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問深博,明習(xí)文藝,與索靖俱善章草書,時(shí)人號為'一臺二妙’。漢末張芝善草書,論者謂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晉書本傳》)?!皣L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采張芝法,取父書參之,遂至神妙。天資特秀,若鴻雁六翮,飄繇乎清風(fēng)之上,率情運(yùn)用,不能為難”,“章草入神,小篆、隸、行、草入妙”(張懷瓘《書斷》)。
《頓州帖》(圖111),6行58字。此貼曾刻入宋《淳化閣帖》、《大觀帖》和明《寶賢堂集古法帖》、《玉煙堂帖》等。雖是章草體段,但時(shí)出匠心之筆,收筆波勢特弱,整體節(jié)奏輕重有致,行氣疏朗,流美自如。此等氣象,正如上面張懷瓘所形容的“天資特秀”、“飄繇乎清風(fēng)之上”。
2.杜預(yù)《歲終帖》
杜預(yù)(222-284),字元凱,京兆(今西安)人。拜鎮(zhèn)南大將軍,進(jìn)爵當(dāng)陽縣侯,謚曰成,漢杜度六世孫,杜甫遠(yuǎn)祖,三世善草書。張懷瓘《書斷》章草能品十五人中,列有杜預(yù)。
杜預(yù)《歲終帖》(圖112),與上述衛(wèi)瓘《頓州帖》類似,接近今草格局,基本已脫盡章草體勢,筆短意長,夸張式的“燕尾”已然斂跡;字距自由,注重行內(nèi)行氣,字形亦大小參差。
3.索靖《月儀章》、《七月帖》、《載妖帖》、《出師頌》等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今甘肅敦煌)人。張芝之姊孫。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經(jīng)史,為當(dāng)時(shí)名士博玄、張華所賞。官尚書郎、雁門太守,拜左衛(wèi)將軍,人稱征西將軍,謚莊。著有《無行三統(tǒng)正驗(yàn)論》、《索子》、《晉詩》及書論《草書勢》一文。
索靖擅章草,“傳(張)芝草而形異,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南史·王僧虔傳》)。與衛(wèi)瓘齊名,有“一臺二妙,天下為?!敝Q。蕭衍《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譽(yù)其書“如飄風(fēng)忽舉,鷙鳥乍飛”。張懷瓘《書斷》謂:“幼安善章草,書出于韋誕,峻險(xiǎn)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jiān)勁則古今不逮”,“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余姿,張不及索”。據(jù)《國史異纂》云:“王 得索靖書《七月二十六日帖》一紙,每寶玩之。永嘉中,乃四疊綴衣中以渡江。今疊跡猶在?!庇謸?jù)《宣和書譜》云:“歐陽詢以翰墨自名,未嘗妄許可,路見索碑,初過而不問,徐視乃得之,至臥碑下,不忍去”;“以章草名動一時(shí),學(xué)者宗之”。劉熙載《藝概·書概》亦云:“索靖書如飄風(fēng)忽舉,鷙鳥乍飛,其為沉著痛快極矣。”這些評述,均可見索靖章草書的魅力及其影響。
索靖的傳世章草書刻有《月儀帖》、《出師頌》、《載妖帖》、《七月帖》等。宋黃伯思《東觀馀論》評曰:“索將軍章草,下筆妙古今?!镀咴露仗?、《月儀帖》、《急就篇》,此著名書也。春蘭秋菊各不同,而花花自有佳趣?!?/span>
《月儀章(帖)》(圖113),為索靖傳世法帖,但歷來又有異議。清王夢樓跋此帖云:“此《月儀帖》高古奇宕,具云鶴游翔之勢,結(jié)字用筆,迥異常蹊。”清姚鼐則有異議:“觀此章草,誠以精熟,然用筆圓媚,恐只是唐人六朝人寫,先集遇名輒避作'君’字,今效之日'君白’,晉時(shí)殆無此體。夢樓跋此譽(yù)之太過,鄙意正謂其簡古之韻不足耳。夢樓往矣,安得見而論之哉?”清王澍《竹云題跋》則論述頗詳:“李嗣真曰:'靖有《月儀》三章,觀其趣尚,大為遒竦’。米元章調(diào):'《月儀》不能佳,只唐人耳,無晉人氣格’。董廣川所得十一章,稱其'筆畫勁密,他人不能端倪;殆唐人臨寫近似’。黃長睿亦以《月儀》為贗物。余竊以《月儀》為幼安真跡者固非,以為唐人書者亦過。觀其文字卑靡,殆齊、梁間人所為;即其書,雖乏晉人澹古風(fēng)韻,亦無唐人方幅氣習(xí),亦應(yīng)出齊、梁間人手。余曾見齊、梁碑刻數(shù)十種,筆法峭勁,形貌雖不同,精神正與此合。以其近似靖書,故目以為靖耳?!贝颂徽J(rèn)為出自唐人而非晉書,蓋其下筆輕松隨意,圓熟自得,別于晉人風(fēng)范;但審其筆勢峻爽,法度謹(jǐn)嚴(yán),亦非唐人輕易可為。
《出師頌》(圖114),為索靖傳世章草刻本(另有傳隋人所書同名帖本一種)?!冻鰩燀灐罚鬂h史(岑)孝山作文,索靖作書。明文彭《跋索靖書<出師頌>》云:“《出師頌》,相傳蕭子云書,索靖更出蕭子云上。世所傳《月儀帖》,刻在秘閣續(xù)帖,今亦不可得矣,況真跡乎?”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曾評此帖云:“若欲復(fù)古,當(dāng)寫章草。史孝山《出師頌》致足學(xué)也?!贝颂路?、結(jié)字與運(yùn)筆節(jié)奏似頗異于《月儀帖》,《月儀帖》斬截方勁,而《出師頌》更古雅蒼郁,其中當(dāng)然還有刻工原因在。清秦文錦曾集《出師頌》字聯(lián),四言至八言凡五種,可供學(xué)書者參考(圖115選項(xiàng))。
《七月帖》(又名《七月二十六日帖》)(圖116),4行37字。雖作章草,但字間獨(dú)立而不連帶,收筆有今草意,首行起筆濃重,使得通篇章法奇崛。
《載妖帖》(圖117),曾刻八宋《淳化閣帖》、《大觀帖》和明《寶賢堂集古法帖》等。從帖本看,字體以章草為基調(diào),個(gè)別結(jié)字、點(diǎn)、捺筆清麗端莊,有楷書筆意。
4.陸機(jī)《平復(fù)帖》
陸機(jī)(261-303),字士衡,西晉吳郡(今江蘇蘇州)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陸遜之孫,陸抗之子。少負(fù)才名,工文章,與弟陸云并稱“二陸”。太康末與弟俱如洛,官至太子洗馬、著作郎。后事成都王司馬穎,表為平原內(nèi)史,世稱陸平原。惠帝太安二年(303),穎伐長沙王,陸機(jī)為后將軍、河北大都督,兵敗,為穎所殺。南齊王僧虔曾謂:“陸機(jī)書,吳士書也,無以較其多少?!薄皺C(jī)能章草,以才長見掩耳”(《宣和書譜》)。
《平復(fù)帖》(圖118),9行84字,無款,宋人定為陸機(jī)所書,著錄于《書史》、《宣和書譜》、《墨緣匯觀錄》、《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此帖是目前傳世最早的名人法書墨跡,曾經(jīng)明清多人鑒藏,著錄亦多,輾轉(zhuǎn)易主,至1956年,始由張伯駒先生捐獻(xiàn)國家、化私為公。
《大觀錄》評《平復(fù)帖》云“草書,若篆若隸,筆法奇崛”。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評之曰“章草奇古”。該帖草法獨(dú)特,結(jié)體峻拔,似用禿筆書寫,凜凜有風(fēng)神;收筆“燕尾”含而不露,介乎章草與今草之間。與傳世章草法帖與王羲之今草比較,該帖別有情趣。近代西陲出土漢晉簡牘及墨跡殘片中,頗有類此者,從中可窺晉人章草之風(fēng)貌。明董其昌跋此帖云:“蓋右軍以前,元常之后,惟此數(shù)行,為希代寶”(《墨緣匯觀》)。張丑《清河書畫舫》評曰:“《平復(fù)帖》最奇古,與索幼安(靖)《出師頌》齊名。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昔賢稱羲獻(xiàn)為變體書,良是?;蛟啤镀綇?fù)帖》乃張芝書,豈此紙出蔡倫手耶?”
現(xiàn)代沙孟海云:“(衛(wèi)瓘)《頓州帖》與(陸機(jī))《平復(fù)帖》體勢相近,證明《頓州帖》是可信的”(《沙孟海論書叢稿》之《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的書法》一文),則更以《平復(fù)帖》為晉人書風(fēng)的模范;只是陸機(jī)晚于衛(wèi)瓘,《平復(fù)帖》風(fēng)格也與《頓州帖》不盡相似,但兩人是否曾經(jīng)相互影響過,難以猜測。啟功先生《論書絕句一百首》贊《平復(fù)帖》云:“翠墨黟然發(fā)古光,金題錦帙照琳瑯。十年校遍流沙簡,《平復(fù)》無慚署墨皇”,斷定此帖“是晉人真跡毫無可疑者”,并作全釋文。陸機(jī)有一篇著名的文論——《文賦》,其中有句云:“若夫應(yīng)感之會,通塞之紀(jì),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jī)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fēng)發(fā)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紛葳蕤以 ,唯毫素之所擬……”,今借這些話來欣賞他自己的《平復(fù)帖》,結(jié)字、用筆、用墨、風(fēng)格,不亦然耶?
5.王 《嫂何如帖》、《七月帖》
王 (267-322),字世將,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元帝姨弟,曾拜尚書郎,啟荊州刺史,封武陵縣侯。書取右軍(其侄王羲之)法?!澳苷?、楷,傳鐘繇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張懷瓘《書斷》云:“ 工草隸飛白,祖述張、衛(wèi)遺法,亦好索靖之風(fēng)。”
《嫂何如帖》(圖119),與張芝《秋涼平善帖》(圖106)和衛(wèi)瓘《頓州帖》(圖111)風(fēng)格近似,用筆婉轉(zhuǎn)遒勁,結(jié)字雖非規(guī)范的章草書,然章草味猶濃。
《七月帖》(圖120所示),用筆風(fēng)格與《嫂何如帖》一致,而點(diǎn)畫收筆則略顯厚重。
6.王羲之《豹奴帖》、《寒切帖》、《遠(yuǎn)宦帖》等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永和六年自護(hù)軍出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世稱王右軍。
“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dāng)抗行,比張芝草尤當(dāng)雁行也”(《晉書本傳》)?!棒酥畷谑寄┠苡衅?,殊不勝庾翼、郄諳,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張芝)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梁代虞和《論書表》)?!耙萆儆壬茣?,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nèi)f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fā)靈,豈能登峰造極”(張懷瓘《書斷》)。
《豹奴帖》(圖121),為羲之傳世章草草帖。其字取橫勢,用筆優(yōu)游舒展、從容不迫,在前人章草之外另有一番手段?!稌媴R考》記有趙孟 跋:“王右軍《眠食帖》真跡,世之博古之家所收王帖,仆亦略見之。如此章草,奇古雄強(qiáng),精神逼人,指不可再屈也”;其實(shí),趙氏所謂《豹奴帖》,因行間有“眠食”二字,因誤作別帖矣。
清孫星衍《<急就章>考異序注》云:“陶弘景《上武帝書》云:'馮澄云,右軍《急就篇》二卷,古法緊細(xì)近脫’。憶此語,當(dāng)是零落,已不復(fù)存”。惜乎純正精彩的王羲之章草法帖,今已不見,其本來面目如何,我們只能從傳世的其他草書墨跡如《寒切帖》、《遠(yuǎn)宦帖》以及刻本《十七帖》等中去零散而間接的捉摸。
藏拙于巧、楷法用筆,深得章草之精髓,是羲之草書之秘奧,習(xí)草者宜洞察焉。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論右軍草書“寄巧于拙,藏老于嫩,有不可盡之妍”。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亦云:“右軍作草如真,作真如草,為百世學(xué)書人立極”,信為篤論。
《寒切帖》亦稱《謝司馬帖》、《廿七日帖》(圖122),白麻紙?zhí)迫四”荆刺罹?xì)。此帖草法較為獨(dú)特,筆短意長,輕重有致,多側(cè)鋒,章草味明顯。《遠(yuǎn)宦帖》(圖123),草書六行,筆致清雅,顧盼多姿。行間字里,偶出章草筆意,“問”、“為”、“武”、“不”諸字,則純以章草出之。羲之草書類此帖者尚多,如《游目帖》(圖124),字間絕少連帶,而“意”、“足”、“為”、“武”、“不”諸字,亦直作章草?!妒咛罚蚴滋小笆呷铡弊謽佣妹?。此帖摹刻本甚多,傳世者如唐摹館本、唐賀之章臨本、河南本、缺十七行本等,其中以唐刻“敕字本”為上品?!妒咛窞橥豸酥輹鴧R刻,歷來被視為草書圭臬。其中草書,隸意猶存者甚多,筆斷意連、氣息貫通,而非籍助字間游絲。如《十七日帖》(圖125),字間獨(dú)立,收筆多有隸意,或結(jié)字直作章草。朱熹《朱子大全》評《十七帖》有云:“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真所謂一一從自然胸襟流出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有云:“右軍行草書,全是章草筆意”,此言雖有過處,然很令人激動。
7.《孤不度德量力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圖126),傳為晉古法帖。該帖用筆圓勁,擒縱自如,雖作章草體勢,亦有今草韻致。
此帖作者,據(jù)宋黃伯思《東觀馀論》言為王羲之:“首語此文雖出亮言,亦史家潤色之。又中云'亮曰’,亦史家所記。米遂謂亮?xí)?,差千里矣。仆謂此帖當(dāng)是逸少書,蓋與此公章草《豹奴帖》筆法同?!钡拇_,《孤不度德量力帖》與王羲之《豹奴帖》筆法有相近之處,個(gè)別字草法亦完全相同。
8.王獻(xiàn)之《七月二日帖》、《東山貼》
王獻(xiàn)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七子。曾拜吳興太守、中書令,世稱王大令。初學(xué)父,次法張芝,后自創(chuàng)一體。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字畫秀媚,妙絕時(shí)倫。張懷瓘《書估》評其書有云:“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中間”,“挺然秀出,務(wù)于簡易”。米芾《書史》云:“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品,八分入能品?!?/span>
《七月二日帖》(圖127),為獻(xiàn)之傳世章草法帖。該帖結(jié)體及筆,與乃父羲之《豹奴帖》頗似,至如“月”、“不”、“能”、“之”、“也”等常用字,更如出一手。梁虞和《敘二王書事》云:“獻(xiàn)之始學(xué)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于絕筆、章草,殊相似類;而筆跡流懌、宛轉(zhuǎn)妍媚,乃欲過之。”獻(xiàn)之章草書,步其父跡,無甚起色,但他改弦更張、大膽變體,在行草書方面獨(dú)樹一幟。獻(xiàn)之行草,“藁行之間”而“極草縱之致”(張懷瓘《書議》),《東山帖》(圖128),用筆多變,收筆更是多姿,能有隸意之穩(wěn)重,亦能用破鋒以求爽快。
(四)南朝梁
傳梁武帝蕭衍《異趣帖》
蕭衍(464-549),字叔達(dá),小名練兒,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天監(jiān)元年即帝位,建立南朝梁,廟號高祖,謚武皇帝。長于文學(xué),善樂律,精書法,草隸尺牘,莫不稱妙。尤善草書,狀貌亦古。作有《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與陶隱居論書》三文及題其名的《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或稱《書評》、《評書》)。
《異趣帖》(圖129),傳梁武帝書,為釋典語:“愛業(yè)愈深,一念修怨,永墮異趣。君不”。啟功先生《論書絕句》曾題此帖:“或言《異趣》出鉤摹,章草如斯世已無。梁武標(biāo)名何足辨,六朝柔翰壓奇觚”,并云此書“筆勢翔動,點(diǎn)劃姿媚,而古意盎然,絕而唐以后人所能到”“來元章墨跡《元日帖》及群玉堂帖所刻論晉武帝等帖,皆力追此種,可謂形神俱得者”,“毫鋒頓挫,一一不失,即作六朝真跡觀,又何不可”,“此帖真雖未足,而美善有加,章草之帖,端推上選”,持論及用語可謂審慎精當(dāng)。
該帖書體,實(shí)近章草,其14字當(dāng)中,只有“一”、“怨”、“趣”、“君”幾字還算規(guī)矩的章草。該帖僅兩行,讀其文,似未完語,故恐非全跡;若后人刻意仿古,見片段酷似,遂割而寶之,或也可能。其草法,如“修”、“墮”、“異趣”等字,亦非精能而不可挑剔;可貴者,氣息尚能峻爽不俗。曩者古代章草墨跡不多,故而珍之,當(dāng)可理解,有趣的是,傳世墨跡真跡,皆片紙數(shù)行;至遇索將軍《月儀帖》,洋洋大篇,眾反視之為偽作矣,此亦“物以稀為貴”乎?
(五)隋代
隋人《出師頌》
對此帖的年代,向來說法不一。自宋米芾定為隋人書以后,仍有持不同意見者,如卷后乾隆有跋云:“見(淳化)閣帖中者,或謂索靖書,或謂蕭子云書。”
讀此帖,確也古意盎然,但因此以為它出自隋以前乃至?xí)x人之手筆,亦不足信:因?yàn)椋湟?,晉人如索靖等,除了傳世刻帖外幾乎沒有墨跡流傳,沒有旁證;其二,此帖整體章法和個(gè)別字的用筆中所流露出的氣息,從敦煌唐及五代人寫經(jīng)墨跡里面不難體會到,也就是說,即使在章草衰頹的唐代,未必?zé)o人能寫出這等作品,至如隋人,據(jù)流傳墨本精心摹寫,作出這等模樣也非難事。
此貼(圖130寫本、圖131拓本)用筆清麗、簡率老到,與索靖書《出師頌》相比,并無多遜色。
(六)唐代
至唐,今草與狂草大行其道,而章草則悄無聲息。唐人能否章草,今已難知。下面,僅舉唐人善草書者四家,從其字里行間,是否亦可多少探聽一些章草的消息?
1.孫過庭《書譜》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吳郡(今蘇州)人,或謂富陽(今杭州市屬)人,又謂陳留(今開封)人。官率府錄事參軍,生平待考。精草書,法二王。撰《書譜》二卷,今僅存《書譜序》卷上,書法精絕;且其書法美學(xué)思想為世所重,如云“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暢,章務(wù)檢而便”之論,言簡意賅。再如其論真草書之關(guān)系云:“真以點(diǎn)畫為形質(zhì),使轉(zhuǎn)為情性;草以點(diǎn)畫為情性,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草不兼真,殆于專謹(jǐn);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頗為中肯,故清人包世臣評曰“真能傳草法者”。章草難學(xué),狂草難認(rèn),學(xué)草書者遂多選今草,而孫過庭《書譜》草書出規(guī)入矩,故自來為世所重。馬宗霍《書林藻鑒》云:“孫虔禮專守晉法,頗少變化。有優(yōu)游之美,無奔放之樂。然唐無章草,與《書譜》中尚可微參消息,斯其所以能自振歟”。觀《書譜》之草法,多與章草相通,其收筆,又?jǐn)亟赝纯?,時(shí)可見章草遺韻(圖132)。其實(shí),孫過庭也是能作章草的,而且“書家評過庭章草,用筆雋拔,如丹崖絕壑,筆勢堅(jiān)勁”(宋曾肇跋《孫過庭書景福殿賦》)。
2.賀知章《孝經(jīng)》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官至秘書監(jiān)、太常博士等。以文詞知名,自成一格,與李白、張旭等人相友善,同為“酒中八仙”。亦工書法,以草書見長,與李邕齊名于開元間,李白、劉禹錫、溫庭筠等都有詩贊之?!缎蜁V》亦云賀知章“能文善草、隸,當(dāng)世稱重”。賀知章傳世草書《孝經(jīng)》(圖133),風(fēng)格與孫過庭《書譜》草書相類,但情緒化過之。清顧復(fù)《平生壯觀》評此帖:“筆意秀勁,草法圓熟,非筆成家、墨成池之功力,未必爾爾。兼之墨妙紙精,交相輝映,所謂毫發(fā)無遺恨者,非耶。”此帖今在日本。3.張旭《肚痛帖》張旭(?-?年),字伯高,吳縣(今蘇州)人,官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工楷書,學(xué)古出新,善狂草,醉后狂走,下筆旁若無人,氣象萬千,時(shí)有“草圣”、“張顛”之稱。嘗自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師而為書,得奇怪,“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國史補(bǔ)》)。張旭草書,結(jié)體壯實(shí),用筆輕重跌蕩,有折釵股意。其狂草書《肚痛帖》(圖134),下筆連綿縈回,頗有韻律;起首“忽”“肚”二字,為章草書,收筆亦穩(wěn)重而有隸意。請 永譽(yù)《式古堂書畫匯考》云:“喬仲山家藏有張長史章草《王粲評詩》”。張旭的章草書作何模樣,可惜今已不見。4.懷素《圣母帖》、《小草千字文》懷素(725-785),法名藏真,俗姓錢,長沙人。醉后筆落驚風(fēng),無不絕妙,與張旭合稱“顛張狂素”,唐詩人歌詠之者無數(shù)。懷素與張旭一樣,其狂草突破章草、今草之固有格局,下筆連綿不絕,變化多端。張旭筆畫偏肥,而懷素筆畫偏瘦、用筆圓轉(zhuǎn)而富有彈性?!妒ツ柑罚ㄒ喾Q《東陵圣母帖》)(圖135),為懷素傳世保留部分章草體勢之法帖。此書下筆潤朗古勁,別有意趣。明王世貞《藝苑卮言》稱此作“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dú)勻穩(wěn)清熟,妙不可言,惟姿態(tài)少遜大令,馀翩翩近之矣”。此碑宋元三年(1088)摹刻于陜西,刻云書于唐貞元九年(793),則與懷素卒年不合,或紀(jì)年有誤,或本偽托書?!缎〔萸ё治摹罚▓D136),墨跡絹本,唐貞元十五年(799)書(亦與其卒年不合,或素師卒年不確,或此作本偽,難考矣)。此本草書絕無習(xí)見之素草狂態(tài),筆法緊密,古雅而有章草韻致,收筆頗見隸意。此書初看平淡,實(shí)則欹側(cè)生姿,似不經(jīng)意然又頗合法度,故有《千金帖》之譽(yù)(明姚綬評此貼云“一字值千金”)。(七)宋代米蒂《論草書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仕、海岳外史,官至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有“米顛”之號。博詩文,工書畫,精賞鑒。書法以行草最妙,八面出鋒,搖曳多姿,自稱“刷字”,蘇東坡評其書云“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米芾《論草書帖》(圖137),名云:“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聊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惟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shí)代壓之,不能高古”,充分表露了他崇晉卑唐的觀點(diǎn)。該帖草書,可謂“以身作則”,頗顯晉人法度,又多參章草筆意。宋人幾無能章草書者,米芾此帖已足可貴矣。(八)元代1.趙孟 《急就章》、章草《千字文》趙孟 (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鷗波。宋太祖十一世孫,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謚文敏。工書法,篆、隸、真、行、草皆能工巧匠有,真、行為當(dāng)代第一,日能書萬字。亦善畫釋像、山水、花木,尤精人馬,意窺天趣。趙孟 章草書《急就章》卷(圖138),臨皇象《急就章》,雖是臨本,但時(shí)出新意,用筆輕重有節(jié),突出“燕尾”,氣勢跌蕩。章草《千字文》(圖139),為趙孟 章草書代表作,結(jié)體端莊大方,用筆凝重中見舒展。趙孟 之子趙雍(1289-?年),真、行、草書皆師法其父,亦曾作章草書《千字文》(圖140帖本),基本是臨作,沒有個(gè)人面目。2.鄧文原《急就章》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今四川綿陽)人。元二十七年(1290)辟為杭州路儒學(xué)正,后召為集賢直學(xué)士,兼國子監(jiān)祭酒,卒謚文肅。工書法,早年師法二王,后學(xué)李邕,擅楷書、行書、章草,與趙孟 、鮮于樞齊名。鄧文原章草書《急就章》卷(圖141),為臨皇象章草書《急就章》,在古樸典雅之外,又多出幾分輕圓挺秀。結(jié)體修長和用筆細(xì)勁,是鄧文原章草的獨(dú)到之處。此卷書后有“大德三年三月十日”(1299)字樣,時(shí)鄧文原42歲,正當(dāng)壯年。3.康里 《書李白詩卷》康里 (1295-1345),亦名康里 ,元康里部人,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幼年肄業(yè)國學(xué),官至監(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承旨等,謚文忠。博學(xué)多識,善文辭,工書法??道镒由讲輹?,兼容今草、章草,氣勢非常,豪情奔縱?!对繁緜鳌吩u其書云:“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啻金玉?!泵魈兆趦x《南村輟耕錄》記康里子山軼事:“嘗問客'有人一日能寫得幾字?’客曰:'聞趙學(xué)士言一日可寫萬字?!唬?余一日可寫三萬字,未嘗以力倦輟筆’。”可見其書法興致之超然不群。《書李白詩卷》(圖142),可視為康里 代表作之一,通篇筆勢縱逸,圓勁斬截,那一片片極具夸張色彩的“燕尾”,如大刀揮陣,豁豁凌爽,睹之,如有風(fēng)聲在耳。綜觀章草書史,康里 的“燕尾”,最具情態(tài)。4.楊維楨《張氏通波阡表》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又號鐵笛道人,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初年(1324)進(jìn)士,官至江西儒學(xué)提舉。喜戴華陽巾、著羽衣,周游名山,與陸居仁、錢維善合稱“元末三高士”。楊維楨善行草,章法奇特,忽大忽小,忽正忽奇,用筆則忽圓又方,忽潤又枯,振筆灑落,放曠不羈。其書個(gè)性之鮮明,一反趙孟 秀媚書風(fēng),時(shí)人以“狂怪不經(jīng)”目之(《題鄒雷畫春消息卷》為此類風(fēng)格代表作)。楊維楨撰并書《張氏通波阡表》(圖143),烏絲欄紙本,51行,元至正二十五年書,時(shí)年70歲,應(yīng)松江張麟之請而作。該本融合歐、柳、趙楷書,“破體”結(jié)字,多參章草筆意,長短參差,收放不拘,誠如明吳寬跋其書云“大將班師,三軍凱奏”。其書筆畫雖細(xì)瘦,卻頗具彈性,草法雖不精到,但有一股難得的出拙氣,超拔偉特,老筆紛披。(九)明代1.宋克《急就章》、《孫過庭書譜》宋克(1327-1387),字仲溫(一字克溫),自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于元泰定四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年。官鳳翔同知,卒任。與高啟等稱北郭十才子。本性豪俠,“任性使氣,好擊劍斗雞”(高啟《南宮生傳》),后感傷時(shí)事,“杜門染翰,日費(fèi)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明史·文苑傳》)。工草隸、小楷,尤善章草,楷法鐘王。與宋 、宋廣號稱書家“三宋”。亦能畫竹。宋克章草,在明初影響甚重。明朱國楨《開國臣傳》云:“長洲宋克工章草,日費(fèi)千紙,用筆精妙。祝允明謂其書'如初筵見三代鼎彝,蓋有天授,非人工也’”?!洞河挲S續(xù)書評》曰:“宋克書,如鵬搏九萬,須仗扶搖”?!稌衷彖b》評其章草“茂美沖和,信能入晉人之室,唐以后無足頡頏者”。宋克章草《急就章》卷,臨皇象《急就章》,作于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七月十八日。卷后有周鼎跋:“仲溫《急就章》,有臨與不臨之分。臨者全,不臨者或前后段各半而止;或起中段,隨意所至,多不全。若臨摹則不能不自書全。余所見蓋不可指計(jì)矣,獨(dú)此卷全好可愛?!彼慰顺ER《急就章》,每次感覺和書寫效果自然也不一樣。書此卷(圖144)時(shí),宋克44歲正當(dāng)盛年。而在“洪武丁卯(1387)六月十日”臨寫的《急就章》,可謂終年之作,除了書寫格式的差別之外,比起他自己認(rèn)為“行筆混滯,不成規(guī)?!保▓D145所示跋語)的前者,其用筆顯然要敦厚恬靜得多(圖146比較)。宋克章草,頗得力于《急就章》,又不為所拘,力變前法,體勢變得修長,用筆以楷法帶草法,粗細(xì)對比,爽快圓勁。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云:“嘗論章草自二王后,僅一蕭子云。既顏、柳、蘇、米以至趙吳興負(fù)當(dāng)時(shí)能聲,而不及一之。黃長??桃馄鋵W(xué),而無其法。國初,仲溫可備述者,然波險(xiǎn)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觀仲溫書《急就章》,結(jié)意純美,以為征誅之后,獲睹揖讓,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楷及前后缺處若一。惟波撇小異耳,此豈亦仲溫臨象本耶?”此段話對宋克章草作了綜述,指明了優(yōu)缺點(diǎn)。宋克書《孫過庭書譜》(圖147),楷書和章草相間,結(jié)體及用筆隨意而發(fā),章法前后有變奏,平添出一番趣味。只是“燕尾”偶失斬截,過于拖累,應(yīng)了上引王世貞所批評的“波險(xiǎn)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2.祝允明《長門賦》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生而右手枝指,故號枝山,又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拔鍤q作徑尺大字”(《明史·文苑傳》)。弘治五年(1492)中舉,后久試不第。嘉靖元年(1522)任應(yīng)天府通判,故世稱祝京兆。為人豪放,但晚歲拮據(jù)。善書法(與文征明、王寵、陳道復(fù)并稱“吳中四家”),工楷書及章草、今草,風(fēng)神縱逸,被譽(yù)為“明代草書第一人”。亦工文章,能作畫?!读谐娂鳌酚浽疲骸伴L洲祝允明,五歲作徑尺字,長學(xué)書,自《急就》以逮虞、趙,上下數(shù)千年,罔不得其結(jié)構(gòu)。海內(nèi)索書者贄幣踵門弗見,伺其狎游,使女伎掩之,皆捆載以去”,可見其才情。祝允明《六體詩賦卷》之四《長門賦》(圖148),章草書。祝氏書法多為兼融章、今草體。此作章草,出筆朗潤,天真縱逸。(十)清代勞1.傅山《章草刻帖》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自號公之它,號石道人、朱衣道人、墻廬、丹崖翁、僑黃山、五峰道人、青山等。山西陽曲西村(今太原北郊)人。善書畫,書法諸體皆精,尤以行書為最,主張“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有《霜紅龕集》傳世。傅山行草書作,多任情恣肆,狂放不羈,且不要“先入為主”;不過,他也能平靜下來,《章草刻帖》(圖149)即是一例。該帖章草書氣息淡靜,有漢晉風(fēng)格;當(dāng)然,結(jié)體和用筆,仍有個(gè)性存焉。傅山曾喊,“嗚呼,古是個(gè)甚”;且不可偏聽此言,與他的“四寧四毋”論一樣,都是讓外行人聽著玩的,他自己又何嘗不偏愛過傳統(tǒng)呢?2.沈曾植《臨<十七帖>》、《贈幼農(nóng)詩軸》等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號乙庵,晚號寐叟,又號小長廬社人、東軒居士等,浙江嘉興人。清光緒六年(1880)進(jìn)士,官至刑部主事、布政使。工書法,執(zhí)筆初師包世臣,曾習(xí)歐陽詢、黃庭堅(jiān)、米芾諸家,后喜北朝碑版及黃道周、倪元璐,并遠(yuǎn)追鐘繇、索靖,進(jìn)爾融鑄碑帖,晚年精研章草,自成風(fēng)貌。著有《海日樓札叢》八卷。寐叟章草書,用筆筑基于漢隸、北碑以及隸楷過渡體(如《二 》),而結(jié)體取橫勢、詭變多姿、方筆翻覆則直承明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之風(fēng)采。其筆法滯澀老辣,方多圓少,欹側(cè)矯險(xiǎn),奇崛叢生,誠如曾熙評其書:“工處在拙,妙處在生,勝人處在不穩(wěn)。”寐叟善于吸收古法,嘗謂:“摹流沙墜簡,當(dāng)懸臂放大書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當(dāng)有合。”
《臨<十七帖>》(圖150),為臨王羲之草書,章法平穩(wěn),字形大小較均勻,但結(jié)字和用筆注入了更多的章草味。寐叟曾云:“有使轉(zhuǎn)而無點(diǎn)畫,即使轉(zhuǎn)亦單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尋墮落矣。米元章終身不離臨摹,褚公亦然,上至庚亮、謝安石亦有擬法”,“鄙人臨紙,一字無來歷,便覺杌隉不安也”(《與謝復(fù)園書》)。一字無來歷心已不安,寐叟章草書下筆有源,所以能推陳出新也?!墩?/span><十七帖>》(圖151),為寐叟行楷書論稿,規(guī)整處頗見晉人楷法,收筆捺腳亦頗見隸意,可見寐叟深知章草“楷法用筆”之妙也。
《贈幼農(nóng)詩軸》(圖152),為寐叟本色章草,輕重有度,縱逸超拔,拙巧互濟(jì)。本軸章法亦妙,第二第三行末兩字收小,無形中與落款小字相呼應(yīng),添出一股跌蕩之氣。
《致乙公年書札》(圖153),因是信札,故字多近行書以求易讀,但轉(zhuǎn)折及收筆多取隸意,有些字則是標(biāo)準(zhǔn)章草書,行間因字形結(jié)體取橫勢而呼應(yīng)。此種書法體段,我們可以在李叔同、豐子愷書法中領(lǐng)略到。
(十一)近現(xiàn)代
1.王世鏜《稿訣集字》、《節(jié)臨<月儀>》、《章草書軸》
王世鏜(1868-1933),字魯生,自號積鐵子,晚號積鐵老人,祖籍天津。平生治學(xué)嚴(yán)謹(jǐn),精研書法,為于右任所賞識。有《增改草訣歌(并書)》、《稿訣集字(并書)》、《改定<章草草訣歌>(并書)》、《葉刻急就章考正》、《集大 對聯(lián)八百副》、《上元李氏偏旁考證誤》、《論草書今章之故》、《積鐵老人詩存》行世,其中的“三訣”(《增改草訣歌》、《稿訣集字》、《改定章草草訣歌》)最為著名。王世鏜和卓定謀之間曾發(fā)生“一段離奇章草案”(于右任為王世鏜辯誣之句):據(jù)《王魯先生訃告》云,“閩人卓氏所割裂印售者蓋出此本”,意指卓定謀藏“無名氏”《章草草訣歌》乃為王世鏜《增改草訣歌》之割補(bǔ)品;而卓氏有羅惇暖(云 “疑為明人所書”)、林志鈞(云 “似非近代書家所能”)、余紹宋、周肇祥等支持其藏品為舊物之說。
王世鏜書法,楷書熔冶魏晉,得力于《 寶子碑》,尤以章草書名世。筆墨老辣,工性俱佳,不泥于形,純以氣勝。嘗有論書詩曰:“一留一走莫安排,工夫天然兩取裁。頗怪世人偏錯(cuò)誤,草書匆遽正書呆”;“九勢之中首天然,陰陽疾澀辨毫端。功成牛解八分后,軼宋超唐晉比肩”。讀其詩,可見其追求與自視之高。先生逝世后,于右任曾作誄頌之:“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并”,并挽詩云:“三百年來筆一枝,不為索靖即張芝;流沙萬簡難全見,遺恨茫茫絕命詞”。
《稿訣集字》,意在訂正前人《草訣百韻歌》,是在自己原著《增改草字訣》基礎(chǔ)上加以刪訂而成,1928年勒石于漢中寶峰寺壁。歌訣凡308句,計(jì)1540字,系從《急就章》、《十七帖》、《智永千字文》、《書譜》、《三希堂法帖》、《草字匯》等20種草字字帖中編輯而成,兼收章草和今草,字旁與行間有楷書釋文及隸書注解以說明筆法源流,字體變化以及篆隸與章草的關(guān)系(圖154)。
《節(jié)臨<月儀>》軸,約60歲書,書寫內(nèi)容為索靖《月儀帖》之“九月”章;用筆舒展,不拘束于點(diǎn)畫小節(jié),但與原帖比照,仍頗傳神,可見其臨帖之工夫(圖155)。
《章草書軸》(圖156),66歲書,先生頗好《 寶子》,曾集數(shù)百聯(lián),此其一,文曰:“百寶在淵有龍守;九天之樂如鸞鳴”,題云“用流沙墜簡中筆意書之”。此軸為先生暮年之作,初看似不經(jīng)意、用筆荒率,然細(xì)賞之,則發(fā)現(xiàn)筆法舒卷自如、疾澀入妙,良可謂“人書俱老”矣。
2.于右任《劉允丞墓志》、《天山雜詩》
于右任(1879-1964),原名敬銘,字伯循,又字騷心,誘人(“右任”即出此)、右任,后以字行。幼號牧羊兒,中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陜西三原人,國民黨元老,曾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國民黨監(jiān)察院院長。1964年逝于臺灣。工書法,為魏碑第一大收藏家,室名“鴛鴦七志齋”(在關(guān)中得魏碑七種,均系夫婦同瘞墓志,因以名室)。善詩詞,工楷書、行草、草書,以草書為最。其行草,熔入碑書之雄強(qiáng),其草書,則集古代草書之大成,創(chuàng)“標(biāo)準(zhǔn)草書”。曾取歷代草書之“易識”、“易寫”、“準(zhǔn)確”、“美觀”者,編制成《標(biāo)準(zhǔn)草書千字文》,對現(xiàn)代草書之發(fā)展頗多策動之功。
于右任撰并書《劉允丞墓志》(圖157),作于1947年,為其行草書代表作。該書筆力雄健,氣勢酣暢,結(jié)字則兼融楷、行、魏碑、章草、今草。其中不乏章草書(如圖示中“業(yè)”“察”“命”“監(jiān)”“使”“歸”“年”“后”等字),即便行書,亦飽含隸意,可見髯翁于章草浸淫之深。
《天山雜詩》(圖158),是于右任草書本色,其中,結(jié)字尤其收筆的章草味頗為濃郁,只是在章草的古雅之外,用筆更多出幾分優(yōu)游瀟灑。
談?wù)虏荻撚谟胰尾輹?,并非有意把它與章草“攀親”,實(shí)則有上述書跡實(shí)物可見,且夫章草與今草相通而為連襟也。于右任《標(biāo)準(zhǔn)草書千字文》中,其取字來源,即有史游、張芝、索靖、王羲之、宋克等章草書家之法帖以及隋人書《出師頌》、流沙墜簡、樓蘭簡書等。
3.余紹宋《跋<章草草訣歌>》
余紹宋(1882-1949),字越園、樾園,別號寒柯、余廬,浙江龍游人,生于廣州。曾任北京美專校長,晚年筑室杭州。擅金石書畫,書宗章草,自詡字第一、竹次之。能詩。著有《畫法要錄》、《書畫書錄解題》、《中國畫學(xué)源流概論》等。
余紹宋《跋<章草草訣歌>》,為其跋卓定謀藏“無名氏”《章草草訣歌》影印本。余氏判定此帖為舊物,駁出自王世鏜手之說,并對王世鏜有所微詞,云:“頗疑王(世鏜)氏藏有舊拓,知其鮮傳,故取以為藍(lán)本,圖補(bǔ)小注,并及近世人以證其為己作耳”。其實(shí),余紹宋所看到的卓定謀所藏帖,與王世鏜最初所刻之《增改草訣歌(并書)》是否“本來為一物”,此不得知。
余紹宋此跋之章草(圖159),亦爽勁可喜。
4.馬一浮《書莊周語》、《書<古詩十九首>之一》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改名馬浮,后字一浮,又字一佛,號湛翁、被褐、無咎,中年號太淵,晚號蠲叟,蠲戲老人。近代著名學(xué)者,工書法、治印,諸體兼善,篆、隸高古拔俗,行草筆墨生動,以氣韻勝,章草則熔北碑、歐楷于一爐,別開生面。
虞逸夫《馬湛翁先生書法贊》評馬一浮書法有“不可及者四”:“童而好之,老而樂之,終生不廢臨池,其精進(jìn)不懈不可及;博習(xí)多優(yōu),兼擅諸體,獨(dú)超眾類,其多能不可及;結(jié)字堅(jiān)緊,而氣勢旁達(dá),酣暢盡致,其體用純備,舒卷自如不可及;興之所至,心手雙忘,往往筆在意先,欲罷不能,其神速不可及”,并有“澀如施漆,骨勁神凝,疾如電拂,彌見其韻。沉著痛快,無復(fù)余撼……典雅肅穆,而又縱逸有飛動之勢;熟練精能,獨(dú)標(biāo)生新之貌”之詞贊,頗為允當(dāng)?!稌f周語》(圖160)與《書<古詩十九首>之一》(圖161),行楷書兼章草意,欹側(cè)纖曲,妙有余姿。
5.卓定謀《跋<章草草訣歌>》
卓定謀(1886-?年),字君庸,福建人,巴園老人子,詩文世家,善書法,精研章草。影印《自青榭叢刊》,廣收歷代章草法帖,極力倡導(dǎo)復(fù)興章草。1934年任北京研究院字體研究會常務(wù)委員,曾在北京大學(xué)講授書法。著有《章草考》、《補(bǔ)訂急就章偏旁歌》。
卓定謀《跋<章草訣歌>》(圖162),為1927年跋自藏影印本“無名氏”《章草草訣歌》,為章草,亦雅健不俗。
6.鄭誦先《杜甫詩<望岳>》
鄭誦先(1892-1976),原名世芬,字誦先,晚年以字行,四川富順人。精研文史,雅善詩詞。工書法,早年習(xí)柳公權(quán),尤擅章草,字間融揉今草及“二 ”筆意,凝重樸實(shí)、渾厚蒼勁。著有《怎樣學(xué)習(xí)書法》、《各種書體源流淺說》(主要執(zhí)筆人)。
章草書《杜甫詩<望岳>》(圖163),草法精熟,用筆勁健圓潤而不乏蒼雄之氣,或尖或鈍,相映互發(fā),而“何齊”二字連帶線條(僅此一處),如老樹盤銀,壯闊全局之聲勢。
7.王蘧?!段渫h簡跋》等
王蘧常(1900-1989),生天天津三太爺廟街,浙江嘉興人,名蘧常,字瑗仲,幼名阿龍,小名鐵彌陀,自號明兩、端六,求恒齋主,晚號欣欣老人。善篆、楷、隸,尤以章草獨(dú)步現(xiàn)代書壇,為學(xué)者型書家,有“今日王羲之”、“當(dāng)代草圣”之譽(yù)。其章草,融合歷代章草之精華,又取鐘鼎簡帛文字,汲碑版書體之質(zhì)樸,古意盎然。王蘧常,初臨習(xí)歐陽詢《九成宮》,繼而醉心《張猛龍碑》。后師事沈曾植(寐叟),寐叟誡之曰:“治學(xué)必需別辟蹊徑,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亦步亦趨,循舊軌轍,功效實(shí)稀?!妒咛冯m屬右軍勝跡,然千百年來,已被人學(xué)濫,不知冥索右軍所自出之章為得”,“若趙松雪、宋仲溫、祝希哲所作章草,不脫唐宋人間架與氣味,爾所作不脫北碑間架與氣味,總是一病?!?xí)章草宜先學(xué)漢隸”(鄭逸梅《王蘧常章草選·后記》)。
王蘧常善用禿筆(筆畫時(shí)帶細(xì)密毛刺),結(jié)字造型敦厚,線條擺布勻稱;中鋒外拓,使轉(zhuǎn)圓勁,參以篆意;行筆沉穩(wěn),如錐畫沙,容與徘徊。
《武威漢簡跋》卷(圖164),與《漢章帝千字文斷簡跋》、《宋仲溫<急就章>跋》、《皇象<文武帖>跋》、《趙子昂<急就章>跋》、《居延漢簡跋》等一樣,是王蘧常融書法與書學(xué)一體的章草書佳作。卷內(nèi)字?jǐn)?shù)雖多,但用筆沉穩(wěn),閑雅大方。中有論《武威漢簡》書法之句:“簡末遇虛字,如'也’、'耳’等,每縱長筆,若端端嚴(yán)謹(jǐn)之余,以舒其氣者。八十三甲乙兩簡則一變而出以流速,如赴急者。九十二之乙簡'百官盡下’數(shù)字,則倩麗飛動,乃若敦煌之飛天矣”,讀之可見其研究之精心與興趣。
王蘧常善大字書聯(lián),如《贈亭林紀(jì)念館聯(lián)》(圖165):“行己有恥;博我以文”,使筆如椽,氣息沉重,間以小字題款,趣味橫生。王蘧常章草的特色之一,是在古雅厚重之余,偶摻裝飾趣味,如其結(jié)體位置經(jīng)營的勻稱細(xì)密、筆畫時(shí)用細(xì)圈繚繞。如章草書《杜甫詩<望岳>》(圖166),橫豎均成行,隸意顯著,用筆在遒勁中帶輕靈之氣,“末”、“化”、“昏”、“眥”、“山”、“之”、“時(shí)”、“有”等字,均有輕巧的小圈。
王蘧常章草,并不是千篇一律,一個(gè)模樣,并不總是包含溫雅的“畫意”,有時(shí)是頗見“筆意”的;如章草書扇面《辛棄疾<鷓鴣天>詞》(圖167),則不是鈍豪圓筆,也無毛刺,而是用筆斬截挺秀,頗顯鋒芒。
8.沙孟?!杜R宋仲溫》、《書<書譜>首段》等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摘,后改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蘭沙、僧孚,生于浙江鄞縣。曾任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長。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書家,精研經(jīng)史、古文字、考古學(xué)、金石碑帖,有《印學(xué)史》、《沙孟海論書叢稿》、《中國書法史圖錄》以及《近三百年來的書學(xué)》、《古代書法執(zhí)筆初探》、《印學(xué)概論》、《談秦印》等著作及論文。
沙孟海書法,大篆、隸書、楷書、章草、行草俱佳,尤擅作大字榜書、行草書。其書路,初臨《圣教序》,后受梁啟超臨《圣教序》之方筆影響,始喜北碑,又上溯魏晉,習(xí)鐘繇、索靖諸帖,進(jìn)而轉(zhuǎn)益多師。其行草書,曾受黃庭堅(jiān)、宋克、黃道周、沈曾植、吳昌碩、康有為、鄭孝胥等書風(fēng)影響,雄強(qiáng)厚重,如銅錘花臉,氣宇軒昂,自成面目。于章草書,沙先生亦曾用功殊深,遍臨歷代諸家,晚年尤喜書《急就章》末段“賢圣并進(jìn)博士先生,長樂無極老復(fù)丁”之句。在行草書中,亦或直取章草結(jié)字,或書筆出“燕尾”,章草味頗濃。
《臨宋仲溫》(圖168),雖是臨書,但起筆、收筆尤其是那長橫,卻是自家本色。
《書 <書譜>首段》(圖169),是沙氏章草書代表作,沙氏章草,是自家面目的行草書添加純正的章草味“作料”。橫畫細(xì)輕、豎筆精重,橫筆最具特色:偶出超長畫、略帶波動(如第一行“者”字),與隸意濃郁、斬戴痛快的短橫參差錯(cuò)落。其“燕尾”。變化多姿,“夫”、“之”、“書”、“魏”、“張”、“絕”、“晉”、“未”、“余”、“觀”、“云”、“沒”等字,各具形態(tài),尤其“魏”字那側(cè)鋒飛白,風(fēng)采獨(dú)標(biāo)。
《“君子立身”書軸》(圖170),其中字體雖不都是章草,但通篇章草味純正。其中,“本”、“道”、“夫”、“豪”數(shù)字之“燕尾”,更
呈夸張之態(tài)。
近現(xiàn)代擅長章草者,尚有羅惇 (1874-1954,圖171《跋<章草草訣歌>》)、林志鈞(宰平)(1879-1960,圖172《跋<章草草訣歌>》)茹欲立(卓亭)(1883-1972,有《茹欲立書法集》),圖173《章草詩冊》、王秋湄(1884-1944,著有《章草例》、《秋齋章草》,圖174《詩箋》、胡小石(1888-1962,圖175《臨樓蘭殘紙及流沙墜簡》)、吳玉如(1898-1982,圖176《性天心地七言聯(lián)》)、來楚生(1903-1975,圖177《臨<書譜>》)、高二適(1903-1977,圖178《題<急就章>》)以及沈從文、豐子愷、李苦禪、李天馬等諸家,各具千秋。
至當(dāng)代,亦有謝瑞階、劉自櫝、佟韋、歐陽中石、沈鵬、劉藝、鐘明善、陳巨鎖、朱壽友、張坤山、梅墨生、陳新亞等人雅善章草,此不復(f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