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效課堂:關于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 教學評價反映了人們對課堂教學的價值判斷,對今后的課堂教學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我們對課堂教學評價中產生的一些教與學的認識、觀點以及做法,需要加以冷靜的辨析,理性的思考,科學的選擇。以下是筆者的幾點體會?! ?br> 一、體現新課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學目標 在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的過度強化,某些人產生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凡課一定要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課就一定是好課。結果造成了努力體現新課程理念,但卻迷失了教學目標這種“流行病”的蔓延,課堂教學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事實上,有些課表面上看著熱鬧煽情、活動豐富,但細細體會,不難發(fā)現它的“淺薄”,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沒能突出,難點也沒能很好地突破。我們可以追問一下,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有什么收獲,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和學科思維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和增長。無論我們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組織教學活動,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一堂課的起點和歸宿,這是千萬不能忘記的?! ?br> 過程以形式為載體,形式以結果為目標。一堂好課形式可以是樸素不花哨的,但效果必須是扎扎實實的。有一種課,也許并不熱鬧,也許挺沉悶,也許很平淡,但學生學到了東西,學生有收獲,學生在一點點地進步,這是否比起那表面看去熱鬧的課更有效。所以,花里胡哨的課未必就是好課,熱熱鬧鬧的課未必就是好課,活動頻繁的課未必就是好課。一堂真正的好課,應該是扎實有效的,甚至是優(yōu)質高效的。我們應該以新課標為標準,以教材為載體進行有效的教學。細細揣摩,書本上的教材編排、活動安排都有他們的科學嚴謹和精妙之處,因此,教學中重視課本,鉆研教材無可厚非?! ?br> 新課程的實施帶來了新變化也帶來了新問題,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新課程理念及其實質,既要轉變陳舊落后的觀念,又要有自己對教育信念的堅持,在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教學不但要體現新課程理念,更要回歸到教學目標,讓學生在享受過程的快樂的同時,能夠有所發(fā)展。 二、“引導”“講授”等教學方式還要不要? 自新課程實施以后,很多老師對“引導”、“講授”等教學方式產生了一種排斥和恐懼心理,避之猶恐不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還要不要教師的講授和引導,我想打個比喻進行說明,比如,一個牧羊人在放牧一群羊,他知道哪里有豐美的水草,那么他會怎樣做呢?他是由著羊自己走到哪里就放牧到哪里,還是有意識地把羊“引導”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牧羊人沒有什么牧羊的理論,但他知道把羊引領到水草豐美的地方是他的責任,因為只有這樣羊才能很快吃飽喝足而得到“發(fā)展”長大。 其實相對于“聞道在先”的老師來說,在對知識學識的擁有方面“聞道在后”的學生本來就是處于“弱勢”的一方,與羊有相似的地方。盡管有人說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后喻時代”,年長者反過來要向年輕人學習,但對于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特別是對初中生來說,其思想和思維遠沒有達到成年人那樣深刻成熟、智慧圓滿的高度。只有及時有力的講授引導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和提升,知識與能力得到豐富和增長,激發(fā)起學生更深刻的思考,從而完成對知識的個人建構,這也是高效率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記得當年自己做學生時,就 曾被 老師講課時清晰系統(tǒng)的條理、準確精煉的表達深深折服?! ?br> 所以,誰說教師講授的課就不一定是好課?教學并不反對講,不該講的時候講了是多余,該講的時候不講也是教學的失誤。我們在聽一些名家大家上課總感覺輕松,意猶未盡。細想來,這也是好課的魅力吧。有經驗、有素質的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講得清、講得好,三言兩語切中要害,且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他們駕馭課堂游刃有余,使課堂充滿趣味,能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有意義的啟迪。在保證目標到位的前提下,把課上得輕松、自然、親切、有感染力,這也是衡量一堂好課的一個尺度?! ?br> 三、真正的“活動”,在于學生思維的“靈動” 有些公開課的表演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欣喜之余也有幾絲憂慮:是不是熱鬧得有些沸騰了?耀眼得有些眩暈了?新穎得有些讓人不知所措了?分組學習、匆忙討論、角色表演、假問題充斥課堂,新八股再次上演。公開課的最大特點是示范性,公開課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它迷人的外衣,更要有既渡師又渡生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所以公開課應顯示它的常態(tài)性和實用性,而不是一時的作秀。 記得多年之前聽一位老先生的示范課,既沒有什么花哨的手段,也沒有多少熱鬧的討論,可至今我們談論起來仍記憶猶新,津津樂道。而今,一些公開課,除了熱鬧留下來了多少值得回味的東西?在此,筆者決不是否認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公開課,而是主張應堅持因材施教,既推陳出新,又講究實效,不能走向極端。正像搞藝術的人如果太注重技巧,往往就會忽視主體內容的體現,從而削弱藝術作品的魅力那樣,過猶不及?! ?br>不是所有的活動情境都能促進學生的思維,也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適合沸沸揚揚的活動,“活動”有時也會干擾學生的學習。 當然,一堂成功的課一定是動態(tài)的,但這種動態(tài),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活潑,而更在于學生思維的靈動。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的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它需要教師首先要設計好問題,并圍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辯論;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一個人的質疑、深思、感悟,其外在表現也許就是深沉、恬靜。不要經不住課堂上的沉默,有時學生在寧靜的氛圍中用心感受,形式上表現為“靜態(tài)”,但他們的體驗是豐富的,他們的思維也是活躍的,能說這樣的課堂不是“活動”的嗎?只有氣氛活躍,而沒有屏神凝思和思維交鋒的課堂,又能算是“動態(tài)”的課堂嗎? 所以,學生喜歡的課并不一定是一堂好課,師生互動、學生活動量大的課也不一定是一堂思維活動總量大的好課。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只有學生的思維總量大了,才有可能啟動他們智力的發(fā)展?! ?br>熱鬧有熱鬧的樂趣,寂寞有寂寞的收獲。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指出做學問的三個境界,即“昨夜西風凋碧樹,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怎樣的一個靜思寂寞的狀態(tài)啊,絲毫看不出有半星的浮躁。我們不是說要達到這種境界,但至少也應該好好學學這種學者的心態(tài),對心智已漸趨成熟的中學生,更應注重培養(yǎng)他們靜思默想的精神氣質?! ?br> 希望聽課與評課教師不要僅以熱鬧花哨、學生討論的熱烈度來衡量一堂課的好壞,多一點寬容,允許一些涵蓋傳統(tǒng)的課型。這樣,聽課教師的心態(tài)平和了,就會留給授課教師施展才華的更為廣闊的空間。每個教師的個性品質不同,教學風格肯定也有差異。不要一味地強調活動,課堂教學不是電視中的作秀娛樂類節(jié)目,華而不實的教風對教學上尚未成熟的年輕教師是一種誤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