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與肉鋪老板
【問題】
有一天,法國巴黎的一個肉鋪老板在路上碰上他正找的一個律師,他問道:
“如果一只狗偷吃了別人的東西,那么,這只狗的主人是不是要替自己的狗賠錢?”
律師回答說:“那當然是要賠的嘍。”
聽了律師的回答,這個肉鋪老板高興極了。他說:
“你講話是算數(shù)的吧?!”
律師說:“當然,我是律師,是專門從事訴訟的,我講話是有法律依據(jù)的。”
于是,老板伸出一只手,說:
“那么,請你付給我10個法郎吧,因為你的狗偷吃了我的一塊肉。”
律師說:“好,我同意。但是,你要知道我是律師,凡是經(jīng)過我的手中的案子是要付訴訟費的,所以你必須先付給我15法郎的訴訟費。扣出我賠你的10法郎之后,你還應(yīng)該付我5法郎。”
在這里,律師本來是應(yīng)該賠錢的,可是,經(jīng)過他這么一說,他非但不給錢,卻反到要讓受損失的老板賠錢給他了。
律師又玩弄了什么詭辯手法呢?
【分析】
這個律師也是使用了偷換概念的詭辯手法。
律師的詭辯關(guān)鍵在于“凡是經(jīng)過我手中的案子是要付訴訟費的,所以,你必須先付給我15法郎的訴訟費”這句話。在這里,所謂“經(jīng)過我手中的案子”這個概念是有確定的涵義的。它指的是律師之外的人請律師為之辦理案子,它涉及到法律上的問題。而現(xiàn)在卻是肉鋪老板同律師本人爭論是否要狗的主人為狗賠錢的問題,這既不是“案子”,又不涉及到律師之外的人。因此,這件事情本身根本談不上是“經(jīng)過我手中的案子”。從邏輯角度來說,這個律師所玩弄的是偷換概念的手法。
宋玉的手法
【問題】
戰(zhàn)國時代的宋玉寫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賦》,抄錄如下。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閑麗,而口多微詞,又性好色。愿王勿與出入后室。”
王以登徒子之言向宋玉,玉曰:“體貌閑麗,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詞,所學于師也;至于好色,臣無有也。”
玉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彎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讀者朋友,你能分析宋玉論證登徒子好色的詭辯手法嗎?
【分析】
宋玉的這篇文章不但寫得很有文采,而且論證方法也頗具迷惑力。你看,那么漂亮的美人爬在圍墻上偷看了他三年,他還沒有答應(yīng)娶她;而登徒子卻那樣喜歡他那丑八怪的妻子,并同她生了五個孩子。到底誰好色,不是很明顯嗎?
可是,稍作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宋玉的論證是違反充足理由律的邏輯要求的,因為宋玉的理由(登徒子喜歡其貌丑的妻子)與其推斷(登徒子好色)之間是沒有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的。他用的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宋玉不管登徒子歷來的道德品質(zhì)如何,僅僅根據(jù)登徒子同他面貌丑陋的妻子關(guān)系很好這個可笑的理由,加以夸大,而作出了登徒子好色的判斷。按照宋玉的邏輯,如果登徒子同妻子的關(guān)系不好,就不算好色了;如果登徒子拋棄了原來的妻子,再去找一個漂亮的妻子,那就更不算好色了。正是荒唐之極!
而由于從宋玉論證登徒子好色的那些理由是推不出“登徒子好色”這一結(jié)論來的,即其理由與推斷之間是沒有必然的邏輯關(guān)系的,因而,宋玉對此所作的論證也就恰好是違反了充足理由律的邏輯要求,是一種“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董事長的詭辯
【問題】
不久前上映的一部影片有這樣一段故事情節(jié):
“太空開發(fā)公司”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是個借搞活經(jīng)濟名義進行不法活動的家伙。他賣假藥,用牛骨冒充虎骨,用舊皮鞋制阿膠,用紅糖加淀粉制成所謂的“營養(yǎng)增高劑”。他的“手法高明”,被騙群眾不計其數(shù)。
事情敗露后,這個家伙被群眾押送至公安局。在那里,他和公安人員有如下的一段對話:
公安人員:他們控告你賣假藥,是否事實?
董事長:我認為這不是事實。什么叫假藥?假藥只有同真藥相比較才知道,“營養(yǎng)增高劑”是我首創(chuàng)的,全世界就我一家。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呢?沒有真的,怎么會有假的?
公安人員和邊上的證人又指出他采用“換頭術(shù)”法搞假廣告,為推銷假虎骨,還穿上了演戲用的老虎皮。
董事長:這也沒什么錯,我穿這套衣服是為了招攬觀眾,推銷藥品,這和演員穿上戲裝是為了招攬觀眾的目的相同。
后來,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志站起來,揭露所謂的“營養(yǎng)增高劑”是用紅糖加淀粉作的,毫無增高效果。指出這種欺騙行為是違法的,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董事長:你們憑什么抓我,我又沒害死人,我的營養(yǎng)增高劑是用紅糖和淀粉做的,可它也吃不死人啊,你們不信,我可以吃給你們看,要是死了……
公安人員:夠了,不許你再狡辯了,對你這種靠不法行為成為暴發(fā)戶的人,我們一定要懲處。
董事長還不死心:這是為什么,政策上不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嗎?
公安人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有前提的,即合法地經(jīng)營,我們絕不允許象你這樣的不法分子存在。
這個董事長的下場可想而知。
試問:這個董事長玩弄的是什么詭辯手法?
【分析】
假董事長的詭辯有以下方面:
?。?)偷換論題。他避開“是否是假藥”這個問題,大談什么假藥是相對真藥而言的,既然沒有真的營養(yǎng)增高劑,也就沒有假的營養(yǎng)增高劑,這實際上是偷換了“假藥”這個概念。再現(xiàn)實生活中,假藥是有確定含意的,不管是否有真的營養(yǎng)增高劑,只要你的藥品對病情毫無療效,那么就是無效藥品,如果你是故意制造的,那么它們就是假藥。
(2)進行“機械類比”。把自己為推銷假藥而采用“換頭術(shù)”作廣告,說成是合理的,是和演員穿戲裝是為了招攬顧客的目的是相同的。這真是風馬牛不相及。
(3)強詞奪理。當別人指出這種做法應(yīng)受法律制裁時,他卻強詞奪理,說什么只有吃死了人才是違法的,我的假藥吃不死人,所以不能抓我。
?。?)偷換概念。把政策上允許讓一部分合法經(jīng)營的人先富起來,偷換成允許讓不法分子也富起來。
死囚的狡辯
【問題】
1671年5月,倫敦發(fā)生了一起迄今為止英國歷史上最大、最著名的刑事犯罪。一個叫著布勒特的五人犯罪團伙,蒙騙了倫敦塔副總監(jiān),混入馬丁塔里,搶走了英國的“鎮(zhèn)國神器”——英國國王的皇冠。然而,這伙罪犯運氣不佳,剛剛沖出倫敦塔,就被衛(wèi)隊圍住,經(jīng)過一番搏斗,五名罪犯全部被捕獲。
倫敦塔總監(jiān)泰爾波特親自審問這些罪犯,并把他們?nèi)颗刑幩佬蹋缓笊蠄罅擞⑼醪槔矶?。國王對這些目無法紀,膽大包天的歹徒非常感興趣,決定親自提審為首分子布勒特。在各位審問時,布勒特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辯才”,同各位進行了英國歷史上一次最有趣的刑事審訊對話。下面就是其中最精采的片斷。
查理二世:你在倫敦威爾手下時誘殺了艾默思,換來了上校和男爵的頭銜?
布勒特:陛下容稟,我不是長子,所以沒有繼承權(quán),除了本人的性命以外,別無所有,我得把我的命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查理二世又問:你還兩次企圖刺殺奧蒙德公爵,是嗎?
布勒特: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你賜給他的高位。要是他輕而易舉地被我打發(fā)掉,陛下就能挑選一個更適合的人來接替他。
查理二世沉吟了一會,仔細打量著這個囚徒,覺得他不僅膽子大,而且伶牙俐齒。于是又問道:你越干膽子越大,這回竟然偷起我的皇冠來了!
布勒特:我知道這個舉動太狂妄了,可是我只能以此來提醒陛下關(guān)心一個生活無著的老兵。
查理二世:你不是我的部下,要我關(guān)心你什么?
布勒特:陛下,我從來不曾對抗過你,英國人相互之間兵戎相見已經(jīng)很不幸了,現(xiàn)在天下太平,所有的人都是你的臣民,我當然是你的部下。
查理二世盡管覺得他是個十足的無賴,但還是繼續(xù)問道:你自己說吧,該怎么處罰你?
布勒特:從法律角度來看,我們應(yīng)當被處死。但是,我們五個人每一位至少有兩個親戚會為此落淚。從利于你的立場看,多十個人贊美你總比多十個人落淚好得多。
查理二世沒有想到他如此回答,他幾乎感覺不到地點了點頭,然后問道:你覺得自己是個勇士還是懦夫?
布勒特:陛下,自從你的通緝令下達以后,我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身,所以去年我在家鄉(xiāng)搞了一次假出殯,希望警方相信我已經(jīng)死亡而不再追捕,這不是一個勇士的行為。因此,盡管我在旁人面前是個勇士,但在您——陛下的權(quán)威下只是一個懦夫。
查理二世對這番話非常滿意,不但免除了布勒特的死刑,還賞給他一筆不小的年金。
這真是一個料想不到的結(jié)局。判決以后,英國的輿論嘩然,這個胡涂的國王既縱容犯罪,又縱容狡辯,——許多平民從中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是的,這個布勒特的確是在為自己的罪行狡辯。
但是,他又是如何狡辯的呢?
【分析】
死囚為了逃脫懲罰,常不擇手段地為自己辯護,本例中的死囚犯布勒特也不例外,他對國王編造了種種“理由”為自己開脫,而實際上這些“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當國王問他兩次殺人情況時,布勒特閉口不談自己殺人的真實動機,而說什么是為了試一試被殺者是否配得上國王賜給他的高位。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其目的是誘使國王同情自己,從而支持自己的主張。
不盡如此,布勒特還把偷皇冠的理由說成是“以此來提醒陛下關(guān)心一個生活無著的老兵”。當國王指出他并不是國王的士兵時,布勒特又偷換概念,把臣民偷換成“士兵”,這進一步說明布勒特是一個十足的無賴,他的偷皇冠的“理由”完全是編造出來的,是不能成立的。
當國王問他該如何處理他時,布勒特又玩弄語法修辭,先假裝承認罪當該殺,接著馬上強調(diào)說,如讓他們活著,那么他們的親屬就會贊美國王,這樣國王就多了十個贊美的人,這里布勒特實際上又一次轉(zhuǎn)移了論題,把原來討論的從法律上如何量刑的問題轉(zhuǎn)移到殺不殺頭哪一種方案對國王更有利的問題上去,他的目的也是為進一步誘使國王同意自己的主張,從而逃脫死罪。
智者的狡辯
【問題】
有一天,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領(lǐng)了一個青年到智者歐底姆斯那里去請教。這個智者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給了這個青年一個下馬威。他劈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學習的是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還是不知道的東西?”這個青年當然回答說,學習的是他不知道的東西。于是這個智者就向這個青年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你認識字母嗎?”
“我認識。”
“所有的字母都認識嗎?”
“是的。”
“而教師教你的時候,不正是教你認識字母嗎?”
“是的。”
“如果你認識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是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嗎?”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學,而只是那些不認識字母的人在學吧!”
“不,我也在學。”
“那么,如果你認識字母,就是教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對了。”
這個青年就這樣被洋洋得意的智者弄得頭昏腦脹,于是承認自己的失敗,而甘心拜智者為師。
請問:智者歐底姆斯使用的什么手法,把這個青年弄得昏頭昏腦?
【分析】
在分析這個例子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智者。
公元前5世紀是希臘的“啟蒙時期”,當時許多文人學士紛紛涌入經(jīng)濟發(fā)達、政治民主的雅典城,進行講學和辯論,這使得雅典成為當時全希臘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的中心。市民們?yōu)榱诵惺棺约旱拿裰鳈?quán)利,必須學習一些新的本領(lǐng),包括論辨術(shù)、修辭學等,以便恰當?shù)匕l(fā)表己見,駁斥論敵或在法庭上勝訴。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各個領(lǐng)域都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矛盾,提出不少新鮮的問題。這些新的問題已不能用傳統(tǒng)的學說加以解釋,為此,許多學者各抒己見,試圖用自己的理論加以解決,在這種形勢下,向人民普及哲學、自然科學、文法知識就成為當時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適應(yīng)這種形勢,一些原來擅長于論辨、講演和修辭的學者公開招收學徒,收取學費,并教以“本領(lǐng)”。為普及這種教育,他們周游各地,這批人后來就被人成為“智者”。
前期智者在普及科學知識、促進文化發(fā)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當時的哲學家西塞羅曾說:“智者把哲學從天上降到人間”。他們還對一些邏輯問題進行了討論。
然而,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智者已墮落為名副其實的詭辯派。亞里士多德給這些智者下過這樣的鑒定:“智者的技術(shù)就是毫無實在內(nèi)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智者就是靠一種似是而非的智慧賺錢的人。”后期智者的活動,導致悖論、謬誤成災(zāi),社會風氣受到很壞的影響,這和中國古代的詭辯學者惠施、公孫龍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xiàn)在我們來分析這個例子。
歐底姆斯在這里玩弄了“偷換概念”的詭辯手法,這也是違反同一律的要求的。
我們知道,同一語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老師教你的時候”這個復合詞所表示的時間概念,既可以指談話時的“過去”,也可以是談話時的“現(xiàn)在”或“未來”。而歐底姆斯向這位青年提問:“教師教你的時候,不正是教你認識的字母嗎?”這其中“教你的時候”指的是“過去”,即表示“過去”這一時間概念。而當他后來向青年提問說:“如果你認識字母,那么教師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了嗎?”這時,其中“教你的時候”(在文中省略了)指的是“現(xiàn)在”(或“未來”),即表示的“現(xiàn)在”或“未來”這一時間概念。很顯然,智者歐底姆斯在這里使用了“偷換概念”的手法。但是這位青年沒有覺察到這一點,結(jié)果被弄得頭昏腦脹了。
哲學家與青年
【問題】
某青年跋涉千山萬水,來到大西洋百慕大群島三角海域的一個小島上,去找隱居在這個島上的一位哲學家,目的是想去學些精深奧秘的知識。見到這位哲學家后,青年說明來意,便展開了下面的對話。
哲學家:你是來學知識的?
青年:是的。
哲學家: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是你想學的嗎?
青年:不,我不是想學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
哲學家:那么,你想學你不知道的東西了?
青年:是的,我想學我不知道的東西。
哲學家: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有馬,你能想到要學習關(guān)于馬的知識嗎?
青年:不,不可能想到學習關(guān)于馬的知識,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有馬。但是,哲學家啊,我是知道有馬的,人世間確實是有馬這種動物存在的。
哲學家(擺了擺手):且慢,我問你什么,你回答我什么,你不要岔開。讓我再問你:如果你不知道百慕大三角海域中有一座神秘的小島,你能想到要去學習關(guān)于這個小島的知識嗎?
青年:不,不會想去學習關(guān)于我根本不知道的小島的知識。
哲學家:在太陽系小行星帶有一顆外星人發(fā)射的“外星人造小行星”,這顆小行星你當然不知道,我昨天夜里通過我自制的天文射電望遠鏡看到它。你不知道這顆小行星,你能想到要學習關(guān)于這個小行星的知識嗎?
青年:不,不可能想到要學習關(guān)于它的知識。
哲學家:那么,你不知道的東西,也不是你想學習的東西了?
青年:是的。
哲學家:你剛才說,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不是你想學習的東西?
青年:是的。
哲學家:你剛才說,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不是你想要學習的東西,現(xiàn)在,你又說,你不知道的東西,也不是你想學習的東西。而事物總不外乎是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或你不知道的東西。那么,就沒有什么東西是你想學習的了。
青年(惶惑地):是這樣的吧。
哲學家: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是你想學習的,那么,你不是來學知識的了。那么,你來到這里又是為了什么呢?
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們的談話。
記錄者是地球上的人,記錄者的思維是在語言材料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因此,他很迷信邏輯?,F(xiàn)在,他提出一個問題:在哲學家和青年的對話中,有無詭辯?如有,請指出來。
【分析】
從邏輯上來說,“哲學家”顯然是在玩弄詭辯。他看上去似乎很精明,使得青年人無所適從,然而,只要你學習一點邏輯知識的話,這個詭辯終究是可以識破的。
詭辯者總是很狡猾的,這位“哲學家”也不例外,他先從“你不知道這是馬,你會想到學習馬的知識嗎?”這一問題開始,逐步引導青年得出“凡是不知道的東西,也不是想學習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哲學家”玩弄的是“偷換概念”的詭辯把戲。
“不知道的東西”有幾種不同的意思,一種是對某些事物不了解其性質(zhì)、構(gòu)造、用途等等。如“馬”,我們都知道有馬,但可能并不知道馬的生理構(gòu)造以及如何養(yǎng)馬等等。自然,這些“不知道的東西”是青年人要學習的。
另一種情況是,你可能不知道某些東西的存在,如“尼斯湖湖怪之謎”,至今人們?nèi)匀徊恢朗欠翊嬖诤郑侨藗內(nèi)匀环浅O胫浪?,了解它?br> 第三種情況就像哲學家所設(shè)計的,在青年人沒聽到百慕大三角海域中有一座非常神秘的小島之前,青年人的確不會想到要去了解對他來說根本不知道的小島知識。但由此能否得出,凡是不知道的東西就是你不想學習的呢?顯然不能,前面所說的兩種情況是屬于“不知道的情況”,但卻是青年人想學習和了解的。而且即使是在第三種情況下,一旦當青年得知有這樣一座小島后,他也會有可能想要去了解它。
哲學家正是利用“不知道的東西”這一語詞的多義性來進行詭辯的。
狼和兔子
【問題】
狼捉住了一只兔子,準備吃掉。
兔子抗議道:
“你們這些兇暴的狼,為什么總是欺負我們兔子?我們兔子可從來不曾欺負過你們呀!這也太不公道了!”
“這有什么?”狼說:“我無非是找點吃的嘛,難道你們什么也不吃?”
“我們只吃一點點青草罷了,卻從來沒有吃過一只狼啊!”
“哈哈!”狼大叫起來:“難道青草就該你們吃嗎?你們吃了那么多青草,但是青草什么時候吃過兔子?你們難道還配說什么公道嗎?今天我吃掉你,正是為了給青草報仇。這若是不公道,難道天底下還有公道可言嗎?”
于是,狼為了主持公道,把兔子吃掉了。
聰明的讀者,你以為狼和兔子的論辨究竟誰是誰非?
【分析】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因此,大動物吃小動物,小動物吃更小的動物或植物為生,這本來也無可非議。然而,在本題中,狼為了證明自己吃的有理,卻編造了一套貌似有理實是詭辯的“理由”。
首先,兔子申明自己只吃青草,從未吃過一只狼,言下之意是,狼也不該吃我。我們先不管狼吃兔子應(yīng)不應(yīng)該的問題,而來看看狼的推理。
如果說青草從未吃過兔子,而兔子卻可以吃青草的話,那么,雖然兔子從未吃過狼,狼卻可以吃兔子。
這是一個類比推理,從邏輯上來說推理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問題是,當狼要吃兔子時,為掩蓋自己的殘忍,把它說成是為了給青草報仇,是為了主持公道,這個理由是虛假的,不能成立的,這是狼在詭辯。
神學家的詭辯
【問題】
歐洲中世紀時,神學統(tǒng)治一切,“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教皇成了各國皇帝的太上皇。據(jù)史書記載,教皇格里高利7世在1075年時下令廢除“世俗授職權(quán)”,規(guī)定各地主教由教皇直接任命,而不再由世俗皇帝授予新主教權(quán)力的象征“指環(huán)”和“手杖”。此事引起法國皇帝亨利4世的極大不滿,他在法國教會的首腦會議上宣布,廢除教皇格里高利7世。教皇則以牙還牙,宣布開除亨利4世教籍。皇帝如果不是教徒,說話就沒有人聽,結(jié)果弄得亨利4世不得不與妻子一起來到教皇居所,身穿悔罪服,赤腳免冠,在雪地里哀告了3天,教皇才恢復其教籍。神學勢力是多么地強大啊。
那么,這些神學家們是怎樣愚弄老百姓,論證上帝的存在的呢?
請看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論證:
上帝是存在的,因為,上帝是十全十美的,而十全十美中首先就必然包括存在這個性質(zhì),因為,不存在是不完美的,存在才是完美的。
無獨有偶,類似的例子在中世紀還有:
甲: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乙:怎么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甲:因為《圣經(jīng)》上寫著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乙:《圣經(jīng)》上寫著的怎么就可以相信呢?
甲:因為《圣經(jīng)》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寫的。
這樣的論證有什么問題呢?
【分析】
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著名的經(jīng)院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出生于意大利的一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回來曾經(jīng)就教于當時亞里士多德學派首領(lǐng)大阿爾伯特,因而對亞里士多德學說造詣頗深。
托馬斯-阿奎那一生著述甚豐,其中有不少關(guān)于邏輯問題的見解。比如說,他認為邏輯學是一門論理性科學,應(yīng)嚴格地限于形式的研究;又是一門規(guī)范科學,只應(yīng)按照形式的原則去研究事物,去指導理性本身的活動。他還認為教育必須先從邏輯學著手。在他寫的著名的《神學大全》一書中,他采用問答的體例,即先提出問題,接著是回答,然后是異議,最后是對異議的答復。這種寫書方式,也充分體現(xiàn)了論辨術(shù)的進程和方法。
然而,托馬斯-阿奎那研究邏輯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真理,而是為基督教神學服務(wù)。因此,一旦某種神學理論被人責難時,他就置邏輯標準而不顧,明知是錯誤的,卻不惜以詭辯來為神學服務(wù),他的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證明就是其中的一例。
這個論證實際上是采用“循環(huán)論證”的方式來進行詭辯的:上帝為什么存在?因為上帝是完美的。那么上帝為什么是完美的?因為存在的東西是完美的。明明要論證甲,卻用乙作為論據(jù);當論證乙時,又用甲來作論據(jù),這樣一只論證方式是完全錯誤的,不能成立的。
托馬斯-阿奎那這里不是在進行哲學思考和研究后才下結(jié)論,而是給預(yù)先下的結(jié)論去找論據(jù)。這不是哲學,而是一種詭辯。
臭雞蛋
【問題】
辯證法大師、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誰在抽象思維?》一文中,曾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市場上有個女商販在賣雞蛋。一位女顧客挑揀以后說:“你賣的雞蛋是臭的呀!”
這句話可惹惱了女商販,她回敬道:
“什么?我的雞蛋是臭的?你自己才臭呢!你怎么敢這樣說我的雞蛋?你?你爸爸吃虱子,你媽媽跟法國人相好吧!你奶奶老死在敬老院里了吧?瞧,你把枕巾和被單都當成了自己的頭巾啦!你的帽子和漂亮的衣裳大概也是用床單做的吧!除了軍官們的情人,是不會像你這樣靠穿著打扮來出風頭的!規(guī)規(guī)矩矩的女人多半是在家里料理家務(wù)的,象你這樣的女人,只配坐監(jiān)牢!你回家去補上你襪子的窟窿去吧!”
這個女商販把顧客罵得一無是處,當然是為了證明她賣的雞蛋不是臭的。
這個女商販的言論當然是一種錯誤,但是它屬于什么謬誤呢?
【分析】
這種謬誤,在邏輯上稱為“以人為據(jù)”。“以人為據(jù)”是一種錯誤的論證方法,其特點是:要肯定某一句話,不是說這一句話如何符合客觀實際,只是說這一句話是某某權(quán)威,某某偉人講的;要否定某一句話,不是說這句話如何違反客觀規(guī)律,只是說講這句話的人不學無術(shù),犯過什么錯誤,品質(zhì)如何惡劣,等等。這個女商販的論證就存在以上這個問題。
請看她是如何回答女顧客的。當她回答顧客“你賣的雞蛋是臭的”時,為了證明自己的雞蛋不是臭的,對對方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謾罵對方“你爸吃了虱子,你媽跟法國人好,你奶奶死在養(yǎng)老院里”,如此等等,把對方罵得一無是處。
論辨的魂靈
【問題】
魯迅先生于1925年寫的《論辨的魂靈》是一篇戰(zhàn)斗性很強的雜文。這篇雜文所揭露的是當時的頑固派和許多反改革者的丑惡的“靈魂”及其荒謬的“邏輯”。文中所列舉的詭辯式的奇談怪論,都是作者從當時社會上(特別是文化界)公然散布的種種反對荒謬的言論中概括出來的。
下面,先請你閱讀原文。
二十年前到黑市,買得一張符,名叫“鬼畫符”。雖然不過一團糟,但貼在壁上看起來,卻隨時顯出各樣得文字,是出世的寶訓,立身的金箴。今年又到黑市去,又買得一張符,也是“鬼畫符”。但貼了起來看,也還是那一張,并不見什么增補和修改。今夜看出來的大題目是“論辨的魂靈”;細注道:“祖?zhèn)骼夏曛心昵嗄?#8216;邏輯’扶乩滅洋必勝妙法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今謹摘錄數(shù)條,以公同好——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chǎn)了!受人格破產(chǎn)的洋奴崇拜的洋書,其價值從可知矣!但我讀洋文是學校的課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對政府也。無父無君之無政府黨,人人得爾誅之。”
“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么?為什么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爾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么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也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自由結(jié)婚未免太過激了。其實,我也并非老頑固,中國提倡女學的還是我第一個。但他們卻太趨極端了,太趨極端,即有亡國之禍,所以氣得我偏要說‘男女授受不親’。況且,凡事不可過激;過激派都主張共妻主義的。乙贊成自由結(jié)婚,不就是主張共妻主義么?他既然主張共妻主義,就應(yīng)先將他的妻拿出來給我們‘共’。”
“丙講革命是為的要圖利;不為圖利,為什么要講革命?我親眼看見他把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現(xiàn)金抬進門。你說不然,反對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黨。嗚呼,黨同伐異之風,于今為烈,提倡歐化者不得辭其咎矣!”
“丁犧牲了性命,乃是鬧得一塌糊涂,活不下去了的緣故?,F(xiàn)在妄稱志士,諸君切勿為其所愚。況且,中國不是更壞了么?”
“戊能算什么英雄呢?聽說,一聲爆竹,他也會吃驚。還怕爆竹,能聽槍炮聲么?怕聽槍炮聲,打起仗來不用逃跑么?打起仗來就逃跑的反稱英雄,所以中國糟透了。”
“你自以為是‘人’,我卻以為非也。我是畜類,現(xiàn)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類的爹爹,當然也就是畜類了。”
“勿用驚嘆符號,這是足以亡國的。但我所用的幾個在例外。”
中庸太太提起筆來,取精神文明精髓,作明哲保身大吉大利格言二句云:
“中學為體西學用,不薄今人愛古人。”
【分析】
《論辨的魂靈》這篇雜文是專門揭露詭辯術(shù)的。魯迅在這里所說的“鬼畫符”、“論辨的魂靈”,都是詭辯術(shù)的代用語,這些詭辯的言論在當時很有典型性。魯迅稱詭辯是頑固派們“祖?zhèn)?#8221;的“邏輯”。作者正是從頑固派們的詭辯中揭露了他們丑惡的“魂靈”。
認真地讀讀這篇雜文,仔細地琢磨其中提到地各種各樣的詭辯術(shù),分析它們的手法,對于我們加深對詭辯的認識,提高反駁詭辯的能力,都是大有益處的。
下面,我們對《論辨的魂靈》所列的各種詭辯,逐段地作些扼要地解釋和分析。全文共10段。
第一段。這段話中,詭辯論者提出的論題是“(你)就是洋奴”。為了論證這個論題,他們用了這樣的推理:
凡洋奴會說洋話
你主張讀洋書
——————————
所以,(你)就是洋奴
這是個三段論推理。在這個推理中,“會說洋話”與“主張讀洋書”意思不一樣,不是同一概念。因之,違反了三段論推理規(guī)則,犯了“四概念”的錯誤。
“受人格破產(chǎn)的洋奴崇拜的洋書,其價值從可知矣!”這句話包含了一個論證:因為“洋書”是“受人格破產(chǎn)的洋奴”所崇拜的,所以,洋書也是沒有價值的,在這里,詭辯者以對“洋奴”的“人格”的評價,代替了對論題“洋書”的評價,是犯了“以人為據(jù)”的錯誤。我們知道,即使洋書是受洋奴崇拜的,也不能推出洋書沒有價值。其次,所謂洋書“受人格破產(chǎn)的洋奴崇拜”,又是根據(jù)“你就是洋奴”這個尚未證明的命題而推得的,因此是“預(yù)期理由”。
上面說“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這里又說“我讀洋文”“是政府的功令”(即“不是洋奴”);上面說“洋書”沒有價值,這里又說“讀洋文”“是政府的功令”(即“不是無價值”)。前后自相矛盾,錯誤顯而易見。
“我讀洋文……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政府也。”這個推理也是錯誤的。從推理形式上看,由“我讀洋文……是政府的功令”,“你反對我讀洋文”(即“反對者”)只能推出“(你)反對政府的功令,”而推不出“(你)反對政府”。因為“政府的功令”和“政府”并不是同一概念。反對政府的某一項具體“功令”并不等于就是反對“政府”。詭辯者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第二段。“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么?”省略了一個大前提:“說中國不好的就是外國人”這個大前提顯然是假的。這里,詭辯者是故意利用省略假前提搞鬼。
“你是外國人么?為什么不對外國去?”這里詭辯者省略了“外國人必須到外國去”這樣一個假前提。
第三段。“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這兩句話可以簡化成以下的三段論:
甲生瘡,
甲是中國人
——————————
中國人生瘡。
很顯然,“這個”這個概念在第二個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結(jié)論中卻是周延的。(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在直言命題中,只有全稱命題能省略量項,換句話說,省略了量項的主項是周延的。說“中國人生瘡”就對于說“所有這個生瘡”)上面的推論犯了小項不當周延的錯誤。
“這個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這個推論也不是有效的。說“中國人生瘡”,就對于說“所有的中國人生瘡”。這個命題是不真實的。拿不真實的命題作為論據(jù)進行論證,是違反論證規(guī)則的。如果詭辯者說,他不是說“所有中國人生瘡”,而是說“有的中國人生瘡”,那么,推理犯了中項不周延的錯誤,而且同漢語習慣也是相謬的。因此,“你也生瘡”沒有得到有效的證明。
詭辯者從“甲生瘡”和“你也生瘡”推出“你就和甲一樣”,同樣是不能成立的。這個推論也是個非有效式的,推不出“你是甲”。因為他犯了中項不周延的錯誤。同時,“你也生瘡”這個命題在上面也并沒有得到論證。以真假未卜的或已確定為假的命題冒充真的命題進行論證,就違反了論據(jù)必須已知為真的論證規(guī)則。另外,即使“你”和“甲”在生瘡這一點也一樣,不能由此說明二者在其它點上也一樣。可見,論辨者在“一樣”中國館概念上也耍了花招。
“你既然也生瘡”,“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這里,“你既然也生瘡”真假不定,因之,詭辯者違反了論證規(guī)則。
“倘若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詭辯者的推論過程是:“你說甲生瘡,”等于說“你也生瘡”,“倘你沒有生瘡”,就是你說誑了??梢姡?#8220;(你)說誑也”是以“你也生瘡”為論據(jù)的。詭辯者把經(jīng)過自己荒謬的主觀推論所得到的“你也生瘡”這個假的論斷,硬扣到論敵頭上,進而證明“(你)說誑也”,同樣是犯虛假論據(jù)的錯誤。這個推論充分暴露了論辨者強詞奪理,蠻橫武斷的丑相。
“(你)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推理形式的錯誤同上。
“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這個推論掩蓋了“罵賣國賊的都是愛國者”這個虛假的論據(jù),因之,“我是愛國者”沒有得到有效的證明。
“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這里省略了“我的話是愛國者的話,”其實即使是愛國者的話也不見得是句句最有價值的。而“我是愛國者”這個命題的真實性在前面還沒有得到證明。詭辯者是犯了以未證明的命題作論據(jù)的錯誤。同時,“最有價值的”和“不錯的”也不具有同一關(guān)系,詭辯者又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從上下文看,整個推論過程是:“我的話既然不錯,”那么,“我罵賣國賊(的話)也是不錯的”。我罵“你是賣國賊”,那么,“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可見,“你是賣國賊”是由“我的話不錯”推出來的。于是,詭辯者陷入了可悲的循環(huán)論證。
第四段。主張“男女授受不親”,本來是封建頑固派的一貫思想,根本不是上面被“過激派”“氣的”。詭辯者反對自由結(jié)婚,把自己打扮成“愛國”之士,“中庸之徒”,大叫大嚷要憂“亡國之禍”呀,要反“極端”呀,都是道地的尋找借口,設(shè)置遁辭的詭辯手法。
“過激派都主張共妻主義的。乙贊成自由結(jié)婚,不就是主張共妻主義么?”聯(lián)系上下文看,詭辯者的論證過程是:
(1) 自由結(jié)婚未免太過激了,
乙贊成自由結(jié)婚,
所以,乙是過激派。
(2) 過激派都主張共妻主義的,
乙是過激派,
所以,(乙)就是主張共妻主義。
在這個論證過程中,頑固派不僅把“自由結(jié)婚”和“共妻主義”聯(lián)系起來,而且硬把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看作是同一的,認為自由結(jié)婚就是共妻主義。這是無恥的偷換。此其一。其二,“過激派都主張共妻主義”這個命題是假的。其三,自由結(jié)婚并不是什么過激的事情,由“乙贊成自由結(jié)婚”,推不出“乙是過激派”,因此也推不出“乙主張共妻主義”。
“他既然主張共妻主義”這個命題實際上還沒有得到證明,而事實上正是假的。因此,推不出“應(yīng)該先將他的妻拿出來給我們‘共’”的結(jié)論。
這一整句話的論題是:“丙講革命是為的要圖利”。詭辯者首先用了假言論證:
不為圖利,不講革命(“為什么要講革命?”)
丙講革命,(所以),丙為的要圖利。很明顯,“不為圖利,為什么要講革命?”這個論據(jù)是假的。因為真正的革命者,不是為了圖利,而是為了人民的解放。如果說“圖利”,那是圖的人民之公利,而決不是象頑固派所說的一己之利。
其次,詭辯者用了具體事實進行論證:“我親眼看見他把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現(xiàn)金抬進門。”從魯迅雜文的意思可知,這純系造謠,是對革命者的無恥攻擊。詭辯者在這里是作偽證,因之,論題沒有得到證明。
“反對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黨。”這里,省略了一個論據(jù):“反對我的人,就是他的同黨。”這個省略的論據(jù)是虛假的。
退一步說,既便“你是他的同黨”是真的,由此一事仍不能推出“黨同伐異之風,于今為烈”的結(jié)論來。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革命者、革新派提倡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并非提倡“歐化”。所謂“提倡歐化者”是頑固派對革命者正確主張的惡意歪曲,是偷換論題。因此,他們所謂反對“歐化”,完全是同“風車”搏斗。從頑固派上面提出的“論據(jù)”,推不出“黨同伐異之風”“為烈”,必由“提出歐化者”負其“咎”的結(jié)論。
這一整段的論題是:“現(xiàn)在妄稱志士,諸君切勿為其所愚。”“論據(jù)”有兩條:
?。?)丁是因為活不下去而犧牲的(不是為了革命)。
?。?)“中國更壞了。”前者,是對革命者的攻擊和污蔑;后者,革命同“這個更壞了”沒有真實的因果關(guān)系,是錯為因果。因此,用上面兩條“論據(jù)”證明不了論題。
這段話的論題是:“戊不能算英雄”。以下的“論據(jù)”使用了連鎖推理。首先,詭辯者故意把“吃驚”和“怕”混同起來,用“怕”偷換“吃驚”。其次,用道聽途說的事情作為論據(jù),違反了論據(jù)必須已知為真的規(guī)則。
僅從“打起仗來就逃跑的反稱英雄”這一條推不出“中國糟透了”的結(jié)論。詭辯者故意同了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接詞“所以”來冒充推得出。這也是詭辯者的慣用手法。
第八段。這段議論的論題是:“你是畜類。”詭辯者首先使用了復雜概念推理:
你是我的爹爹(即“現(xiàn)在我就叫你爹爹”)
你就是畜類的爹爹。
進而又使用了三段論推理:
畜類的爹爹是畜類(原文省略了),
你是畜類的爹爹,
所以,你就是畜類。
這段論證的錯誤有二:
?。?)“畜類”這個詞,在思維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比如,動物學上的“畜類”,指牛馬等;有時,形容某人的品質(zhì)不好,所他缺少做人的起碼的品質(zhì),罵他象畜類(或“是畜類”),這兩種畜類是不同的。動物的畜類,后代為畜者,其前輩必也為畜;反之亦然。人則不然,兒子的品質(zhì)不好,其父親的品質(zhì)則不一定不好,不能說兒子象畜類,其父必也象畜類;反之亦然。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詭辯者故意把同一個詞“畜類”表達的兩個不同的概念混同起來,用“畜類”偷換了“象畜類”,用動物生理上具有的遺傳關(guān)系代替了人的社會本質(zhì),因此是十分荒謬的。
(2)“你是畜類的爹爹”是由“現(xiàn)在我就叫你爹爹”和“我是畜類”兩個命題推出來的。而后兩個命題都是詭辯者為了論證“你是畜類”而主觀臆造的,因此犯了竊取論題的錯誤。同時,整個論證都是強加于人的,足顯出詭辯者的流氓無賴相。
第九段。“用驚嘆符號,這是足以亡國的”是全稱肯定命題。“我所用的幾個在例外”,等于說“有的用驚嘆符號是不足以亡國的”,是特稱否定命題。詭辯者這里又陷入了自相矛盾。另外,“用驚嘆符號”和“亡國”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說“用驚嘆符號,足以亡國”更是不對。
第十段。此段總結(jié)全文。“中學為體西學用”是清末洋務(wù)派首腦張之洞等人的主張。“不薄今人愛古人”是杜甫的詩句。杜甫的原意是說,他不敢菲薄當時人愛慕古人的“清詞麗句”。魯迅先生引用上面兩句話,是借此揭露頑固派模棱兩可的中庸之道,用詭辯術(shù)掩蓋其守舊復古真面目的丑惡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