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優(yōu)秀的家長有同樣的煩惱:孩子上中學以前,基本上家長說什么他就做什么。自從上了中學孩子就變得不聽話了,溝通起來特別困難。
我覺得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是因為孩子成長了,而家長的教育方法更適合初中以下的孩子。孩子在成長,教育方法也要隨之改變,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不是方法落伍,而是從一開始方法就不正確??傆幸恍┘议L打來電話訴苦:"我的孩子怎么那么不聽話,他這也不好,那也不是。"當我提醒家長說:"你能跟我說說孩子的優(yōu)點嗎?"家長苦笑著說:"他哪有什么優(yōu)點呀,我看不出來。" 家長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面對孩子整天絮絮叨叨。
心理學中有個名次教“習得性無助”,指受到多次挫折之后產生的無能為力的感覺。一個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會變得絕望和悲哀,走向反面還是好的,很有可能就是放棄一切。
家長的喋喋不休,一步一步把孩子逼向了"我行我素"。因為無論孩子如何努力,家長看到的、指出的永遠是他的不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了。我把孩子的這種表現(xiàn)稱為"習得性反抗"。
家長怎么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呢?
首先顛覆一個觀念--聽話就是好孩子!
好孩子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在某些家長眼里,只要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就是好孩子。其實這樣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看成沒有自我的木偶,孩子對自我的肯定完全依從于外界的評價,這樣會形成追求完美主義的人生觀,會活得很累很有壓力,因為他們畢竟不是超人。好孩子應該有一個更寬的底線,父母要學會敢于接受孩子的逆反。
第二,該誰先理解誰?任何僵硬的關系要化解肯定要有一方先去理解包容另一方。是大人先理解孩子,還是孩子先理解大人?我認為要大人先去理解孩子,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其心情與想法。父母不以自己的好惡標準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并愿意以先去理解孩子的姿態(tài)與孩子互動,那么一個良好的溝通才可能開始。要理解先了解,了解孩子為什么生氣、撒謊、逃學、打架……然后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可能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問題,并適時提出合理的解決之道。
第三,不要剝奪孩子經歷失敗的權利。失敗是一種教訓,更是一種提醒。你天天告訴他摔倒了會疼,他沒有親身體會,理解的也是模模糊糊。直到有一天他重重摔了一跤,很疼,他才會真正明白"摔倒真的會疼"。下次當他再次經過這個地方時,他才會自覺地注意。走一些彎路,有一些經歷,多一些體會,孩子以后的路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
第四,要學會用正確的批評方法。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也要給予嚴厲的批評。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說準說透,以質量勝數量,不要老賬新賬一起算。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它會讓他們產生"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感,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粗暴指責,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第五,家長要不斷地學習,并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雖然孩子在家長的眼里,無論多大都是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進行調整。過分的保護與過多的干涉都是不正確的。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與分數,因為決定人生幸福與否的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