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非篆非隸-兼兩體而為《祀三公山碑》書法起筆方截,尤顯古拙生辣。轉折處方圓兼用,小者用圓,大者用方,別開生面地展現(xiàn)了一種生澀峭厲的篆書體例。與用方重之筆相吻合的是,《祀三公山碑》在結字上一改篆書縱向延伸、修長的特征,易之以方折、緊斂的結字方法。這種以方為體的篆書結字形式,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顯得寬綽雄強、穩(wěn)重方博,呈現(xiàn)出一種寬宏浩大的氣象,集合了瓦當文字與漢印文字的裝飾之美。 《祀三公山碑》作隸用方筆,取其峻利茂密;以方筆寫篆書,開篆法用筆新境界。歷來作篆皆尚中鋒圓筆,求其渾雄婉通。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清翁方綱考為東漢元初四年作。該碑于清乾隆三十九年為元氏縣令王治岐在元氏縣城外訪得,現(xiàn)存元氏縣西北封龍山下。清劉熙載云:《祀三公山碑》書法,篆之變也。楊守敬《平碑記》評價此碑:非篆非隸,蓋兼兩體而為之。 《祀三公山碑》此碑字態(tài)拙樸無華,生澀的用筆結字透出冷峻肅穆的氣息,使通篇格調(diào)更顯古茂拙樸。章法獨特,其雖產(chǎn)生于篆書和隸書十分成熟的年代,但其不囿陳規(guī),未入流俗,大膽嘗試極富新意的筆法與字法,構建宏大的章法,打破了結字慣常的對稱和均衡。在斂縱隨心、縱橫開合的揮灑中,有卓爾不群的藝術風采。字體忽斂忽縱,每于環(huán)轉扁方中以渾凝生動的筆線營造出萬千氣象,鑄就此碑深邃悠遠而又古勁爛漫的崇高意境。 《祀三公山碑》字形雖方整,收筆處往往左右分開,造成橫向開張之勢,通過對弧形圓線的巧妙運用,將“蜾扁與繆篆相糅合”,渾穆中更顯靈巧生動,讓人覺得在方整的結體中仍蕩漾著勃勃生機。瓦當文字與漢印文字是少數(shù)字派,而《祀三公山碑》則是一篇縝密綿長的文字巨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