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策略性的獎勵
孩子第一天掃地了,你說不錯,獎給孩子1元錢,會促使他第二天還去掃地。第二天他又去掃地,孩子說:“媽媽,我今天又掃地了?!币馑际悄氵€得給他l元錢,你就給他1元錢。第三天他又去掃地,這次你不給錢了,這才是科學(xué)的做法。孩子說:“媽媽,我又掃地了。”你沖他微笑一下,說:“是么?我知道了。”孩子說:“你還沒給我1元錢呢。”你就說:“我知道了。”但是不提錢的事。第四天孩子又掃地了,說:“媽媽,我今天又掃地了?!蹦氵@時候很高興,獎給他1元錢。這孩子一想,前兩天是一天1元錢,現(xiàn)在變成兩天1元錢了。到第五天,他掃地的時候就不找你了,他知道今天不給錢,明天掃完才給呢。這就叫強化的間歇性。凡是物質(zhì)獎勵必須是這種間歇性的強化,當(dāng)一個行為穩(wěn)固以后,就要拉長時間,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人的習(xí)慣。
獎勵可以分為三種:物質(zhì)獎勵、活動獎勵、精神獎勵。三種獎勵結(jié)合使用才可能管用。
3、培養(yǎng)同情心
一個女孩在學(xué)校欺負了另一個孩子。老師問那個欺負人的女孩:“你看,他怎么了?”女孩說:“他哭了。”老師問:“他為什么哭?如果你是他,他這樣對你,你會怎么樣?”這就是引導(dǎo),這里沒有一句道理,而是讓孩子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反思,實際上就是我們講的共情心,同情心讓孩子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別人的情感。
研究表明,經(jīng)常采用引導(dǎo)法教育出來的孩子,行為自覺性比較高。那種一上來就打或訓(xùn)斥一頓,或者給他講好多道理的孩子,行為自覺性比較差,對這些孩子來說,有懲罰的時候就不敢干,大人沒看見的時候就偷著干。但是用引導(dǎo)的教育方法,會使小孩和別人同情,他會想:我要是這么做了,別人會不高興。
4、正確的要求令行禁止
媽媽擺飯桌,孩子在看電視,媽媽說:“過來吃飯吧?!边@時候,孩子面臨兩件事情:一是對他有巨大吸引力的電視,二是對他沒有太大吸引力但卻有社會意義的吃飯。為什么說有社會意義呢?家庭就是一個社會,別人吃飯,你也得過去吃飯,別人吃完了,你也得吃完,然后媽媽爸爸收拾桌子、刷碗,這就體現(xiàn)出家庭內(nèi)部的一種和諧。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就要自我控制:“我不看電視了,我必須去吃飯。”但是按照孩子的本性,他不會馬上去吃飯的,除非他那時候不想看電視了。像這樣的事情,一開始就要令行禁止。從一開始訓(xùn)練孩子到飯桌上吃飯那一天起,說過來吃飯就得過來吃飯。他不來怎么辦?可以采用強迫身體控制方法,就是把他領(lǐng)過來,他鬧、哭,都不用理他,只有關(guān)電視、吃飯。如果第一次這樣做,即使孩子哭一會兒,也要堅持不讓他看電視;下一次吃飯,他還不來,你再把他領(lǐng)過來,他恐怕哭的時間就會短一點兒,或者不哭了,第三次,第四次就好了。
5、取消一些權(quán)利
平時孩子在家里可以玩游戲、玩電腦,向媽媽要錢,周末晚睡一小時,這些都是屬于孩子的權(quán)利。但是如果他犯了錯誤,可以取消這些權(quán)利,可以按照他犯錯誤的大小,決定取消什么權(quán)利。使用這種方法,關(guān)鍵是要前后一致。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媽媽這樣,爸爸那樣,或父母這樣,爺爺奶奶那樣。尤其不要說話不算話,答應(yīng)給獎勵的不給獎勵;說懲罰的,心一軟就不懲罰了;說冷落他,過一會兒忍不住了,撲哧一笑,一切恩仇全解除,下次孩子照樣我行我素。有的家庭是,爸爸媽媽負責(zé)管孩子,爺爺奶奶負責(zé)慣孩子,這種家庭教育對孩子很不利。
6、某些行為不予理睬
忽視就是對孩子的某些行為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裝作沒看見。這樣做,等于使孩子的行為得不到結(jié)果,既不批評,也不贊成,這個行為就會慢慢地削弱。比如,孩子在家里,你在做飯,他摔門,或者使勁敲一個東西,其實孩子這樣做是希望你去和他交往,但是你沒有時間和他說話,他就搗亂。這時候,你越說他越不行,等于強化了他的行為;你不理他,過一會兒他覺得這樣做沒有結(jié)果,就不做了。對孩子的有些行為我們是可以這樣的,比如,他自己的東西找不到了,非得讓你幫他,你就可以不理他,讓他自己找,告訴他,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東西放到什么地方。如果你馬上幫他找,以后他一有什么東西找不到,馬上就來求你。
只要我們能夠根據(jù)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適時、適當(dāng)?shù)夭捎蒙鲜鰩追N方法,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就能慢慢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