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寶華
觀桃,歷來是杭州市民春季踏青必不可少的一項休閑游覽活動。半山觀桃,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而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曾一度成為杭人習(xí)俗。 半山,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時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廟(今遺址尚存)和流傳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間故事而出名,故俗稱為半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被定名為半山。半山位于杭州城區(qū)東北部,地處拱墅區(qū)半山鎮(zhèn),與江干區(qū)丁橋鎮(zhèn)的黃鶴山等諸山一脈相連,自西向東北綿亙十余公里。 半山是歷史文化積淀極為厚重的一座群山。以《杭州地名志》為據(jù),記載杭州城內(nèi)的山有百座之多,又以史料為證,在百座群山中,纂有山志的有五座,其中半山為最多,有《郭北三山志》、《皋亭山志》、《皋亭鎖事》、《皋亭小志》、《半山集》等。千百年來,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最早成為古代杭州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留下了秦始皇、錢鏐、宋高宗等帝王將相的遺蹤,記敘了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抗元的故事,記載了白居易、蘇東坡、薩都刺、劉伯溫、厲鶚、郁達(dá)夫等歷代文人雅士的題詠、賦文和以此為背景的神話等近200首(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第九十四回,把皋亭山寫入小說。 半山栽桃的歷史悠久。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末期,半山水田畈遺址發(fā)掘的灰坑、水井、居址、墓葬等遺跡和出土的犁、錛、刀、木槳等遺物表明:遠(yuǎn)在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晚期),杭州的先民們就以半穴居狀態(tài)分散而居,從事著發(fā)達(dá)的農(nóng)業(yè)和漁業(yè)生產(chǎn)。除發(fā)現(xiàn)大量的稻谷種子外,還有桃核等多種作物種子,不僅證明半山是古代杭州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且足以說明在杭州城區(qū)地域內(nèi)栽種桃樹的歷史最為久遠(yuǎn)。 宋室南渡,建都臨安(今杭州),二月十五為花朝節(jié),京城人有孤山探梅、馬塍看花、荷蕩泛舟、湖山尋桂、重九賞菊等四時賞花的習(xí)俗。觀桃在禁宮的桃源或在嘉會門外包家山的王保生私家花園內(nèi),桃花盛開,渾如錦障。半山西側(cè)有桃花塢,兩岸均栽桃樹,每年逢春,桃花盛開,燦如云錦。據(jù)史料記載,有宋高宗(趙構(gòu))臨幸看桃詩: 皋亭山下舊桃源,劉阮忘歸我也然。 循輦有香春草細(xì),翩翩清興若登仙。 高宗皇帝坐著御駕行進(jìn)在皋亭山下的桃源(今地名尚存,屬半山鎮(zhèn),稱桃源社區(qū)),前往山北一座顯寧寺(上世紀(jì)30年代初重建的殿堂建筑物尚存)的輦道上,觸目繁花春草和撲鼻的桃花暗香,如同進(jìn)入仙境,欣然自得而忘卻了歸途,半山的桃花給宋高宗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代時,杭人已有“西湖探梅、半山觀桃、藕榭看荷、湖山賞桂、茶坊菊景”等四時賞花的習(xí)俗。初春踏青去半山觀桃,成為杭人賞花的習(xí)慣和風(fēng)俗,從而使半山的桃花聲名鵲起。 清《康熙仁和志》載:“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自此以往,省城士女爭先出郊,謂之探春,水面畫舫輕舟,比櫛如魚鱗,日啣半規(guī)始漸散去,絳紗籠燭,車馬爭門而入,日以為常。比來皋亭山劉墳村(今半山鎮(zhèn)劉文村),每當(dāng)春月桃花盛放,上下數(shù)十余里,一望如云錦,游人多問津焉。” 春暖花開,桃花把半山裝扮得色彩斑斕。溪邊的桃花,坡上的李花,地里的梨花,田間的油菜花,讓人目不暇接,使人如癡如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清代“三朝”元老、二任浙江巡撫、著名學(xué)者阮元從海塘坐船行上塘河回杭州過半山看桃花,在《癸亥閏二月海塘回舟過半山看桃花作歌》詩中吟道: 皋亭萬樹桃花紅,李花三千爭暖風(fēng)。 梨花淡白不相競,菜花滿地黃蓬蓬。 如此花光真爛漫,百二春天方過半。 ……。 半山桃花使阮元流連忘返,每逢春季在杭時,數(shù)次與同人游皋亭山看桃探梅唱和,胞弟阮亨收錄家兄與同人的唱和之作,纂《皋亭唱和集》。 細(xì)細(xì)品讀馬曰璐《半山觀桃》這首清代桃花詩的代表作,仿佛一幅水墨戲春圖就在眼前,使人感到天趣無限,神韻卓施,更讓人領(lǐng)悟到綠水紅花只有在萬物浸滿了春的氣息的季節(jié)時才會出現(xiàn),相依而存,又各自相得,春天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世界: 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飛掠酒家。 紅影到淚流不去,始知去水戀桃花。 半山山上盛開如云似霞的桃花,紅得像火焰一樣耀眼,從山下看去,就像是彩霞降到山腰,又像是桃花開到天上,桃花和明霞連成一片。燕子在村前排列的酒簾前低飛斜掠,擦過酒簾,又鉆入綠樹叢中,翻飛中充滿著對春天的喜悅。倘佯在桃林之間清澈如境的溪水邊,低頭看見潺潺流水中微動的花影,溪水流走了所有的漂流物,帶走了時間和春光,但花影卻依然如故,寄托了人們對春天的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懷。 清《乾隆杭州府志》載:“皋亭山前后桃花最盛,延播十余里,春二三月,游人絡(luò)繹不絕。”清人范祖述《杭俗遺風(fēng)》載:“半山在艮山門外,水旱路皆十五里,至其地轉(zhuǎn)灣,則兩岸樹里均栽桃花……。”“城中士女觀桃者由城中坐船,出水門,自斷河頭水門,約數(shù)里之遙,下段河面開闊,有橋名萬安、菜市、寶善、壩子等名……。”清人胡濤題《皋亭觀桃花歌》: 皋亭去郭十五里,山色依微白云里。 山下千樹桃李花,年年春光麗如倚。 城中士女愛出游,紛紛逐隊如去流。 ……。 城里的士女們在斷河頭(新宮橋東面的埠頭),坐船從東河出水城門(今杭州電視臺東側(cè))行上塘河,爭先恐后地如潮水般地前往皋亭山出游觀賞桃花。清光緒年間,“皋亭之桃”成為杭城湖墅三勝地之一。據(jù)《湖壖雜記》載:“湖墅有三勝地,西溪之梅,皋亭之桃,河渚之蘆花。河渚蘆花名曰秋雪,西溪之梅名曰香雪,則皋亭之桃亦可名曰紅雪、曰絳雪矣。或曰滿家弄桂花,可名金雪。” 杭州的文人雅士借半山觀桃賞花之機(jī),召集詩友聚集在溪澗修禊,使半山觀桃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得到充實,品位得到提升。據(jù)《晉書·禮志下》載:“修禊,漢儀,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春秋兩季時,古人修禊常在水濱舉行臨水洗濯以消除不祥的祭祀儀式,陰歷三月三日上已修禊,尤為流行。相傳,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等人在山陰(紹興)蘭亭集會“修禊”,作有詩序《蘭亭序》。清人丁澎《皋亭顯寧寺志序》載:“太平全盛時,沿山十余里,多種桃樹,每年春和花開,爛漫如錦,游人爭放小艇泊花下,飲酒賦詩。”清人陳文述有《庚申上已云臺師偕同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圖記事》詩:漫如錦,游人爭放小艇泊花下,飲酒賦詩。”清人陳文述有《庚申上已云臺師偕同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圖記事》詩: 迎眸山色一痕青,修禊人來畫舫停。 一種桃花與修竹,皋亭原不讓蘭亭。 ……。 孫韶唱和道: 紛紛賓從皆名士,流觴齊向桃花水。 桃花顏色冶春詞,一樣風(fēng)前舒艷綺。 我愧羊劉詩后成,如陪羲獻(xiàn)會蘭亭。 蘭亭禊后皋亭禊,修竹桃花萬古情。 農(nóng)歷三月初三,半山山碧林青,修竹茂盛,桃花盛開,水邊紅霞萬點,溪中清流激湍,詩人依次列坐,讓酒杯在水中緩緩流淌,當(dāng)酒杯停在誰的邊上,誰就得罰酒作詩,曲水流觴,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清明桃花盛開時節(jié),半山還舉行以祈蠶為內(nèi)容的古代杭州影響最大的民間傳統(tǒng)活動半山娘娘廟會(俗稱“軋蠶花”),使半山觀桃的人氣更旺。清《康熙仁和志》載:“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游人載酒往來,婦女入半山祈蠶,清明時絡(luò)繹不絕。” 杭、嘉、湖蠶鄉(xiāng)女子,座船行上塘河,到半山橋(本名依錦橋)上岸,依次上山入半山娘娘廟,在娘娘殿內(nèi)燒香,占卜當(dāng)年蠶桑的豐收,默默祈禱時口中念念有詞:“求得菩薩保佑,愿蠶花廿四分。”祈求娘娘保佑蠶業(yè)豐收。一般香客是虔誠祈蠶,而無意觀桃賞花。范祖述《杭俗遺風(fēng)》載:“觀桃不必專在半山,要以半山桃花最多,三月間,山中娘娘誕辰,游人藉此觀桃……。” 半山不但桃花聲名遠(yuǎn)播,所產(chǎn)桃子、楊梅的品種繁多,獨具特色,影響頗大。據(jù)《名勝志》載:“皋亭山,山高四百丈,多桃竹果樹。”皋亭山“環(huán)山居人多藝桃”。清代,桃子的品種有“早桃,俗名五月桃,最大。余若白桃、油桃、匾桃,并甘美,又有十月熟者寒桃,仁和皋亭山特盛。”寒桃(也稱香桃)味甜特脆,堪稱珍品。清人翟樊詠有《香桃》詩贊:藝桃”。清代,桃子的品種有“早桃,俗名五月桃,最大。余若白桃、油桃、匾桃,并甘美,又有十月熟者寒桃,仁和皋亭山特盛。”寒桃(也稱香桃)味甜特脆,堪稱珍品。清人翟樊詠有《香桃》詩贊: 皋亭比俀山,果食頗足豪。 露桃十余種,一種價特高。 馨香過橘油,齒頰風(fēng)騷騷。 降此更數(shù)珍,十月薦寒桃。 現(xiàn)在,丁橋鎮(zhèn)皋城村村民在屋前宅后仍栽植桃樹,初夏時節(jié),桃樹碩果累累,讓人饞涎欲滴。 除桃子外,皋亭山楊梅久享盛名。南宋《咸淳臨安志》記載:“舊栽楊梅石塢,今在煙霞嶺瑞峰寺之側(cè)金姆冢者佳,東墓嶺、十八澗亦盛,皋亭山產(chǎn)者顆大肉松,核小味甜,尤甘美。”明天啟四年(1624),詩人李流芳攜家人隱居皋亭山桃花塢山水最佳處,楊梅成熟之時,在雨中與山里寺院的僧人采摘楊梅,題《雨中喜山僧摘楊梅至》詩,從此皋亭山的楊梅聲名日隆。到清代,楊梅的品種“有早色,晚色,熏色。早色最紅味酸,熏色紫黑味甘,色白也有,紫紅者味松甜”。清人鄭文灝有《楊梅》詩: 曏說楊家果,盛稱皋亭山。 檀園著詠后,聞絕百歲間。 ……。 至今,在皋城村和沿山村的山坳里,有著數(shù)百株半個多世紀(jì)樹齡的楊梅樹,盤根錯節(jié)。初夏,郁郁蔥蔥的楊梅林,粒粒紅梅點綴其間,宛如灼灼星火,誘人眼色,撩人品嘗。 郁達(dá)夫在《超山的梅花》一文中寫到:“在古代不同,至少在清朝的乾、嘉、道光,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好游的,總沒有一個不留戀西溪,也沒有一個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梅花。” 半山觀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國,湮沒于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代,半山一帶成為杭州發(fā)展重工業(yè)的主要生產(chǎn)區(qū),尤其是杭州鋼鐵廠的興建,大片山地成為鋼鐵生產(chǎn)基地,自然和植物資源如溪澗、河網(wǎng)、桃樹等遭到人為地改造,除半山娘娘廟的香火還在延續(xù)著,半山觀桃、修禊、廟會等在杭城影響深遠(yuǎn)的民俗活動基本消失。 如今,每當(dāng)清明前后來到半山桃花塢,登上長滿蘚苔的石階古道,雖不見“千樹萬樹桃花開”的景象,但山上繁衍不息的純種野桃樹盛開的桃花,花期長達(dá)二十多天,實屬罕見,乃是當(dāng)年的遺風(fē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