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藥食同源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像黃芪、當歸、人參、西洋參等原本在中藥店才能買到的藥材,在超市里已經(jīng)和八角、桂皮等調(diào)味料放在一起賣了。做菜或煲湯的時候放入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藥材,的確能夠加強食療的功效。在素食中,補氣的最佳食材當屬黃芪。經(jīng)常少量飲用黃芪大棗湯能夠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癥,此外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原料:生黃芪:15克、大棗:5枚 做法:將黃芪和大棗洗凈,放入砂鍋內(nèi),加兩碗清水,蓋上鍋蓋,先大火燒開,再轉(zhuǎn)小火煮半小時,棄渣喝湯,每周飲用2-3次。 提示: 1. 如果氣虛、氣短比較嚴重,可將生黃芪換成炙黃芪,補氣功效更強。 2. 黃芪性偏溫,補氣升陽,易于助火,所以有陰虛陽亢、熱毒亢盛、食積內(nèi)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陽熱亢盛。 以下關于黃芪的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 http://care./index.php?itemid=1259 【產(chǎn)地分布】主產(chǎn)山西、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吉林、甘肅、河北、陜西、遼寧等省亦產(chǎn)。野生或栽培。 【炮制方法】:黃芪:揀凈雜質(zhì),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者,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曬干。蜜炙黃芪:取黃芪片,加煉熟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變?yōu)辄S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黃芪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主治】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浮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nèi)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化學成分】膜莢黃芪:根含2’4’一二羥氧基異黃烷(2’4’-Dihydroxy-0,6-Dimethoxy- Isoflavane)、γ-氨基丁酸0.024~0.036%及微量葉酸。尚含毛蕊異黃酮(Calycosin)、芒柄花黃素(Formononetin)、新三萜環(huán)黃芪醇(Cycloastragenol)等。 蒙古黃芪:根含β-谷甾醇、D-β-天冬素(D-β-Asparagine)、黃芪多糖、胡蘿卜甙、r-氨基丁酸及多種氨基酸。尚含硒0.04~0.08ppm。 文章來源: 中國食療網(wǎng) 【用量用法】10~15g。補氣升陽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溫升補止汗,易于助火斂邪,故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亢、瘡癰毒盛者,均不宜用。 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的功效,臨床上可用它來主治許多病癥。1、治脾胃虛弱,癥見食少倦怠,氣虛血脫,崩漏,帶下,便函溏,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2、治表虛自汗、盜汗。3、用于氣血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4、適用于氣虛失運、水濕停聚引起援助體面目浮腫、小便不利。黃芪的作用很多,臨床用途也比較廣泛,腫瘤患者使用黃芪主要是利用了它的補氣脾生血、固表止汗與利水之功。放化療期間的患者,通常都伴有脾胃虛弱、納食不佳、疲乏倦?yún)?、血象下降,大量使用藥芪能有力扭轉(zhuǎn)這類癥狀。對于癌性發(fā)熱出汗或體虛自汗患者,藥方中也多加入黃芪,能固表止汗。胸水、腹水與心包各液病人,用黃芪能利尿退腫。 使用黃芪時,需注意黃芪有生黃芪、灸黃芪之分。灸黃芪區(qū)用于補中益氣升陽,而利水、因表、托毒生肌多生用。因本藥性偏溫,補氣升陽,易于助火,所以有陰虛陽亢、熱毒亢盛、食積內(nèi)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陽熱亢盛。黃芪用量可大至30-60g,但需注意不要太過量,否則會致胸悶。 黃芪臨床應用范圍甚廣,其味甘,性微溫。金元醫(yī)家張元素總結(jié)黃芪之功用有五,曰: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nèi)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本呂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等多項功效。臨證常用于治療以下一些病癥: 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見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癥??膳淙藚ⅰⅫh參、白術、炙甘草、升麻、柴胡等藥同用,補中益氣湯為其代表方。表虛自汗。經(jīng)常汗出不止,動則尤甚,是為自汗,多見于陽虛、氣虛,外感表虛之證亦常見之。多與白術、防風及其它收斂止汗藥如浮小麥、牡蠣、麻黃根等配伍使用,方如玉屏風散。 氣血不足,以至于瘡瘍內(nèi)陷,膿成不潰,或潰后久不收口。黃芪有“瘡家圣藥”之稱,對于上述病癥,用之可托毒外出,促使瘡瘍盡早愈合,方如托里十補散。 水腫、腳氣。黃芪有利水退腫之功,若是氣虛水腫之證則更為適宜,常配白術、茯苓、防已等利水滲濕藥同用,方如防已黃芪湯。 中風偏癱,半身不遂,證屬氣虛推動無力,而致血行不暢,瘀阻絡脈者??芍赜命S芪為主藥,再加紅花、桃紅、當歸、川芎、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可收益氣祛瘀,通經(jīng)活絡之效,方如補陽還五湯。 此外,本品用治消渴之癥亦頗有效,常合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養(yǎng)陰生津之品服用,方如玉液湯?,F(xiàn)時中藥房一般備有生黃芪與炙黃芪,后者多以蜜炙。舉凡固表止汗、利水退腫、托瘡生肌、活血通絡多用生品;而益氣升陽則以選用炙黃芪為佳。 黃芪,早見于《本經(jīng)》,具有補中、益氣、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之功。其作用多表現(xiàn)為對機體的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1 對血壓的調(diào)節(jié)、2 對體溫的調(diào)節(jié)3 對汗液、尿液的調(diào)節(jié)4對大便的調(diào)節(jié)5托毒與斂瘡。中草藥中許多藥物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黃芪是一味有代表性的藥物,中藥的這種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引起世界醫(yī)學界的廣泛重視。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探討。 黃芪性微溫,味甘,功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痛疽不潰,內(nèi)傷勞倦,脾虛瀉泄,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 黃芪含有糖類、葉酸和多種氨基酸等成分,它能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勞,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對防止氣虛,感冒和感染頗為有效,還有強心利尿作和降壓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癥的天敵,所以黃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癥者忌用。
用黃芪泡茶的神秘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jīng)常食用的純天然品,產(chǎn)于我國華北諸省。黃芪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nèi)蒙黃芪的乾燥根。清朝繡宮內(nèi)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jīng)常用黃芪煎湯或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于虛脫、休克等急癥,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于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y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jīng)常性的感冒。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并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diào)節(jié)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 30g,或用至60g以下。 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②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④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紅棗茶:健脾益氣,調(diào)和營衛(wèi)。適用于自汗癥。黃芪補氣,紅棗補血,二者用于氣血虧損,偶爾喝一點紅棗茶有利于保持容光煥發(fā),有保健的功效 作法:將材料分別泡水片刻,洗凈。然后放到砂鍋里,倒入適量的水,開火煮開。煮開后關火,不要開鍋蓋,燜15分鐘就可以了。:由感冒引起的多汗癥不適用。 效果分析:黃芪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及蛋白質(zhì);紅棗能生津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促進第二性征發(fā)育;花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及油脂。 功能主治:黃芪: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肝、托毒生肌。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肺虛咳嗽、脫肛、子宮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盜汗、水腫、血痹、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以及一切氣虛血虧之證。 制法其實簡單:以產(chǎn)自甘肅的黃芪片若干,紅棗若干,用瓷鍋加水適量,煮沸后改文火煎煮1小時以上 養(yǎng)生秘訣——黃芪 《話說中藥》 黃芪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氣”呢?凡是中醫(y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zhì)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xiàn)。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 ”。有上述癥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y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jīng)常性的感冒。中醫(y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jīng)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于“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y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后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zhì)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xiàn)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蛩搴煤蟠栾嬘谩S命S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93歲的朱良春為大家貢獻的保健方法 1.用半斤黃芪(qi)煮水 2.用煮出的黃芪水與薏米、綠豆、扁豆做粥 3.每天吃兩盅 83歲的陸廣莘為大家貢獻的家庭常備藥 防風通圣丸+補中益氣丸:治療感冒 胡適為啥常喝黃芪水 胡適先生開始與黃芪結(jié)下不解之緣是1920年的事情。那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藥,總不能完全見好。后來幸得名醫(yī)陸仲安先生診看,遂以黃芪為主藥醫(yī)好了他的病。時隔不久,胡適先生友人馬幼漁的弟弟患水腫,腫到肚腹以上,兩眼都不能睜開,眾醫(yī)均束手無策。陸仲安先生重用黃芪等藥,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也就從那時起,胡適先生便對黃芪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中年以后,他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他于是還將這個“訣竅”告訴了周圍的人,也使他們受益匪淺。 黃芪,又名王孫、百藥棉、箭芪,為豆科植物黃芪或內(nèi)蒙黃芪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nèi)蒙古等地。以粗長、表皮皺紋稀少、質(zhì)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優(yōu)。中醫(yī)學認為,黃芪的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 胡適先生曾期望以科學實驗的方法來探討黃芪等中藥的奧秘,今天已變?yōu)榛钌默F(xiàn)實,越來越多的藥理研究證實祖國醫(yī)學有關黃芪的藥效認識是十分正確的。黃芪確有明顯的強壯作用。灌服黃芪的動物,增重快,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增高,游泳時間延長,尿量增加。黃芪還可降低動脈壓,減慢心率,舒張冠狀動脈,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防治循環(huán)衰竭。對實驗性腎炎也有很好的療效,可使腎臟病變減輕,尿中蛋白定量減少。 黃芪在中醫(yī)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取黃芪泡水飲用,可治身體困倦,無力,氣短。取黃芪加防風、白術、甘草、生姜、大棗適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復感冒。取黃芪配伍牡蠣、浮小麥、麻黃根,可治盜汗。以黃芪配白術、防己、生姜、大棗,可治水腫。黃芪與黨參、白術、甘草、枳殼、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脫肛、子宮或內(nèi)臟下垂。用黃芪配伍陳皮、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產(chǎn)后便秘,欲便不能。用黃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關節(jié)、肌肉疼痛。以黃芪加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銀花、白芷,可治癰疽內(nèi)膿已成而不破潰。取黃芪、生薏米、赤小豆、雞內(nèi)金、陳皮,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存浮腫。但需要明確的是,脈細數(shù)、舌質(zhì)紅,屬中醫(yī)腎陰虛者,不宜服用。 黃芪泡茶補氣最簡便的方法 有氣虛癥狀的人是否非得上醫(yī)院治療不可呢?是不是就非得買回大包小包的中藥來煎熬呢?非也。有一種非常簡便易行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不少人都有過這種體會,時感乏力,稍活動一下就出現(xiàn)心慌、氣促、易出汗,稍不留意就會感冒,而且一旦感冒了,癥狀往往就非常嚴重,常需掛點滴才能緩解。在悶熱的天氣里,只要在相對封閉一點的環(huán)境里呆的時間稍長一點,就會出現(xiàn)頭昏、胸悶、心慌、氣促等不適,更有甚者,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這種情形也時有發(fā)生。但這些癥狀雖然明顯,卻往往不需用藥,只需改變一下環(huán)境,換到一個通風的地方,癥狀即可自行緩解,雖也曾做過多項檢查,卻無一異常發(fā)現(xiàn)。西醫(yī)對此情況往往難以做出明確診斷,治療起來亦感非常棘手,而中醫(yī)對此則無論是解釋抑或是治療都可謂是得心應手。 那么,具有以上情形的人是不是就非得上醫(yī)院治療不可呢?是不是就非得買回大包小包的中藥來煎熬呢?非也。有一種非常簡便易行的方法,只需去附近的中藥店買點生黃芪回家,每次用15克泡水代茶飲,20天為一療程,一般一療程即可見效。 上述方法我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得來的。那還是五六年前,我還是一個醫(yī)學院校的學生,時常會感到乏力、易疲勞、好出汗、極易感冒,且在人數(shù)眾多的場合,即便是門窗洞開,只要時間稍長一點,就會出現(xiàn)心慌胸悶,非得去室外呆一會才能緩解,真是深受其苦!后在一偶然的機會得到啟發(fā),試著用生黃芪泡水代茶飲。沒想到大約堅持喝了20天左右,上述情形基本上就沒有再發(fā)生過。乏力、易疲勞癥狀明顯改善,感冒亦很少發(fā)生,即便是偶爾不慎感冒了,癥狀亦甚輕微,往往不需用藥或用很少量的藥即可痊愈。直到現(xiàn)在我仍不定期的喝點黃芪茶。走上臨床后,曾遇到不少有類似情況的病人,經(jīng)我建議后試飲黃芪茶,據(jù)反映此法確實非常有效。隨著臨床實踐的逐步深入,我發(fā)現(xiàn)黃芪茶的應用遠非如此,在一切伴有乏力、易疲勞等虛弱癥候的疾病治療中,均有輔助作用。 單味黃芪為什么會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從發(fā)病機理來看,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此證則多屬肺氣虛弱。肺主氣,司呼吸,主管發(fā)散和肅降,即具有宣發(fā)衛(wèi)氣和輸精于皮毛的功能?,F(xiàn)肺氣虛弱,則其功能減弱,導致衛(wèi)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襲的功能下降,故在遭受外邪侵襲時,極易發(fā)病,具體可表現(xiàn)為乏力、易感冒、心慌、胸悶等不適癥狀。而黃芪性甘溫,歸肺經(jīng),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之功能,飲用黃芪茶,即可達到補肺氣、固肌表的目的,使得肺司呼吸、主宣發(fā)的功能正常,抵御外邪侵襲的功能增強,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其次,從黃芪的藥理作用來看,黃芪一方面能促進骨髓細胞的分化,促進紅、白細胞的生成,使血液中白細胞總數(shù)及多核白細胞顯著增加,可明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能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強心、抗衰老的作用。黃芪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還有直接或間接的殺滅能力。所以飲用黃芪茶,可明顯地增強體質(zhì),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正因其有治病強身的功能,故將黃芪茶又稱作“黃芪健身茶”。 當然,任何藥物都有其適應證和禁忌證。黃芪既屬于藥物,則必然有其適應證和禁忌證。所以在選擇服用“黃芪健身茶”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確實屬于虛弱癥候。 2非感染病急性期(如同時伴有典型虛弱癥狀者除外)。 3無實熱證象(如有則需在“黃芪健身茶”中加入適量菊花、金銀花等藥性清涼的藥物)。 總之,“黃芪(qi)健身茶”可以隨病情變化而適當加入一些相關藥物,只要運用恰當,定可收到良好的療效。 別名 綿黃芪。 來源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 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偁罨ㄐ蛞干?;花萼鐘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zhì),半卵圓形,無毛?;ㄆ?~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陽草地及山坡;現(xiàn)廣為栽培。 采制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土、須根及根頭,曬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曬干。 產(chǎn)地 藥材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黑龍江。 性狀 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30~90cm,直徑0.7~3.5cm。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guī)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而露出黃白色皮部,有的可見網(wǎng)狀纖維束。質(zhì)堅韌,斷面強纖維性。氣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羥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苷I~Ⅷ(astragaloside I~Ⅷ)。 藥理 可使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增強,有促進骨髓造血細胞DNA合成、加快有核細胞分裂過程、減輕腎臟病變及利尿作用;對實驗性肝炎有保護作用。此外還有抗衰老、抗菌、降血壓、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作用。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肌。用于氣虛乏力,久瀉脫肛,自汗,水腫,子宮脫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瘡口久不愈合。用量9~30g。 配伍應用 ①氣虛乏力,食少便溏:配人參、白術。②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配黨參、升麻、柴胡等。③表虛自汗:配白術、防風。④癰疽難潰,久潰不斂:配當歸、人參、肉桂。 附注 同屬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同等入藥。
冬季最實用驅(qū)寒暖身法寶—姜棗茶 一到冬天,大多數(shù)人尤其女孩子容易手腳冰涼,而且還容易生凍瘡。手腳冰涼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冬天血液的新陳代謝減緩,低氣溫使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尤其是指尖、腳尖等部尾的血液循環(huán)不暢,末稍神經(jīng)循環(huán)不好造成的。 生姜大棗茶,具有很好的驅(qū)寒暖身的作用,并不是隨便沖泡一下就可以起到作用的。制作姜棗茶,選棗也是個關鍵,只有用大棗才能起到暖身驅(qū)寒的作用,而且大棗要切碎,用水煮才可以把里面的營養(yǎng)煮出來,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藥效。煮的時候姜和棗要冷水下鍋,這樣才可以把姜的味道揮發(fā)出去,喝的時候喝不出姜的味道,即使不喜歡吃姜的人,也可以喝姜棗茶的。嚴寒冬季,經(jīng)常喝一些,手腳都是暖的~ 姜棗茶 原料:大棗﹑生姜﹑冰糖(大棗與生姜的比例約為3:1) 【功效剖析】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臟躁等證的治療。因大棗含糖量較高,糖尿病人在吃降血糖的藥同時,應少吃腐乳。 生姜,味辛,性溫。能開胃止嘔,化痰止咳,發(fā)汗解表。姜含有揮發(fā)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fā)汗等功能。 做法: 1. 大棗用清水沖洗干凈,備用。 2. 將大棗去核,切成丁。 3. 生姜洗凈,去皮,切末。 4. 把切碎的大棗和姜放進鍋內(nèi)。 5. 加冷水,水沒過食材即可,小火慢慢煮。 6. 煮開后,把冰糖放進去。 7. 繼續(xù)煮,一邊煮一邊攪拌,煮至粘稠即可。 8. 冷卻后裝瓶,放入冰箱。每次喝水時,舀兩大勺倒入沸水沖調(diào)即可。 溫馨提示: 1. 選材上要用大棗,因為只有大棗才有暖身驅(qū)寒的作用。 2. 大棗經(jīng)過切碎,再煮,里面的營養(yǎng)成分才會被煮出來。 3. 切碎的姜和棗要冷水下鍋,生姜的味道才會揮發(fā)出去。 4. 煮完后也可以往姜棗茶里面加一些蜂蜜,有很好的潤肺作用,但是要等到姜棗茶溫的時候再加蜂蜜。 5. 煮完的姜棗茶,冷卻后,裝入干凈的瓶子內(nèi),放冰箱冷藏。什么時候喝水的時候舀上兩少,用開水一沖泡就可以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