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是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北京市西城區(qū)現(xiàn)存的王府均為清代所遺,分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共4個等級。
清代北京內(nèi)城有滿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東西兩城。清順治帝進關(guān)定都北京后,所封諸王和以后各朝所封的親王、郡王在西城建立的王府達30座,其中有親王府18座,郡王府9座,蒙古王府3座。此外還有貝勒府、貝子府若干。
王府建筑品級高,規(guī)模大,一般由中、東、西三路組成。中軸線上有府門、正殿、后殿、后樓等。王府有嚴格的定制。《大清會典》規(guī)定:
親王府制為正門5間,正殿7間,前夕護以石欄,殿內(nèi)設(shè)屏風(fēng)和寶座。兩側(cè)翼樓各9間,神殿7間,后樓7間,凡正門殿秦均覆蓋綠琉璃瓦。正殿脊安吻獸、壓脊7種。門釘9縱7橫63枚。其余樓房旁廡均用筒瓦。
郡王府制為正門5間,正殿、翼樓、后樓各5間,正殿內(nèi)不設(shè)平座,門釘45枚,壓脊5種。王府東西兩路沒有一定之規(guī),可自由配置,一般每路各有五至七進院落,在住宅后面或側(cè)面附有花園,有的還有馬號和家廟。
貝勒府和貝子府的定制略低,王府屬于皇產(chǎn),由內(nèi)務(wù)府統(tǒng)一管理,一但撤爵,就會被收歸內(nèi)務(wù)府。清代諸王有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種,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襲爵者如因罪削爵,可選同宗承繼,爵位始終不變。世襲帝將者爵位與其王府不符時,王府會被收回,需另擇別府居住。因此,這種王府便存在一府多主的變化。
如果王府中出了皇帝,王府就成為潛龍邸,要改建成宮殿,不能再居住,原王府主任由內(nèi)務(wù)府另賜新府。西城區(qū)的王府中有8座世襲罔替的王府,為清代早期封的禮王府、鄭王府、樁王府、可秦郡王府、慶王府;2座潛龍邸,即光緒帝的出生地醇親王府和宣統(tǒng)帝的出生地攝政王府。北京共有3座潛龍邸,還有1座是東城區(qū)的雍和宮。西城區(qū)內(nèi)有3座蒙古王府:土默特王府、阿拉善王府、達么蘇王府。
按照清廷規(guī)定,皇子長到十五歲,就要由皇帝欽定爵位,分旗賜第,離開皇宮去獨立生活,這就是常說的"分府",由于各代皇帝冊封的皇子、皇孫逐年增多,北京內(nèi)城的王府也就相應(yīng)多起來。王府在產(chǎn)權(quán)上是皇產(chǎn),統(tǒng)歸內(nèi)務(wù)府管理,王府建制都是按一定的形制規(guī)劃修造。
王府 - 肅親王府
肅親王府位于東城區(qū)正義路東側(cè)。順治年間建,歷代襲王俱以此為邸,光緒二十七年(1901)淪為日本使館,只存垣墻。其地現(xiàn)為北京市政府。肅親王名豪格,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晉封肅親王,是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后,曾和多爾袞爭皇位,當(dāng)多爾袞得勢后,倍受迫害,順治五年(1648)將豪格削爵囚禁,害死于獄中,順治皇帝親政后,復(fù)肅王爵,追謚“武”。此后,豪格子孫均以顯親王襲封,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fù)肅親王封號世襲。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fù)睿親王世爵后的新府。睿親王即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晉封睿親王,是清初開國人大鐵帽子王之一。進京后,選明南宮為王府,遺址在東華門大街南側(cè)。順治八年(1651)多爾袞死后被迫奪爵位,王府廢除。其子多爾博于順治十四年(1657)封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fù)睿親王爵位,其后裔嗣襲,貝勒府為睿親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間,只留有瓦頂院墻一段,殘缺石獅兩座。
順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區(qū)趙登禹路。順承郡王名勒克德渾,系禮親王代善第三子薩哈林第二子。順治五年(1648)晉封順承郡王。成為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內(nèi)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樣,也是前殿后寢,有正門(宮門)、正殿和兩側(cè)翼樓、后殿、后寢(原后樓現(xiàn)已無存)。東西兩路為生活居住區(qū)。張作霖入據(jù)北京時,占用王府作為大元帥府。1949年后,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設(shè)機構(gòu)的辦公地點。于王府正門外建起政協(xié)禮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東路前后數(shù)層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鄭親王府位于西城區(qū)大木倉胡同。是清代開國元勛濟爾哈朗的封邸。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之子,順治九年(1652)加封叔鄭親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王府創(chuàng)建于清代進關(guān)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營建,均有定制,如基址過高或多蓋房屋皆屬違法。鄭親王濟爾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銅獅、龜、鶴,于順治四年(1647)遭彈劾后而罷官罰款。府邸建成后,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襲王德沛對花園的擴建。園名“惠園”,是京師王邸花園中的最佳者。十三代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及肅順等同為“顧命八大臣”,“辛酉政變”后被賜自盡籍沒家產(chǎn),同治十年又發(fā)還給已恢復(fù)世爵的慶至,復(fù)為鄭親王府。民國后,先是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25年復(fù)賃給中國大學(xué)為校址。鄭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東而西分3部,東部前軀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隨街勢退縮數(shù)武,中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園范圍?,F(xiàn)存建筑,只東部殘留,有街門,面闊3間;正門面闊5間,前出踏步之間,浮雕丹陛猶存;正殿面闊5間,臺階間亦存丹陛;并存東配樓面闊5間,西配樓只??勘泵骈?間;最后為正寢,面闊5間。中國大學(xué)使用時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后罩樓和一些附屬建筑被拆除,西部花園現(xiàn)另建二龍路中學(xué)。鄭王府今為國家教育委員會址,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莊親王府原在西四北太平倉,向北直到麻狀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碩塞于順治元年被封為承澤郡王。順治八年以功晉為親王。碩塞第一子博果鐸于順治十二年(1655)襲親王,改號曰莊。此后均以莊親王承襲。莊親王載勛曾在王府設(shè)立拳壇。八國聯(lián)軍入侵其府被焚。20年代,北洋軍閥李純及其弟馨買下莊王府,拆除王府建筑,在此建房,稱為平安里?!捌桨怖铩遍T額磚雕保存在西城區(qū)文化文物局。后在此地又開辟為平安里大街(并入地安門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兩區(qū)。今太平倉西口路北。為莊親王府的前部遺址。
禮親王府位于西城區(qū)西皇城根南街西側(cè),即大醬坊胡同東口路北。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為和碩禮親王。順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孫杰書襲禮親王爵,改封號為康親王。此處府址是杰書襲封后擇址新建的,亦稱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fù)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毀于火,后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兩組。前部有正門(宮門)、正殿及其兩側(cè)翼樓,后殿及其兩廂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為內(nèi)門(二宮門)、前堂、后堂及其兩廂配房,最后為后罩樓。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區(qū)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順治年間所建。原占地面積不大,平面布局與王府規(guī)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東翼樓。后部的內(nèi)門、后寢與東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國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將府售給了熊希齡為住宅,現(xiàn)后寢兩山墻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齡和夫人朱其慧將財產(chǎn)交由北京救濟會的刻字內(nèi)容。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淳親王府位于東交民巷正義路西側(cè)。淳親王名允祐,清康熙皇帝第七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為淳郡王,于雍正元年(1723)再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原府邸街門面臨御河,其建筑布局分為3路,中路是宮殿式綠琉璃瓦頂建筑,前為宮門5間,大殿5間,后為院落和配房,最后是英使館占用時期所建的英式樓房。東路原有建筑已不存,有后建仿中國式古建筑樓房一座。西路原屬花園,只存改建的四合院一所和添建的英式樓房。1949年后曾歸英國代辦處使用。為東城區(qū)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 - 那王府
那王府在寶鈔胡同內(nèi)國祥胡同甲2號。是蒙古喀爾喀賽因諾顏部扎薩克和碩親王那彥圖王府。國祥胡同甲2號的兩個院落是原王府中路最北邊的兩個并排的院子。院中有2座太湖石,石座高1.85米。南房3問,西廂房3間,西廂為過廳,北房5間。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大公主府原位于東城區(qū)。乾隆二年(1737)建。為康熙皇帝第24子誠親王允秘的王府,同治八年(1869),改做為咸豐皇帝女兒榮安固倫公主的府邸,后又轉(zhuǎn)賜給榮壽固倫公主,榮壽公主是恭親王的長女,故稱“大公主府”。1985年按原格局遷建到密云縣白河郊野公園,占地2.1萬平方米,建房屋130多間,分門殿、正殿、寢宮門、寢殿、后罩樓五進院落。
和敬公主府在東城區(qū)張自忠路7號(原鐵獅子胡同)。是清乾隆皇帝第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賜第。和敬公主(1731—1792)系孝賢純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嫁蒙古科爾沁部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原府是王府建制,有正門、正殿、后寢、后樓和東西配房等附屬建筑。中路主要廳堂均保存完好,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 - 定親王府
定親王府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以東、頒賞胡園以南。清高宗第一子,名永璜,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追封為定親王。全府占地40余畝。西墻就是今沙鍋居飯莊一帶,東到九三學(xué)社中央委員會所在地,房屋400余間。府內(nèi)設(shè)有管事處、買辦處、莊園處、隨侍處、回事處等,負責(zé)管理財政、征收地租、跟班等事務(wù)。此外還有馬圈(今阜城門)。九三學(xué)社辦公用房是王府僅存的部分建筑。
循郡王府在安定門內(nèi)大街方家胡同13號、15號。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來過繼循郡王為嗣子的綿懿按貝勒府的級別修建。西部正院(15號)是現(xiàn)存較少的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正堂5間(已拆除),后院還有正房和配房,東跨院屬花園和生活居住區(qū)。東部是一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東西配房。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 - 棍貝子府
棍貝子府位于西城區(qū)新街口東街。先為誠親王新府,即貝子弘景府。嘉慶年間,又賜給仁宗四女莊靜公主,又稱四公主府。后為棍貝子府。嘉慶年間引玉河水入府,在積水潭之南和西岸存有花廳,潭東有土一座。積水潭醫(yī)院在此。
王府 - 醇親王府
醇親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xué)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并將明珠府賜永瑆。隨即按王府規(guī)制改建。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qū)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xué)院)。因光緒帝生于此府,成為潛邸,故光緒繼位后醇王必須遷出。為區(qū)別,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為王府花園,一九四九年后,進行了整治,是宋慶齡在京的住所(見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筑,自南而北,街門五間。進入外院后有二門,此門才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后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五間。正殿后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三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五間及其配房,按規(guī)制此處應(yīng)屬后寢。最后為后罩樓,面闊九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后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東路建筑主要是家詞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筑。東墻外院落為王府馬號。西路有兩組院落并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筑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后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后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筑。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屬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南府位于西城區(qū)太平湖東里,原為榮親王府。榮親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榮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64)分府出宮,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晉醇親王。府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F(xiàn)中路府門三間,兩側(cè)有八字影壁,內(nèi)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F(xiàn)由中央音樂學(xué)院占用。為西城區(qū)保護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光緒。因此光緒十四年(1889),醇親王府遷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親王府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后半部仍作為“潛龍邸”。永瑆,以書法出名,與翁方綱、鐵保、劉鏞并稱四大家。明珠(1635—1708),康熙寵臣,武英殿大學(xué)士,后被貶。其子納蘭性德為清著名詩人,是紅夢樓研究專家注意的對象。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緒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親王。載灃(1883—1951)奕譞子,光緒十六年襲醇親王。宣統(tǒng)帝父。
王府 - 儀親王府
儀親王府位于西城區(qū)西長安街路北、府右街以西。乾隆四十四年(1779)封高宗第八子永璇為儀郡王,嘉慶四年(1799)晉儀親王。能源部、北京市文化局等處是儀親王府的舊址。
王府 - 端郡王府
端郡王府位于西城區(qū)平安里西大街路北,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所在地。此地先有誠親王府和果親王府東西并列。誠親王為清圣祖第三子允祉,果親王為清圣祖第十七子允禮。誠親王府雍正年間改賜慎郡王允禧。慎郡王為清圣祖二十一子,其嗣子永瑢封質(zhì)親王,又為質(zhì)王府。光緒時,尚存其后裔鎮(zhèn)國公溥齡。其府可能和端王府同時被焚。果親王府,于嘉慶年間改賜瑞親王綿忻為邸,其嗣.孫載漪封端王,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府遭焚毀,府址后改為北京師范學(xué)校,北京工業(yè)學(xué)校,后又改為北大工學(xué)院。今北京77中學(xué)校址是王府的馬號。端王府內(nèi)東北角的土山上建有“三。一八慘案烈士紀念碑”一座,呈三角柱形,高2.85米。
王府 - 恭王府
恭王府位于西城區(qū)前海西街。恭王府的建筑,可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邸占地46.5畝,分為中東西三路,各由多進四合院組成,后面環(huán)抱著長160余米的通脊二層后罩樓。樓后為花園,占地38.6畝,園內(nèi)建筑也約略形成中東西三路,園中散置了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由于恭王府及花園設(shè)計富麗堂皇,因此傳聞?wù)J為這里是《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和大觀園的原型。和珅(1750—1799),滿洲正紅旗人,紐枯祿人。字致齋。乾隆寵臣,文華殿大學(xué)士。嘉慶四年(1799)乾隆帝“駕崩”,和珅被抄家籍產(chǎn),賜令自盡。嘉慶帝把和珅府第改成王府,賜給慶郡王永璘。咸豐初年,恭王奕訢分府,此府給奕訢作為恭王府。奕訢(1833—1898),愛新覺羅氏,宣宗六子。同治元年(1862)任議政王,后任軍機大臣,參與慈禧辛酉政變。英法聯(lián)軍之役,簽訂喪權(quán)辱國、割地賠款之和議,也是奕訢主持的。府邸恭王居住時期,王府的總出入門在東側(cè)院落的東墻上。在現(xiàn)存的正門外,有兩組并列的院落;西側(cè)院落在正門前縱列著四排房屋,院南側(cè)有兩排倒座房,為當(dāng)時王府的辦事機構(gòu);東側(cè)院落南邊也有一排倒座房,駐護衛(wèi)的旗兵,北面有一座四合院。正門兩重,南向,大門三開間,前置石獅一對,二門五開間,均在中軸線上。二門內(nèi)是正殿及東西配殿,其后為后殿及東西配殿,后殿懸“嘉樂堂”匠額。中軸線上的建筑物,屋頂都用綠琉璃瓦、脊吻獸,配殿屋都用灰筒瓦。東路前院正廳名“多福軒”,后院正廳名“樂道堂”;西路前院正廳名“葆光室”,后院正廳“錫晉齋”。葆光室與錫晉齋之間有垂花門一座,上懸“天香庭院”匾額。垂花門南有竹圃,北有西府海棠兩棵。在三路院落的后部,有長一百六十余米、貫連五十余間的兩層后罩樓環(huán)抱,東邊懸“瞻霽樓”、西邊懸“寶約樓”匾額;樓前檐出廊,后檐墻上每間上下各開一窗,下層窗長方形,上層為形式各異的會錦窗,窗口磚雕精細,樓梯原為木假山形。樓中間偏西原有一間下層是過道門,通向府后的花園。萃錦園恭親王所建,正門在園南,為西洋式石雕花拱券門。門內(nèi)左右都有青石假山,正面迎門聳立一座柱形太湖石,頂刻“獨樂峰”;石后為一蝙蝠形小水池,舊名“福河”。水池后面是一座五開間的正廳,名“安善堂”,其東配房名“明道堂”,西配房名“棣華軒”。堂后一方形水池,池后一組疊成龕形的假山,中嵌康熙御筆福字碑一座。假山上一座盝頂敞廳,名“邀月”,廳兩側(cè)都有爬山廊通向東西配房:西配房名“韻花移”。中軸最后為“養(yǎng)云精舍”5間,兩側(cè)各接出折曲形的耳房,屋頂形式特殊多變,形如蝠之兩翼,因得名“福殿”。東路第一進院前有一座垂花門,右前方有一座流杯亭,名“沁秋亭”。門內(nèi)東房一排八間和西房三間,靠南邊的三間東房名“香雪塢”,西房即明道堂之后卷。院北即為大戲樓,為三卷勾連搭式,最北一卷就是”怡神所”。戲樓北邊有北房五間,東房兩間,傳聞這里才是天香庭院。園東側(cè)南北方向疊有青石假山?;▓@西路最前面有一段城墻式的圍墻,墻上辟券洞,額書“榆關(guān)”。墻兩端接青石假山。榆關(guān)內(nèi)有“秋水山房”、“妙香亭”、“益智齋”等建筑,再北有一個較大的水池,池心有水座三間,名“詩畫肪”。池北有五間兩卷房,名“澄懷擷秀”,其東耳房名“韜華館”,再北為王府的花洞。園西側(cè)有南北向的土山一座,從榆關(guān)以西一直延伸到澄懷擷秀的西側(cè)。萃錦園的院墻為城磚砌成,原來沒有門通往街道,只能從府后出入。民國以后,恭王府及花園于二十年代被溥偉、溥儒(名畫家溥心畬)兄弟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32年后,產(chǎn)權(quán)為輔仁大學(xué)所有。1937年輔仁大學(xué)收回府園作為女校校舍及司鋒書院。這以后,輔仁大學(xué)拆除了府邸門外的倒座房和后罩樓的木假山式樓梯以及花園西北角的花洞和花神廟建了樓房。
王府 - 桂公府
桂公府在東城區(qū)朝陽門內(nèi)芳嘉園十一號。明代時名方家園,園廢后建凈業(yè)庵。清代將領(lǐng)勝保在凈業(yè)底舊址上蓋此宅第。后來清廷轉(zhuǎn)賜給慈禧之弟承恩公桂祥,故稱桂公府。為東城區(qū)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 - 慶親王府
慶親王府西城區(qū)定阜街三號。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邸。奕劻是原慶親王永璘的嗣孫,道光三十年(1850)襲輔國將軍。咸豐元年(1851)奕劻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xué)士琦善的宅第。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而貝子、而貝勒,光緒十年晉慶郡王,二十年晉慶親王,二十四年封世襲罔替親王。辛亥革命后,奕劻于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慶王府當(dāng)是在光緒十年(1884)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guī)制改建,始稱王府。王府建筑分三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xiàn)只余后寢一座。東部亦已改建?,F(xiàn)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qū),有三組并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最后是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繡樓,現(xiàn)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1949年后,京津衛(wèi)戍區(qū)司令部設(shè)此,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 - 孚郡王府
孚郡王府在東城區(qū)朝陽門內(nèi)大街137號。最初是怡親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賢良寺,皇帝又另賜此地給第二代嗣王弘曉,為和舊府有別,習(xí)慣稱其為怡親王新府。當(dāng)傳至第六代襲王載垣,與鄭親王端華等同為顧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奪爵賜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遷出皇宮居住于此稱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稱九爺府。奕譓死后,過繼載澍為嗣,襲貝勒,因而此府也稱澍貝勒府。府邸占地自朝陽門內(nèi)大街向北直至東四三條路南。街門原在朝內(nèi)北小街。今之臨街大門是民國年間所辟。院中建筑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主要建筑有:正殿(銀安殿),前列丹墀,護以石欄,殿前左右各有配樓7間,后殿5間,后寢7間,最后是后罩樓7間。后罩樓兩側(cè),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正院西側(cè)有幾個四合院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qū)。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zhí)事侍從的住所。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王府 - 霱公府
霱公府在西絨線胡同51號。霱公即溥霱貝子綿勛之曾孫。公府是貝子綿勛于同治八年(1869)自安定門內(nèi)寬街遷出后的新府。是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貝子級府第。分中路和東、西兩路,在中路南北縱軸線上有府門,由五進院落組成。1959年在此開辦四川飯店。
王府 - 洵貝勒府
洵貝勒府在西單北大街110號。宅第坐北朝南,西界臨西單北大街?,F(xiàn)宅路北的垣墻和一組四合院均保存完整。洵貝勒即載洵,本醇親王奕澴第六子,出繼給瑞郡王奕誌為嗣,襲貝勒,光緒三十四年加郡王銜。宣統(tǒng)皇帝即位后,協(xié)助其兄攝政王參贊中樞出任海軍大臣。
王府 - 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在西城區(qū)柳蔭街27號?,F(xiàn)已定為西城區(qū)重點保護文物。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鐘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于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濤貝勒府。現(xiàn)存古建筑約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后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假山等。原馬圈及花園前空地建成輔仁大學(xué)主樓。濤貝勒府府邸改作原輔仁大學(xué)附中男生部校舍,1952年輔仁男中改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xué)。
王府 - 綿德府
綿德府在西城區(qū)小石虎胡同33號。綿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親王永璜之長子,乾隆十五年(1750)襲王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鎮(zhèn)國公,此處是封鎮(zhèn)國公以后的住宅。府坐北朝南,三進院落。第三進院后院有石制元太祖成吉思汗紀念碑l座,是蒙藏專門學(xué)校為紀念元太祖建立的。碑身為方柱形,下為石須彌座,通高2.92米。院內(nèi)還有l(wèi)棵樹干周長2.7米的古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