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九江修水縣)人。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 黃庭堅自幼聰穎異常,五歲能背誦五經(jīng),七歲寫過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guān)用盡不如君。”因此其父黃庶非常喜愛。舅父有時亦來黃家,隨便從書架上取書一本查問庭堅,他能對答如流。李常為之驚奇,稱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黃庶在康州(今廣東省德慶縣)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黃庭堅才十五歲,遂跟著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學。嘉佑六年,他在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認識詩人孫覺(字莘老)。孫覺推崇杜甫,認為杜甫的《北征》詩勝過韓愈的《南山》詩。而另一詩人王平甫卻認為《南山》詩比《北征》詩好,兩人反復爭論,都不能說服對方,時值庭堅在座,兩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見,他說:“若論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 、《雅》、《頌》相為表里,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范溫《潛溪詩眼》)當時庭堅僅十七歲,而他一席之言,使兩位前輩心服口服,結(jié)束一場爭論。從此,孫覺非常贊美這位聰穎少年,后來就把自已的女兒蘭溪許配給他。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黃庭堅再次參加省試。詩題是《野無遺賢》,主考李洵看到他試卷中的“渭水空藏月,傳巖深鎖煙”,不禁拍案叫好。說黃庭堅“不特此詩文理冠場,他日有詩名滿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參加禮部考試,中了三甲進士,登上仕途。曾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知縣。元祐初,召為校書郎、主持編寫《神宗實錄》,擢起居舍人。 紹圣初,被新黨指為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移戎州。 徽宗即位后,任領(lǐng)太平州事,九日即被罷免,后流放至宜州(今廣西宜山)卒。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 熙寧五年(1072年),詔舉四京學官,庭堅考得優(yōu)等,被任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縣) 庭堅好飲茶,以茶代酒二十年,多次規(guī)勸外甥洪駒父戒酒,庭堅四十歲時曾寫《文愿文》:“今日對佛發(fā)大誓﹐愿從今日盡未來也﹐不復淫欲﹑飲酒﹑食肉。設(shè)復為之﹐當墮地獄﹐為一切眾生代受頭苦。”富弼稱其為“分寧一茶客”。洪州雙井茶即因黃之推廣而聞名。 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名尤盛,與蘇軾并稱蘇黃,朱弁《曲洧舊聞》:“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為江西詩派之祖。有《豫 在詩歌上主張沿襲古人章句以創(chuàng)新意義,其手法多側(cè)重在 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等形式,影響后世深遠[4],形成宋代最大的詩歌主流-江西詩派,并被奉為祖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