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必背經(jīng)典之經(jīng)絡(luò)循行(靈樞經(jīng))
1.經(jīng)絡(luò)循行(靈樞經(jīng))
1.肺手太陰之脈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luò)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nèi),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nèi)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nèi)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nèi)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fēng)寒汗出中風(fēng),小便數(shù)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2.大腸手陽明之脈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luò)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fù)。
3.胃足陽明之脈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luò)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guān),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nèi)間;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shù)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渦,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髕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4.脾足太陰之脈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nèi)側(cè)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nèi)踝前廉,上踹內(nèi),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nèi)前廉,入腹,屬脾,絡(luò)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fù)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重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欠〉股膝內(nèi)腫厥,足大指不用 5.心手少陰之脈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luò)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fù)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nèi)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nèi),循臂內(nèi)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nèi)后廉,循小指之內(nèi),出其端。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nèi)后廉痛厥,掌中熱(痛)。
6.小腸手太陽之脈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cè)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nèi)側(cè)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luò)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nèi)眥,斜絡(luò)于顴。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7.膀胱足太陽之脈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nèi)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luò)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nèi),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膊內(nèi)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nèi),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nèi),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cè)。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jié),踹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8.腎足少陰之脈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nèi)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nèi),出腘內(nèi)廉,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絡(luò)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巟巟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nèi)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9.心主手厥陰心包絡(luò)之脈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luò)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luò)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nèi),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10.三焦手少陽之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之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luò)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11.膽足少陽之脈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luò)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nèi),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zhuǎn)側(cè),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12.肝足厥陰之脈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nèi)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nèi)廉,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luò)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nèi); 其支者,復(fù)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潰疝,婦人少腹痛,甚則嗌干,面塵脫色。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注: 紅色字是沒能打出來的,只能用別字代替 |
|
來自: s k > 《經(jī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