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zhàn)裝備。
1.兵器自古有就有 中國古代兵器不但是為了防御,有時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兵器在古代國家中的顯赫地位。兵器的先進(jìn)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強(qiáng)盛與否。 從冷兵器類別來分 可以分為十八種,即人們所說的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的工具,與匕合稱亦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tài),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刀的形狀發(fā)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fā)展為步兵的主戰(zhàn)兵器之一,同時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銅刀存世數(shù)量不多,體形均輕薄,最厚處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翹首刀、長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數(shù)類。
槍
槍在現(xiàn)代一般指火器槍。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dú)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武術(shù)長器械的槍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槍的長度約相當(dāng)于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shù)的基本動作。槍術(shù)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xué),不易掌握,俗說:“年拳,月棒,久練槍”。
劍
劍,古代兵器之一,屬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制成,長條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F(xiàn)在作為擊劍運(yùn)動用的劍,劍身為細(xì)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
戟
戟是一種我國獨(dú)有的古代兵器。實(shí)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斧
古代兵器。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類即用利石作為劈器。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dāng)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鉆鑿、斧銊、鞭撲、是也。
鉞
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殯葬用
鉤
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并用之。武術(shù)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因鉤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dān)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桿桿端有兩鉤向下彎曲。
叉
中國武術(shù)器械。頂端有兩股叉的為牛角叉,頂端有三股叉的為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2.33~2.67米,重約2.5千克。三股叉中鋒挺出0.1~0.13米,叉的尾端有瓜錘。遠(yuǎn)古時代就有捕魚的飛叉。在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尾端帶有結(jié)節(jié),便于系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后抓著繩索將叉收回。叉的擊法有拉、橫、扦、捂、挑、掏、貫、拍等。
鞭
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軟鞭多為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七節(jié)鞭、九節(jié)鞭、十三節(jié)鞭謂之軟鞭。鞭適用于馬戰(zhàn)與步戰(zhàn)。硬鞭一般用于馬戰(zhàn),持鞭之將多持雙鞭。鋼鞭沉重而無刃,以力傷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锏
古兵器,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武術(shù)短器械。锏因其外形為方形有四棱,形狀相同,因得其名。锏為銅或鐵制,長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組成。銅把有圓柱形和劍把形二種。锏身為正方四棱形,锏粗約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細(xì),逐步呈方錐形。锏把與锏身連接處有鋼護(hù)手。锏身有棱而無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節(jié)。锏身頂端尖利可作刺擊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鉆形。
錘
古代兵器。錘大體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也有分為硬錘、軟錘的。長柄錘多單用,端柄錘多雙使。由于錘的特點(diǎn)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短柄錘多沉重,使用時硬砸實(shí)架,其用法有涮、拽、掛、砸、架、云、蓋等。軟錘多走悠勢,講究巧勁。在這里將長柄錘和短柄錘一起介紹,軟錘和雙錘分別留待軟兵械和軟兵械中詳述。
抓
中國武術(shù)器械。又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抓分長械及軟械兩種。長械有“金龍抓”,桿長約2米,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于擊人馬,脫手?jǐn)S去,著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脫走。近代這一器械演練者已少。
鏜
中國古兵器。始于明代,是由槍發(fā)展而來的,此器自有倭?xí)r始用,在閩、粵、川、貴、云、湖皆舊有之,而制不同”。周緯《中國兵器史稿》也說:“鏜兵之重要者為槍頭齒翼月牙鏜,長與月牙鏟同;茅氏(茅元儀)注曰:以純鐵為之,蓋恐用生鐵則易折其翼也;鐓亦有尖刀,可倒用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齒形鏜則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誠屬利器,惟恐使用較難,須經(jīng)過精細(xì)之練習(xí)耳?!辩M在清代應(yīng)用甚廣,爾后,逐漸減少。
棍
棍的定義: 當(dāng)一個方向的尺寸遠(yuǎn)遠(yuǎn)大于另二個方向的尺寸時稱之為棍。 武術(shù)長器械。棍有木制和金屬制兩種。木制的棍有齊眉棍、三節(jié)棍、二節(jié)棍等。金屬制的棍有鐵頭棍、渾鐵棍、渾銅棍等。還有鐵制的帶齒帶鉤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鉤棒等。棍是原始人類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各朝各代無論是軍中武術(shù)還是民間武藝,都對棍尤為重視。
槊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
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zāi)局浦0羯韮啥舜旨?xì)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xì),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jīng)》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
拐
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shù)器械。由鐵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下面是部分單拐的種類。
流星
古代兵器,帶有飛錘的超長軟兵器。有單流星和雙流星之分。單流星一端是握柄,另一端通常是一個鴨卵大小形如金瓜的銅錘,握柄和銅錘之間通常以八尺長的繩索相連(也有用細(xì)鐵鏈或者是鋼絲繩的);雙流星通常則是兩個大小質(zhì)量一樣的小銅錘之間連著五尺長繩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