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與厥陰的辨證
翻譯自美國中醫(yī)師Michael: 我第一接觸傷寒論是在中醫(yī)學校的時候,我把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總結為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但是,夾雜了熱和吐蛔現(xiàn)象這樣奇怪的厥陰病我在臨床上卻從未遇到過。雖然在臨床上我經(jīng)常開藥方治療肝臟疾病,也很容易抓住少陽病的癥候,但同樣是治療肝病,我卻對厥陰病把握不好。 .在閱讀胡希恕的方證相對:傷寒辨證論治五步的時候,我了解到了他對六經(jīng)的認識。 他認為: 太陽(表陽證) 陽明(里陽證) 少陽(半陽證) 厥陰(半陰證) 少陰(表陰證) 太陰(里陰證) 我不是傷寒論專家,但是希望有些重量級的專家可以參與這樣的討論。然而,胡希恕對少陽和厥陰的比較讓我印象深刻,而且從很多角度都講得通。 首先,少陽被看做是一個樞紐,而厥陰也是一個拐點。在這個拐點,陽入陰,陰入陽。 第二,從臟腑辨證的角度看,肝膽,心包三焦經(jīng)都經(jīng)過陰陽交會的地方。想一想,你是不是經(jīng)常利用肝經(jīng),三焦來調(diào)節(jié)陰陽?把少陽和厥陰看為是樞紐的兩面,這一點我們獲得了臨床上的驗證。 .讓我們看看胡希恕是如何闡釋少陽和厥陰的。 少陽?。好}弦細,往來寒熱,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郁不欲飲食,病在少陽,小柴胡湯主之。 厥陰病:上熱下寒,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烏梅丸亦主之。消渴,小便利,氣撞沖心,引起胸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 不論是少陽病還是厥陰病,我們都認為是寒熱分離。少陽病,寒熱是交替出現(xiàn)的,但是厥陰病是在身體中同時出現(xiàn),而且界限明確。隨著疾病深入,寒象將更加明顯。
當熱比寒多時,我們認為病的還不深。不同于感冒初期的寒證,這里是陰陽轉換時期的寒熱混雜,就是在這個陰陽交替的樞紐這里,疾病才會產(chǎn)生或者發(fā)展。 這期間的診治需要重視。 在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胡希恕講求辨證施治。他關心的是疾病的歸經(jīng),然后根據(jù)六經(jīng)辨證開具藥方并隨證加減。 讓我們看一下他是如何留意寒熱變化,將六經(jīng)辨證融入到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去的。 ================================================= 案例分析--- 陳女士,33歲,1967年3月7日首診, 1—中醫(yī)診斷 有肝炎病史,數(shù)月余惡心,無食欲,腹部脹滿,腸鳴,便溏,舌侵蝕,疼,苔黃,脈細微。 2—致病機理 脈細微,腹部脹滿,腸鳴,無食欲,便溏,下寒癥狀。舌侵蝕,疼,苔黃,惡心,上熱的癥狀。 3—分析概括 上熱,下寒,厥陰病。 4—方解 辛溫苦寒藥開脾降逆,半夏泄心湯主之。 5—方劑 因為上熱甚,加生石膏。 炙半夏12g,黨參10g,黃芩10g,黃連6g,干姜10g,大棗4枚,炙甘草6g,石膏45g。 6—結果 用藥三劑,病人愈。 ================================================= 很有意思,我發(fā)現(xiàn)少陽和厥陰有這么多的共同點,兩者都是寒熱夾雜,都脅下不適,少陽引起煩悶,厥陰病主要在上腹部,同時兼有惡心,食欲不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