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神話
一、龍的起源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傳說中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鳳爪、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虎須、額下有珠的形象?!渡胶=?jīng)》記載,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yīng)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說為細(xì)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zhèn)涓鞣N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yīng)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龍。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xì)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fēng)喚雨,無所不能。 關(guān)于龍的起源,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于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biāo)志。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xué)》);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
二、龍的文字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見左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云團(tuán)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圖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fā)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zhuǎn)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zhuǎn)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xiàn)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云層之中。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號表示“被驅(qū)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一種被驅(qū)使的力量,驅(qū)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yuǎn)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qū)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yīng)龍。天驅(qū)使龍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云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qū)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云團(tuán)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團(tuán);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三、龍之考古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jù)。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nèi),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紅褐色石塊堆砌的“龍形堆塑”。該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nèi),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四、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云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 之一。風(fēng)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nóng)田里,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當(dāng)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云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一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并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fù)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xiàn)以后,先民們又創(chuàng)造出一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并讀作“隆”。
五、龍的證據(jù) 日本大阪市浪速區(qū)瑞龍寺所收 藏,現(xiàn)保存于日本大阪市浪速區(qū)瑞龍寺中,其保存相當(dāng)?shù)牧己糜腥?百七十多年歷史。身長約1公尺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 形巨大,只有三只爪應(yīng)該是水中蛟龍吧!后腳因退化短小,與蛇般 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鱗片,被涂滿金漆,有經(jīng)過防腐過程制成標(biāo)本 ,與傳說中的龍相比顯然小了點,是一尾尚未長成熟的龍。 《唐年補(bǔ)錄》記載,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nèi),因喉部有傷,當(dāng)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dá)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fā)現(xiàn)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里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dāng)?shù)厝罕娪孟诱谏w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后,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六、龍的形象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 相傳龍的形體“九像九不像”,《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其聲如戛銅盤??谂杂许汍?,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一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一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臺灣畫師相傳的畫龍口訣,也相當(dāng)有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也許記住它,你也可以畫出一條栩栩如生的龍呢!
七、龍的分類 有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xué)》);有鱗的叫蛟龍,無角的叫螭龍,有角的叫虬龍(均見《離騷》洪補(bǔ)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yīng)龍(《天問》王注)。蛟龍、螭龍、虬龍、應(yīng)龍,都不是龍的正統(tǒng),龍的正統(tǒng)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zhàn)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a class=ed_inner_link target=_blank _extended="true">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zhèn)涓鞣N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xì)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fēng)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jīng)是晚期發(fā)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fù)雜,被綜合進(jìn)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fā)展。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并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fā)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夔龍期、應(yīng)龍期、黃龍期、回歸期。
八、龍的文化 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zhì)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jié)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nèi)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xiàn)出本質(zhì)特征:1.源于圖騰,超越圖騰;2.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chuàng)造。 龍的足,為九州列土封疆, 龍的心,為民族寄托希望, 龍的魂,為華夏譜寫篇章, 龍的骨,為中國鑄造脊梁!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 是龍的血脈潺潺流淌; 夏商周漢,魏晉隋唐, 是龍的翅膀振振翱翔。 五千年上下源遠(yuǎn)流長…… 悠久的文明, 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壯, 不敗的斗志,奮發(fā)激昂! 盤古開天,女媧孕養(yǎng), 龍的傳人代代成長, 后羿射日,夸父逐陽, 龍的子孫世世流芳! 龍的故鄉(xiāng),龍的精神萬眾傳揚, 龍的精神,龍的兒女熔鑄身上-- 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滄桑,哪怕是十萬里遠(yuǎn)航,誰也不會忘記我們的祖上炎黃! 歷盡了無數(shù)雨雪風(fēng)霜, 不斷譜寫著沁人篇章, 巨龍昂首于新的曙光, 世紀(jì)的鐘聲也為之敲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