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帖被瀏覽 7,208 次,回復 16 次
有不少國人都喜歡人云亦云,也喜歡接力造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關云長是接力造神運動的最大受益者。有關《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在計謀方面?zhèn)卧斓膽?zhàn)例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道、空城計等等。
人們發(fā)現(xiàn),如果把上述偽造的戰(zhàn)績?nèi)サ?,諸葛亮就幾乎拿不出任何像樣的戰(zhàn)績了。 其實諸葛亮只是一個外交家,最大成績是在劉備集團面臨被曹操一口吃掉的時候,成功地把東吳拖下水,讓孫權出頭對抗曹操,結果是孫權任命的大都督周瑜,以弱勝強,成功地擊退了曹操大軍,從而避免了劉備集團的滅頂之災。 在赤壁大戰(zhàn)之后,劉備集團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這里面是有諸葛亮的功績的,不過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為奪取益州主要得益于劉璋集團內(nèi)部的多人叛變,而攻取漢中是法政替劉備出謀劃策的,沒有諸葛亮什么事,這期間諸葛亮的最大貢獻是說服了魯肅和孫權,把荊州的好幾個郡借了過來。 我們都知道,蜀漢政權的衰敗始于喪失荊州,又因荊州的喪失引來夷陵大戰(zhàn),把劉備集團多年積累的家當喪失殆盡,從此國力一蹶不振,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的力量是最弱的。那么諸葛亮在丟失荊州和夷陵慘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在關羽丟失荊州前,他先后收到兩封信,一封是東吳陸遜寫的,另一封是諸葛亮寫的。陸遜為了配合呂蒙襲取荊州,對關羽竭盡吹噓、忽悠之能事,把關羽吹得如同秦之白起、漢之韓信,關羽也吃這一套:對東吳放松警惕,并把原本防備東吳的部隊調走了,從而為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提供了可乘之機。陸遜是劉備集團的敵人,他當然要忽悠關羽了,他能把敵人忽悠住,說明他的本領高。可是如果自己集團內(nèi)部的人也對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的主將進行忽悠,這個人要么是大奸之人,要么是大蠢之人,而諸葛亮就是這個人。諸葛亮在給關羽的信中把張飛、馬超比作彭越、英布,又說關羽的軍事才能遠在張飛、馬超之上,那就只能解讀為諸葛亮把關羽比作張良、韓信。關羽這時需要這些恭維話嗎?這些恭維話把關羽帶到了飄飄然的幻境中,自以為是天下第一,以為魏國一定打不過他,以為東吳一定不敢打他。關羽聽慣了奉承話,就聽不進逆耳忠言了。所以我認為如果細細地追究丟失荊州的責任的話,關羽、劉備、諸葛亮應各負三分之一的責任。 諸葛亮的粉絲可能會說,諸葛亮給關羽取信的目的是不讓關羽去西川與馬超比武,從而避免荊州主將擅離職守的局面出現(xiàn)。其實關羽這樣的人離開荊州,對于劉備集團而言,實在是天大的好事,趁勢換上一個具有戰(zhàn)略頭腦的人,如:魏延、趙云去鎮(zhèn)守,他們都是該謹慎時謹慎,該放膽時放膽,這樣的話,荊州是丟不了的。 雖然現(xiàn)在我們聽到一種說法,說諸葛亮是故意讓關羽失敗的,從而避免今后關羽的勢力過分膨脹。不過這種說法缺乏證據(jù)的支持,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在這件事情上,諸葛亮并非奸人而是蠢人!寫給關羽的吹捧信是諸葛亮的一個大昏著! 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另一項大昏著是勸劉備稱帝。其實曹丕篡奪漢朝政權后,是把自己推到天下的對立面了,以往曹操集團“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yōu)勢不復存在了,這時如果劉備集團假借“恢復漢室”的口號,是很能鼓動中原地區(qū)的人心的,我們知道連曹操最大的謀士:荀彧、荀攸、以及曹操的女兒都是心向漢室的,可見要是這時把矛頭指向篡權奪位的曹丕,要求恢復漢獻帝之位,會有多少中原地區(qū)的知識分子、老百姓給予支持呢! 可是諸葛亮在這時卻勸劉備稱帝,把劉備也置于亂臣賊子的地位上了,從而使劉備集團喪失了道義上的優(yōu)勢,以后諸葛亮北伐中原總是不成功,這是一項重要原因。當然我們不是說劉備應該永遠不稱帝,而是應該等到天下大定后再行稱帝之舉,就如同朱元璋實行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政策。 在劉備征討東吳的過程中,諸葛亮做了些什么?《三國演義》說諸葛亮聯(lián)合群臣勸阻劉備,可是這不是事實:不僅群臣沒有這樣的戰(zhàn)略眼光,諸葛亮也沒有這樣的戰(zhàn)略眼光!只有趙云勸阻劉備,告訴劉備此時打曹丕是替天下人報公仇,而打孫權則是報劉備自己的私仇,只有先公后私才是上策。而諸葛亮并沒有支持趙云,他也幻想這奪回荊州,把天下局面重新拉回到“隆中對”的局面。 以上所說的失著,還都是小的失著,其實諸葛亮最大的失著是在手握大權后,對蜀漢政權人才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使用上。 諸葛亮把楊儀、蔣琬、費祎、王平和姜維等人都當作大才,真是可笑!還是應該看看人家孫權是怎么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的吧:在一群魯莽的將領中,發(fā)現(xiàn)善于學習的呂蒙,結果呂蒙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關羽,奪取了荊州;在劉備70萬大軍壓境之時,任用書生陸遜,結果陸遜火燒連營700里,幾乎活捉了劉備。前面還有任用周瑜、魯肅的例子,可見孫權每用一個大都督,就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真是“信手拈來即文章”啊!可是諸葛亮用的人呢:楊儀除掉了魏延,魏國該發(fā)給他一個大勛章,無怪乎楊儀總想著投奔魏國呢;姜維打不過鄧艾、鐘會,就一味地迷信天險,殊不知人家鄧艾不畏天險、知難而上,偷襲了成都。在這之后,姜維能想得出來的計策就剩下挑撥離間了,可是這點小伎倆,早就在司馬氏的算計中了。 應該說,姜維、廖化還是這幾個人當中,相對好一點的,可就算是姜維也罷、廖化也罷,哪一個的戰(zhàn)績可比呂蒙、陸遜的十分之一?我們還不要忘了諸葛亮臨死時,是把大權交給楊儀的,此人是有德還是有能呢?其實物以類聚,諸葛亮和揚儀本來就是一類人物。諸葛亮讓劉阿斗“親賢人、遠小人”,那么他自己所親的楊儀是君子嗎? 諸葛亮還是一個氣量非常小的人,他連下級軍官陳式,因為不贊同諸葛氏的軍事主張,都懷恨在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由此可見諸葛亮胸襟之狹隘了。 有人可能說諸葛亮的一項重要戰(zhàn)績是平定了孟獲的叛亂,穩(wěn)固了后方,這在《三國演義》中占據(jù)了很大篇幅,其實這并不是一項很大的戰(zhàn)績(但是對于諸葛亮而言,卻是最大的戰(zhàn)績),因為在三國時期類似的戰(zhàn)績還有很多,如:夏侯淵掃蕩西涼,曹彰、司馬懿各自平定叛亂等等。像林彪、劉伯承這樣的戰(zhàn)將,絕不會把49年、50年的剿匪戰(zhàn)果作為重要的戰(zhàn)績,他們只會把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平型關大捷、躍進大別山、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當作像樣的戰(zhàn)績。 諸葛亮一生并不是沒有可以取得類比呂蒙、陸遜戰(zhàn)績的機會,而是因他自己嫉賢妒能,不聽忠告,錯過了大好時機:諸葛亮頭一次出祁山時,是具有戰(zhàn)役的突然性的,但是在綜合國力上魏國又比蜀國強大不少,這就注定了只有出奇招、險招才有獲勝的可能。 曹操在官渡決戰(zhàn)時,面臨強大的袁紹,就是敢出奇招、險招,并善于抓住稍縱即逝機會,在許攸投奔曹操時,“許攸是不是袁紹的奸細?”、“就算許攸不是奸細,袁紹在許攸出逃后會不會變更兵力部署?”等等,曹操根本不去糾纏這些看似“重要”的問題,因為曹操知道,與袁紹之間的戰(zhàn)爭是絕對拖不起的,只有速戰(zhàn)速決才有勝機。其實這個道理現(xiàn)在許多運動員都非常清楚:弱勢一方要打敗強勢一方,只有搏殺才有生路,四平八穩(wěn)的招數(shù)是必定要失敗的。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妙計,喪失了奪取長安的絕佳機會,最終招致了失街亭的結果(順便說一句,司馬懿并沒有參與此次戰(zhàn)斗,諸葛亮是敗于張頜之手,《三國演義》為了避免諸葛亮過度丟面子,才把曹魏方指揮這場戰(zhàn)役的司令官換成了司馬懿,可見連曹魏陣營的二流戰(zhàn)將都足以打敗諸葛亮。后來曹魏陣營的三流戰(zhàn)將郝昭也把諸葛亮幾十萬大軍打得狼狽不堪)。其實丟失街亭只是戰(zhàn)役層面的失敗,失去奪取長安的機會才是戰(zhàn)略層面的大失敗。那么諸葛亮是否反省了這一錯誤呢?沒有!諸葛亮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錯誤,反而進一步壓制魏延,甚至在臨死時把大權交給無德無能的楊儀,由此招致了內(nèi)訌,致使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文武兼?zhèn)涞拇蟛盼貉颖恍∪怂鶜ⅰ?br>我們還要對比一下曹操和諸葛亮的做法:曹操在征討烏桓獲得大勝后,重賞當初勸阻他出征的人,感謝他們提出的穩(wěn)妥建議。曹操和諸葛亮,一個是在實踐證明自己對了的時候都要感謝別人,另一個是在實踐證明自己錯了的時候卻還要壓制提出正確意見的人,兩人的差距不要太大啊! 壓制人才、聽不得不同意見是不少領導的通病,所以諸葛亮才有那么多粉絲!?。?br> 那么馬謖是不是人才呢?不少人說,劉備比諸葛亮看人看得準,馬謖不是人才,要是諸葛亮聽了劉備的忠告,就不會,出現(xiàn)丟失街亭的嚴重后果了。在這件事上,本人倒是要替諸葛亮說句公道話:馬謖在平定孟獲叛亂時表現(xiàn)出了政治頭腦和戰(zhàn)略眼光,諸葛亮前期對馬謖的重視和使用是正確的,可是諸葛亮不知用馬謖之長,卻在關鍵的地方用了馬謖之短。 以往馬謖是一個參謀人員,出謀劃策是其強項,而領兵布陣是其短項。讓馬謖守街亭,一方面使自己無法聽到馬謖的建議了,另一方面馬謖的弱點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有人說,讓馬謖守街亭是給馬謖一個鍛煉的機會,使他能夠成長為一個統(tǒng)兵人才。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錯誤。就馬謖的前期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馬謖是一個類似郭嘉的人物,他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卻不能獨當一面。曹操沒有讓郭嘉帶兵打仗,是建立在對人才能力結構的深入了解之上的,也是對郭嘉的保護;諸葛亮不認真分析馬謖的能力結構,用人用錯了地方,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話說回來,諸葛亮把首度北伐的失敗的原因歸為丟失街亭,其實這并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打草驚蛇,喪失了戰(zhàn)役的突然性,諸葛亮那種先打草、后打蛇的招法看似穩(wěn)妥,實則必敗,因為魏國比蜀國要強大很多,所以如果打魏國而不打在要害上的話,魏國跟蜀國可以玩持久戰(zhàn),在此過程中,只要抓住一次小勝,就會演化成大勝。后面五次北伐的結果不是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嗎!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整個中國要數(shù)關中地區(qū)最為富庶了,要是諸葛亮聽從魏延之計,突襲長安,拿下關中,則蜀、魏之間的力量對比就變成旗鼓相當了。 明明是自己用人方略的錯誤、是自己戰(zhàn)略方向的錯誤,諸葛亮卻把北伐失利的主要責任推給下級,把馬謖砍了頭,自己只是用人有點差錯、降職留用而已,從此一個可能成為“郭嘉第二”的頭顱就永遠地與其身體分開了。我們有理由相信真正的人才看了諸葛亮的所作所為是會寒心的。 諸葛亮另一項問題是在自己死后要不要堅持進行北伐,這件事牽扯到一個邏輯問題:如果北伐是正確的,那么在自己死后就應該堅持北伐,并且還應該為繼續(xù)北伐做好人事安排;如果北伐是錯誤的,那么就等于說諸葛亮這幾年所干的事情都是錯誤的。 要是說因為自己死了,別人沒有這個能力領導北伐了,所以應該停止北伐。這是典型的“站著茅坑不拉屎”的做法,自己干不好還不讓別人試試,生拍別人取得成績,蓋過自己的名聲,這樣就更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胸懷了! 中山先生在即將辭世時,教導追隨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從而繼續(xù)堅持北伐,并最終取得北伐的勝利,這才是大政治家應該有的風范。要是中山先生臨死時說:“北伐就此終止,北伐軍退回來,好好守住廣東這一畝三分地”,要是他真的這樣說了,他就不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了! 有人可能還要把蜀漢政權后期人才匱乏的原因歸咎為蜀地狹小,所以人才稀少。我們應該想想羅丹和韓愈的話,羅丹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見,地域小并不是人才少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漠視人才、壓制人才,不用人才之長卻用人才之短、重用小人。其實人才都是培養(yǎng)和鍛煉出來的,即使是毛澤東這樣的軍事天才也是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實踐才成為軍事家的,即使在大肆吹捧諸葛亮的《三國演義》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諸葛亮不肯提供人才成長的環(huán)境,自己事必躬親,不肯放手,讓部下只能按照自己的擺布去行事,這樣怎么能培養(yǎng)出人才來?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一個成功的外交人才,對劉備集團的主要貢獻在于外交方面,諸葛亮鮮有軍事成績,由于諸葛亮胸襟和眼光,他在人才領域給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損害。我們今天應該把諸葛亮身上的光環(huán)打掉,還之以本來面目。本人的目的,是希望國人不要再崇拜偽英雄了,還是把我們的崇拜獻給孫武、衛(wèi)青、霍去病這樣的真英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