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釋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xué)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jīng)》。《百家姓》雖然稱為“百家”姓,實(shí)際上,其中記錄的不僅一百個姓氏,而是共講述了504個姓(其中含復(fù)姓60個)。因?yàn)楣湃顺?/font>常用“百”來作虛詞,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這本書被簡稱為“百家姓”。
據(jù)說,《百家姓》原是北宋初年錢塘(今杭州地區(qū))的一個書生所編。認(rèn)字、了解姓氏知識、同時學(xué)習(xí)歷史知識,這一舉三得的作用,使《百家姓》備受歷代文人與孩子們的喜歡推崇。
夏侯:周武王克商后,分封先賢后代,訪得禹的后裔東樓公,封之于杞。杞國被楚滅掉后,杞簡公的弟弟逃到了魯國,魯國國君因?yàn)樗窍挠淼暮笠?,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便尊稱他為夏侯,他的子孫于是以“夏侯”為姓。
諸葛:商朝時,伯夷的后裔被封在葛邑,為伯爵,世稱葛伯,他的后代以葛為姓,其中一支遷往諸縣(今山東境內(nèi)),因當(dāng)?shù)赜懈鹦?,所以新遷來的葛姓被稱為諸葛,意為諸縣葛氏。諸葛姓還有一支為陳勝手下大將葛嬰之后,漢文帝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其后世子孫便以諸葛為姓。
聞人:春秋時,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他博學(xué)多識,主張革新,他講學(xué)時孔子的許多學(xué)生被吸引過去。因少正卯是當(dāng)時聲譽(yù)很高,遠(yuǎn)近聞名的人物,所以被稱做“聞人”。他的支庶子孫有的便以“聞人”為姓,后來一部分聞人姓改復(fù)姓為單姓,成為聞姓。
東方:上古伏羲氏創(chuàng)八卦,八卦以東方為尊,其后代支庶子孫便以東方為姓。東方姓另一支源于張姓,是漢朝東方朔的后人。東方朔之父名張夷,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親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死了。東方朔由鄰居撫養(yǎng)成人,因?yàn)樗錾鷷r東方天剛亮,所以取名叫東方朔。東方朔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詼諧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諫。相聲界尊東方朔為祖師爺。
赫連:是西漢時匈奴族的姓氏,始祖為匈奴右賢王劉去卑。因匈奴單于曾與漢宗室女通婚,其子孫便以劉為姓,東晉時,匈奴鐵弗部劉淵的曾孫勃勃擁兵自立,稱大夏天王,自云赫赫與天連,便改姓為赫連。
皇甫: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孫子以祖父之字為姓。西漢中期,皇父的嫡系子孫將姓氏中的“父”改為“甫”,形成今天的皇甫姓。
尉遲:為鮮卑族姓氏。南北朝時鮮卑拓跋部族的拓跋珪建魏國,史稱北魏。鮮卑族中的尉遲部族與北魏孝文帝進(jìn)入中原,以部族名命姓,形成尉遲姓。另外,北周時,功臣萬俟兜被賜姓尉遲。唐朝大將尉遲恭,隋末歸唐,屢立戰(zhàn)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被封為鄂國公。太宗欲以女兒下嫁,尉遲恭不棄糟糠之妻,世人稱道。因尉遲恭勇武有力,民間將他尊為門神。
公羊:春秋時魯國人公孫羊孺頗有才華,他的支庶子孫以祖上名字中的兩個字命姓,形成公羊姓。公羊姓今已融入公姓。
澹臺: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據(jù)說澹臺滅明相貌極丑,但品行卻十分端正。孔子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diǎn)后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的后代就是澹臺氏的祖先。
公冶:春秋時魯國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公冶為姓氏。
宗政: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漢時期的官名,專管皇帝親屬的有關(guān)事宜,自秦始皇時開始設(shè)置。漢朝時。高祖劉邦有個本家親戚擔(dān)任宗正這一官職,后改姓為宗正。
濮陽:濮陽為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當(dāng)?shù)厝擞幸缘孛麨樾帐系模Q為濮陽氏
淳于:春秋時期有淳于國,淳于國的人后來稱為淳于氏。淳于堤縈,西漢名醫(yī)淳于意之女。臨淄人。漢文帝時,淳于意因罪即將下獄受刑,淳于堤縈上書給文帝,說為了不讓父親受刑,自己愿做官家的奴婢以贖父刑。文帝很受感動。不久就下令廢除肉刑。
單于: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lǐng)稱為“單于”,他們的后代中有以“單于”為姓氏的。
太叔:有兩個來源。春秋時,衛(wèi)文公有兒子名叫太叔儀,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另外,春秋時鄭莊公封弟弟段在京,人稱京城太叔,他的后代也有姓太叔。
申屠:為上古舜帝的后代。初為勝屠氏,后因古代“勝”與“申”兩字同音,故俗稱申屠氏。
公孫:周朝制度規(guī)定,各諸侯國國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太子,其他兒子就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公子和公孫統(tǒng)稱為公族子弟。有不少公孫的后代就以公孫為自己的姓氏。
仲孫:出自姬姓。春秋時魯桓公姬允次子名叫慶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稱共仲。他的子孫遂以仲孫為姓,稱仲孫氏。慶父亂魯之后,弒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為孟孫氏,但留居于魯國的他的支庶子孫仍為仲孫氏,世代沿襲為仲孫姓。
軒轅:相傳黃帝號軒轅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軒轅為姓氏的。
令狐:所謂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根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春秋時代曾經(jīng)一度稱霸諸侯的晉國,在公元前376年的時候,被其大夫韓、趙、魏三家分晉。當(dāng)時瓜分晉國的魏氏,是傳自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裔孫畢萬,首先在晉國官拜大夫,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到了畢萬的曾孫魏顆,由于跟秦國打仗立了大功,被晉君別封于令狐,并于傳到其子魏頡時,“以邑為氏”而姓的令狐。
鐘離:源出于嬴姓。周朝時伯益的后人被封在鐘離國。春秋時期,鐘離國被楚國滅掉,國人就稱為鐘離氏。
宇文: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lǐng)有一次打獵時拾到一塊玉璽,上面刻著“皇帝璽”的字樣。他認(rèn)為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名號,于是就自稱“字文氏”(當(dāng)?shù)厝朔Q天為字,稱君為文。字文就是天子的意思)。
長孫: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認(rèn)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自己的姓氏。
慕容: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lǐng)莫護(hù)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縣境內(nèi))建立國家。據(jù)說當(dāng)時北方漢人流行一種叫“步搖”的帽子,莫護(hù)跋很喜歡,也戴了一頂。鮮卑人見他這模樣,都叫他“步搖”。在當(dāng)?shù)胤窖灾校?#8220;步搖”的讀音與“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搖”后來就訛傳成“慕容”。莫護(hù)跋的子孫后來干脆就把慕容氏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
鮮于:源出于子姓。商紂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稱箕子。箕子十分賢明,他勸紂王實(shí)行仁政。紂王不但不聽,還把箕子關(guān)了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后,把箕子放了出來,還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并想封箕子為官?;硬辉缸?/font>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遼東一帶建立了朝鮮國?;拥淖訉O中有個叫仲的,被封在于,他把國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為姓氏,稱為鮮于氏。
閭丘:有兩個來源。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叫閭丘嬰,他的后代稱為閭丘氏;此外,春秋時邾國有地名閭丘,住在那里的人有以地名為姓氏的。
司徒:先秦歷代都設(shè)司徒這一官職,掌管國家的行政事務(wù)。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司徒氏。
司空:是古代的一個官名,相傳帝少昊時就已設(shè)置,專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設(shè)。據(jù)說大禹就擔(dān)任過帝堯時的司空。春秋時期,晉國的土也擔(dān)任過司空,他們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