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感冒/名醫(yī)驗方1、荊防湯 [組成] [功用]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主治]風寒感冒,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酸,鼻塞聲重,噴嚏連連,舌苔薄白,脈浮。 [方解]此方為外邪侵襲所致風寒感冒而設。方以溫寒發(fā)汗、解表散邪立法,通治四時感冒風寒。 方中荊芥、防風辛溫散寒; 豆豉宣透肌表; 桔梗、前胡、橘皮開宣肺氣; 甘草、生姜和中走表。 衛(wèi)肺開利,則邪從汗解。 [加減] 風寒挾濕,頭昏重痛者,加白芷、川芎,以辛香通竅,以散風止痛; 肢體重痛甚者,加羌活、白芍,以散寒祛濕,和調(diào)榮衛(wèi); 外寒內(nèi)熱者,加黃芩、淡竹葉,以清內(nèi)熱; 見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射干,以消腫利咽。 [按語]服辛溫發(fā)汗方藥,宜覆被靜臥,或吸熱粥取汗,以遍身出透微汗為佳,得汗則止,慎避風寒。切忌過汗或大汗,以防傷陽耗津,重傷肺衛(wèi)。 2、感冒湯2號 [組成] [功用]辛溫解表。 [主治]風寒型感冒。癥見惡寒或微發(fā)熱,無汗,頭痛,周身骨節(jié)酸痛,鼻塞,流清涕。脈浮緊,舌苔薄白。 [方解] 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治惡寒無汗, 淡豆豉、荊芥穗、防風增強發(fā)汗之力; 荊芥穗、羌活可上達頭部,善治風寒頭痛; 桂枝走四肢,配合防風可治風寒引起之周身骨節(jié)酸痛; 辛夷走鼻,治鼻塞流清涕; 甘草調(diào)和諸藥; 葦根清熱生津。 本方麻、桂、荊、防、羌活、辛夷皆為辛溫之品,共奏辛溫解表之功效,治風寒感冒為宜。 3 、荊防湯 [組成] 荊芥10克 [功用]解表散寒,利肺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風寒型感冒。癥見惡寒或惡風發(fā)熱,無汗或微汗出,頭痛,或四肢酸痛,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或咳嗽,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潤滑,脈浮緩或浮緊。 [方解]荊防湯乃宗《醫(yī)學正傳》之“荊防敗毒散”化裁而成。 方中荊芥、防風、生姜表散風寒; 蘇梗行氣寬中,散風寒,解肌發(fā)表,消痰利肺; 桔梗功能升提,引藥上達,祛邪外解,則表散風寒之力更強。 服之得微汗出,風寒之邪從汗解而不傷正,此“時方”藥性平和之劑。 [加減] 咳甚者,加前胡12克、杏仁10克, 胃納差者,加陳皮12克。 4、姜蘇湯 [組成]老生姜12克 [用法]水輕煎,加入紅糖適量溫服,取微汗。 [功用]祛風散寒。 [主治]感冒風寒,寒重于風的表證。癥見頭疼項強,肢體酸浦,鼻寒流清涕,惡寒發(fā)熱,脈象浮緊或浮弦,舌苔薄白而滑。 5、排風藤湯 [組成]徘風藤30克 [功用]驅(qū)風散寒。 [主治]感冒風寒,風重于寒的表證。癥見頭微痛,鼻塞流涕,發(fā)熱惡風,微汗出,咳嗽痰粘,脈象浮緩,或微浮數(shù),舌苔正常。 6、解表宣肺湯 [組成] 前胡10克 [功用]疏風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風寒襲肺所致外感證患者,癥見畏寒身痛,四肢酸楚,不發(fā)燒,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吐稀白痰,脈浮緊,舌苔薄白。 [加減] 痰多稀白者,加半夏、桔紅; 兼有食滯者,加萊菔子、焦三仙。 7、新杏蘇飲 [組成]防風 [功用]辛溫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咳嗽,吐白痰,舌苔薄白,脈浮 8、加昧麻黃湯 [組成] [用法]水煎服,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功用]發(fā)汗解表,散邪。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身疼,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吐痰。 [方解]頭痛諸證,乃是《傷寒論》所謂太陽病,麻黃湯(麻、桂、杏、甘)當然是對病真方,但據(jù)閱驗,還感不夠周到。 浮萍生于水面而味辛寒,能發(fā)汗而保津,協(xié)助麻黃,有發(fā)表散邪之功,而無傷津之弊; 獨活苦辛,《本經(jīng)》治風寒所專,能搜逐風寒,輔助桂枝,有溫滌之長; 紫蘇氣薄味辛,有發(fā)散風寒、順氣開胃之效,佐杏仁能使下氣見優(yōu),無冷利滑泄之虞; 蔥莖通陽發(fā)汗,能使甘草發(fā)揮扶正抗邪作用,更加顯著; 菊花味苦氣馨,《藥性本草》謂其主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并入投之,使麻、佳、杏、甘,增廣療效,洵美且好。 [加減]頭痛甚者,獨活易羌活。 [按語]本方由《傷寒論》麻黃湯增廣而成。 9、治傷寒感冒方 [組成]粉甘草6克,冰片3克 [制用法]共為末,在6日內(nèi)以少許點目內(nèi)眥角,6日外點兩眥角(男左女右)。 [功用]通經(jīng)脈,利血氣。 [主治]傷寒感冒。 [方解]傷寒感冒則經(jīng)脈塞閉,血氣不通。 方中重用粉甘草通經(jīng)脈,利血氣; 少量冰片辛主發(fā)散,通利諸氣。 點于目眥,以目眥屬心,入心經(jīng),使經(jīng)脈通利,血氣調(diào)楊,寒邪自解,蓋心為陽中之太陽故也。 10、滾蛋療法 [組成]雞蛋2個 [制用法]將上藥共同煎煮l小時,待雞蛋變成褐色,停止煎煮。操作方法:取煮制好的溫熱雞蛋1個,趁熱在患者頭額、頸部、胸背部、四肢手足心依次反復滾動熱熨。此蛋涼后放人藥液中加熱,另一只雞蛋在上述部位滾動,這樣輪番使用,直至患者微汗出。 [主治]傷風感冒,風寒咳嗽,高熱無汗,風寒濕痹,全身疼痛,小兒高燒。 [按語]若小兒高燒:用雞蛋2個煮熟去殼,再用路路通、艾葉各15克,加水同煎,煮沸10分鐘,將雞蛋取出1只,依次在患兒額部兩側(cè)太陽穴、后頸背部,前胸肚臍部、肘窩、腘窩等處各滾10余次,蛋冷隨換熱蛋,兩蛋交替使用,該完之后另用新蛋1個,煮熟切為兩半,去黃去殼,將兩個蛋白重疊,納入銀戒指1只,例扣在患兒鳩尾穴上,用布帶包扎,1小時后取出戒指呈綠色,則高燒可退。 11、古麻黃湯 [組成]麻黃10克 [制用法]上四味,以水1碗5分,煎取7分,量病頓服或分2次服,溫覆1時許,取微似汗,避風寒。 [功用]辛溫發(fā)表,和中發(fā)汗。 [主治]寒氣傷表,惡寒頭痛。鼻塞聲重,無汗發(fā)熱,脈浮緊。 [加減] 項背強加葛根12克; 腹痛加附子(炮)5克; 兼惡風者加桂枝、白芍各10克; 咳加半夏10克,干姜、五味子各5克; 喘加杏仁10克。 [按語]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惡臭等物。 12、祛風散寒除濕湯 [組成]羌活9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 [主治]淋雨受濕感冒初起風勝者。癥見頭疼體痛,頭重如裹,身體困重,遍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惡寒不發(fā)熱,或先惡寒后發(fā)熱,其熱勢不揚,口干不渴,無汗,胸悶腹?jié)M,納食不佳,或大便稀溏,小便色黃不暢利,或咳泡沫白痰,舌苔白膩,或黃厚而滑潤,脈浮緊或濡澀。 [方解]此方系《局方》之羌活勝濕湯化裁而成。 方中羌活散寒祛風除濕為主藥,得白芷、川芎、荊芥、防風溫散之力相助,使微汗出.風寒濕之表證可隨汗而解。 羌活雖有辛香燥烈之性,但濕盛之疾非此不可。 加荷葉一味為佐使,考濕蘊久則多有熱化,且濕為穢濁之氣,故取荷葉輕清芳香,以收除濕清熱化濁相中之功。 [加減] 咳嗽甚者,加肺經(jīng)草15克,魚腥草30克; 胃納差加雞屎藤30克; 小便黃加車前草30克。 13、羌活佩蘭湯 [組成]羌活12克 [功用]祛風濕,散風寒。 [主治]淋雨受濕感冒時日較長者。癥見頭疼體痛,頭重如裹,身體困重,遍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惡寒不發(fā)熱,或先惡寒后發(fā)熱,其熱勢不揚,口干不渴,無汗,胸悶腹?jié)M,納食不佳,或大便稀溏,小便色黃不暢利,或咳泡沫白痰,舌苔白膩,或黃厚而滑潤,脈浮緊或濡澀。 [方解] 方中羌活辛苦溫,善行氣分,舒而不斂,升而能沉,雄而善散,通暢脈絡,透利關節(jié),散風寒,祛風濕,為治淋雨受濕之要藥,故以其為主; 配藿香、佩蘭之芳香化濁、辟穢; 石菖蒲理氣活血,開竅散風祛濕; 威靈仙祛風勝濕為輔,并以木通上通心肺,利諸竅,通血脈,下走三焦利小便,通大腸蕩滌腑滯,以助化濕濁; 合而用之,具有極強的散寒除濕,辟穢化濁之功。 [加減] 咳嗽甚者,加肺經(jīng)草15克、魚腥革30克; 胃納差加雞屎藤30克; 小便黃加車前草30克。 [組成] [制用法]水煎,藥汁分2份,芒硝分2份,先服一份,沖芒硝一份。服下溫覆,得汗,瀉下止后服,不下者2—3小時后服下余之藥如前。 [功用]辛溫辛涼解肌表,辛苦咸寒瀉內(nèi)熱。 [主治]內(nèi)有積熱,外感風寒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體痛,背腰頸項強痛,咳嗽噴嚏,鼻塞流涕,胸阻呃逆,苔薄白或微黃,脈浮緊或浮數(shù)。 [加減] 汗多酌減麻、桂劑量; 苔黃舌紅加銀花、連翹、元參、黃芩之類; 大便干結(jié)不通者,大黃、芒硝酌加劑量; 胃腹虛寒,便溏畏涼者,硝、黃酌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