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失敗的原因剖析如果身為父母,看到自己的的兒子高中畢業(yè)或大學畢業(yè),已經快三十歲了還呆在家里,不能象普通人一樣參加工作,甚至沒有“能力”談戀愛,父母是何種感受?——在我們這個小城里,我就遇到過兩個這樣的家庭,這是兩個較為極端的家庭,共同點就是在孩子還小時對小孩關愛過度,本該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家長包辦代替,使得孩子缺少相應的鍛煉機會,導致處世能力低下,而且孩子與同齡人很少打交道,導致交往能力的缺乏,在社交中屢屢碰壁后干脆“拒絕”社交,以致形成如此局面,非常地令人痛心。
記不清是誰說過:中國大多數家長其實不合格。這并不完全是危言聳聽——如果用現代教育理念、人權標準來我們的家長,大多數家長不合格基本屬實,學歷高的家長未必就是合格的家長,反之,沒學歷的家長未必就不合格——家長合格不合格取決于家長的做法而不是學歷。 家長是小孩的一面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往往在家長身上。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就是一個問題家庭。家長的言行對小孩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是簡單地說教所能改變。家長首先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等于家教成功了一半。 許多家長“先天不足”——絕大多數家長不是兒童教育專家,這并不可怕,可怕的地方在于:許多家長寧愿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用于賭博,也不愿意買幾本關于教育子女方面的書籍閱讀,更不愿意訂閱一兩份教育子女方面的雜志,懶得注意教育子女方面的文章,寧愿大量時間應酬,“沒有”時間適當陪伴孩子——這樣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只能“忘天收”,甚至會“拔苗助長”;這樣的家長如果具備出色地教育子女的能力,只能是天方夜譚。 在[b]教育子女問題上[/b],我們的[b]方法在許多時候甚至比我們的目的[/b](目的往往是好的)[b]更重要[/b]。這方面的教訓比比皆是。 比如一個小女孩是小學生,因為有一次與同學在外玩,晚上回家時超過了家長規(guī)定的時間,她在家門口徘徊良久,就是不敢敲門回家——因為她害怕家長的嚴厲。天真的她想到附近有一位女同學,她就去了女同學家,她想等到明天再回家,父母親火氣可能會小一些。她來到同學家,但同學和她母親去了親戚家而且晚上不回來,只有同學的繼父在家,因為熟悉,她就住下了。就在夜里,同學的繼父強奸了她!本不該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強奸犯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小女孩所受的心理創(chuàng)傷遠比身體所受到的傷害更為嚴重,而且影響是期的。如果,受傷害的小女孩的父母并不追求讓孩子對家長“懼怕”,孩子犯錯后家長仍然接納孩子,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孩子就不可能去同學家借宿——問題是:孩子家長平時的做法導致孩子不敢回家!這實質上是這個家庭家教的失敗。迷信“狠”的家長應從中吸取教訓。 有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關心”而偷看子女日記,還振振有詞,殊不知這種做法將導致孩子對家長嚴重不信任,會導致孩子的心靈之窗向家長“關閉”。我國兒童教育專家孫云曉說過:“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試想一想:有誰在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小秘密?——小秘密的存在一般并不導致嚴重后果,而且讓他人知道后將使自己非常“難堪”,好比赤裸身體沒穿衣服一般。家長如果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那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重大問題”定會主動地向家長訴說、以尋求家長的幫助;偷看孩子日記,必定會破壞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導致孩子要么不記日記,要么會記“兩本”日記—— 一本用于應付家長,一本是真正的日記、只讓自己看。 教育子女是一門學問,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b]讓我們共同關注子女教育問題,家長多一份關注,子女身上就會少出一點問題 警警惕錯誤的家教方式 惕錯誤的家教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的語言并沒有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應有的作用。常見的家長錯誤語言包括:
一、沒有所指的廢話。 “學習好了住高樓,學習不好掃茅廁”,從啟蒙教育開始,直到初中畢業(yè),家長以每天三遍計,至少跟孩子說了不下千萬遍。這種老和尚念經似的絮叨,除了增加子女的厭煩情緒還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世間萬事萬物大凡都有個合理的限度,教育孩子也不例外,超過合理的限度,事物就會朝著你不愿看到的反方向發(fā)展。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位牧師到某地講經傳教募捐,他講得很深刻也很生動,一位體驗生活的作家被感動了,當即決定捐款1000元。牧師講得已經很到位了,作家估計他該結束了,但牧師仍在講,作家有點不耐煩了,決定不捐1000元了,改捐100元。兩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滔滔不絕,作家開始反感了,決定只捐10元。三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旁征博引,作家的反感情緒加劇,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四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道理,作家反感透了,最后不但一分錢沒捐,還趁人不注意從捐款箱里偷了10元錢溜走了。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 我們家長教育孩子往往不知不覺地會犯牧師的錯誤。“你得好好學習呀,將來必須爭取上重點高中才有出路。”這道理也許沒錯,孩子一般會聽得進去,但是,你若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孩子不煩你才怪哩。 二、對問題解決不起絲毫作用的空話。 一事當前,我們家長只會發(fā)牢騷,抱怨。自己發(fā)泄完了,事情就過去了,至于問題怎么解決,他就不管了。 三、蠻橫,充滿指令的冷話。 “作業(yè)沒寫完,不許去參加文藝活動”之類。 四、不顧孩子感受的硬話。 “不許跟那孩子玩,跟他非學壞了不可!”等。 五、不考慮孩子接受能力的氣話。 “這回再進不了前十名,看我怎么收拾你”之類。 六、不分場合,不管氣氛的楞話。 “我兒子老讓老師留,我快煩死了”等。 七、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正?,F象,沒經驗出現的問題、不足等,上升到道德品質譴責的怪話。 “小小年紀,就這么不要臉,看我不打你!”等等。 八、對孩子的細微進步視而不見,貶斥態(tài)度一成不變的混話。 “你真是爛泥扶不上墻,無藥可救了”之類。 九、對孩子過錯揭老底,翻舊帳,不依不饒的壞話。 “你老毛病又犯了,忘了那次……”等。 十、對孩子的缺點挖苦,嘲諷,無情打擊的毒話。 其中最令孩子深惡痛絕的幾句是:“你真沒出息,我怎么養(yǎng)了你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你懂什么,不要插嘴!”;“再考不進前X名,看我不打斷你的腿?”;“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我真恨不得有一個地縫鉆進去。”;“你從來沒干過讓我們有面子的事,你是我們家的恥辱!”等等。 這樣的語言被稱作“語言暴力”,其對孩子心靈的殺傷力,等同于一場精神上的虐殺。在這些語言的刺激下,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會傷痕累累,逐漸變得膽小怯懦,麻木愚昧,真成蠢貨和笨蛋了。有甚者發(fā)展到最后會變得暴虐,乖戾,做出像馬家爵那樣驚天的大案。 那么,家長怎樣做,才會實現與孩子暢通無阻的交流,做到與孩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呢? 我覺得關鍵的一點是家長要付出真情,拿出耐心,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關注孩子。要把心時刻放在孩子身上,觀察他的言行舉動,讓孩子生活在父母關愛的目光里,不要借口忙推卸責任。 二是傾聽孩子。要用極大的耐心傾聽孩子講話,給他發(fā)出“你的話我很感興趣”的信號,鼓勵他說真話,說實話,從而了解孩子的所想、所盼、所怕、所愁。與孩子對話時,繞過他怕的,躲開他愁的,圍繞他愿的,朝著他盼的,說他關心的,做他心想的。對孩子說的不對的地方不要急于制止或厲聲呵斥,否則孩子就會抗拒你,不說實話,撒謊起來。 三是解讀孩子。不要憑經驗相當然,更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要蹲下身子,懷著童心看待孩子,注意解讀孩子的潛臺詞,如:女孩子不出操可能是生理周期的緣故;孩子在臨考前玩??赡苁窍刖徑庖幌逻^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可能是視力下降看不清黑板的緣故;一個女孩子忽然跟一個打架不要命的男生走的很近,可能是她在校外遇到壞人了,在尋求保護等等。這都需要我們去耐心解讀,找出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四是尊重孩子。孩子是有著獨立人格、獨特性情的人。不要以衣食父母的架勢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自以為是。家長要轉換思維,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做事情,爭取與孩子的想法共鳴,與孩子的做法合拍,與孩子一同面對生活里出現的各種考驗,一起享受奮斗后取得的成果。 五是保護孩子。不僅要保護孩子不受各種顯性的傷害,更要保護孩子不受隱性傷害,如: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不受師長的損害;保護孩子主動、積極地參與體驗、感受人生的熱情不受打擊;保護孩子關愛他人、回報社會的善舉不受壓制;保護孩子全面發(fā)展自我、磨煉自我的規(guī)劃不被扭曲等等。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過:多做事少說話;多理解少指責;多贊揚少否定;多給與具體幫助,少來些空洞說教;多體察孩子的感受,少糾纏往事。這里我建議我們的家長把孩子當客人,體察其所需所好;把孩子當領導,察顏觀色,細細揣摩;把孩子當戀人欣賞愛悅,體諒包容;把孩子當哥們,兩肋插刀肝膽相照。以我們的真誠,寬容,豁達,親和,睿智和洞察,贏得孩子的心。 希望家長朋友們都能親子心心相印,吸吸相通,相伴一起成長,共度人生好時光! ▲初中家長十大家教誤區(qū)▲ 處在激烈競爭時代的初中家長們,從自身的生活閱歷中深深體會到:濃厚的科學知識、堅強的體魄和健全的能力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三大要素。故我們的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有的家長就說:“我后半輩子就指著孩子過活了”,但是家教的結果往往不隨人愿。 究其原因,我認為,初中家長教育存在下列十大誤區(qū),違背了孩子正常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致使效果不佳: 1.包攬生活瑣事,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安心學習。 2.安排封閉的房間讓孩子靜心學習。 3.用嚴厲的批評責怪孩子成績落后。 4.逼孩子學習一門或幾門藝術技能。 5.一有成績就給超量的獎勵。 6.做錯事懲罰方法簡單守舊。 7.不誠信對待孩子,以為孩子還小。 8.不能正確分析孩子的缺點和優(yōu)點,期望不切實際。 9.身教、言教不統一,父母教育觀點不一致。 10.亂給孩子請不合實際的家教。 望各位家長在實際的家教過程中,避免上述誤區(qū)。 ★四種家教方式易使孩子染上“網癮”★ 孩子網絡成癮與家教方式密切相關。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視型、溺愛型、嚴厲型家教方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網癮”。原因在于:“控制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易產生敵對情緒;不管不顧的“忽視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愛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好逸惡勞;“嚴厲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不善于與父母情感交流,情緒極度壓抑。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她為何被“網”住 小桃,是我校初二年級的一名“問題”少女。她對我說:上網只是為了發(fā)泄和逃避。原來,初一時,小桃開始接觸網絡,喜歡上了和網友聊天,傾訴心事,開始每個星期只上兩次,時間都不不會超過2個小時。但是她媽媽特別擔心她在網上“遇到壞人”,于是,她一上網打開QQ開始聊天,媽媽就會狠狠地嘮叨一頓,這令小桃難于接受。久而久之,小桃和媽媽之間的話語越來越少。到后來,小桃又迷戀上“勁舞團”這款網絡游戲,于是從每個星期只上兩次網,發(fā)展成了每天保證四個小時在線,有的時候還逃課去“升級”。 在心理咨詢室里,小桃對我說:“平時我很少與父母溝通。一方面,父母工作忙,除了關心我學習外,無暇顧及我的其他感受;另一方面,我覺得能夠跟父母交流的話題也很少。況且,父母總是認為我的想法太幼稚,不切實際??墒牵嗤南敕?,我卻可以從網友那里得到贊賞和支持。而且,由于彼此互相不認識,我可以自由地表達內心世界,還省去了與周圍的同伴說擔心泄密等問題的煩惱。另外,大家一起做游戲,聊起來也很有話題,就好像真的世界那樣。” 在我做的“網癮”少年的心理咨詢中,很多少年都表示:家長是最不適宜吐露真言的對象,因為,自己的困惑、疑問,在大人眼中是只是杞人憂天、異想天開、不切實際,有時還會引來一頓不必要的嘮叨或者責罵,而網友大多和自己年齡相仿、趣味相同,他們不僅會耐心地傾聽你的困惑,還會給你提出很有見地的建議等。 可見,是我們錯誤的家教方式使孩子染上了“網癮”。 下面,我對這些錯誤的家教方式作一深入分析,以期使家長朋友們認識其危害性。 第1種:“控制型”家教方式。 父母特別愿意控制孩子,孩子的前途、命運,家長早早地都給孩子設定好了。學習成績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來源,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就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除了學習,孩子的交友、外出等,家長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這種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服從、懦弱、膽小、人際交往差的性格。因為他長期受家長控制的壓抑。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會突然爆發(fā)出來,不再聽從家長的管理和約束。 第2種:“忽視型”家教方式。 “問題”孩子的背后必然有個“問題”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家庭,使孩子得不到溫暖。“忽視型”的家教方式通常發(fā)生在單親家庭或父母因經商、學習、就業(yè)等不在身邊的家庭。這些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往往就會到社會上去游蕩,形成放蕩不羈的個性,到了青春期以后,家庭管不了。你要管,這些孩子就往往采取非常強硬的手段來對抗父母,并且會叫囂:“你們過去不管我,現在又來管我”等。 第3種:“溺愛型”家教方式。 “溺愛型”家教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在家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性格上,多疑、敏感等,造成家長說不得,說一點就認為是對他的諷刺、挖苦。一旦到了青春期,他就會對家長的管理一概不聽。“我想做什么,你們管不著”,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殊不知,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率越高,成功率也就越大。 第4種:“嚴厲型”家教方式 孩子因為長期受父母的打罵,變得非常冷酷,非常偏執(zhí),行為非常怪異,沒有安全感,到了青春期以后,不管親人說什么管理他、約束他的話,他都認為是虛偽的。他認為好玩的東西,就得去玩,誰管他,都不行。這樣的孩子,人際關系都不是特別好,而且小心眼,會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 為了使我們的孩子擺脫“網癮”,家長朋友們應先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學生之所以愿意把游戲中的朋友當成傾訴對象,關鍵原因在于家長對于青少年上網行為缺乏有效的認識和溝通,與學生之間缺乏貼心的交流。在許多家庭中,孩子與大人之間缺乏溝通,往往家長不明白自己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正處于成長期,有一種叛逆心理,他們有情緒需要發(fā)泄,很多孩子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發(fā)泄渠道才借助網絡。 所以,我建議家長朋友們應選擇“尊重型”、“支持型”、“關愛型”、“民主型”的家教方式:給孩子適度活動交往空間;引導孩子利用網絡環(huán)境進行附加學習;與孩子經常交流,教孩子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尊重孩子發(fā)言權、參與權。 同時,家長要學會“彈性引導”。家長在孩子的“脫癮”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打破原來一味地打罵、埋怨或者放縱溺愛的傳統做法。家長應該定期與孩子交流。另外,家長要學會上網,家長不懂網絡,就不能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督促孩子健康上網。善于“彈性說服”,就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聳聽。 希望家長朋友們在參與了本期培訓后,能有意識地避免錯誤的家教方式,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壯成長! 開學初家長該怎么做?
《梁啟超成功的家庭教育》 梁啟超(1873—1929年)是廣東新會縣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他不僅是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家、著名學者,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對子女進行的家庭教育方面,堪稱極其成功者。 梁啟超自小就極聰慧,加之勤奮好學,有極為強烈的求知欲,在鄉(xiāng)間即有“神童”之稱。16歲時(1889年),梁啟超考中舉人。他因在上海得見《瀛環(huán)志略》以及若干西書,開始接觸西學,對康有為的維新思想異常傾倒,遂于1890年拜康有為為師,接受改良主義思想,并協助康有為編撰《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也是康有為“萬木草堂”弟子中最杰出的一個。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關心國家民族安危,研究西方國家強盛原因的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發(fā)動了著名的戊戌變法救國運動,成為與康有為齊名的改良主義領袖,時人并稱“康梁”。 梁啟超是一位極其勤奮的學者,生平著述極多,達1400萬字,內容廣及政治、歷史、經濟、教育、哲學、佛學、文學、新聞學等諸多方面,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留下了一筆豐碩的文化遺產。 梁啟超又是很重視并且善于進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家。他有九個子女(五子四女),在他的教育下,個個道德高尚,才華出眾,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后來都成為對祖國有杰出貢獻的杰出人才。 一、愛國主義教育 梁啟超一生雖歷經滄??部?,但愛國之心始終不變,以著作報國達40年。他對子女的影響和教育貫穿著一個中心,就是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在家里,他經常向子女們講祖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者的故事;孩子們長大離家后,他仍以書信形式繼續(x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掌握專業(yè)知識,將來報效祖國。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自幼培育了對祖國深厚的感情,立下了報國之志。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中,先后有七個曾到外國求學或工作,他們在國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學貫中西,成為各行各業(yè)的專家學者,完全有條件進入西方上流社會,享受優(yōu)厚的物質待遇。但是,他們中卻無一人留居國外,都是學成后即刻回國,與祖國共憂患,與民族同呼吸。抗戰(zhàn)期間,梁啟超的長子、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過著清貧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纏身,卻仍然頑強地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當時美國一些大學和博物館都想聘請他們到美國工作,這對他們夫婦治病也大有好處。但是,他們卻一一拒絕了。梁思成說:“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 新中國成立后,梁啟超的家人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雖歷盡磨難而無怨,以一腔熱血報效祖國。他們全家人在梁啟超夫人王桂荃和長女、時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梁思順的主持下,將梁啟超遺留下來的全部手稿都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并把北戴河一座別墅獻給了國家。1978年,梁啟超的次女、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梁思莊又代表全家將梁啟超坐落在北京臥佛寺的陵園和幾百株樹木獻給了國家。1981年,梁思莊組織在京的弟、妹集體自費回廣東新會探望鄉(xiāng)親父老。他們帶去了梁啟超的親筆字卷和戰(zhàn)國編鐘,贈送給廣州和新會博物館。至此,梁啟超和他的子女們將他們所能獻出的一切全部奉獻給了祖國。 二、道德品質教育 梁啟超很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并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為子女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從小就要求孩子們一定要艱苦樸素,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自己。他說:“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便夠了,至于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他教育子女們要熱愛生活,適應環(huán)境。他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愿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個個都有一個艱苦奮斗的歷史。 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學成回國,正是國內戰(zhàn)火不斷的時代。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和河南安陽后岡、西北岡等重要發(fā)掘,并首先確定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梁啟超的四女梁思寧,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日機轟炸而失學。她抱著滿腔的愛國熱忱投奔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梁啟超的幼子梁思禮,1924年才出生。當他5歲時,梁啟超就去世了。他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里洗碗碟,在游泳池當救生員,什么都干,苦讀八年,終于獲博士學位?;貒髲氖码娮涌茖W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火箭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并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三、追求知識教育 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導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好學深思的習慣。他很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志趣,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并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設想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方向。 在治學方法上,梁啟超要求每個兒女既要專精又要廣博,他在對子女的談話及通信中指出:“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yè)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之某部門,稍多用點功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他以自己為例說:“我生平趣味極多,而對于自己所作的事,總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興趣淋漓,什么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頭可以說完全沒有。”他要求次女梁思莊“在專門學科之外,還要選一兩種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他對梁思成說:“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huán)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時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 梁啟超不斷鼓勵孩子們戰(zhàn)勝學業(yè)上的困難,繼續(xù)前進,要效法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同時也要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當學建筑的梁思成在美國完成學業(yè)之后,梁啟超要他到歐洲考察一二年,再結合對中國古建筑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學問。當學考古的梁思永完成了在美國的學業(yè)之后,梁啟超立即安排他回國實習并收集中國的有關史料。 一位家長的家教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