語就用來比喻人的志向和實際行為相反。

  【討論】

 ?。?)季梁聽到什么消息,急忙的趕回魏國見魏王?

  (2)季梁見到魏王后,用什么方法有效的阻止了魏王攻打趙國?

 ?。?)你覺得季梁的這番話是在教魏王一個什么重要的道理?以德服人和以武力

  服人,你覺得哪樣才是長久之道呢?

  【造句練習(xí)】

  例:我們的想法和實際的做法皆南轅北轍,根本無法合作嘛!

  例:你想長大后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從不好好讀書,這種愿望和現(xiàn)在的行為簡

  直是南轅北轍,不可能會實現(xiàn)的!

  【相似成語】

  背道而馳;北轅適楚

  【課后時間】

  和同學(xué)討論一下,曾經(jīng)學(xué)過哪些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差別很大”呢?

  參考解答︰

  南轅北轍

  天差地別

  天壤之別

  相去天淵 

 

42、舍本逐末

   【原文】

  三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導(dǎo)其民者,先務(wù)于農(nóng)民。農(nóng)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nóng)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nóng)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nóng)則其產(chǎn)復(fù),其產(chǎn)復(fù)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1)本而事(2)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chǎn)約(3);其產(chǎn)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4)。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5);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6),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呂氏春秋 士容論.上農(nóng)》(7)

  【注解】

 ?。?)舍:此處讀音「舍」,通「舍」,舍棄。

 ?。?)事:從事。

 ?。?)產(chǎn)約: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量減少。

 ?。?)居心:安居鄉(xiāng)土之心。

 ?。?)好智:喜愛耍小聰明。好,音「號」。

 ?。?)巧法令:擅于玩弄法令。

 ?。?)典故另見于《戰(zhàn)國策 齊策四》。

  【故事闡述】

  《呂氏春秋 士容論.上農(nóng)》一文,寫的是以農(nóng)立國的治國方針。當(dāng)時以農(nóng)業(yè)為治國的根本大業(yè),認為工、商為末業(yè)。所以文中「民舍本而事末」是指人民不務(wù)農(nóng)而從事工商業(yè),如此國家難以治理。作者認為人民因務(wù)農(nóng)而生產(chǎn)富足,就不會輕易遷移。反之,人民不從事農(nóng)業(yè)而從事工商業(yè),則農(nóng)作物減少,就會輕易遷移,這時如果碰上國家有禍難,人民將無心長住鄉(xiāng)土。而且人民從事工商業(yè),會耍弄小聰明,因而狡猾多詐,玩弄法令,顛倒是非。

  后來「舍本事末」逐漸演變成「舍本逐末」,用來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視枝微末節(jié),不知輕重之意。

  【討論】

  (1)你曾經(jīng)做過哪些舍本逐末、不知輕重的事?其結(jié)果如何?請與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我發(fā)現(xiàn)她數(shù)理成績的根本問題就在于「舍本逐末」,也就是一味地死背公式,但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由與道理。這樣一來,只要命題靈活了一些,馬上就不知所措,還容易發(fā)生張冠李戴的誤用情形。

  例:現(xiàn)今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就必須從道德層面切入,否則一切作為不過是揚湯止沸、舍本逐末。

  【相似成語】

  本末倒置;買櫝還珠

  【課后時間】

  甲:舍本逐末這一句成語在《戰(zhàn)國策.齊策四》另有記載,話說齊國使者對于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與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悅。但是趙孝威太后從容地回答說:「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么會有良民?沒有良民,怎么會有國君?哪有舍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jié)的道理呢?」趙孝威太后說的齊國使者無言以對。

  乙:請在括弧內(nèi)填入與舍本逐末相反的成語。

  1、按( )就班。

  2、循序漸( )。

  3、( )圖索驥。

  4、照章行( )。

  參考答案: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按圖索驥;照章行事。 

 

43、舍本逐末

   【原文】

  三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導(dǎo)其民者,先務(wù)于農(nóng)民。農(nóng)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nóng)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nóng)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nóng)則其產(chǎn)復(fù),其產(chǎn)復(fù)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1)本而事(2)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chǎn)約(3);其產(chǎn)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4)。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5);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6),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秴问洗呵?士容論.上農(nóng)》(7)

  【注解】

  (1)舍:此處讀音「舍」,通「舍」,舍棄。

  (2)事:從事。

  (3)產(chǎn)約: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量減少。

  (4)居心:安居鄉(xiāng)土之心。

  (5)好智:喜愛耍小聰明。好,音「號」。

  (6)巧法令:擅于玩弄法令。

 ?。?)典故另見于《戰(zhàn)國策 齊策四》。

  【故事闡述】

  《呂氏春秋 士容論.上農(nóng)》一文,寫的是以農(nóng)立國的治國方針。當(dāng)時以農(nóng)業(yè)為治國的根本大業(yè),認為工、商為末業(yè)。所以文中「民舍本而事末」是指人民不務(wù)農(nóng)而從事工商業(yè),如此國家難以治理。作者認為人民因務(wù)農(nóng)而生產(chǎn)富足,就不會輕易遷移。反之,人民不從事農(nóng)業(yè)而從事工商業(yè),則農(nóng)作物減少,就會輕易遷移,這時如果碰上國家有禍難,人民將無心長住鄉(xiāng)土。而且人民從事工商業(yè),會耍弄小聰明,因而狡猾多詐,玩弄法令,顛倒是非。

  后來「舍本事末」逐漸演變成「舍本逐末」,用來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只重視枝微末節(jié),不知輕重之意。

  【討論】

 ?。?)你曾經(jīng)做過哪些舍本逐末、不知輕重的事?其結(jié)果如何?請與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xí)】

  例:我發(fā)現(xiàn)她數(shù)理成績的根本問題就在于「舍本逐末」,也就是一味地死背公式,但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由與道理。這樣一來,只要命題靈活了一些,馬上就不知所措,還容易發(fā)生張冠李戴的誤用情形。

  例:現(xiàn)今人類社會的各種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就必須從道德層面切入,否則一切作為不過是揚湯止沸、舍本逐末。

  【相似成語】

  本末倒置;買櫝還珠

  【課后時間】

  甲:舍本逐末這一句成語在《戰(zhàn)國策.齊策四》另有記載,話說齊國使者對于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與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悅。但是趙孝威太后從容地回答說:「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么會有良民?沒有良民,怎么會有國君?哪有舍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jié)的道理呢?」趙孝威太后說的齊國使者無言以對。

  乙:請在括弧內(nèi)填入與舍本逐末相反的成語。

  1、按( )就班。

  2、循序漸( )。

  3、( )圖索驥。

  4、照章行( )。

  參考答案: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按圖索驥;照章行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