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杰弗里·卡恩曾說:“腦和手的距離,是全世界最遠的距離。”
的確。我們經常會有一些可以讓自己成功的想法,但卻很少立刻動手去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原因在于除了我們本身欠缺執(zhí)行力外,我們始終不相信或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自己所想到的東西,因此。常與成功擦肩而過。查爾斯.C.茲說:“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生活,任何事情都會有轉機。只要我們能從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東西,表面上的失敗就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成功。”
想不到的人,永遠不可能做到。思路是出路之端,出路是思路之果。因此,學會用思路改變人生方向,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拿破侖·希爾說:“'我當時真應該那么做,卻沒有那么做。’這是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話?,F(xiàn)在就做,便能使異想天開的夢想變成事實。”
平庸者和成功者之間的差距不在別處,就在于“心動”與“行動”。追求夢想,實現(xiàn)夢想,這個世界永遠屬于追夢的人。馬云說:“大部分年輕人是晚上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如果你決定要做了,今天就創(chuàng)業(yè)!”
心動的想法重要。而行動更重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行動就是力量,一萬個空洞的幻想不如一個實際的行動。成功。一定要敢想,敢做!
如果你的口袋現(xiàn)在還不夠富裕。
那就先從腦袋開始富裕吧。
思維改變,態(tài)度就會改變;
態(tài)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
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世界萬物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發(fā)展和進步無處不在,然而對于人類而言“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在人們不想行走的時候,德國人卡爾·本茨發(fā)明了第一輛汽車:當人們想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翔時,美國萊特兄弟制造了第一架飛機。
比爾·蓋茨的夢想是“有桌子的地方就有電腦”,正是因為這么一個偉大的理想,后來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公司。
許許多多在過去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在現(xiàn)今都成為了錚錚現(xiàn)實,做任何一件事不僅要敢做還要敢想,在敢想的基礎上再付諸合理化行動就會有不少的驚喜,放飛理想,收獲陽光。
每個人成功的方法都不一樣!
譬如說,有的人成功是因為背后有個“偉大”的爸爸
有的人是因為娶了一個能干或很有錢的老婆
有的人是因為有人提拔
但也有的人是從基層一步一步通過自己苦干實干地爬上來……
面對未來,遙想“成功”二字,你是不是也有無從邁步的迷惑?
如果有,不妨看看別人的成功原因,學習一下他們的“成功模式”!
也許你會問:學習別人的成功模式就能成功嗎?
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一個人是否成功還受個人條件、努力的程度和機遇等因素的影響,并不是學習別人的成功模式就可以成功;但至少成功模式是一種指引,讓你有方向可循,這絕對比茫無頭緒、不知何去何從好過千百倍。
那么,如何找到一套“成功模式”?
首先,你要找出一位你認為成功的目標人物。
這個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可以是你的親戚、長輩、同事,也可以是有名望的社會人士,更可以是傳記中的人物。你可以向他們請教他們的成功之道。
一般來說,人人都喜歡談成功而忌諱談失敗,所以他們會毫不吝嗇地告訴你他們的成功經驗,至于社會人士的成功之道,則可以從報紙雜志得知,傳記里的人物成功之道,傳記里也會說得很清楚。
任何人的成功模式都有可能套用在你自己身上,但有幾種模式你必須排除,絕對不可“套用”。
因機遇而成功的人。因為他有機遇,你可不一定也有那么好的機遇;而且機遇是不可等待的。
因家族支持而成功的人。例如有一位“偉大”的父親或龐大的產業(yè)。這種人的成功比一般人省力許多,你若無此條件,則這種人的成功經驗是不值得學習的。
因配偶的才干或金錢而成功的人。你不一定也會有個能干或有錢的配偶。
因某人提拔而成功的人。因為你不一定會碰到愿提拔你的人。
因不走正道而成功的人。不走正道危險性很高,這種險不能冒,也不值得冒。
那么,該選用什么樣的“成功模式”?
你應該選擇靠自己而成功的“成功模式”,而且這個人最好和你是同行,所處的環(huán)境、個人條件和你接近。
你可以把他的成功經驗歸納成以下幾點:
他是如何踏出第一步以及第二步、第三步的?
他如何積累實力?他如何突破困境,超越自己?
他如何管理內外的人際關系?
他如何規(guī)劃一生的事業(yè)?
你可以照著做,當然也可以只模仿其中的若干方法,或是根據(jù)他的模式來修正你的方向。
不過,“成功模式”再好,關鍵還在于執(zhí)行,你若不當一回事,則這模式就不能發(fā)揮效用。
說穿了,成功模式就是“努力”二字而已,肯努力,就會有實力。
有實力就會帶來好機遇。生活是一部“無字書”,唯有善讀者,方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以失敗者為師”與前述的“以成功者為師”并不存在矛盾。
“以成功者為師”強調的是學習別人的成功之處以自用,而“以失敗者為師”強調的是學習別人的失敗之處以為自己規(guī)避。因此,它們其實存在辯證的統(tǒng)一。
“以失敗者為師”實際上是一個事業(yè)頗有成就的企業(yè)家的話。他說,一般人都是以成功者為師,把成功者的成就當做奮斗的目標,有些人還遵循成功者的模式,構筑自己的未來。
這也沒什么不好,人總需要“希望”來鼓舞。
但一切向“成功者”看齊卻有可能使人墜人一種幻覺當中,認為“我也可以成功”。
殊不知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很多條件配合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另外,成功者的成功模式因為個性、主客觀條件的不同,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所以在“以成功者為師”的同時,也要“以失敗者為師”,把失敗者的失敗當成一個案例,仔細探查失敗的真正原因,以此作為自己的警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有位企業(yè)家說,他從創(chuàng)業(yè)開始到現(xiàn)在,都會仔細觀察同行及非同行的失敗原因;別人是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他是從別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因此他不但順利創(chuàng)業(yè),而且發(fā)展得非常穩(wěn)定。或許稍嫌開創(chuàng)不足。他說:企業(yè)的“存在”比“壯大”更重要,因為有“存在”,才可能“壯大”,若為了“壯大”而失去“存在”,那就失去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目的。何況失敗是痛苦的事,更有一失敗就永無再起的可能,所以,“避免失敗”比“追求成功”更重要。
任何失敗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不過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不太容易,失敗者往往不愿意談失敗的過去,因為這會暴露自己的無能。
如果你找到失敗者本人談,他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真相,他只會告訴你,他的失敗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朋友拖累、銀行緊縮銀根,或是被出賣、被騙、被倒賬……屬于他個人的能力、判斷、個性上的問題,他是不會告訴你的;何況有些失敗者根本不知道他失敗的原因。
因此,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你得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于這位失敗者的個人條件,可從他的朋友處了解。當把資料收集夠了,把它一條條列出來,仔細分析,再歸納成幾個重點。不過并不是了解就算了,你必須把你所觀察、分析到的東西拿來檢驗自己,和失敗者的一切作個對照比較。
如果你的個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觀因素都有和那位失敗者相似之處,那么就要提高警覺。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你就可避免和那失敗者犯同樣的錯誤,成功的概率自然會大為提高。
向不同行業(yè)的人吸取新知,有一些要訣:
(1)要抱著“請教”的態(tài)度誰都不敢自詡是專家,但有人向自己請教,可能就會飄飄然起來。你用“請教”捧了他,他不“知無不言”才怪!但要記住,千萬不要和對方辯論,寧可多提幾個問題讓他解釋;辯論不會有結果,而且了解對方的行業(yè)才是你的目的,你辯贏了,還會失去可以成為朋友的人!若對方不愿和你辯論而冷淡以對,你不是更自討沒趣嗎?
(2)妥善尋找問題的切入點。你總不能開口就說“請你介紹你的行業(yè)”吧?太幼稚的問題,對方有時會不耐煩,懶得回答,讓你“滿面全豆花”!“切入點”如何找?方法是多看報紙雜志,廣泛了解社會的脈動,例如碰到律師,你就可問他赦免死刑犯的問題。如果一時找不到,從熱點問題下手準沒錯。
(3)態(tài)度要誠懇、認真,不要給人“只是隨便問問”的感覺。最好能做筆記,對方看你做筆記,想不感動也難。
(4)不要急于求成太急于了解對方的行業(yè),會讓對方以為你別有所圖而采取閃躲的態(tài)度。先交朋友再了解,這樣就不會打草驚蛇。一次了解一點,彼此熟了,自然就可以作深入的了解了。
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去做。每個人都敢想,但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敢做;也許有些人確實是敢做,但并不意味著做了的人都能做到最好;但生活在這個適者生存的世界里,我們就要做到:敢想還得敢做,要做就做得最好。思考不僅是做事的前提,也是改變人生的“方向盤”。
總之,不要認為和你不相干的行業(yè)就和你的工作不相干,各種行業(yè)都有依存關系的。所以,打開你的心靈大門,去接納各種不同背景、不同行業(yè)的人,向他們學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