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草藥圖片大全 >> 傳染病用藥 >> 流行性腮腺炎用藥篇

 隨風(fēng)消散 2011-03-11

扶桑

別名  大紅花、紅木槿、月月紅、木花、公雞花
來源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以根、葉、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可達6米。單葉互生,葉柄長0.5-2厘米,葉片寬卵形或窄卵形,長4-9厘米,寬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兩面無毛,或下面脈上有少許疏毛。全年開玫瑰紅、淡紅或淡黃色花,單生上部葉腋間,花梗較長,花大,直徑6-10厘米,下垂,有時重瓣,小苞片6-7,條形,基部合生,疏生星狀毛,萼鐘狀,長約2厘米,有星狀毛,裂片5,尖角形,花冠漏斗形,花瓣端緣波裂,雄蕊柱遠(yuǎn)突出于花冠之外。蒴果卵形,長約2.5厘米,有喙。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地疏林中或為栽培。分布于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地區(qū)。
采集加工  根、葉全年可采,夏秋采花,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平。解毒,利尿,調(diào)經(jīng)。
主治用法  根:腮腺炎,支氣管炎,尿路感染,子宮頸炎,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葉、花:外用治疔瘡腫毒,乳腺炎,淋巴腺炎?;ǎ涸陆?jīng)不調(diào)。根或葉用量15-30克,鮮花用量30克。鮮花、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癰疽腮腫:扶桑葉或花、白芙蓉葉、牛旁葉、白蜜,研膏敷之,即散。  

仙人掌別名  仙巴掌、霸王樹、火焰、火掌、玉芙蓉、觀音掌

來源  為仙人掌科仙人掌屬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Ker-Gawl.)Haw.,以全株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高達2.5米。莖基部近圓柱形,稍木質(zhì),上部有分枝,節(jié)明顯,葉狀枝扁平,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5-30厘米,肉質(zhì),深綠色,外皮藍(lán)粉,其上散生多數(shù)小瘤體,每一小瘤體上簇生1.2-2.5厘米的利刺和多數(shù)倒生短刺毛。葉退化成鉆狀,青紫色,生于刺囊之下,早落。夏季開花,單生于近分支頂端的小瘤體上,花鮮黃色,直徑約7厘米,花被片多數(shù),外部的綠色,向內(nèi)漸變?yōu)榛ò隊?,腎狀扁圓形,先端凹入呈淺心形,雄蕊多數(shù),排為數(shù)輪,較花瓣為短,花柱粗壯,直立,柱頭6裂。漿果肉質(zhì),有粘液,卵形或梨形,長5-7厘米,紫紅色,無刺。

生境與分布  生于村邊石上,海濱沙灘等處,我國南方常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山東、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貴州等省。

采集季節(jié)  四時采集。

藥理作用  抑菌實驗: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有高度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涼。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健胃止痛,鎮(zhèn)咳。

主治用法  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癰癤腫毒,蛇咬傷,燒燙傷。用量:鮮品30-60 克。外用適量,鮮品去刺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流行性腮腺炎:鮮仙人掌適量,絞汁涂患處。每日2-3次。

2.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癤、癰、毒蛇咬傷:鮮仙人掌莖去刺,加食鹽適量搗爛外敷。

3.燙傷:仙人掌鮮莖適量,去外皮及刺,搗爛外敷傷口,每日2次。

4.濕疹、黃水瘡:仙人掌莖適量,烘干研粉,外敷患處。

5.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3克,開水吞服?;蛴孟扇苏?0克切細(xì),和牛肉100克炒食。

6.痞塊:仙人掌15-30克,搗爛蒸甜酒食。再用仙人掌適量,加甜酒炒熱,包敷患處。

7.心悸、失眠:仙人掌60克,搗爛取汁,沖白糖開水服。8.瘧疾(脾寒引起):仙人掌烤熱變軟后,趁熱包在左胸下。


黃蜀葵別名  秋葵、豹子眼睛花、霸天傘、棉花蒿

來源  為錦葵科秋葵屬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以根、葉、花、和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2米,通體被有棕黃色粗毛。莖直立,帶有紅色。單葉互生,下有長柄,可達20厘米,托葉條狀披針形,葉片掌狀5-9深裂,長8-16厘米,葉基心形,裂片條狀長圓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粗齒。夏季枝頂及葉腋生花,花大,單生,有花梗,副萼4-5裂,卵狀披針形,宿存,花冠黃色,基部紫心,直徑約15厘米,花瓣5,三角狀寬倒卵形,邊緣淺波狀,雄蕊多數(shù)聯(lián)合成柱狀,雌蕊柱頭5裂。蒴果卵狀橢圓形,長約5厘米,密被黃綠色粗毛。種子多數(shù),圓腎形,直徑約3毫米,棕黑色,被淡棕色短毛。

生境與分布  除東北、西北外,國內(nèi)廣泛栽培。間有半野生品,生于山野路旁。

采集加工  秋季挖根,夏、秋采葉和花,秋季收種子。

性味功能  甘、寒。清熱解毒,潤燥滑腸。

主治用法  種子: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水腫,尿路結(jié)石,乳汁不通。根、葉:外用治疔瘡,腮腺炎,骨折,刀傷?;ǎ航擞屯庥弥螣隣C傷。用量:種子用10-15克,水煎服,或研粉每服1.5-3克。根、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燒燙傷:黃蜀葵花適量,在植物油中浸泡2周,浸泡時間越久越好,外搽患處,一日多次。

2.疔瘡、無名腫毒:黃蜀葵根適量,搗絨敷患處,又用根10克,水煎服。

3.骨折:黃蜀葵花適量,搗爛外敷傷處。

4.高燒不退:黃蜀葵根3克,水煎服。

5.長年頭暈:黃蜀葵花3朵,水煎服。6.大便秘結(jié):黃蜀葵花數(shù)朵,煮稀飯吃。


馬蘭別名  魚鰍串、泥鰍串、雞兒腸、田邊菊、路邊菊、蓑衣蓮、脾草

來源  為菊科馬蘭屬植物馬蘭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細(xì)長根狀莖,匍匐平臥,白色有節(jié)。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于無柄,葉片倒卵形或橢圓至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尖、漸尖或鈍,基部漸窄下延,邊緣羽狀淺裂或有極疏粗齒,并有糙毛,近頂端葉漸小且全緣。秋末開花,頭狀花序,著生于分枝頂端,直徑約2.5厘米,總苞半球形,長4-5毫米,寬約1厘米,苞片2-3列,近等大,略帶紫色,邊花舌狀,一層,舌片長8-10毫米,寬1.5-2毫米,淡藍(lán)紫色,中部花管狀,長約3.5毫米,黃色,被密毛。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長0.1-0.3毫米,弱而易脫落。

生境與分布  野生于低山區(qū),水溝邊、河邊濕地、田坎處。分布南方各省區(qū)。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收。

性味功能  辛、苦、寒。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止血,驅(qū)蟲。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痢疾,吐血,衄血,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瘡癤腫毒,乳腺炎,外傷出血。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預(yù)防流行性感冒:馬蘭10克,紫金牛12克,大青木根、梔子根、金銀藤各15克,水煎服,每日1-2次,每日一劑,小兒減量。流行期間連服3-5日。

2.流行性腮腺炎:馬蘭根60克,(鮮品9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劑。

3.急性傳染性肝炎:馬蘭、連錢草、白茅根、茵陳各1斤,研末煉蜜為丸,每丸5克,每服5丸,每日3次。

4.外傷出血:鮮馬蘭適量,搗爛敷患處。

5.胃、十二指腸潰瘍:馬蘭干全草3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日服1次,20天為一療程。

6.惡性瘧:馬蘭根1條,野煙苗1支,桃樹葉尖、柳樹葉尖、花椒葉嫩尖各7個,共搗絨,兌淘米水服半小碗。

7.婦女血崩:馬蘭根60克,熬甜酒吃。如吐血,則取鮮草搗汁,加米湯少許,溫水沖服。

8.打蛔蟲:馬蘭25克,血余炭10克,共研末,再用麥面60克,紅糖30克,搗成泥餅,把藥末和在餅內(nèi),用菜油煎酥黃,按年齡服。1歲3克,2歲6克,3歲9克,3歲以上15克。

青木香別名  土青木香、青香藤、蛇參根、獨行根、馬兜鈴

來源  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以根、果實、莖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達2米。根圓柱形,常彎曲,黃褐色,有香氣。莖細(xì)弱,無毛,初直立,后纏繞他物上升,莖、葉有臭氣。葉互生,有長柄,葉片三角窄卵形,長3-8厘米,寬2-4.5厘米,中部以上漸窄,基部心形,兩側(cè)耳垂?fàn)?。夏季葉腋單生暗紫綠色花,花被管鐮狀彎曲,基部膨大如球,包圍合蕊柱,中部收縮成管狀,先端向一側(cè)展開成一卵狀披針形花被片,雄蕊6,幾無花絲,貼生于粗短的花柱體周圍,花藥2室,子房下位,6室,花柱6枚,愈合成柱體。蒴果長圓形或球形,熟時從基部裂成6瓣,種子扁平三角形,有翅。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山坡、林緣、灌叢中,或田邊、河岸沙質(zhì)土中。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qū)及河南、山東等地。

采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以秋季為宜。秋季果熟時采果(馬兜鈴),霜降前采莖葉(天仙藤)。

藥理作用  1.青木香煎劑對犬、貓、兔等動物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2.在交感神經(jīng)完整的情況下,青木香使血管擴張,相反,青木香對血管有直接收縮的作用。3.在小白鼠試驗中,青木香有鎮(zhèn)靜作用。4.青木香或馬兜鈴1%浸劑灌流使豚鼠支氣管顯著擴張。5%青木香浸劑能松弛蟾蜍肺,可解除氯化乙酰膽堿等物質(zhì)所致氣管痙攣。5.青木香揮發(fā)油有殺死豬蛔蟲作用。6.所含尿囊素有長肌肉的作用。7.靜注青木香浸液對犬腸管有輕度抑制現(xiàn)象。8.毒性:青木香中分離出的與馬兜鈴酸不同的芳香物質(zhì),對蛙引起中樞麻痹,對小鼠、家兔引起間歇性痙攣,有時可引起家兔急性出血性腎炎。青木香揮發(fā)油可使小白鼠驚厥死亡,犬口服揮發(fā)油后有興奮呼吸、循環(huán)的作用。9.抑菌:馬兜鈴(果實)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史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根:辛、苦、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降血壓。果:清熱降氣,止咳平喘。天仙藤:苦、溫。行氣活血,止痛,利尿。

主治用法  根:胃痛,高血壓病,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咽喉腫痛,流行性腮腺炎,外用治牙痛,濕疹,毒蛇咬傷。果:慢性氣管炎,肺熱咳喘,百日咳。天仙藤:妊娠水腫,胸腹痛,風(fēng)濕痛。用量:3-10克。

參考配方  1.胃痛:青木香30-60克,白酒半斤,浸泡4-7日,每服5毫升,每日2-3次。

2.高血壓?。呵嗄鞠?0克,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每日一劑分3次服。

3.肺熱咳嗽:馬兜鈴、杏仁、甘草、桑白皮各6克,水煎服。

4.百日咳:馬兜鈴、百部各6克,大蒜3頭,放碗內(nèi)加水適量,蒸后去渣取汁服。

 

蛇莓別名  蛇泡草、蛇盤草、蛇果草、龍吐珠、寶珠草、三匹風(fēng)、三葉莓、地楊梅、三爪風(fēng)、三爪龍、三角虎、紅頂果

來源  為薔薇科蛇莓屬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長匍匐莖,長可達1米,全體被白色絹毛。三出復(fù)葉基生或互生,有長柄,柄長5-8厘米,基部有兩枚廣披針形托葉,小葉菱狀卵形,長1.5-3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鈍圓齒牙,兩面散生柔毛或上面近無毛。春末開花,花單生于葉腋,花梗甚長,可達5.5厘米,花萼兩輪,內(nèi)輪萼片5,較小,廣披針形,外輪萼片較寬,先端3淺裂,花冠黃色,直徑約1.2-1.8厘米,花瓣5,寬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多數(shù)。瘦果小,扁圓形,多數(shù),生在膨大球形花托上,聚合成卵狀球形的聚合果,直徑約1厘米,紅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叢、田邊及路旁。分布于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酸、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咳嗽,小兒高熱驚風(fēng),咽喉腫痛,白喉,黃疸型肝炎,細(xì)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月經(jīng)過多,外用治腮腺炎,毒蛇咬傷,眼結(jié)膜炎,疔瘡腫毒,帶狀皰疹,濕疹。也可試治癌癥。用量10-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并可殺滅孑孓、蠅蛆。

參考配方  1.白喉:鮮蛇莓全草搗成泥狀,加2倍重量冷開水浸泡4-6小時,過濾成浸劑,可加白糖調(diào)味,每日服4次,3歲以下首次服50毫升,以后20-30毫升,3-5歲首次80毫升,以后40-50毫升,6-10歲首次100毫升,以后60毫升,10歲以上首次150毫升,以后100毫升。

2.急性細(xì)菌性痢疾:鮮蛇含全草60-120克,水煎服。

3.殺滅孑孓:用5%蛇莓全草浸液殺滅孑孓,48小時即可生效。

4.黃藤及鱗砒中毒:蛇莓(去果實)60克,生綠豆60克,同搗爛,冷開水泡,絞汁服。

5.膿泡瘡、潰爛流黃水:蛇莓60克,豬瘦肉100克,煮熟,吃肉雞湯。另用蛇莓草焙干研末,麻油調(diào)成30%軟膏,涂患處。

6.蛇咬傷:蛇莓60克,青木香30克,搗爛敷患處。

海金砂別名  金沙藤、左轉(zhuǎn)藤、蛤蟆藤、羅網(wǎng)藤、鐵線藤、吐絲藤、鼎擦藤、猛古藤

來源  為海金沙科海金沙屬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eet,以孢子及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1-5米。根狀莖橫走,生黑褐色有節(jié)的毛,根須狀,黑褐色,堅韌,被毛。葉多數(shù),對生于莖上的短枝兩側(cè),二型,紙質(zhì),連同葉軸和羽軸有疏短毛,營養(yǎng)葉尖三角形,長寬各10-12厘米,二回羽狀,小羽片掌狀或3裂,邊緣有不整齊的細(xì)鈍鋸齒,孢子葉卵狀三角形,多數(shù)收縮而成深撕裂狀。夏末,小羽片下面邊緣生流蘇狀孢子囊穗,穗長2-5毫米,黑褐色,孢子表面有小疣。

生境與分布  多生于山坡林邊、灌叢、草地及溪谷叢林中。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地區(qū)及陜西、河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立秋前后打下孢子(海金沙),割取藤葉(金沙藤)。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寒。清熱解毒,利尿。

主治用法  泌尿系結(jié)石、感染,腎炎,感冒,氣管炎,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痢疾,肝炎,乳腺炎。用量:海金沙6-10克,金沙藤15-30克。

參考配方  1.泌尿系結(jié)石:海金沙(包)15克,冬葵子、王不留行、牛膝、澤瀉、陳皮、石韋各10克,枳殼6克,車前子(包)12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流行性腮腺炎:金沙藤30克,水煎服,每日1次。另用木鱉子研粉,濃茶汁調(diào)成糊,涂患處,保持濕潤。

3.流行性乙型腦炎:金沙藤、忍冬藤、菊花、生石膏各30克,瓜子金、鉤藤根(或鉤)各15克。先煎石膏,后入菊花、鉤藤等藥,濃縮至60毫升,輕、中型病例日服1劑,重度病人日服2劑,退熱后用量減半,維持3-5天。有持續(xù)高熱者加七葉一枝花10-15克,嚼服。并酌情配合西醫(yī)治療。

4.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金沙藤30克,大青木葉(馬鞭草科)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60毫升,每次服20毫升,日3次。小兒酌減。

5.小便淋痛:①海金沙全草30克,天胡荽30克,水楊梅15克,車前草15克,黑豆15克,水煎服。②石淋(尿路結(jié)石):海金沙全草30克,連錢草60克,水煎服。③膏淋:海金沙30克,滑石30克,甘草梢10克,共研末,日服2次,每次6克,用麥冬15克煎水送服。

6.小兒消化不良:海金沙、葉下珠各3克,雞內(nèi)金6克,共研細(xì)末,分2份,每用1份配豬肝50-100克,蒸服。


夏枯草別名  棒槌草、鐵色草、大頭花、夏枯頭

來源  為唇形科夏枯草屬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以花穗或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約30厘米,全株被白色細(xì)毛,有匍匐根狀莖。莖多不分枝,四棱形,直立或斜上,通常帶紅紫色。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有長柄,上部葉漸無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菱狀窄卵形,長1.5-4.5厘米,寬0.5-1.4厘米,先端鈍頭或鈍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疏鋸齒,兩面均有毛,下面有腺點。春末夏初開花,輪傘花序,6花一輪,下被一對寬腎形被硬毛的苞片,多輪密集成頂生穗狀花序,長2-5厘米,直徑約2厘米,花序基部有葉狀總苞一對,花萼筒狀,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上唇帽狀,2裂,下唇半展,3深裂,雄蕊4個伸出花冠外,小堅果三棱狀長橢圓形,褐色。夏末全株枯萎,故名“夏枯草”。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草地、林邊。全國各地多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季花穗呈枯黃色時采收。

藥理作用  1.夏枯草煎液給狗灌胃,有明顯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狗作用更明顯。2.夏枯草含豐富鉀鹽,有利尿作用。3.抑菌試驗:水煎劑稀釋到1:1280,對史密斯和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1:640時,對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4.夏枯草對兔心和蟾蜍心臟,量小時會引起興奮,收縮振幅增大,量大時則抑制。5.夏枯草煎劑對兔的離體子宮、腸管均有興奮作用,使子宮收縮,腸蠕動增加。6.夏枯草煎劑對蟾蜍下肢灌流有擴張血管的作用。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肝明目,清熱散結(jié)。

主治用法  淋巴結(jié)結(jié)核,甲狀腺腫,高血壓病,頭痛,耳鳴,目赤腫痛,肺結(jié)核,急性乳腺炎,腮腺炎,癰癤腫毒。用量6-10克。

參考配方  1.甲狀腺腫:夏枯草、海藻各15克,昆布30克,共研細(xì)粉,煉蜜為丸,每服10克,每日2次。

2.高血壓病:夏枯草、決明子、生石膏各30克,槐角、鉤藤、桑葉、茺蔚子、黃芩各15克,水煎3次,過濾,加蜂蜜30克,濃縮成膏約120克,分3次服,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3.肺結(jié)核:夏枯草30克,煎液濃縮成膏,加青蒿粉3克,鱉甲粉1.5克,拌勻,為1日量,分3次服。

4.創(chuàng)傷出血:夏枯草90克,酢漿草60克,雪見草30克,研細(xì)粉,撒傷口,用敷料加壓1-2分鐘,包扎。


 

烏蘞莓別名  母豬藤、紅母豬藤、五爪龍、五葉藤、五龍草、地五加

來源  為葡萄科烏蘞莓屬植物烏蘞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以全草和根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老莖紫綠色,有縱棱,有時有柔毛,幼枝綠色,有柔毛,后變無毛。卷須與葉對生,上部分兩支。鳥足狀復(fù)葉互生,柄長3-8厘米,托葉2枚,小形,黃褐色,小葉5,膜質(zhì),橢圓形、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2.5-7厘米,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銳鋸齒,兩面中脈具毛,中間小葉較大,側(cè)生小葉較小。夏季開黃綠色小花,聚傘花序腋生或假腋生,直徑6-15厘米,具長柄,花瓣、雄蕊均為4,對生。漿果卵形,長約7毫米,成熟時黑色。種子2-4粒。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的灌叢中或疏林中,常攀附于它物上。分布于山東、長江流域至福建、廣東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夏、秋可采。

藥理作用  1.抑菌實驗:本品對溶血形葡萄球菌、溶血形鏈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2.水煎劑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酸、苦、寒。解毒消腫,活血散瘀,利尿,止血。

主治用法  咽喉腫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治癰腫,丹毒,腮腺炎,跌打損傷,蛇咬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草搗爛取汁或研粉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癰腫、丹毒:烏蘞莓葉或根研成極細(xì)末,加凡士林調(diào)成20%的軟膏,外敷患處。

2.毒蛇咬傷:烏蘞莓、野刺莧、蒼耳草、鐵莧、牛膝、天名精、半枝蓮、均用鮮草適量,榨汁約100毫升,加雄黃0.3-0.6克,再加紅糖調(diào)服。藥渣外敷。重癥者可服2次。

3.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烏蘞莓30克,泡酒服。

4.豬婆瘋:烏蘞莓15克,水煎服,或燉肉吃。

5.跌打損傷:烏蘞莓鮮全草、旱蓮草鮮全草等量,搗爛外敷傷處。另取烏蘞莓根10-15克,加黃酒60毫升,燉服。

6.癤腫初起:鮮烏蘞莓莖葉搗爛,敷患處,另用鮮全草30克,搗爛,加水適量,取汁服。

7.燙傷潰爛:烏蘞莓根曬干研粉,調(diào)植物油敷傷處。

8.小兒疳積:烏蘞莓鮮根30克,水煎服。

 

射干別名  烏扇、扁竹、絞剪草、剪刀草、山蒲扇、野萱花、蝴蝶花

來源  為鳶尾科射干屬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Leman.,以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鮮黃色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的根狀莖,生有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高0.5-1.5米。葉互生,常聚生于莖基,互相嵌疊而抱莖,排為二列,劍形,變平,革質(zhì),長約7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有平行脈多條。7-9月間開花,花序頂生,呈叉狀分支,花直徑3-4厘米,花被片6,排成二輪,橙黃色而有紅色斑點,雄蕊3,花絲紅色,雌蕊子房下位,3室,有3縱槽,花柱1,柱頭膨大,3裂。蒴果三角狀倒卵形至長橢圓形,3室,每室有種子3-8粒。種子圓形,黑色,有光澤。

生境與分布  人工栽培或野生于山坡、草地、田邊、林緣等處。分布于全國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春、秋季挖根,去須根。

藥理作用  1.抑菌試驗: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刹《竞桶捳畈《揪幸种谱饔?。2.其乙醇提取物給家兔口服或注射,有促進唾液分泌的作用。3.本品醇溶液對家兔血壓有使其持續(xù)下降的作用,使脈搏增大,呼吸暫時興奮,頻率加速或幅度變大。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活血祛瘀。

主治用法  咽喉腫痛,扁桃體炎,腮腺炎,支氣管炎,咳嗽多痰,肝脾腫大,閉經(jīng),乳腺炎,外用治水田皮炎,跌打損傷。用量3-6克。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咽喉腫痛:①射干10克,水煎服。②射干、山豆根各6克,桔梗、金銀花、玄參各10克,水煎服。③射干6克,黃芩、桔梗、甘草各3克,研末,冷開水調(diào)服。

2.水田皮炎:射干1.5斤,水26斤,煎1小時,加食鹽120克,保持藥溫在30-40℃,搽患處。

3.肝昏迷:射干、虎杖各15克,豬膽3個,白酒120毫升。前二味水煎,取藥液加膽汁,用酒沖勻,每日1劑,分4次灌服。

4.咳喘:射干10克,葛花6克,土茯苓10克,水煎服。

5.咳嗽胸痛:射干10克,紫蘇桿5克,麻黃5克,陳皮3克,杏仁7粒,生姜2片,水煎服。

6.腮腺炎、扁桃體炎:射干3-6克,研末,用少量吹入喉中,或煎服。

 

匍匐堇別名  白地黃瓜、地白菜、野白菜、冷毒草、王瓜草、黃瓜香、黃瓜菜、銀茶匙、石白菜、雪里青

來源  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蔓莖堇菜Viola diffusa Ging.,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體被白色長柔毛。匍匐莖由基部葉叢抽出,隨處生根,并發(fā)出新葉叢。葉基生,葉柄扁瓶,與葉片近等長,葉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7厘米,寬1.5-3厘米,先端圓鈍,基部窄楔形,下延至柄成窄翅狀,邊緣具圓齒,托葉離生,部分線狀披針形,有睫毛。3-10月開淡紫色或白色花,花梗中部有條狀苞片2枚,花不整齊,花萼5,有短矩,花瓣5,下面1片有短矩。蒴果長橢圓形,無毛,3瓣開裂。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邊草地、潮濕陰涼的地方。分布于陜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春末或秋末采全草。

性味功能  苦、微辛、寒。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用法  肝炎,百日咳,目赤腫痛,外用治急性乳腺炎,疔瘡,癰癤,帶狀皰疹,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急性乳腺炎:鮮匍匐堇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2.疔瘡癰腫:鮮匍匐堇適量,搗爛,加白糖調(diào)勻,外敷患處,另用鮮品30克,水煎服。

3.風(fēng)火眼翳:匍匐堇適量,口嚼后敷眼上,仰臥靜養(yǎng)。

4.外傷骨折:鮮匍匐堇適量,搗絨包敷傷口,每日換藥一次。

5.骨折:匍匐堇、插插活、澤蘭、五爪龍、苧麻根各等分,均用鮮品,搗絨包敷傷處。再用杉木皮固定,3天換藥一次。

6.瘡毒紅腫:匍匐堇、芙蓉葉各15克,錘細(xì)敷患處。每日換一次。

7.腮腺炎、對口瘡、疔瘡、疥瘡:匍匐堇適量,搗爛外敷。

8.燙傷:匍匐堇、連錢草各適量,搗爛,加雞蛋清調(diào)敷。

9.小便閉:匍匐堇30克,車前草30克,豬油1匙,水煎服。

注:

忌食豆腐、發(fā)物和生冷食物。

木芙蓉別名  三變花、九頭花、拒霜花、鐵箍散、轉(zhuǎn)觀花、清涼膏、芙蓉花
來源  為錦葵科木堇屬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以花、葉、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6米,密被灰色星狀短柔毛。單葉互生具長柄,葉柄長達20厘米,葉片大,卵圓狀心形,直徑10-18厘米,掌狀3-7裂,基部心形,裂片卵狀三角形,邊緣有鈍齒,兩面均被星狀毛。夏秋間開花,單生腋葉或簇生枝端,初放時白色,逐漸變?yōu)榉奂t色以至深紅色,附萼10裂,裂片條形,花冠直徑約9厘米,花瓣5或為重瓣,寬倒卵園形,先端渾圓,邊緣稍有波狀彎曲,基部與雄蕊柱合生,花藥多數(shù),生于柱頂,雄蕊1枚,柱頭5裂,蒴果近球形,徑約3厘米,密生淡黃色剛毛。種子腎形,被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邊、水邊沙質(zhì)土壤上。分布于廣東、廣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夏秋摘花蕾,同時采葉,秋冬挖根。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花的水提取液對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葉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辛、涼。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
主治用法  肺熱咳嗽,月經(jīng)過多,白帶,外用治癰腫瘡癤,乳腺炎,淋巴結(jié)炎,腮腺炎,燒燙傷,跌打損傷。用量10-30克。外用適量,以鮮花、葉搗敷;或干花、葉研末,用油、凡士林、酒、醋、或濃茶調(diào)敷。
參考配方  1.癰癤膿腫:木芙蓉葉粉末加凡士林調(diào)成25%軟膏,外敷患處。
2.外傷出血:木芙蓉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3.燒燙傷:木芙蓉葉1斤(鮮品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熬至葉枯焦,過濾,制成碧綠色軟膏,外敷。
4.消腫毒:木芙蓉的花或葉適量,搗絨敷患處。
5.無名腫毒:①木芙蓉葉加蜂蜜搗絨敷患處。②芙蓉花或葉適量,搗爛敷患處?;蚰拒饺馗逅庀础?br>6.疔瘡:木芙蓉莖皮30克,苦參15克,炒焦,研末,醋調(diào)敷患處。
7.腮腺炎(猴耳包):木芙蓉葉、野菊花葉等量,搗爛敷患處。
8.肺癰:木芙蓉花去心曬干,每用10克,水煎服。
9.乳癰、疔瘡、腮腺炎:木芙蓉花葉或根皮、夏枯草、天花粉各適量,搗爛,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
10.燙火傷:木芙蓉花適量,曬干,研末,麻油調(diào)搽患處。


八角蓮別名  一把傘、六角蓮、獨葉一枝花、獨腳蓮、八角七、鬼臼、八角金盤
來源  為小蘗科八角蓮屬植物八角蓮Dysosma pleiantha(Hance)Woods.,根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有粗壯結(jié)節(jié)狀根莖,黃褐色,莖直立無毛,莖生葉1-2片,葉柄長10-15厘米,盾狀著生,葉片矩圓形或近圓形,長15-22厘米,寬12-19厘米,無毛,5-9淺裂,邊緣有針刺狀細(xì)齒,嫩時有斑紋。夏季開花,花暗紫色,1-8朵簇生于兩莖生葉柄的交叉處,下垂,萼片6,卵狀或橢圓狀矩圓形,花瓣6,長倒卵形,先端有皺波狀紋,雄蕊6,雌蕊瓶狀,柱頭盾形,漿果近球形,黑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谷、山坡、雜木林中陰濕處。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西藏等地。
采集季節(jié)  秋季采挖。
藥理作用  根狀莖含有的鬼臼毒素,能抑制細(xì)跑中期的有絲分裂,對動物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因毒性太大,臨床上未使用。
性味功能  甘、微苦、涼。有小毒,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滋陰,補腎。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外用治蟲蛇咬傷、癰瘡癤腫、淋巴結(jié)炎、腮腺炎、乳腺癌。用量3-10克。外用適量,搗爛或磨酒、磨醋調(diào)敷。
參考配方  1. 毒蛇咬傷:①八角蓮、七葉一枝花、白馬骨、飛來鶴、粉防己各10克,水煎服。外用陰行草、白馬骨、柳葉白前、蛇葡萄各適量煎水沖洗。再用魚腥草、杠板歸、星宿菜、葎草等鮮草搗爛敷患處周圍。②八角蓮根適量,磨白酒,外涂患處,也可內(nèi)服,每服6克。對神經(jīng)性毒,可取八角蓮根5節(jié),用70%的酒精7毫升,泡7天,取浸出液1-2毫升注入傷口。
2.癤腫:八角蓮研粉,加入凡士林90%,調(diào)成膏敷患處。
3.疔瘡:八角蓮鮮根適量,加白酒少許,搗爛外敷。破潰者去白酒加冰片少許,冷開水拌搗。每日換藥一次。
4.乳腺癌:八角蓮、黃杜鵑各15克,紫背天葵30克,白酒1斤,泡7天后內(nèi)服、外搽,每服10克,每日2-3次。
5.跌打損傷:八角蓮根3-10克,研細(xì)末,冬酒送服,每日兩次。
6.體虛:八角蓮10克,蒸雞或燉豬排骨吃。
7.勞傷:八角蓮30-60克,泡酒半斤,每次服50-100毫升。


七葉一枝花別名  重樓、華重樓、燈臺七、蚤休、草河車、白河車、螺絲七
來源  百合科重樓屬植物華重樓R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 (Franch.)Hara .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約50厘米,根狀莖棕褐色,橫走而肥厚,粗可達3厘米,表面粗糙具節(jié),節(jié)上生須根,莖單一直立,光滑無毛,基部常帶紫紅色,葉5-12片,通常7片,輪生于莖頂,其上生花一朵,葉片紙質(zhì),窄卵形或倒披針形,長7-9厘米,寬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夏季開黃綠色花,莖頂抽出不分枝,萼片葉狀,花瓣5-6片,細(xì)線形,有時上部稍擴大,通常短于花萼,雄蕊2輪,子房具棱,頂部和花柱為紫色。

生境與分布  生與山坡林下及灌叢陰濕處。分布于華南、華東、陜西、山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藥理作用  對病毒及多種細(xì)菌有抑制作用,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能鎮(zhèn)咳平喘,促進腎上腺功能,有溶血作用。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流行性乙型腦炎,胃痛、闌尾炎、淋巴結(jié)核、扁桃體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毒蟲咬傷、瘡瘍腫毒。用量5-10克,外用磨水或磨醋敷患處。

參考配方  1. 流行性乙型腦炎:①七葉一枝花根莖15克磨水,一日內(nèi)分3-4次服完,3日為一療程。②七葉一枝花根莖15克,白馬骨75克,鮮鴨跖草400克,2升水煎至1升,

隔3小時服一次,一日服完。3-4天為一療程。(外用鮮葒草200-400克煎水洗,洗數(shù)次可退熱。)

2.癤腫:鮮七葉一枝花根、魚腥草各30克,搗爛敷患處,每日一次。

3.腹部痙攣性疼痛、腹部術(shù)后疼痛:七葉一枝花15克,水煎服,若磨末沖服,每服3克。

4.各種毒蛇咬傷:七葉一枝花、八角蓮、金果欖、半邊蓮各6克,徐長卿、紫花地丁各10克,王瓜根12克。鮮品搗爛外敷。若干品,研磨調(diào)酒外敷。每日1-2次。

5.毒蛇咬傷致血液中毒:七葉一枝花、王瓜根、徐長卿、蒲公英各15克,枳殼、梔子(炒)、半邊蓮、八角蓮各10克,大黃、連翹各12克,野菊花、紫花地丁各20克。水煎服。

6.宮頸糜爛:七葉一枝花根莖研末調(diào)甘油搽局部。每日2-3次。

7.流行性腮腺炎:七葉一枝花根磨醋外搽,每日4-5次,另用根10克煎水服,每日3次。

同屬植物中有粗厚根狀莖者甚多,功效相似。

牛蒡別名  惡實、大力子

來源  為菊科牛蒡?qū)僦参锱]駻rctium lappa L.,以果實(牛蒡子)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2米。主根肉質(zhì),長30-6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紫色,有微毛。基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有長柄,向上柄漸短,葉片心狀卵形至寬卵形,長40-50厘米,寬30-40厘米,先端圓鈍,基部通常為心形,邊緣帶波狀或具細(xì)鋸齒,下面密被白色綿毛。夏季開紫紅色花,頭狀花序簇生莖頂,略成傘房狀,直徑3-4厘米,有梗??偘蛐危鼙汇^刺狀苞片,全為管狀花,先端5裂,裂片窄長三角形,聚藥雄蕊5,花藥紫色,子房下位,花柱長,柱頭線狀二岐。瘦果,長橢圓形或倒卵形,略成三棱狀,具不明顯棱線,長5-6毫米,寬約2.5毫米,表面灰褐色,上具斑點,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溝邊、山坡草地中。有栽培,全國各地廣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果實秋后采集,根四季可采。

藥理作用  1.抑菌實驗:牛蒡子水煎液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對動物稍有利尿作用。

性味功能  果實:辛、苦、寒。疏風(fēng)散熱,宣肺透疹,散結(jié)解毒。根:苦、辛、寒。清熱解毒,疏風(fēng)利咽。

主治用法  果實:風(fēng)熱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癰癤瘡瘍。根:風(fēng)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瘡癤腫毒,腳癬,濕疹。果實用量為5-10克,根用量為10-15克。

參考配方  1.咽喉腫痛:牛蒡子10克,板藍(lán)根15克,桔梗6克,薄荷、甘草各3克,水煎服。

2.麻疹不透:①牛蒡子、葛根各6克,蟬退、薄荷、荊芥各3克,水煎服。②牛蒡子6克,薄荷、蟬退各3克,連翹10克,水煎服。此方并治喉痛,音啞。

3.乳腺炎:有人用牛蒡子葉試治早期未化膿急性乳腺炎有良好效果。每日用鮮葉30克(干葉10克)水煎服或水煎當(dāng)茶飲。

4.感冒風(fēng)熱,咽喉腫痛:牛蒡子、金銀花、連翹各10克,薄荷、生甘草各3克,水煎服。

5.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牛蒡子、連翹各10克,荊芥、防風(fēng)、蟬退各3克,水煎服。

6.熱毒牙痛:牛蒡根1斤搗爛,入鹽3克,銀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齒齦下,重者不過三度。

7.積年惡瘡,翻花瘡、漏瘡不愈者:牛蒡根搗爛,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

板藍(lán)根別名  大藍(lán)根、大青根

來源  為十字花科大青屬植物菘藍(lán)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I.indigotica Fort.爵床科馬藍(lán)屬植物馬藍(lán)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以根部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菘藍(lán):二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主根深長,圓柱形,稍彎曲,長8-16厘米,徑3-8毫米,外皮灰黃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無毛,多少帶白粉狀。單葉互生,基生葉較大,具柄,葉片長圓狀橢圓形,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在下部的葉較大,漸上漸小,長3.5-11厘米,寬0.5-3厘米,先端鈍尖,基部箭形,半抱莖,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xì)鋸齒。夏季開黃色小花,排成寬總狀花序。無苞,萼片4,花瓣4,倒卵形,雄蕊6,4強,雌蕊1。角果長圓形,扁平翅狀,具中肋,長約15毫米,寬約4毫米,先端楔形或微有凹缺,基部漸窄。圖示為菘藍(lán)。

2.草大青:本品葉基部垂耳圓形,果實頂端鈍圓,不凹缺。

3.馬藍(lán)(南板藍(lán)根):見大青葉項下。

生境與分布  為栽培種。菘藍(lán)主產(chǎn)于河北、江蘇、安徽、陜西。草大青在甘肅有產(chǎn)。

采集加工  秋季挖根,洗凈曬干。

藥理作用  1.抑菌試驗:菘藍(lán)對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病毒感染療效良好。對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費氏痢疾桿菌、腸炎桿菌均有抑制作用。1:100以上的稀釋度有殺滅鉤端螺旋體之效。2.靛甙(板藍(lán)根有效成分)在分離大白鼠的胃、小腸、盲腸中培養(yǎng),保持37℃,1-2小時后回收,結(jié)果胃中破壞20%,小腸中破壞40%,盲腸中破壞85% 。靛甙在體內(nèi)排出很快。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用法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性傳染性肝炎,咽喉腫痛。用量10-30克。

參考配方  1.防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lán)根60-120克(小兒減半),水煎服,每日一劑??膳涑?0%的溶液外搽。

2.急性扁桃體炎:板藍(lán)根15克,銀花、連翹、山豆根、玄參各10克,薄荷4.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3.流行性乙型腦炎:板藍(lán)根60克(13歲以上60-1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一次服完或分2次服。連服2-3周?;杳云诒秋暯o藥,高熱抽搐者行快速針刺,可暫時止痙降溫,按中西醫(yī)結(jié)合常規(guī)治療,如脫水劑、抗菌素及支持療法。

4.急性眼結(jié)膜炎:5%,10%南板藍(lán)根眼藥水滴眼,每日滴6次。

蒲公英別名  黃花地丁、婆婆丁

來源  為菊科蒲公英屬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及多種同屬植物。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含白色乳汁,全體被白色疏軟毛。根深長,單一或分支,外皮黃棕色。葉基生,排列成蓮座狀,葉柄基部兩側(cè)擴大成鞘狀,葉片條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窄下延至葉柄呈窄翅狀,葉緣淺裂或不規(guī)則羽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綠色或在邊緣帶淡紫色斑痕,被白色蛛絲狀毛。早春及晚秋開花,花葶1-3枝由葉叢抽出,密被白色蛛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總苞鐘狀,長1.2-1.8厘米,總苞片多層,總苞片先端有角狀突起,均為綠色,邊緣白膜質(zhì)或略帶粉紅色,緣具蛛絲狀毛,頂端尤多,花冠黃色,兩性,全為舌狀花,長1.5-1.8厘米,寬2-2.5厘米,先端平截,5齒裂,下部1/3連成管狀,無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花藥合生成筒狀,包于花柱外,藥隔向上引伸,藥室基部有尾,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細(xì)長,線形,柱頭2深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外具縱棱,并有橫紋相聯(lián),先端有喙,上部延長成細(xì)柱狀,頂端著生白色冠毛,細(xì)軟,長約7毫米,果全部有刺狀突起,熟時淡黃褐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等向陽處。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采集加工  開花前連根采集,鮮用或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1.蒲公英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抑制作用,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2.蒲公英浸劑有相當(dāng)強的利膽作用。3.蒲公英有抗人體肺癌的作用。

性味功能  甘、苦、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

主治用法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jié)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胃炎,腸炎,痢疾,肝炎,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用量10-25克。外用鮮品30-60克,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膿):蒲公英30克(鮮品60克),每日1-2劑,水煎服。同時用鮮蒲公英適量,搗爛敷患處。

2.急性膽道感染:蒲公英、刺針草各30克,海金砂、連錢草各15克,郁金12克,川楝子6克,水煎2次,濃縮至150毫升,每服50毫升,日3次。膽絞痛劇烈者配合耳針或小劑量阿托品穴位注射,部分病例可佐以補液。

3.急、慢性闌尾炎:蒲公英30克,地耳草、半邊蓮各15克,澤蘭、青木香各10克,水煎服。

4.流行性腮腺炎:鮮蒲公英洗凈,搗爛敷患處。蒲公英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孔雀草別名  小萬壽菊、紅黃萬壽菊、紅黃草、小芙蓉花、藤菊
來源  為菊科萬壽菊屬植物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灌木狀草本,高30-80厘米。莖直立,通常自基部分枝,成密叢狀。葉羽狀深裂,裂片條狀披針形或矩圓形,長1-2.5厘米,邊緣有鋸齒,齒端呈軟芒狀,齒的基部各具油腺一粒。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單生,直徑約4厘米,有長梗,總苞厚,長橢圓形,苞片一列,結(jié)合,上部邊緣具尖銳鋸齒,有油腺點,舌狀花多數(shù),1列,雌性,黃色帶有紅斑,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通常多數(shù)轉(zhuǎn)變?yōu)樯酄罨ǎ纬稍耘嗌系闹匕觐愋?。瘦果條形,被疏柔毛,冠毛有2-3個呈短而鈍的鱗片狀,有1-2個呈長芒狀。
生境與分布  各地庭院中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平。清熱利濕,止咳,止痛。
主治用法  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咳嗽,百日咳,牙痛,風(fēng)火眼痛,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用量10-15克,水煎服或研粉分?jǐn)?shù)次用開水送服。外用適量,加重樓、銀花共研末,陳醋調(diào)敷患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