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名稱
1.根據(jù)植物性狀,可將植物分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
(1)木本植物(wood plant)。是指植物體的木質(zhì)部比較發(fā)達(dá),一般比較堅硬,壽命較長??煞譃椋?br>
①喬木(tree)。指有明顯主干的高大樹木,高達(dá)5m以上,如楊樹、槐樹、七葉樹等。
②灌木(shrub)。指主干不明顯,常由基部分枝,呈叢生的,高不及5m的木本植物,如月季、紫荊等。
③小灌木(undershrub)。高在1m以下的低矮灌木。
④亞灌木(subshrub)。高在1m以下的低矮灌木,僅莖基部木質(zhì)化,多年生,而上部枝草質(zhì),并于花后或冬季枯萎。
(2)草本植物(herb)。植物體的木質(zhì)部不發(fā)達(dá),莖柔軟,通常于開花結(jié)果后枯死的植物。
(3)藤本植物(vein)。植物體細(xì)而長,不能直立,只能依附其他物體,纏繞或攀緣向上生長的植物。根據(jù)質(zhì)地可分為木質(zhì)藤本和草質(zhì)藤本,如葡萄、獼猴桃等。
2.根據(jù)植物生長環(huán)境,可分為:
(1)陸生的(terrestrial)。植物生長于陸地,通常莖生于地上,根生于地下。陸生環(huán)境豐富多樣,生于沙漠的,根常有沙套,為沙生植物;生于鹽堿地的,體內(nèi)含有大量鹽分,叫鹽生植物;生于高寒山地的,個體低矮,墊狀,叫高山植物等。
(2)水生的(aquatic)。植物體部分或全部沉浸在水中。生于沼澤地的,通氣組織發(fā)達(dá),為沼生植物等。
(3)附生的(epiphytic)。植物附著生長于他種植物體上,但能自養(yǎng),無需吸取被附者的養(yǎng)料而獨立生活的植物。
(4)寄生的(parasitical)。植物寄生于他種植物體上,營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絲子以其特殊的吸根吸取寄主養(yǎng)料。
3.根據(jù)植物生活期的長短,可分為:
(1)一年生的(annual)。植物的生活周期在一個生長季節(jié)內(nèi)完成。種子當(dāng)年萌發(fā),生長,并于開花結(jié)果后枯死,生活期比較短。短者數(shù)星期,如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的一些短命和類短命植物;長者僅數(shù)月,如春小麥、水稻、玉米、棉花等。
(2)兩年生的(biennial)。生活周期在兩個年份內(nèi)完成,種子當(dāng)年萌發(fā),生長,第二年開花結(jié)果后枯死,如冬小麥、白菜、蘿卜等。
(3)多年生的(perennial)。植物生活期在3年以上者,喬木、灌木年復(fù)一年地生長,長者可達(dá)千年之久。多年生草本則地上部分于當(dāng)年開花結(jié)果后枯死,而地下部分多年生,年年萌發(fā)新的地上枝,即多次結(jié)實,如蘆葦、苜蓿等;也有少數(shù)多年生植物,僅結(jié)實一次而全株枯死的,如新疆阿魏(Ferula caspica)。
生長環(huán)境也可改變植物的習(xí)性,如棉花、蓖麻等植物,在北方為一年生植物,在華南則變?yōu)槎嗄晟参铩?br>
二、根
根是植物長期適應(yīng)陸地生活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器官,構(gòu)成植物體的地下部分。根由種子幼胚的胚根發(fā)育而成,向地下伸長,使植物體固著在土壤里,并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zhì)。根一般不分節(jié),不生芽。一株植物全部根的總體稱為根系(圖11-1)。
1.根的種類 根據(jù)發(fā)生部位不同,根可分為定根和不定根,定根包括主根和側(cè)根兩類。
(1)主根(main root)。種子萌發(fā)時,胚根突破種皮,直接生長而成主根,明顯粗大,形成地下的主軸。
(2)側(cè)根(lateral root)。指主根上發(fā)生的各級大小支根。
(3)不定根(adventitious root)。指由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發(fā)生的根,這些根的位置不固定。
2.根系類型
(1)直根系(tap root system)。主根與側(cè)根在形態(tài)上區(qū)別明顯,并在土壤中延伸較深的根,也稱深根系。這是絕大多數(shù)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根系的特征。
(2)須根系(fibrous root system)。主根不發(fā)達(dá)或早期停止生長,由莖基部生出許多較長、粗細(xì)相似的不定根,呈須狀根系,在土壤中延伸較淺,也稱淺根系。這是大多數(shù)單子葉植物根系的特征。
圖11-1 植物的根系
三、莖
莖是種子幼胚的胚芽向上生長而成,在莖端和葉腋處生有芽,莖和枝條上著生葉的部位叫節(jié)(node),兩節(jié)之間的莖叫節(jié)間(internode),葉柄與莖相交的內(nèi)角為葉腋(leaf axil)。
根據(jù)莖的生長習(xí)性,可將莖分為(圖11-2):
1.直立莖(erect stem)。莖垂直地面,直立生長,如各種樹木及玉米、辣椒等。
2.平臥莖(prostrate stem)。莖平臥地面生長,不能直立,如蒺藜、地錦草(Euphorbia humifusa)等。
3.匍匐莖(repent stem)。莖平臥地面生長,但節(jié)上生不定根,如甘薯、蛇莓等。
4.攀援莖(scandent stem)。莖上發(fā)出卷須、吸器等攀援器官,借此使植物攀附于它物上,如葡萄、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等。
5.纏繞莖(climbing stem)。莖不能直立,螺旋狀纏繞于它物上,如牽牛、菜豆等。
圖11-2 莖的生長類型
四、葉
葉是由芽的葉原基發(fā)育而成,通常綠色,有規(guī)律地著生在枝(莖)的節(jié)上,是植物進(jìn)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營養(yǎng)物質(zhì)和蒸騰水分的器官。
(一)葉序
葉在莖或枝條上的排列方式叫葉序(phyllotaxy)。常見的有:
1.葉互生(alternate)。每節(jié)上只著生1片葉,如棉花、楊樹、蘋果等。
2.葉對生(opposite)。每節(jié)上相對著生兩片葉,如丁香、石竹、女貞等。
3.葉輪生(verticillate)。每節(jié)上著生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葉,如夾竹桃、茜草科植物等。
4.葉簇生(fasciculate)。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葉著生于極度縮短的短枝上,如銀杏、油松等。
5.葉基生(basilar)。葉著生在莖基部近地面處,如車前、蒲公英等。
圖11-3 葉序類型
(二)葉的形狀
葉形(leaf shape)通常是指葉片的形狀,是按照葉片長度和寬度的比例以及最寬處的位置來劃分的,是識別植物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有關(guān)葉形的術(shù)語,同樣也適用于托葉、萼片、花瓣等扁平器官(圖11-4,11-5)。
1.卵形(ovate)。形如雞卵,長約為寬的2倍或較少,中部以下最寬,向上漸狹,如女貞。
2.倒卵形(obovate)。是卵形的顛倒,如紫云英、澤漆。
3.闊卵形(broad ovate)。長寬約相等或長稍大于寬,最寬處近葉的基部,如苧麻(Boehmeria nivea)。
4.倒闊卵形(broad obovate)。是闊卵形的顛倒,如玉蘭。
5.圓形(rotund)。長寬相等,形如圓盤,如蓮。
6.橢圓形(ellipse)。葉片中部寬而兩端較狹,兩側(cè)葉緣成弧形,如玫瑰、地膚。
7.闊橢圓形(broad ellipse)。長為寬的2倍或較少,中部最寬,如橙。
8.長橢圓形(long ellipse)。長為寬的3~4倍,最寬處在中部,如栓皮櫟。
9.披針形(lanceolate)。長約為寬的3~4倍,中部以上最寬,向上漸狹,如桃。
10.倒披針形(oblanceolate)。是披針形的顛倒,如細(xì)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
11.針形(acicular)。葉細(xì)長,先端尖銳,如松屬。
12.線形(linear)。長約為寬的5倍以上,且全長的寬度略等,兩側(cè)邊緣近平行,如小麥、韭菜。
13.劍形(ensate)。長而稍寬,先端尖,常稍厚而強壯,形似劍,如鳶尾。
14.菱形(rhomboidal)。葉片呈等邊斜方形,如菱(Trapa bispinosa)、烏桕(Sapium sebiferum)。
15.心形(cordate)。長寬比例如卵形,但基部寬圓而微生凹,先端急尖,全形似心臟。如紫荊、牽?;ā?br> 16.扇形(flabellate)。形狀如扇,如棕櫚。
17.盾形(peltate)。形似盾,葉柄著生在葉的下表面,而不在葉的基部或邊緣,如蓮。
18.管狀(tube)。長超寬許多倍,圓管狀,中空,常多汁,如蔥。
19.帶狀(zonate)。寬闊而特別長的條狀葉,如高粱。
以上只是葉片的基本形狀,很多植物葉形常呈中間類型,這樣的葉形常用復(fù)合名詞來描述,如大葉桉(Eucalyptus robusta)的葉為卵狀披針形,加拿大楊(Populus canadensis)的葉為三角狀卵形。
圖11-4 基本葉形表解
圖11-5 葉片形狀
(三)葉尖
葉尖(leaf apex)是指葉片尖端的形狀,常見的形狀有(圖11-6):
1.漸尖(acuminate)。葉尖較長,或逐漸尖銳,尖頭延長而有內(nèi)彎的邊,如杏、榆葉梅(Prunus triloba)。
2.急尖(acute)。尖端成一銳角形而有直邊,如蕎麥、女貞。
3.尾尖(caudate)。先端呈尾狀延長,如郁李(Prunus japonica)、梅。
4.鈍形(obtuse or mutinous)。先端鈍或狹圓形,如厚樸、冬青衛(wèi)矛(Euonymus japonicus)。
5.倒心形(obcordate)。葉尖寬圓而凹缺,如酢漿草。
6.具短尖(mucronate)。葉尖鈍形,有中脈延伸于外形成一短尖頭,如胡枝子、紫穗槐、玉蘭。
7.微缺(emarginate)。葉尖具淺的凹缺,如莧、苜蓿、黃楊(Buxus sinica)。
8.截形(truncate)。葉端平截,幾乎成一直線,如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蠶豆。
圖11-6 葉尖類型
(四)葉基
葉基(leaf base)是指葉片基部的形狀,常見的葉基形狀有(圖11-7):
1.心形(cordate)。于葉柄連接處凹入成缺口,兩側(cè)各有一圓裂片,如甘薯、牽?;ā?br> 2.耳垂形(auriculate)。葉片基部的兩側(cè)呈耳垂?fàn)?,如苦荬菜、油菜?br> 3.箭形(sagittate)?;績蓚?cè)的小裂片向后并略向內(nèi),如慈姑。
4.楔形(cuneate)。中部以下向基部兩邊漸變狹狀如楔子,如垂柳。
5.戟形(hastate)?;績蓚?cè)的小裂片向外,如打碗花。
6.圓形(orbicular or rounded)?;砍拾雸A形,如蘋果。
7.偏斜形(oblique)?;績蓚?cè)不對稱,如秋海棠、樸樹(Celtis sinensis)。
8.匙形(spatulate)。葉基向下逐漸狹長,如金盞菊。
9.下延(decurrent)。葉片向下延長,而著生在莖上成翅狀。如煙草、山萵苣(Lactuca indica)。
圖11-7 葉基類型
(五)葉緣
葉緣(leaf margin)是指葉片的邊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圖11-8):
1.全緣(entire)。葉緣成一連續(xù)的平線,不具任何鋸齒或缺刻,如大豆、小麥等。
2.鋸齒狀(serrate)。邊緣具尖銳的鋸齒,齒端向前,如大麻、蘋果。
3.重鋸齒(double serrate)。葉緣有較大的鋸齒與小鋸齒相間,如榆、櫻桃。
4.牙齒狀(dentate)。邊緣具尖銳齒,兩側(cè)邊近等長,齒端向外,如苧麻。
5.鈍齒狀(crenate)。邊緣具鈍頭的齒,如大葉黃楊。
6.波狀(undulate or sinuous)。邊緣起伏如微波,如茄子、槲櫟(Quercus aliena)。
7.皺縮狀(crisped)。葉緣波狀曲折較波狀更大,如羽衣甘藍(lán)(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
8.刺毛狀(aristate)。葉緣刺芒狀,如栓皮櫟、冬青
圖11-8 葉緣的類型
(六)葉裂
葉片邊緣常有深淺和形狀不一的凹陷,此凹陷叫缺刻(incise),兩缺刻之間的葉片部分叫裂片(lobe)。按缺刻深淺、裂片排列方式,葉裂類型主要分為下列幾種(圖11-9):
1.羽狀分裂(pinnately divided)。葉片長形,裂片自主脈兩側(cè)排列成羽毛狀,依其缺裂深淺程度分為:
(1)羽狀淺裂(pinnatilobate)。缺裂深度不超過葉片寬度1/4的羽狀分裂,如一品紅(Euphorbia pulcherrima)、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2)羽狀深裂(pinnatipartite)。缺裂深度超過葉片寬度1/4,如山楂、牻牛兒苗。
(3)羽狀全裂(pinnatisect)。缺裂深度幾達(dá)中脈,如萎陵萊(Potentilla chinensis)。
2.掌狀分裂(palmately divided)。葉近圓形,裂片呈掌狀排列,依其缺裂的深度分為:
(1)掌狀淺裂(palmatilobate)。缺裂深度不超過葉片寬度1/4,如槭樹。
(2)掌狀深裂(palmatipartite)。缺裂深度超過葉片寬度1/4,如葎草、蓖麻、梧桐。
(3)掌狀全裂(palmatisect)。缺裂深度幾達(dá)葉片中心葉柄處,如大麻。
圖11-9 葉裂的類型
(七)脈序
脈序(venation)是指葉脈在葉片上分布的方式,常見的脈序類型有(圖11-10):
1.網(wǎng)狀脈(reticulete vein)。細(xì)脈分枝交錯,連接成網(wǎng)狀。大多數(shù)雙子葉植物和少數(shù)單子葉植物的脈序?qū)俅朔N類型。網(wǎng)狀脈又分為兩類:
(1)羽狀網(wǎng)脈(pinnate vein)?;蚍Q羽狀脈,中脈明顯,側(cè)脈由中脈兩側(cè)分出,細(xì)脈連接成網(wǎng)狀,如蘋果。
(2)掌狀網(wǎng)脈(palmate vein)?;蚍Q掌狀脈,葉柄頂端同時有數(shù)條大脈成掌狀射出,細(xì)脈連接成網(wǎng)狀,如蓖麻。
2.平行脈(parallel vein)。側(cè)脈與中脈平行達(dá)葉尖或自中脈分出走向葉緣而沒有明顯的小脈連結(jié)。如絕大多數(shù)單子葉植物的脈序。平行脈可分為:
(1)直出平行脈(vertical parallel vein)。側(cè)脈與中脈平行達(dá)葉尖,如竹。
(2)橫出平行脈(horizontal parallel vein)。側(cè)脈自中脈兩側(cè)分出走向葉緣,彼此平行,如香蕉、美人蕉。
(3)弧形脈(arcuate vein)。各脈自基部平行出發(fā),但彼此逐漸遠(yuǎn)離,稍作弧形,最后集中在葉尖匯合,稱為弧狀平行脈或弧形脈,如車前。
3.射出脈(radiate vein)。多數(shù)葉脈由葉片基部輻射出,如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蓮。
4.叉狀脈(dichotomous vein)。叉狀脈見于蕨類植物和少數(shù)種子植物。這類脈序的每一條葉脈都進(jìn)行2~3級的分叉,為較原始的脈序,如銀杏。
圖11-10 葉脈的類型
(八)復(fù)葉
一個葉柄上只生一個葉片的稱單葉(simple leaf)。一個葉柄上生有二至多數(shù)葉片的稱復(fù)葉(compound leaf)。復(fù)葉的葉柄仍叫葉柄,也可稱總?cè)~柄,葉柄以上的軸叫葉軸。葉軸兩側(cè)所生的葉片叫小葉。小葉的柄叫小葉柄。復(fù)葉依小葉排列情況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圖11-11):
1.羽狀復(fù)葉(pinnate leaf)。小葉排列在葉軸的兩側(cè)呈羽毛狀,羽狀復(fù)葉又分為:
(1)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imparipinnate leaf)。頂端生有一頂生小葉,小葉的數(shù)目為單數(shù)的羽狀復(fù)葉,如刺槐、核桃。
(2)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paripinnate leaf)。頂端生有兩片頂生小葉,小葉的數(shù)目為偶數(shù)的羽狀復(fù)葉,如花生、錦雞兒。
總?cè)~軸的兩側(cè)有羽狀排列的分枝,此分枝叫羽片(pinna),分枝上再生羽狀排列的小葉,這樣的葉子叫二回羽狀復(fù)葉(bipinnately compound leaf),如合歡、皂莢;如羽片像總?cè)~柄一樣再次分枝,叫三回羽狀復(fù)葉(tripinnately compound leaf),如楝樹(Melia azedarach);依次羽片再次分枝,叫多回羽狀復(fù)葉(pinnately decompound leaf),如蒿屬、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2.掌狀復(fù)葉(palmate compound leaf)。小葉在總?cè)~柄頂端著生在一個點上,向各方展開而成手掌狀的葉,如七葉樹。
3.三出復(fù)葉(trifoliolate compound leaf)。僅有三個小葉著生在總?cè)~柄頂端。有羽狀三出復(fù)葉與掌狀三出復(fù)葉之分,前者是頂生小葉生于總?cè)~柄頂端,兩個側(cè)生小葉生于總?cè)~柄頂端以下,如大豆;后者是三個小葉都生于總?cè)~柄頂端,如酢漿草。
4.單身復(fù)葉(unifoliate compound leaf)。兩個側(cè)生小葉退化,總?cè)~柄頂端只著生一個小葉,總?cè)~柄頂端與小葉連接處有關(guān)節(jié),如柑桔。
圖11-11 復(fù)葉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