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還是人才成長的“試金石”嗎?
今天全國有933萬人參加高考,共招生675萬。與2008年57%的錄取率相比,大約72.3%的考生將被錄取。曾經,被視為“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命運”的高考,正隨著高考人數連續(xù)三年減少和錄取率不斷提高的兩大現(xiàn)狀變得愈發(fā)“郁悶”起來。高考還是人才成長的“試金石”嗎? 高考擴招,給考生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盡管隨之這也給高等教育改革帶來新的氣象和生機,同樣也成為“蘿卜快了不洗泥”大學教學水平質量迅速滑坡的主要原因。為此,國內頗有影響力的高校聯(lián)手搶占先機,“自主招生”,爭奪生源;仍有些高校還在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走低成本擴張的路。更有所謂的“好事者”閑來無事搞一些經不住各方檢驗的“大學排行榜”推波助瀾,“煙囪里招手”(欲圖把考生往黑道上領)。高考,曾經的人才成長“試金石”,如今已開始走樣,全然沒有30年前的風采。一些原本應當參加高考的年輕人居然主動放棄了高考,踏入了“社會大學”的滾滾潮流。其結果是,由于大學教學水平的“速成”,造成了一些大學生實際技能和專業(yè)水平素質的不斷下降。其中,并不乏國內頂尖名院名校的學生。這里,除了社會就業(yè)形勢的變數外,更多的是被一種盲目樂觀的擴招形勢所障眼的“誤導”:只要是“大學生”,國家就得要給一條生存就業(yè)的出路。于是,每年,大學生畢業(yè)就業(yè)常常搞得一些部門和地方“筋疲力盡”。不僅如此,更可憐的是少數只空背著“名校盛名”的大學生們,在“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就業(yè)氛圍里 “高不攀、低不就”,使得大學生就業(yè)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嚴峻的社會問題。 充其量,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公民素質教育的普通環(huán)節(jié)。曾經閃爍在一些名校上的“光環(huán)”也將漸漸褪去。這應當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倘若,我們還以某某名牌大學畢業(yè)而待價而沽“學生的身價”,無異于是在“過分的自信中”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 大學的名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人是前提和條件,否則,名校大學生也照樣變得“不名一文”。接下來,才是掌握專業(yè)素質和技能,并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將大學階段所學的知識和大學教育后的知識技能如何應用到具體的各項工作中。 如此看來,大學生既代表不了一個人的做人水平和掌握專業(yè)知識能力的程度,也體現(xiàn)不了多少人才的“含金量”。這有點像名校 “高分低能”的學生也照樣在社會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一樣。如果誰還依然抱殘守缺地把大學生和人才劃等號,其希望也自然會是 “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幾個肥皂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