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的78個成語 《孟子》語言的生命力強,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語和俗語。這里收錄的以常見的為主,肯定還有遺漏。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梁惠王》)釋:(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來恥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說他膽子太小),行不行?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2.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形容殷切盼望。 3.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意為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可用來表達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5.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6.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7.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形容在戰(zhàn)爭中敵對雙方的(人員)勢力懸殊太大(孤軍奮戰(zhàn)不可以力敵)。 8.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后泛指領導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9.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即化于此)這句話表達的是孟子要求為政者要以承擔天下蒼生的疾苦為己任,關注天下人民百姓。 10.王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比喻對方不正面回答問題,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與對方交流時,有意離題,說別的事情去了。這個成語也說成“顧左右而言他”。 11.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只是統(tǒng)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老百姓所受的災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12.出民水火:“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比喻解救危難中的人們。 13.簞食(sì)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后用來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 14.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F(xiàn)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15.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17.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于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后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guī)模比較小些。 18.出類拔萃:“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孫丑》)釋:圣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多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19.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20.返求諸己:“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反躬自問罷了。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并努力加以改正。與“引咎自責”“反躬自問(省)”“嚴于律己”是近義詞,與“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于人”是反義詞。 21.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與:贊許,贊助;為:做;善:好事。贊成人學好?,F(xiàn)指善意幫助人。 22.綽綽有余:“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回旋余地嗎?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房屋或錢財非常寬裕,用不完。 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24.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25.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形容人敢于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26.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fā)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fā)財致富。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fā)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27.父母之命,媒妁(shuò)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鉆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墻去私會,那么,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舊指兒女婚姻須由父母作主,并經媒人介紹。 28.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29.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暴:糟蹋、損害;棄:鄙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 30.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于苛求的詆毀。 31.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32.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離婁》)釋:老師為什么說這樣的話呢?往往表示對說話者說出這樣話的質疑、不理解甚至責備。 33.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釋:快樂一發(fā)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35.不為(wéi)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離婁》)釋: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過火的人。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36.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37.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里接著想。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38.自怨自艾(yì):“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后,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F(xiàn)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39.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后知后覺者有所覺悟。指對事物發(fā)展的認識早于一般人。 40.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鐘,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集中某類事物的各個方面,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 41.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么呢?” 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42.殺人越貨:“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越:搶劫。害人性命,搶人東西。指盜匪的行為。 43.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后多喻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44.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F(xiàn)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45.一暴(pù)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46.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47.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并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呵笕?;義: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48.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一點點仁都會消失的)。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4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艱難困苦的人,也引申為不容于當政者但心懷忠誠的人。語出《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50.以鄰為壑:“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51.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習:習慣;焉:兼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52.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F(xiàn)指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能不受干擾地堅持自己的美好品格,有時也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53.不言而喻:“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了然。”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54.引而不發(fā):“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fā)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比喻善于啟發(fā)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55.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56.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于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誤用:現(xiàn)在的當務之急是……(“當”就是“現(xiàn)在”的意思) 57.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58.茅塞(sè)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窘x詞】:恍然大悟 59.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窘x詞】:語重心長、微言大義【反義詞】:言之無物、言不及義 60.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流:流俗;污:骯臟。指跟壞人一起干壞事?!窘x詞】:狼狽為奸【反義詞】:潔身自好 61.安富尊榮:謂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習俗,身安國富而保其尊榮。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貴;榮:榮耀。安定富足,尊貴榮華。也指安于富裕安樂的生活。 62、抱關擊柝:謂守門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祿薄之吏。語出《孟子·萬章下》:“辭尊居卑,辭富居寡,惡乎宜乎,抱關擊柝。”抱關,守關。抱關者,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柝,梆子,行夜所擊木也。擊柝者,打更巡夜之人。比喻職位卑下。 63、不愧不怍:謂人光明磊落,心無愧疚。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無,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詩話》三四:“詩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體我薄為之,作詩庶幾擬古。’” 64、不違農時:謂不違背農作物耕作的時間。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65、不屑教誨:認為不值得教訓,不愿意去教導。語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與“好為人師”反義。 66、曾經滄海:謂曾經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便難于吸引他。曾,曾經。經,經歷。語出《孟子·盡心上》:“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五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人很難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67、成仁取義:指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仁,仁愛。義,正義?!墩撜Z·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宋史·文天祥傳》:“天祥臨刑殊從容……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 68、赤子之心:指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的心。赤子,初生的嬰兒。語出《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參軍裴君夫人墓志》:“移其孝于裴氏之門,而以睦于冢婦介婦,必敬必親,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歸厚,率由是也。” 69、春風化雨:指宜于萬物生長的和風及適時的雨。語出《孟子·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漢·劉向《說苑·貴德》:“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來稱頌師長對學生及晚輩潛移默化的教育。 70、寸木岑樓:指差別很大。岑樓,高而尖的樓。語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意為如果不考慮基礎是否一樣平,只讓頂端齊一,那么一寸見方的木頭也可高出高而尖的樓。明·胡應麟《詩藪·唐下》:“況以甲所獨工,形乙所不經意,何異寸木岑樓,鉤金與羽哉!” 71、大而化之:語出《孟子·盡心下》:“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會貫通。后用來形容做事不細致,不謹慎。 72、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將降雨的征兆。語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時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73、簞豆見色:謂計較小利。語出《孟子·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7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元·陳草庵《山坡羊》曲:“勸漁家,共樵家,從今莫講賢愚話,得道多助失道寡,賢,也在他,愚,也在他。” 75、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優(yōu)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國志·吳書·董襲傳》:“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晉書·孫楚傳》:“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業(yè),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76、阿其所好: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77、翻然改進:翻然:變動的樣子。形容很快轉變,有所進步。語出《孟子·萬章下》:“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78、飯糗(qiǔ)茹草:飯、茹,吃。糗,干糧。草,野菜。吃干糧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語出《孟子·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清·顧炎武《日知錄·飯糗茹草》:“大舜之圣也,而飯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濟天下,而為萬世帝王之祖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