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源于南北朝時期北周姚僧垣《集驗方》(已亡佚),最早見載于唐《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始明確指出其出自《集驗方》由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兩(炙)、六味藥組成。主治“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本方加茯苓、大棗二藥,亦名溫膽湯。原文“溫膽湯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右為?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服。”
關(guān)于本方之功用及主治證的機(jī)理,無論是原作者,還是后繼者都早已說得清清楚楚。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后世醫(yī)家,尤其是清以后持溫膽者僅為少。有人謂“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溫涼之溫也”(羅謙甫,錄自《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卷四》)。
現(xiàn)不揣淺陋,試對其功用及主治證之機(jī)理初淺探討如下。
1 膽寒之機(jī)實難否定
膽熱則眠,膽寒則不眠。如后漢*華佗《華氏中藏經(jīng)》明言:“膽熱則多眠,膽冷則無眠”。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在大病后不得眠候中講得極其詳細(xì),曰“大病之后,臟腑尚虛,榮衛(wèi)未和,故生于冷熱。陰氣虛,衛(wèi)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
眾所周知,華氏在姚氏前,巢氏在姚氏后。隋緊挨北周,隋開皇初,姚氏八十二歲,三年后(約585年)卒。巢氏撰《諸病源候論》時(610年)姚只去世20多年,因此可以說巢氏與姚氏是同時代人。一般而言,同時代人的學(xué)術(shù)思想是相互影響的。巢氏“大病后……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與姚氏“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如出一轍,何其相似乃爾。足以說明“膽寒則不眠”在后漢、北周、隋朝時早已成為定論。
另外,《集驗方》與《刪繁方》是同時代著作。《刪繁方》的作者謝土泰與《集驗方》的作者姚僧垣同是南北朝之名醫(yī)。《刪繁方》獨具特色的臟腑辨證模式是“實則熱,虛則寒;熱則應(yīng)臟,寒則應(yīng)腑”。此理論也是南北朝時的醫(yī)學(xué)特色,亦即《集驗方》溫膽湯的命名及主治證屬性的依據(jù)。
下此以往,如唐《千金要方》及《外臺秘要》、宋《三因方》、元《世醫(yī)得效方》、明《普濟(jì)方》等著名方書,皆謂溫膽湯主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再一次證明,該方屬膽寒之機(jī),早被歷代醫(yī)家所肯定。
現(xiàn)代學(xué)者岳美中教授對溫膽湯亦有明論。岳氏在《祖國醫(yī)學(xué)資料選編》中將“定性為膽寒的,發(fā)煩不眠,多痰嘔逆,治療用溫膽法,代表方劑溫膽湯。”
綜上所述,溫膽湯證屬膽寒之機(jī)實難否定。
2 溫膽之功合理合法
既然溫膽湯證屬膽寒所致(兼有痰濕內(nèi)阻),那么,根據(jù)“寒者溫之”及“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等理論,宜用溫膽、化痰等治法。溫膽湯中重用生姜四兩,該藥辛溫,能散寒邪,還可“去冷除痰”(《本草拾遺》)。很顯然,其是針對膽寒而設(shè)。正如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所說:“方中一味生姜,足以散膽中之寒。”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寒、溫化寒痰之要藥。與生姜配伍,以溫膽散寒、化痰和胃。《靈樞》將半夏與秫米相合,名半夏秫米湯,治目不瞑,不臥?!?a title=醫(yī)學(xué)百科:本草綱目 rel=summary>本草綱目》卷一在臟腑虛實標(biāo)本用藥式中,將半夏列入溫膽藥之一。橘皮辛苦溫,辛行溫通,既能燥濕化痰,又能溫化寒痰,理氣健脾。
總而言之,以上三藥皆辛溫之品,合用則相得益彰,溫膽散寒之力頗強(qiáng)。故《醫(yī)方集解》曰:“橘半生姜之辛溫,以之導(dǎo)痰止嘔,即以之溫膽。”《醫(yī)學(xué)入門》、《萬病回春》、《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等書中所列的生姜、半夏、橘皮、川芎四味溫膽藥,該方竟用了三味之多。所謂“方中并無溫膽之藥”是否有點與實事不符?
雖然方中用了兩味微寒之藥枳實、竹茹,但與辛溫之藥味數(shù)之比為2∶3,劑量之比為4∶9。無論劑量上還是藥味上,溫藥都是涼藥的二倍左右,占絕對壓倒的優(yōu)勢。如此寒溫并用,以溫為主的方劑,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況且在《中藥學(xué)》教材多版本上都未見枳實有清熱之功,在此方,竹茹主要是除煩止嘔,枳實主要是化痰理氣。謂“溫之者,實涼之也”不知從何說起?
中醫(yī)方劑命名,多有章可循。有以主藥命名者,有以功用命名者,有以主藥與功用合而命名者,有以主治證候命名者……,然逆功用而命名者,未之聞也?!肚Ы鹨健烦d有溫膽湯外,尚載有溫經(jīng)湯、溫脾湯、溫脾丸、溫胃湯等。些凡冠以“溫”字的方劑皆寒熱并用以溫為主,功用與方名完全是統(tǒng)一的。溫膽湯當(dāng)然也毫不例外。因為治膽寒之證用溫膽之方是順理成章之舉,千古不變之法。
《三因方》雖加茯苓、大棗二藥,但也不可能將溫膽之方變?yōu)榍迥懼畡?。對此,《三因方》之作者早已作了肯定的答?fù)。他在該書卷九中就有“溫膽湯,治大病后煩虛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及在卷十中用治膽寒所致的“心膽虛怯,觸事易驚……”。
3 臨床實踐足以佐證
王氏[1]用其治療心膽虛怯型失眠(不屬痰熱者)50例,全部治愈,且服藥皆不多。如一女性患者,因突然受驚起病,恍惚驚怖,心驚肉,心神不安,驚善怒,坐臥不安,聞聲則懼,徹夜不眠,脈弦細(xì),苔薄白。投溫膽湯:橘皮25g,半夏20g,竹茹、菖蒲、枳實、炙草各15g,茯苓30g,遠(yuǎn)志50g,水煎服。共服6劑,治愈。
又:查閱本方臨床報道近百篇,以其治病(證)達(dá)50余,尚未發(fā)現(xiàn)一例用原方治痰熱者。而凡屬有熱者,未有不加寒涼藥的。如治痰熱內(nèi)擾的失眠、眩暈等,用本方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治痰熱內(nèi)阻,胃火上逆的嘔吐等,用本方加黃芩、黃連,名芩連溫膽湯;治痰火擾胎的惡阻等,用本方加黃芩、黃連、麥冬、蘆根,名加味溫膽湯;治痰火內(nèi)擾的虛煩不得眠等,用本方加梔子、豆豉,名梔豉溫膽湯;治痰熱內(nèi)阻,肺失清肅的咳嗽等,用本方加瓜蔞、川貝,名蔞貝溫膽湯等等。
不言而喻,與二陳湯加減以后可以廣泛用于多種痰證一樣,雖然溫膽湯加減以后可以清膽和胃等,但絕不能因此而言其本身就有清膽之功。
參 考 文 獻(xiàn)
1.王吉友.溫膽湯治療心膽虛怯型失眠50例.中級醫(yī)刊,1978,(6):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