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篇 砍下偉人的腦袋
生命的溫床 在生命的溫床上,
誕生生命的災難。 無視是一種大愛。 有兩個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楊樹苗。 苗子成活后,其中一個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來,一棵一棵地給他的那些樹苗澆水。 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飛沙走石,那人都會雷打不動地挑來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澆他的那些樹苗。有時剛剛下過雨,他也會來,錦上添花地給他的那些樹苗再澆一瓢。 老人說,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別看這么三天澆一次,樹根其實沒吮吸到多少水,都從厚厚的沙屋中漏掉了。 而另一個人呢,就悠閑得多了。 樹苗剛栽下去的時候,他來澆過幾次水,等到那些樹苗成活后,他就來得很少了。即使來了,也不過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發(fā)現(xiàn)有被風吹倒的樹苗就順手扶一把,沒事兒的時候,他就在那片樹苗中背著手悠閑地走走,不澆一點兒水,也不培一把土。 人們都說,這人栽下的那片樹,肯定成不了林。 過了兩年,兩片胡楊樹苗都長得有茶杯粗了。 忽然有一夜,狂風從大漠深處卷著一柱柱的沙塵飛來,飛沙走石,電閃雷鳴,狂風卷著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風停的時候,人們到那兩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驚訝:原來辛勤澆水的那個人的樹幾乎全被暴風給刮倒了,有許多的樹幾乎被暴風連根拔了出來,摔折的樹枝,倒地的樹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須,幾乎慘不忍睹。 而那個悠閑的不怎么給樹澆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風撕掉的樹葉和一些被折斷的樹枝外,幾乎沒有一棵被風吹倒或者吹歪的。 大家都大惑不解。 那人微微一笑說:“他的樹這么容易就被風暴給毀了,就是因為他為他的樹澆水澆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了。” 人們更迷惑不解了,難道辛勤為樹施肥澆水是個錯誤嗎? 那人頓了頓嘆了口氣說:“其實樹跟人是一樣的,對它太殷勤了,就培養(yǎng)了它的惰性,你經常給它澆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處扎,只在地表淺處盤來盤去。根扎得那么淺,怎么能經得起風雨呢? “如果像我這樣,把它們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地表沒有水和肥料供它們吮吸,逼得它們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過沙土層,一直扎進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這么深的根,我何愁這些樹不枝葉繁茂,何愁這些樹會輕易就被暴風刮倒呢?” 別給生命以適合的溫床,生命的溫床上只能誕生生命的災難。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樹能根深葉茂頂天立地,那就不能給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逼迫它奮力向下自己扎根。 不管是一棵草,一棵樹,怎樣的條件就會造成怎樣的命運。 壓力與力量 外在的壓力,
可能是阻力, 可以是動力。 在美國麻省Amherst學院曾經進行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當南瓜逐漸長大時,對這個鐵圈產生的壓力有多大。最初他們估計南瓜量大能夠承受500磅的壓力。 在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實驗到第二個月時,這個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它承受到2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必須對鐵圈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最后,整個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后瓜皮才產生破裂。 他們打開南瓜,發(fā)現(xiàn)它已經無法再食用,因為它的中間充滿了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為了吸收充足的養(yǎng)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長的鐵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個花園的土壤與資源。 由南瓜的成長想到人生,我們對于自己能夠變得多么堅強常常毫無概念!假如南瓜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那么人類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又能承受多少呢? 成功的目標
成功的目標,
不是巍峨冰山上的雪蓮,可望又不可及; 而是高掛樹枝上的櫻桃,一躍即可摘取。 假如你看到體重達8600公斤的大鯨魚躍出水面1.6米,并為你表演各種動作,我想你一定會發(fā)出驚嘆,將這視為奇跡。 而確實有這么一只創(chuàng)造奇跡的鯨魚。 這只鯨魚的訓練師向外界披露了訓練的奧秘:在開始時他們先把繩子放在水面下,使鯨魚不得不從繩子上方通過,鯨魚每次經過繩子上方就會得到獎勵,它們會得到魚吃,會有人拍拍它并和它玩,訓練師以此對這只鯨魚表示鼓勵。 當鯨魚從繩子上方通過的次數(shù)逐漸多于從下方經過的次數(shù)時,訓練師就會把繩子提高,只不過提高的速度必須很慢,不至于讓鯨魚因為過多的失敗而沮喪。 無疑是鼓勵的力量烘托著這只鯨魚飛躍過了這一可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高度。 對一只鯨魚如此,對于聰明的人類來說更是這樣,鼓勵、贊賞和肯定,會使一個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可事實上更多的人卻是與訓練師相反,起初就懷著期盼,定出相當?shù)母叨龋坏┻_不到目標,就弄得彼此大感失望。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上司對下屬的不滿和懲罰,教師對學生的嚴厲批評和叱責,望子成龍的父母對孩子的埋怨和訓斥…… 即使我們的期望值很高,可最好還是給手中的“繩子”定個合適的高度,看到對方的每一個進步,及時予以鼓勵和肯定,奠定心中的信心,而不要被失望、沮喪的情緒籠罩。 這道理也適用于我們自身。我們不妨把一個看似讓人生畏的高度分解成若干個“跳臺”,層層往上飛躍,每個進步都會使我們心里多些成就感,更激勵著我們往前沖刺,更有助于我們走向成功。 這只鯨魚的訓練師給了我們一把開啟自己或者他人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怕
世上沒有什么東西是可怕的,
怕的只是心中與生俱來的怕。 一個少年怕獨自走夜路。 父親問他:你怕什么? 少年答:怕黑。 父親問:黑為什么可怕? 少年答:像有鬼似的。 父親問:你見過鬼? 少年笑了:沒有。 父親問:那么,現(xiàn)在你敢獨自走夜路了嗎? 少年低頭:不敢。 父親問:還怕什么? 少年答:路邊有片墳地。 父親問:墳地里有什么聲音或鬼火之類的嗎? 少年答:有蟲叫,沒鬼火。 父親問:白天的蟲叫與夜里的蟲叫有何區(qū)別? 少年:…… 一名新兵怕跳低板墻。 連長問他:為什么不敢跳? 新兵答:怕栽倒。 連長問:你以前跳過嗎? 新兵答:沒有。 連長問:那么低板墻絆倒過你嗎? 新兵低頭:當然沒有。 連長問:那你怎么知道它會使你栽倒? 然后連長令新兵跳高,成績?yōu)?.7米。 連長又問新兵:你知道低板墻有多高? 新兵說:不知道。 連長說:1.5米。 一名失業(yè)青年近幾年在家埋頭寫作,發(fā)表了一千多塊“豆腐干”。 一天,父親指著一則招聘啟事說:某報社需要編輯,快去試試! 長期與社會缺少直接接觸的青年膽怯地說:我未必行。 父親問:為什么? 青年答:沒學歷。 父親問:或許你發(fā)表的作品能打動報社總編呢? 青年答:那么多大學畢業(yè)生應聘,咋會看上我呢? 父親問:你見過總編了? 青年答:沒有。 父親問:你了解過全部競爭對手了? 青年答:沒有。 父親問:那你究竟怕什么? 怕走夜路的少年后來獨自走了幾回,雖緊張,卻平安無事;怕跳低板墻的新兵后來終于咬牙跳了一次,并且以后再也沒有猶豫過;怕應聘的青年后來背著一袋報刊去見總編,居然被破格錄用。 他們就是今天的我呀! 我曾反復品味父親的問題:你究竟怕什么?我的回答是:怕我心中那個與生俱來的“怕”字。 心中的冰河 最溫暖的,
不來自遙遠的太陽灼照, 而來自地下的溶巖滾動; 使我們慘敗的, 不來自外界的冷酷, 而來自心中的冰點。 去年秋天,看著景物逐漸蕭條,特別去買了兩盆長青樹,放在窗前。 “能不能讓這兩棵樹,就在盆子里長?”我問花匠。 “可以!但是冬天一定要在地上挖個洞,把樹連盆一起埋進去,春天再挖出來。” 我沒有照他的意思做,覺得太沒道理了。心想:“我只要按時澆水,又有什么問題?” 只是,冬天沒過完,我的樹已經被冰雪凍死。 想了許久,我終于明白了。 長在北國的樹木,之所以能熬過冬寒,不單因為冬天還有微微的陽光,更由于大地可以供給它們不斷的暖意。 花匠教我把花種下去,就是為了接受“大地暖意”的保護。 北極雖冷,在冰山下的水里,魚兒照樣游動;南極雖冷,但在大地深處,仍然有火山的溶巖滾動。 我們總以為世界的溫暖全來自陽光,實際腳下的大地,更有著令人驚異的熱力。 我們常以為外來的幫助最重要,實際發(fā)自心深處的力量,才是我們熬過冰雪、獲得重生的力量。 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鉆出冰雪綻放。 人情不暖,內心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 真實的上帝 被別人擊倒,可仍然是英雄;
被自己擊倒,才真正是懦夫; 真實的上帝,永遠是你自己。 他曾經是這樣一個人:10歲的時候他迷上了畫畫,對那些五顏六色的涂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發(fā)誓這輩子一定要成為一個畫家。為此,他付出了整整10年的不懈努力。 到20歲時,美術界的一位老前輩非常委婉且態(tài)度明朗地告訴他:你可以在其他的道路上走得更為暢通一些,而絕不是在美術上。 這句話就像一聲炸雷一樣將他孕育了10年之久的自信和堅持陡然摧毀了。 “我難道真的不是一塊當畫家的料?”他這樣問自己,然后他流著眼淚燒盡了自己10多年所有的畫稿,棄畫從商。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什么都干過:賣水果、擺地攤,甚至還在馬路旁修過單車……但是無論干什么,他都對自己的職業(yè)注入了希望,并全心全意地為此付出了勤勞和堅持,當然還有睿智。 幾十年過去了,他終于成為一位擁有數(shù)百萬資產的企業(yè)家。 有一次,他的一位兒時的朋友突然對他說了一句話:“我真的很佩服你對待一件事物的堅持和執(zhí)著,我敢肯定,無論你干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干得很好,都可以成功,我相信。” 他再一次被一句話深深地震撼了。 不久,他拿起了久違的畫筆。 幾年后,他的一幅作品被美國一位收藏家看中,并以高價買走。 有一次,這位畫家對我說:“年輕人,相信自己能干成任何一件事,千萬不要讓別人的一句話就否定你,哪怕那個人是上帝!” 砍下偉人的腦袋
偉人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你在跪著。 砍下偉人的腦袋, 你就與他一樣高。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小時候家里很窮。 有一天,他放學回家時經過一個工地,看到一個穿著華麗、像老板模樣的人在那兒指揮。 “請問你們在蓋什么?”他走上前去問那位老板模樣的人。 “要蓋個摩天大樓,給我的百貨公司和其他公司使用。”那人說道。 “我長大后要怎樣才能像你這樣?”卡內基以羨慕的口吻說道。 “第一要勤奮工作……” “這我早知道了,老生常談,那第二呢?” “買件紅衣服穿!” 聰明的卡內基滿臉狐疑:“這……這和成功有關? “有啊!”那人順手指了指前面的工人說道,“你看他們都是我手下,但都穿清一色的藍衣服,所以我一個也不認識……” 說完他又特別指向其中一位工人:“但你看那個穿紅襯衫的工人,我長時間注意到他,他的身手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我認識他,所以過幾天我要請他做我的副手。” 成功并非你想成功就可以達到,還要有迥異于常人的智慧和思想才行。 兩種結局 苦難是上天的恩賜, 幸福是上天的懲罰。 所以才有了困頓而有成, 幸福而平庸的高下分野。 一個老農種了兩片莊稼地,一片在東南,一片在西北,相距甚遠。 這一年,幼苗剛長成,恰逢扎根期,東南一片有雨,而西北一片則滴雨未見。扎根期過去之后,東南與西北的氣候相同,有許多人認為東南片的莊稼一定優(yōu)質高產,因為它的幼苗期環(huán)境優(yōu)越。 但事實恰恰相反,到年底西北片的莊稼畝產1000斤,而東南片的莊稼畝產才800斤。 有許多人不解,就找老農去詢問,老農聽后哈哈一笑說:“道理很簡單。西北片的莊稼幼時少雨,看似不利,但因為少雨,莊稼為了生存,就把根扎得很深且很牢。到后來,在相同的條件下,根扎得深的莊稼,就能汲取到更多更豐富的營養(yǎng),也難怪它們會優(yōu)質高產。” 老農的話很平談,但含義何其深刻。 由此,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許多偉人幼年困頓,卻終有所成;而不少幼年幸福的人,卻一生平庸。 原來,苦難有時并不是不幸,而恰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正是這些苦難,促使我們不斷挖掘生命潛能,主動汲取人類的智慧,豐富自己,博大心胸,將生命的根扎得很深也很牢,為日后的脫穎而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那些從小就際遇頗佳的人,由于整天的生活過于舒適,難免消沉了意志,喪失了斗志,空耗了時光,浪費了精力,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成。 一滴與一生 常使人達不到目標的, 往往不是高山的阻隔, 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日本明治初期,京都曹源寺有一位高僧,名叫儀山。 有一天,儀山大師準備洗澡,他發(fā)現(xiàn)浴池里面的水燒得太燙,就喚來一個剛來不久的小和尚,吩咐說:“水大燙了,提一些冷水加進去。” 附近就有一只水桶,小和尚提起來后發(fā)現(xiàn)桶底還有一點水,便隨手把水倒掉了。 “你干什么?”儀山大師厲聲喝道。 那個小和尚被儀山大師的聲音嚇壞了,他愣在那里想了一會兒,不明白儀山大師為什么突然大發(fā)雷霆,便沒有回答。 當小和尚打算去提水時,儀山大師又大喝了一聲:“你把水倒到哪里了?” 小和尚懵懵懂懂地答道:“我把它倒在院子里了。” “真蠢!一滴水也是珍貴無比的,豈可浪費?你為什么不用它澆樹?” 雖然小和尚一連挨了兩次訓,但心里卻充滿了悟道的欣喜。他認識到:原來,一滴水也有它的珍貴意義。 有的時候,一件小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此,這個小和尚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滴水”。 后來,這位“滴水”在儀山大師的教誨和熏陶下,終于成為在日本佛教界與儀山大師齊名的高僧。 晚年時,“滴水”大師寫了這樣一句話:“曹源一滴七十余年,受用無盡蓋地蓋天。” 修煉品德要從小事做起,經營財富也要從小事做起。 聰明與智慧
聰明不是智慧, 智慧一定聰明。 還在鄉(xiāng)下時,第一次扛著生產隊發(fā)的大鋤頭到田里去除草。 原以為挺簡單的活兒,干起來才知道稍不小心鋤頭就打偏、翻轉,屢屢傷及秧苗。 只幾個小時,我就累得滿頭大汗疲憊不堪,手磨起了串串水泡,進度也大大地落在其他人后面。 休息時,一位老伯發(fā)現(xiàn)了我手上的血跡,就拿過我的鋤頭看了看,又試了試,然后說:“小伙子,什么家什都得有個好‘把桿’才行。” 他和我交換了工具,我再干起來果然非常順手、輕松,進度也明些加快。 收工的時候我給老伯還鋤頭,他說:“等我先給你換個好‘把桿’吧。” 老伯做“把桿”的時候我去看了,才知道沒有天生的好“把桿”,需要選材,去毛杈,對彎曲的部分用火烤之后,還要用重組合適的石頭矯壓一段時間使其挺直,待晾干后再擦磨掉毛刺。到這時“把桿”才算基本合格了。 返城以后,我十分痛惜那些蹉跎過去的寶貴年華,為此抓緊一切時間拼命學習文化知識,但忽視了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完善,因此與許多好的東西失之交臂,工作生活中也平添了許多不必要的阻力。 環(huán)視周圍的人們,我發(fā)現(xiàn)亦不乏聰明有才智的能人,但不少人有著這樣那樣的毛?。河械恼扒邦櫤?,有的恃才傲物,有的魯莽急躁,有的自私自利;更有甚者性格扭曲,兩面三刀,陰險毒辣。最可怕的是許多人往往缺乏自知,人生之路也就可想而知了。 幸虧我對自己的問題發(fā)現(xiàn)得早,反觀自省的同時,每每想到苦難歲月里的那把鋤頭那根“把桿”,深深體悟到:鋤頭好比人的能力,固然要鋒要利,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把桿”,它們也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有時甚至還會傷人或自傷。 我想告訴那些抱怨懷才不遇、伯樂難尋、人心不古的人,還是趕快為自己尋找—個好“把桿”吧,那就是:不澀不滑少毛刺、粗細適中有柔感的性格;質地結實沒裂傷、筆直勻稱帶韌性的人品。 失敗者的通病
高不成旱田,低不成水田; 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 這就是所有失敗者的通病。 在農業(yè)機械未廣泛使用之前,鄉(xiāng)下人飼養(yǎng)大牲畜極為普遍。這些大牲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騾子和馬。這是富人家里才養(yǎng)得起的一類,它們不但要拉車犁田,還要頻頻出現(xiàn)在各種禮儀場合,拉轎車當坐騎,因此不光要有力氣,還要身架好,毛色好,脾氣好。當然,主人對它們也比對別的牲畜高看一眼,草好,料好。這些都不是一般小戶、中戶能辦得到的,沒有相當財力是養(yǎng)不起這樣的牲口的。“高頭大馬”、“大騾子大馬”,是富家的標志。 第二層是牛。牛的力氣大,拉犁耕田是它的強項,但是牛也有明顯的缺點:一是行動慢,用之于運輸則拖拖拉拉;二是食量大,雖不求精,食草的數(shù)量卻驚人,夏秋青草多時還能夠對付,越冬的料草,有時實難籌措。因此,在不缺飼草的山區(qū)才好養(yǎng)牛。 第三層是毛驢。毛驢力氣單薄,但是它吃得少也不求精。尤其可愛的是它能干多種活,拉車(小大車)、拉犁(要兩頭驢子拉雙套)、拉磨、馱著女主人走娘家,無所不能。而且,身價不高,一般農戶都買得起。正因為這樣,毛驢在鄉(xiāng)間隨處可見。 一個有噘嘴毛病的騾子就成了問題,因為噘嘴,在講體面的富人那里一定不能入選,在平民這邊,又因為它要好草好料,算來算去養(yǎng)不起它。兩邊不取,在市場上只好減價,降到一頭驢的價錢;不行,再降,比驢價還低,仍然不好出手。 這情景比之于人,是說有些有點本事的人,自視太高,長了許多窮酸毛病,沒人肯用,反誤了自家的前程。 這真是一句值得深思的話。若無大本事,不如就當一頭老實的毛驢。若本事不大,硬要充大騾子大馬,很容易造成噘嘴的形象,細數(shù)一數(shù),掉在這種泥沼里的人也并非少數(shù)。 每天多一小時 九十九度, 不是開水。 1度之差, 天壤之別。 美國的“蓋洛普民意測驗所”曾對100位多才多藝的社會名流的成功經歷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也是簡單至極的結論:這些成功者只不過每天比別人多工作了一個小時。 他們發(fā)現(xiàn)在二戰(zhàn)期間,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精力十分旺盛,許多人認為總統(tǒng)是休息得好,還有人認為他食用了營養(yǎng)品,但調查結果卻是: 總統(tǒng)每天多花一個小時的時間,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擺弄郵票。 總統(tǒng)出來的時候,就會一改心情郁悶、疲憊不堪的樣子,變得精神抖擻起來。 世界織布業(yè)巨頭威爾福萊?康日理萬機,但在中年以后,卻成了一位出色的油畫家。 他每天早起一個小時,一直畫到吃早餐。畫畫讓他養(yǎng)成了早起的習慣,身體也變得健康起來。 10多年后,他創(chuàng)作的油畫有幾百幅被人高價買走收藏,他把所得到的錢全部用做獎學金,專門供給那些攻讀藝術的學生。 總統(tǒng)、企業(yè)家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繁忙的人,但是,他們每天多花一小時卻造就了輝煌??磥恚晒褪】梢赃@樣區(qū)分:我有/沒有時間。 窮是極地 窮不過三代,窮極則變。 窮與困相連,窮困潦倒。 很小時就聽過這樣的話,人不怕窮,就怕沒氣象。 窮,作為一種財產的擁有,是最下一等的。多有者為富,少有者為貧,至無有者為窮。什么都沒有,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家無隔夜糧,一條褲子五人穿,家徒四壁,窮得丁當響。 窮和困字連在一起就走不出去了。 窮,實在可泣,可憐,可嘆。鳥窮啄,獸窮攫,窮字讓人想到乞兒,想到匪,想到賊,想到骯臟,想到讓人看不起,想到食不果腹,赤身裸體,想到窮光蛋。 但是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也窮,窮而不起,窮而不奮,窮得沒志氣,窮得沒本事,窮得奸邪生。 有個富人和窮人的故事是這樣說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車時,都見一個窮已至極的要飯人,提著個破罐子守在路邊。那富人開始不屑,理也不理,鄰人都說這富人不慈善。 富人說我這樣恰是慈善,他站在這要飯越是要得著,越不想去致富,因為他還活得下去,富招兒都是被窮逼出來的。 鄰人搖頭,說富人站著說話腰不疼,窮人沒路,有了路自會去謀生。 富人說咱試試看。 第二天,富人下車,走到要飯的跟前,給他3張大票,說:我最初就是300元錢做小買賣起家的,現(xiàn)在同樣給你這么些錢,你自己去謀生,干點什么吧,別在這里要了。 那窮人見錢眼開,滿口應諾,感謝得不行,接了錢后就走了,從此十月沒見。 鄰人正以為富人這錢給對了時,那窮人把錢花完又回來了,還是站在原來的位置,伸出乞討的手。 富人的車開過,從此再也不理這個窮人。 窮就怕不爭氣,甘窮,認窮,哭窮,受窮。 家居附近的市場上,十幾年前最早出來賣大餅的大娘,用一個舊的小孩推車,推著家里的煤球爐子出來,不好意思地低著頭,烙兩張家常餅賣。 她的丈夫和已經不小的兒女就躲在遠處看著,等大娘把兩張餅賣出去,才上前,趕緊低著頭幫著把爐子、小車弄走,做個小買賣,一家子丟了人似的。 后來,大娘的餅賣出人緣來了,面和得越來越大,餅烙得越來越多,這時家里才正式有人出來站在一邊幫忙。 現(xiàn)在大娘的餅在市場上已經成了陣勢,有了名聲,租了鋪面,開了四五個爐眼,雇了七八個小工,一天到晚不間斷地烙,家人大大小小全出來在餅攤前忙活,買賣紅火得吆喝聲不斷,在那市場上成為出來最早做得最大的一家,眼看著富起來。 如若一開始沒有大娘出面,都害怕丟臉,能有后來紅紅火火的一切嗎? 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干點什么,都比撐著受著不干強。一個人如此,一家買賣如此,一個企業(yè)也如此。猶太人有一句話:踏實為別人做事,就是財富的種子。 世界上的富翁都是從窮人中走出來的,比利時巨賈有從擦皮鞋做起的,美國富翁有拾大糞起步的,中國上《福布斯》富豪榜的人最開始大多是窮人。 窮是極地,極地出奇才,未來世界能干的人都在窮人里。 不怕窮,不拒絕窮。窮在漢字里的含意比富字多,窮是窮,窮是極;窮是竭盡的竭,不盡的盡,空間的空,穹廬的穹,可至無限大;窮是徹底,是全部,是調動,是集結,窮還是傾身的傾,傾心的傾,傾力的傾。繁體字的“空”,“穴字頭下一個躬身以行的”躬。世人能躬身,天下還有什么不能為。 一個現(xiàn)今寫書的北大教授說:我惟一稱得起財富的就是小時家里窮,那種窮是居住在城市的人沒法想象的,現(xiàn)在想起來都渾身打顫,然而這窮造就了我,干什么都要出人頭地。 窮是極地,極地起大鵬。富不過三代,是因為條件太好了,造就不了人。 有甘于窮的,那就是那些為了成大業(yè)、做偉事,窮不忘道,窮且益堅,不墜青云志的人。墨子窮,出身賤人;劉勰窮,不能婚娶。正因此,“窮而思達,卑而應高”,才有后世讀不盡的《尚賢》、《兼愛》、《文心雕龍》問世。李白窮,白居易說他“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杜甫窮,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空腹有詩衣有結”的蘇軾更窮,即使這樣也“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為終日營營恥。正是自古詩人多窮士,所以才有“詩窮而后工”一說。 窮則通,通則久;窮則變,變則行。豈止詩人,真正的大藝術家、大科學家都是自甘貧苦士、不為米折腰的人。 人受點窮,特別小時候生活,拮據沒什么不好,幼時苦日子能激勵人一生奮進。 世上的財產永遠不會絕對平均,有富就有窮,說富人完全是窮人養(yǎng)的不對,但是世上出一個富者,就會窮幾十個人,卻是在轍。 社會不知什么時候,興起了看不起窮人之風,其實世界的未來不是富者的天下,每一代最先圖變的都是窮人。 哀莫大于心死,窮莫大于心窮。 心窮透了,誰也沒辦法救你。 生命的輝煌 沒有威懾就沒有緩和, 沒有競爭就沒有輝煌。 一次到農村走親戚,閑來無事的時候,就想隨意到村外轉轉。 鄉(xiāng)下的天空,寧靜里透著明快的色調。燦爛的陽光,閑散悠然的微風,以及空氣里彌漫的枯草的香味,無不使人的心靈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陶醉。 我漫步到村外的原野上,沿著一條田間的小路,向一片映入我眼簾里的竹林走去。在這冬日的原野上,竹林那泛綠流翠的景色,顯得格外的惹人心動…… 來到竹林邊,卻見林里有一個中年漢子正賣勁地砍著竹子。 我悄悄地走到離他不遠處,看著他干活,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他砍竹子的時候,把許多看來都是最大的竹子留下來,我心中好生奇怪,就止不住上前問道:“哎,老鄉(xiāng)!你既然砍竹子,為什么卻把這些最大的留下來,是不是把這些高大的日后留做自家用呢?” 中年漢子停下了手中的活計,抹了一把汗笑了笑說:“哪里,這留下的都是架子竹。” 這可是我第一次聽說的新鮮詞,就問道:“什么是架子竹?” 他解釋說:“架子竹就是架著新竹子成長的老竹子。到了該砍竹子的時候,園里的竹子是不能砍完的,要留下一些最大最好的竹子,等春天來了,新發(fā)的竹子是不愿生長在這些竹子之下的,它們將直沖著向上長,甚至會長得超過這些竹,然后盡情地展開自己的枝葉,吸取陽光雨露和地下的營養(yǎng)。 “而在那些新發(fā)的竹子還很脆弱的時候,架子竹又為它們擋住了風雨,架著它們不至于倒下。兩年后,在這些新長起來的竹子中,將有許多又成為這園中的最高最大的竹子,它們又獎成為新的架子竹。這樣才能保證園里的竹子一代比一代好,一茬比一茬更充滿活力和生機,也才能最終防止竹的退化。” 說到這里,他把我領到園外的一片毛毛細竹的旁邊說:“你看,這片竹子就是因為沒有架子竹,鉆出地面來誰也不往高處長,并且還一棵棵都長得像牛毛般的透細,一點用處都沒有。缺少了架子竹,竹林就等于缺少了靈魂,新生的竹子就缺少了攀援向上的動力??!” 老鄉(xiāng)的話說得真好!他哪里是在談竹林,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堂最生動、最形象的哲學課,他使我最真切地感悟到了:架子竹,架起的分明是生命的輝煌??! 絕望與希望
掉進萬丈深淵后, 自嘆自憐的是絕望, 仰望星空的是希望。 在1974年寒冷的冬季,一位作家被宣判最高刑期20年,罪名是反“旗手”江青。 在大墻之下,知識分子的政治犯中,有的經受不住勞動的重負,有的忍受不了生活的羞辱,有的承擔不下家庭的斷裂,有的控制不住精神的崩潰,往往會喪失了生活的力量,走上自絕之路。 有一個捕前是工程師的犯人,多次企圖自殺未能實現(xiàn)。作家知道了這些情況,去勸阻他。 但怎樣才能使這個心如死灰的人恢復生的愿望呢?作家終于找到了一個和他攀談的機會,下面是他們的一段對話: “你今年多大歲數(shù)了?”作家問。 “37。”他答。 “我——57了,”作家說,“你判了多少年刑期?” “15年。”他答。 “我——判20年刑期。”作家說,并繼續(xù)問:“你被捕前是干什么的?” “工程師。”他答。 “我——是大學教授。” 作家注意他有些驚訝,便接著明知故問: “你讀了幾年書?” 他看著作家,答:“大學畢業(yè)。” “很好。”我停了一下,看著他的眼睛,溫和地說:“那么就是說,你讀了16年的書: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4年,共16年。”接著,作家非常嚴厲地說道: “現(xiàn)在,請你看看我,想想我,請你看看你,想想你!你心中的書,你讀過的16年的書,你讀過16年書中的知識,都真的被狗吃掉了嗎?你想自殺,你不覺得羞恥嗎?” 說完,作家掉頭而去,不再理睬他。 可是,作家沒有走幾步,便聽到了他哭出聲來。作家心中一塊懸石落地,他相信他不會再去自殺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啊! 果然,就是這一次談話后,他放棄了自殺之念。作家又找到了一個和他談話的機會,這一次比較輕松了。作家問他:“你怎么這樣愚蠢呢?你為什么一再想到要自殺呢?” 他有點赧然地說:“我當時想自殺,還不完全是我忍受不了這里的一切,還主要因為我的愛人向我提出了離婚,我想不通!” 作家一聽,立刻向他表示祝賀:“這可是好事,可喜可賀。” “怎么是好事,有什么可賀的? 作家說:“你為什么沒有想到,今天在我們的處境下,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親人,我們惟—能夠做出的貢獻,惟一能夠提供的幫助,就是提出離婚。你為什么沒有想到,在社會上,‘反革命家屬’的壓力是多么可怕,你為什么不幫助他們解脫這個可怕的壓力?你還能為你的親人做些什么呢?”他似乎沒有想到這點,想說什么,作家攔住他,接著說下去: “在我被判處20年刑期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寫信給我的妻子,提出離婚要求,我要做我在目前情況下惟一能做的事情,以解脫他們可怕的壓力。 “我的妻子在接到我的信后,立刻攜帶著3個兒女趕到這里。當我走進接見室里,看到我的妻子坐在那里,子女站在旁邊。當我也坐下后,我的妻子拿出了那封我要求離婚的信,放在我的面前。然后對子女說:‘現(xiàn)在你們都跪下,要求你們的爸爸把這封信收回去!’我的3個兒女都泣不成聲地跪下了。我的妻子不再說話,她沉默地坐在那里,等著我。 “我看著我的妻子,看著跪在面前的兒女,我沒有說話,從桌上拿起了那封信,當著妻子和子女們的面,把它一撕兩片,拋擲在地。我們誰也沒有哀求,沒有解釋,也沒有安慰。因為,在那一刻,在我們之間,甚至連一個字都是多余的! “只是在這時,我的妻子才淚如泉涌地握住了我的手,這是一雙被苦難磨搓得非常粗糙的手,但卻是一雙充滿犧牲感情的手。我握住它,我們都不說話,一股暖流從我心底升起。會見的時限到了,我站起來,只說了這次會見惟一的一句話:‘那么,讓我們都堅持下去吧,記住,永不絕望!’” 聽完作家這段敘述后,那個工程師淚水模糊了。 改變生命 人不能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 但可以改變自己生命的高度。 那年的七月對我來說極其黯然,我的心在沮喪中浸泡了很長一段日子,幸運的是母親沒有露出一點傷感的情緒,父親也沒有流露一個責備的眼神。 夏收不久,有一天父親突然說,要把咱家那幾間茅草屋翻蓋成黑瓦屋。茅草掀下來后,才發(fā)覺有好幾根檁子已經朽爛,不中用了。 于是父親連續(xù)幾天早出晚歸,終于跑來了幾棵林木指標,但要到五里外的林場去砍伐。 砍樹的那天,我和父親起了一個大早,走了好一陣,才到林場。辦完了有關手續(xù)后,就開始爬山,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山頭,我隨父親終于登上了峰頂。 看著南坡上那一片片高高矗立的杉木林,我不知道父親為何一定要舍近求遠,那筆直的杉樹難道不是最好的檁材嗎?在我心中犯嘀咕的時候,父親已經走下北坡,于是我趕緊跟著。 讓我大失所望的是北坡是清一色的雜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彎彎曲曲,方正、勻稱的幾乎沒有。在那片雜樹林中繞了幾圈,父親終于選定了幾棵松樹。 樹放倒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有點不對勁:這些松樹沒有一棵是規(guī)則的! 我向父親提出異議,父親卻頭也不抬地說:“我要的就是這樣的檁材!” 當時我的心里別提有多別扭,我是氣鼓鼓地和父親一道把這些不規(guī)則的木材抬下山來的。 回家的路上父親告訴我,這些樹看起來不順眼,但卻經久耐用。我說我不明白。 父親說:“北坡的樹北風吹霜雪凍,生長慢材質好,不好看但實用。”父親敲著樹干說:“你聽這響聲實實的,結實著呢;你再看這樹皮,薄薄的,不知它經受了多少風風雨雨,吃了多少苦頭呢!” 聽父親這么一說,我有些明白了。再看看父親的表情,好像也沒有智者哲人的深沉,更沒有尊者圣者的誨人不倦。 也許父親完全是就事說事,并無什么微言大義,但我卻自然而然地生發(fā)了一些感觸:人生大概也就如同山中的樹,生于南坡,陽光充足,土壤肥沃,可謂順境;生于北坡,風雪交加,土壤貧瘠,可稱逆境。幸與不幸,雖有天壤之別,但材與不材,取或舍,用與棄,在慧眼識材者的心中境遇迥異,委實耐人尋味。 生而為樹,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生而為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背景。但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存或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邏輯總是反復地昭示著我們: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的錘煉——樹因此而用,人因此而才! 感謝北坡樹,我的心因它而豁朗!感謝父親,我的路因他而寬闊! 窗外的世界最精彩
身陷人生的囚室, 窗外的藍天比灰色的高墻更亮麗, 空中的小鳥比眼前的鐵網更生動。 比爾大學畢業(yè)后,應征入伍,被派遣到英國海軍第七陸戰(zhàn)隊第五特遣隊。 就在比爾興沖沖地前去報到一周后,還沒等他充分欣賞和享受加州迷人的海灘、和煦的陽光,他所在的部隊便奉命開赴沙漠地區(qū),進行野外生存訓練。 對比爾來說,這次訓練既令他興奮又令他緊張。興奮的是可以領略沙漠美麗的風光,緊張的是他不知道即將開始的生活是什么樣。 然而,初見廣袤沙漠的喜悅和興奮,也就在他的內心停留了那么兩三天,便被嚴酷的生存訓練課所吞噬。 比爾躺在自己挖的沙窩里,一分一秒地忍受著耐力訓練給他帶來的孤寂與焦躁。他想找個人聊一聊,可他離最近的列兵約翰也有30米遠,他們無法交談;他想睡一會兒,可又怕毒蛇和沙暴的突然襲擊,他感覺眼前漫天的黃沙仿佛是一臺榨油機,正一點一點將他內心的那份堅強與自信榨干。 然而,這一切只是他們這次訓練的開始。 就在他來到沙漠的第15天后,他給他的父親——一位陸軍將軍寫了封信,希望父親能利用他在軍界的關系將他調離特遣隊。 之后,等待便成了他每日軍營生活中惟一的希望。 一周后,他接到了父親的來信,父親在信中只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在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間狹窄的囚室里關著兩個人,他們惟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見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倆都要輪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個人總愛看窗外的天空,看藍色天空中的小鳥自由地翱翔。另一個人卻總是關注高墻和鐵絲網;前者的內心豁達而高遠,后者的心里卻充滿了焦躁與恐懼。 半年后,后者因憂郁死在獄中;前者卻堅強地活了下來,直到獲救。 同樣的環(huán)境為什么孕育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還有什么事情比一個人每天努力地活下去更了不起呢?還有什么能夠比一個人每天早上醒來,看見早上的陽光、藍天,更令人愉快呢?如此一想,比爾的心窗亮了。 接下來的訓練中比爾的內心仿佛又充滿了活力,他沒有辜負父親的用心,并在那次艱苦的訓練中,因表現(xiàn)出色而獲得嘉獎。 人生中,確實會有許多問題困擾著你,不同的是,同樣的困境中,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成功了。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問題就在于有人只希望脫離苦海,有人卻希望獲得應付問題的力量。 負重才不會跌倒 根淺的小樹易被暴風刮倒, 人只有負重時才不會跌倒。 一艘貨輪卸貨后返航,在浩淼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風暴。 老船長果斷下令:“打開所有貨艙,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們擔憂:“險上加險,不是自找死路嗎?” 船長鎮(zhèn)定地說:“大家見過根深干粗的樹被暴風刮倒過嗎?被刮倒的是沒有根基的小樹。” 水手們半信半疑地照著做了。雖然暴風巨浪依舊那么猛烈,但隨著貨艙里的水越來越高,貨輪漸漸地平衡了。 船長告訴那些松了一口氣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風打翻的,如果裝滿水負重了,風是吹不倒的。在船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時候,空船時,才是最危險的時候。” 人何嘗不是呢? 那些胸懷大志的人,沉重的責任感時刻壓在心頭,砥礪著人生的堅穩(wěn)腳步,從歲月和歷史的風雨中堅定地走了出來。而那些得過且過的空耗時光的人,像一個沒有盛水的空水桶,往往一場人生的風雨便把他們徹底地打翻了。 給我們自己加滿“水”,使我們負重,這樣才不會跌倒。 盲人手中的鏡子 什么是信念? 盲人手中鏡。 一位朋友年近而立,正值人生巔峰時卻被查出患了白血病。無邊無際的絕望一下子籠罩了他的心。在一個沉醉的夜晚,他差一點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是一個深秋的午后,朋友從醫(yī)院進出來后一個人在街上游蕩。忽然,一陣略帶嘶啞又異常豪邁的歌聲吸引了他:天橋下,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正手拉一把破舊的二胡,向著寥落的人流動情地自彈自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懷中竟掛著一面鏡子! “鏡子是你的嗎?”趁盲人一曲唱罷歇息時,朋友不解地問。 “當然嘍,自我離家那天起我就一直把它帶在身上。知道嗎?我有兩件寶,一件是二胡,另一件就是這面鏡子。” “可這面鏡子對你毫無意義呀?”朋友迫不及待地問。 盲人面色凝重地說:“我希望有一天出現(xiàn)奇跡,能用這面鏡子看見自己的臉,因此我一直帶著它。” 朋友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個盲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而我……朋友突然徹梧了,也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盡管每次化療,都會給他帶來死去活來的痛楚,但從那以后他再沒有逃脫過。病情穩(wěn)定時,他繼續(xù)筆耕不輟地寫歌,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自己未來的夢想。 他意味深長地說:由從與盲人邂逅的那天起,我也擁有了人生彌足珍貴的兩件寶,一是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另一個便是屹立不倒的信念?,F(xiàn)在上帝正在與我玩一場生死游戲,而這場游戲的殘酷性在于,上帝打算拉我進入天堂,我則要與上帝賭一回,在天堂唱一首歌再回來…… 西門子與棍子 令人景仰畏懼的偉人, 手中比別人多根棍子。 一位8歲的小女孩去教士家學刺繡,每當她走到教士家門口時,便會有一只兇猛的雄鵝朝她撲來,好幾次還啄了她。 女孩嚇得號啕大哭,再不肯去學刺繡。她的母親千方百計地勸她,但她說如果沒有人給她做伴,她是再不肯去學的。 女孩的父親于是找了根長長的棍子交給他5歲的兒子,對他說:“希望你的膽子比姐姐大。”并告訴他如果雄鵝來了,你盡管大膽向它走去,然后用棍子狠狠打它,它就會跑掉了。 小男孩跟著姐姐來到教士家,剛推開院門,那只兇猛的雄鵝便高高地伸著頸項,發(fā)出可怕的叫聲向他們沖過來,男孩的姐姐尖叫著轉身就跑。 小男孩也想跟著姐姐跑,但他想起了父親的話,于是閉上眼,顫抖地伸出手中的棍子在周圍一通亂打,雄鵝終于害怕起來,大叫著回到一群鵝中間去了。 這個小男孩后來成為德國著名的電器發(fā)明家,他的名字叫西門子。 他在七十多年后的《西門子自傳》中說:“因為童年的一點啟示,而使我終生受用,不知不覺地給了我無數(shù)次的鼓勵:遇到切身危險不要回避,要大膽迎上去,加以痛擊。” 從零到一百萬 把“0”變成“1000000”, 只需在后面再加五個“0”, “一”轉念是前面的“1”。 有一位農民,靠幾畝薄田過著單調又貧困的生活,這幾乎是這個偏僻鄉(xiāng)村里的人們惟一的選擇。 他也曾夢想著到外面去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但當他扛著鋪蓋到城里過了一段打工生涯后,現(xiàn)實破滅了他的夢想。他十分惆帳地回到了家鄉(xiāng)。 清明節(jié)的時候,他上山給祖先上墳。下山的時候,他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了一窩野雞蛋。一數(shù),共有12枚。 12枚野雞蛋如果把它煮熟,可以是一盤下酒菜,也可以填飽肚子。 閃念之間,他覺得這些野雞蛋對他有非比尋常的意義:他的夢想突然從這12枚野雞蛋上找到了開始的方向。 他把這些野雞蛋進行了孵化,結果有8只雛雞破殼而出。他又依靠其中的6只母雞連續(xù)繁殖,一年下來,野雞數(shù)量達到300多只。 這些野雞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商人竟然開出了2萬元的高價。 他沒有賣,并為此覺得欣喜萬分,這說明野雞有市場,他的判斷沒有錯。 于是,他從當?shù)氐墨C戶手中大量收購各種活野雞,對它們進行雜交和繁殖,飼養(yǎng)規(guī)模不斷擴大,野雞成了周邊地區(qū)的搶手貨,并且遠銷到香港、廣東、上海、北京等地,獲利100多萬元。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是江西省銅鼓縣的一位農民。 12只野雞蛋創(chuàng)造了100多萬元的財富,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在那個地區(qū),誰都可以擁有12只野雞蛋,但從這野雞蛋上看到夢想的人卻只有一個。 有知識的無知
五花八門的理念, 也可稱為“知識”, 也可叫做“知死”—— 滿腦知識的白癡。 蘆花雞總是丟蛋,母親急著四下里尋找。 大中午的時候,母親斜著身子往隔壁的李成家瞄,李成家的雞窩里有兩只雞臥著,樣子靜靜的,但就是沒有我們家的那只蘆花雞。母親說,這雞一定把蛋丟在別處了。 母親在牲口圈里轉了一圈,又上場院的草垛邊轉了轉。當母親折身回來的時候,手里就握著一個溫熱的蛋。 母親說,這雞丟蛋丟野了。 第二天,母親起了個大早,抓住那只蘆花雞,在它的后半身搗鼓了一陣子,以探知它今天是否有蛋,母親把這種方式叫“揣蛋”。母親說了聲“有”,就把雞放進了羊圈邊的柴草筐里,又扣上了一個半破的筐。 母親說,看你還能野到哪兒去。末了,母親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喊我,趕緊吃飯,別誤了上學。 過了兩天,母親在蘆花雞的肚子下放了一個雞蛋。那個半破的筐,被母親扔在了兔子的窩上。我說,不怕蘆花雞跑了?母親說,有引蛋,它就不跑了。 當時,我不懂。但這只雞說不跑就真的不跑了。 后來,母親再放進去的,只是兩半對接的蛋殼,也不用母親費事,蘆花雞下蛋的時候徑自就奔著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雞提前占了它的窩,蘆花雞安靜地在旁邊等了一會兒,直到那只雞咯嗒叫著把蛋下出來,它才探頭探腦地跳了上去。 再后來,母親干脆放進去一個半圓的土豆,那雞也照樣上去。那個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呆了一個夏天。秋天的時候,已經干癟得很小,又黑又蔫,但蘆花雞因為這個土豆,沒有再丟過一個蛋。 我當時想不明白,挺野的雞,怎么后來會乖乖地聽命于一個土豆呢? 許多年之后,我看到一些人頑固地堅守著人生中的一個目標,或者習慣地奔赴著一個早已失去意義的方向,才明白了生活也在重復著蘆花雞和土豆的故事。 看來,人的頭腦中也容易藏著一枚看不見的“引蛋”,在歲月中,它迅速地長成了一塊堅硬的石頭,擋住了我們的眼睛,蒙蔽了我們的心靈,從而牽制了人的進步。 |
|
來自: 空見殘荷滿 > 《做人做事系列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