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靈魂與肉體?靈魂與肉體的二元論是柏拉圖二元論世界的一部分。一個哲學家應該持有的原則是忽略肉體的欲望和歡樂,而把注意力轉移到精神上來。這種理論被后代人領悟為禁欲主義的修行方式,許多哲學家奉行不移,但這種理論也為一些野心之人為達到自我“心靈”快樂而傷害他人提供了依據。 柏拉圖的哲學核心為對立的二元世界,包括:實在與現實、理智與感覺、理念與摹本等。當然,靈魂與肉體也是二元論的一部分。二元論的世界中,無論是在存在還是在美方面,前者永遠大于后者。? 蘇格拉度作為二元論的“執(zhí)行者”,闡述了苦行修身的方式,認為,拋棄肉體就可能達到快樂極至。 “當肉體仍然存在的時候,靈魂就要受邪惡的浸染,心靈就無法得到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真理。同時,肉體也需要供養(yǎng),使得人類疲于奔命,有時候,還會出現生病的情況,這更是妨害我們的大敵。在許多方面,愛情、欲望、恐懼和疲憊滋擾著我們,使我們無法真正凝聚心神,心靈中充斥著暴亂和妄想,集中思考也成了泡影。肉體和肉體滋生的欲望是引起戰(zhàn)爭、政治斗爭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一切斗爭也是為了錢財,這是肉體所逼迫我們做的。因為這些無聊的事,所以我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哲學的研究中,特別是當我們稍有時間清理心緒的時候,肉體總是打斷我們的思路。現實告訴我們,想領會真理,就必須擺脫肉體的束縛,單單用靈魂去觀看事物。由此看來,我們只有在死后才能得到我們渴望得到的智慧,這是在肉體存在的時候得不到的……一個人,當他在活著的時候,只有一種方法才能與知識接近,除非他能夠盡量避免與肉體發(fā)生關系,不要沾染肉體的氣息,而且要始終保持著自己心靈的清凈,最終神會來解放我們。這樣我們才能擺脫肉體的浸染,保持純潔。”? 從上面看我們得知一個哲學家不能為肉體、欲望而生存,而是要把其壓抑到最低極限。愛情、欲望應被拋棄,而重點應強調心靈的升華和快樂。這里無疑是在暗示著個人需求與社會良心之間的沖突——柏拉圖承認許多享樂是好的,是有益于發(fā)展的,但應當學會判斷何者是有益的,何者是有害的,并加以適當的自制。三百年后,崇拜柏拉圖的普魯塔克在他的作品中記述了波斯王在戰(zhàn)時撤退只有黑面包和無花果果腹,并感慨“這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的故事,由此闡發(fā)自己對于食物和生活欲望的觀點——他擔心肉食會造成人體消化的過分負累,食用其他食物使身體平衡,這樣靈魂才會升華,而欲望也在此時保持清醒,這源于粗淡食物的刺激。? 后代學者將這一理論闡述成:禁欲主義修行,為知識放棄其他,甚至正常的物質生活。由此可見柏拉圖的哲學對西方文化,甚至日常生活的影響。培根、牛頓、笛卡爾、卡文迪等等都是這樣平日毫無生活察覺又癡迷于研究的狂人,這一定就是受到了柏拉圖的指引而做的。至于享樂,連蘇格拉底、柏拉圖都不曾一概拒絕,他們的觀點是只要不是耽于享樂就可以繼續(xù)求得心靈的清寧。柏拉圖的理論中有一條就是,只要不是肉體的快樂,心靈上的快樂都是德行的生活。這顯然是一個缺漏,因為超脫了肉體欲望之外,我們自身還存在著許多心靈的污濁點,例如權力欲、嫉妒、毀滅欲等等,這都可以帶來快樂。但給他人帶來的痛苦,可能遠遠超出于肉體的欲望帶來的痛苦。這就是說,柏拉圖實際上犯了一個錯誤,他隱示給了一些滿懷野心的人一條道路,這促使他們追求心靈的快樂——因為只要它是與肉體快樂無關的,就是高尚的。這使人想起了圣殿騎士團的舊事。他們大都是一些身著敝舊的窮教士,在占領了耶路撒冷之后,也沒有改變自己清苦的生活,繼續(xù)以極大的虔誠侍奉上帝,然而他們的殺戮卻是以浸泡在血池里為結果——為了享受狂熱虔誠帶來的快樂,他們不惜屠殺婦女和兒童作為求得精神超脫的途徑。彌爾頓《失樂園》中的撒旦說:“心靈是他們自己的天堂,在這片土地上,可以把天堂造成地獄,也可以把地獄造成天堂。”令人何等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