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在和同學討論研究Six
Sigma(六西格瑪)軟件開發(fā)方法及CMMI相關問題時,遇到了需要使用Monte-Carlo算法模擬分布未知的多元一次概率密度分布問題。于是花了
幾天時間,通過查詢相關文獻資料,深入研究了一下Monte-Carlo算法,并以實際應用為背景進行了一些實驗。
在研究和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Monte-Carlo算法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算法,在許多實際問題中,都有用武之地。目前,這個算法已經在金融學、經濟學、工程
學、物理學、計算科學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而且這個算法本身并不復雜,只要掌握概率論及數(shù)理統(tǒng)計的基本知識,就可以學會并加以應用。由于這種
算法與傳統(tǒng)的確定性算法在解決問題的思路方面截然不同,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關人員以及程序員,掌握此算法,可以開闊思維,為解決問題增加一條新的思
路。
基于以上原因,我有了寫這篇文章的打算,一是回顧總結這幾天的研究和實驗,加深印象,二是和朋友們分享此算法以及我的一些經驗。
這篇文章將首先從直觀的角度,介紹Monte-Carlo算法,然后介紹算法基本原理及數(shù)理基礎,最后將會和大家分享幾個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有意思的實驗。所以程序將使用C#實現(xiàn)。
閱讀本文需要有一些概率論、數(shù)理統(tǒng)計、微積分和計算復雜性的基本知識,不過不用太擔心,我將盡量避免過多的數(shù)學描述,并在適當?shù)牡胤綄τ谟玫降臄?shù)學知識進行簡要的說明。
Monte-Carlo算法引導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一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木板上,隨意畫一個圈,求這個圈的面積。
我們知道,如果圓圈是標準的,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半徑r,然后用 S = pi * r^2 來求出面積??墒?,我們畫的圈一般是不標準的,有時還特別不規(guī)則,如下圖是我畫的巨難看的圓圈。
圖1、不規(guī)則圓圈
顯然,這個圖形不太可能有面積公式可以套用,也不太可能用解析的方法給出準確解。不過,我們可以用如下方法求這個圖形的面積:
假設我手里有一支飛鏢,我將飛鏢擲向木板。并且,我們假定每一次都能擲在木板上,不會偏出木板,但每一次擲在木板的什么地方,是完全隨機的。即,每一次擲
飛鏢,飛鏢扎進木板的任何一點的概率的相等的。這樣,我們投擲多次,例如100次,然后我們統(tǒng)計這100次中,扎入不規(guī)則圖形內部的次數(shù),假設為k,那
么,我們就可以用 k/100 * 1 近似估計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例如100次有32次擲入圖形內,我們就可以估計圖形的面積為0.32平方米。
以上這個過程,就是Monte-Carlo算法直觀應用例子。
非形式化地說,Monte-Carlo算法泛指一類算法。在這些算法中,要求解的問題是某隨機事件的概率或某隨機變量的期望。這時,通過“實驗”方法,用頻率代替概率或得到隨機變量的某些數(shù)字特征,以此作為問題的解。
上述問題中,如果將“投擲一次飛鏢并擲入不規(guī)則圖形內部”作為事件,那么圖形的面積在數(shù)學上等價于這個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稍后證明),為了估計這個概率,我們用多次重復實驗的方法,得到事件發(fā)生的頻率 k/100 ,以此頻率估計概率,從而得到問題的解。
從上述可以看出,Monte-Carlo算法區(qū)別于確定性算法,它的解不一定是準確或正確的,其準確或正確性依賴于概率和統(tǒng)計,但在某些問題上,當重復實
驗次數(shù)足夠大時,可以從很大概率上(這個概率是可以在數(shù)學上證明的,但依賴于具體問題)確保解的準確或正確性,所以,我們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概率分析,設定實
驗的次數(shù),從而將誤差或錯誤率降到一個可容忍的程度。
上述問題中,設總面積為S,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為s,共投擲n次,其中擲在不規(guī)則圖形內部的次數(shù)為k。根據(jù)伯努利大數(shù)定理,當試驗次數(shù)增多時,k/n依概率收斂于事件的概率s/S。下面給出嚴格證明:
上述證明從數(shù)學上說明用頻率估計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合理性,進一步可以給出誤差分析,從而選擇合適的實驗次數(shù)n,以將誤差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圍內,此處從略。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Monte-Carlo算法雖然不能保證解一定是準確和正確,但并不是“撞大運”,其正確性和準確性依賴概率論,有嚴格的數(shù)學基礎,并且通過數(shù)學分析手段對實驗加以控制,可以將誤差和錯誤率降至可容忍范圍。
Monte-Carlo算法的數(shù)理基礎
這一節(jié)討論Monte-Carlo算法的數(shù)理基礎。
首先給出三個定義:優(yōu)勢,一致,偏真。這三個定義在后面會經常用到。
1) 設p為一個實數(shù),且0.5<p<1。如果一個Monte-Carlo方法對問題任一實例的得到正確解的概率不小于p,則該算法是p正確的,且p-0.5叫做此算法的優(yōu)勢。
2) 如果對于同一實例,某Monte-Carlo算法不會給出不同的解,則認為該算法時一致的。
3) 如果某個解判定問題的Monte-Carlo算法,當返回true時是一定正確的。則這個算法時偏真的。注意,這里沒有定義“偏假”,因為“偏假”和偏真是等價的。因為只要互換算法返回的true和false,“偏假”就變成偏真了。
下面,我們討論Monte-Carlo算法的可靠性和誤差分析。
總體來說,適用于Monte-Carlo算法的問題,比較常見的有兩類。一類是問題的解等價于某事件概率,如上述求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問題;另一類是判定問題,即判定某個命題是否為真,如主元素存在性判定和素數(shù)測試問題。
先來分析第一類。對于這類問題,通常的方法是通過大量重復性實驗,用事件發(fā)生的頻率估計概率。之所以能這樣做的數(shù)學基礎,是伯努利大數(shù)法則:事件發(fā)生的頻
率依概率收斂于事件的概率p。這個法則從數(shù)學生嚴格描述了頻率的穩(wěn)定性,直觀意義就是當實驗次數(shù)很大時,頻率與概率偏差很大的概率非常小。此類問題的誤差
分析比較繁雜,此處從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相關資料。
接著,我們分析第二類問題。這里,我們只關心一致且偏真的判定問題。下面給出這類問題的正確率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對于一致偏真的Monte-Carlo算法,即使調用一次得到正確解的概率非常小,通過多次調用,其正確率會迅速提高,得到的結果非
??煽俊@?,對一個q為0.5的問題,假設p僅為0.01,通過調用1000次,其正確率約為0.9999784,幾乎可以認為是絕對準確的。重要的
是,使用Monte-Carlo算法解判定問題,其正確率不隨問題規(guī)模而改變,這就使得僅需要損失微乎其微的正確性,就可以將算法復雜度降低一個數(shù)量級,
在后面中可以看到具體的例子。
應用實例一:使用Monte-Carlo算法計算定積分
計算定積分是金融、經濟、工程等領域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通常,計算定積分的經典方法是使用Newton-Leibniz公式:
這個公式雖然能方便計算出定積分的精確值,但是有一個局限就是要首先通過不定積分得到被積函數(shù)的原函數(shù)。有的時候,求原函數(shù)是非常困難的,而有的函數(shù),如
f(x) = (sinx)/x,已經被證明不存在初等原函數(shù),這樣,就無法用Newton-Leibniz公式,只能另想辦法。
下面就以f(x) = (sinx)/x為例介紹使用Monte-Carlo算法計算定積分的方法。首先需要聲明,f(x) =
(sinx)/x在整個實數(shù)域是可積的,但不連續(xù),在x = 0這一點沒有定義。但是,當x趨近于0其左右極限都是1。為了嚴格起見,我們補充定義當x =
0時f(x) = 1。另外為了需要,這里不加證明地給出f(x)的一些性質:補充x =
0定義后,f(x)在負無窮到正無窮上連續(xù)、可積,并且有界,其界為1,即|f(x)| <= 1,當且僅當x = 0時f(x) = 1。
下面開始介紹Monte-Carlo積分法。為了便于比較,在本節(jié)我們除了介紹使用Monte-Carlo方法計算定積分外,同時也探討和實現(xiàn)數(shù)值計算中常用的插值積分法,并通過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對兩者的效率和精確性進行比較。
1、插值積分法
我們知道,對于連續(xù)可積函數(shù),定積分的直觀意義就是函數(shù)曲線與x軸圍成的圖形中,y>0的面積減掉y<0的面積。那么一種直觀的數(shù)值積分方法
是通過插值方法,其中最簡單的是梯形法則:用以f(a)和f(b)為底,x軸和f(a)、f(b)連線為腰組成的梯形面積來近似估計積分。如下圖所示。
圖2、梯形插值
如圖2所示,藍色部分是x1到x2積分的精確面積,而在梯形插值中,用橙色框所示的梯形面積近似估計積分值。
顯然,梯形法則的效果一般,而且某些情況下偏差很大,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種改進的方法:首先將積分區(qū)間分段,然后對每段計算梯形插值再加起來,這樣精度就大大提高了。并且分段越多,精度越高。這就是復化梯形法則。
除了梯形插值外,還有許多插值積分法,比較常見的有Sinpson法則,當然對應的也有復化Sinpson法則。下面給出四種插值積分的公式:
下面是四種插值積分法的程序代碼,用C#編寫。
02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
06 |
namespace MonteCarlo.Integration |
10 |
/// 被積函數(shù)為 f(x) = (sin x)/x |
12 |
public class NumericalIntegrator |
16 |
/// 積分公式為:((b - a) / 2) * [f(a) + f(b)] |
18 |
/// <param name="a">積分下限</param> |
19 |
/// <param name="b">積分上限</param> |
20 |
/// <returns>積分值</returns> |
21 |
public static double TrapezoidalIntegrate( double a, double b) |
23 |
return ((b - a) / 2) * (Math.Sin(a) / a + Math.Sin(b) / b); |
28 |
/// 積分公式為:累加((xi - xi-1) / 2) * [f(xi) + f(xi-1)] (i=1,2,...,n) |
30 |
/// <param name="a">積分下限</param> |
31 |
/// <param name="b">積分上限</param> |
32 |
/// <param name="n">分段數(shù)量</param> |
33 |
/// <returns>積分值</returns> |
34 |
public static double ComplexTrapezoidalIntegrate( double a, double b, int n) |
37 |
for ( int i = 0; i < n; i++) |
39 |
double xa = a + i * (b - a) / n; |
40 |
double xb = xa + (b - a) / n; |
42 |
result += ((xb - xa) / 2) * (Math.Sin(xa) / xa + Math.Sin(xb) / xb); |
50 |
/// 積分公式為:((b - a) / 6) * [f(a) + 4 * f((a + b) / 2) + f(b)] |
52 |
/// <param name="a">積分下限</param> |
53 |
/// <param name="b">積分上限</param> |
54 |
/// <returns>積分值</returns> |
55 |
public static double SinpsonIntegrate( double a, double b) |
57 |
return ((b - a) / 6) * (Math.Sin(a) / a + 4 * (Math.Sin(a + b) / (2 * (a + b))) + Math.Sin(b) / b); |
62 |
/// 積分公式為:累加(h / 3) * [f(x2i-2) + 4*(f(x2i-1)) + f(x2i)] (i=1,2,...,n/2 h = (b - a) / n) |
64 |
/// <param name="a">積分下限</param> |
65 |
/// <param name="b">積分上限</param> |
66 |
/// <param name="n">分段數(shù)量(必須為偶數(shù))</param> |
67 |
/// <returns>積分值</returns> |
68 |
public static double ComplexSinpsonIntegrate( double a, double b, int n) |
71 |
for ( int i = 0; i < n / 2 - 1; i++) |
73 |
double xa = a + 2 * i * (b - a) / n; |
74 |
double xb = xa + (b - a) / n; |
75 |
double xc = xb + (b - a) / n; |
76 |
result += ((b - a) / (3 * n) * (Math.Sin(xa) / xa + 4 * (Math.Sin(xb) / xb) + Math.Sin(xc) / xc)); |
2、Monte-Carlo積分法
我們知道,求定積分的直觀意義就是求面積,所以,用Monte-Carlo求積分的原理就是通過模擬統(tǒng)計方法求解面積。即通過向特定區(qū)域隨機產生大量點,
然后統(tǒng)計點落在函數(shù)區(qū)域內的頻率,以此頻率估計面積,從而得到積分值。下面給出Monte-Carlo求取積分的算法程序。
02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
06 |
namespace MonteCarlo.Integration |
10 |
/// 被積函數(shù)為 f(x) = (sin x)/x |
12 |
public class MonteCarloIntegrator |
15 |
/// 用Monte-Carlo法求解積分值 |
17 |
/// <param name="a">積分下限</param> |
18 |
/// <param name="b">積分上限</param> |
19 |
/// <param name="N">模擬次數(shù)</param> |
20 |
/// <returns>積分值</returns> |
21 |
public static double MonteCarloIntegrate( int a, int b, int N) |
23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
24 |
int positivePointCount = 0; |
25 |
int negativePointCount = 0; |
28 |
for ( int i = 0; i < N; i++) |
30 |
double xCoordinate = random.NextDouble(); |
31 |
double yCoordinate = random.NextDouble(); |
32 |
xCoordinate = a + (b - a) * xCoordinate; |
34 |
if (Math.Sin(xCoordinate) / xCoordinate >= yCoordinate) |
41 |
for ( int i = 0; i < N; i++) |
43 |
double xCoordinate = random.NextDouble(); |
44 |
double yCoordinate = random.NextDouble(); |
45 |
xCoordinate = a + (b - a) * xCoordinate; |
46 |
yCoordinate = -1 * yCoordinate; |
47 |
if (Math.Sin(xCoordinate) / xCoordinate <= yCoordinate) |
53 |
double positiveFrequency = ( double )positivePointCount / ( double )N; |
54 |
double negativeFrequency = ( double )negativePointCount / ( double )N; |
56 |
return (positiveFrequency - negativeFrequency) * ( double )(b - a); |
3、積分法的測試與比較
下面對各種積分方法進行測試,對sinx/x在[1,2]區(qū)間上進行定積分。其中,我們分別對復化梯形和復化Sinpson法則做分段為
10,10000,和10000000的積分測試。另外,對Monte-Carlo法也投點數(shù)也分為10,10000,和10000000。測試結果如
下:
圖3、積分法測試結果
為了分析偏差,我們必須給出一個精確值。但是現(xiàn)在我手頭沒有這個積分的精確值,不過1000萬次的梯形法則和Sinpson法則已經精確度很高了,所以這里就以0.65932985作為基本,進行誤差分析。下面給出分析結果:
表1、積分方法實驗結果
首先看時間效率。當頻度較低時,各種方法沒有太多差別,但在1000萬級別上復化梯形和復化Sinpson相差不大,而Monte-Carlo算法的效率快一倍。
而從準確率分析,當頻度較低時,幾種方法的誤差都很大,而隨著頻度提高,插值法要遠遠優(yōu)于Monte-Carlo算法,特別在1000萬級別
時,Monte-Carlo法的相對誤差是插值法的的近萬倍??傮w來說,在數(shù)值積分方面,Monte-Carlo方法效率高,但準確率不如插值法。
應用實例二:在O(n)復雜度內判定主元素
這次,我們看一個判定問題。問題是這樣的:在一個長度為n的數(shù)組中,如果有超過[n/2]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值,那么具有這個值的元素叫做數(shù)組的主元素。現(xiàn)在要求給出一種算法,在O(n)時間內判定給定數(shù)組是否存在主元素。
如果采用確定性算法,由于最壞情況下要搜索n/2次,而每次要比較的次數(shù)為O(n)量級,這樣,算法的復雜度就是O(n^2),不可能在O(n)時間內完
成。所以我們只好換一種思路:不是要一個一定正確的結果,而只需要結果在很大概率上正確就行。我們可以這樣做:
圖4、Monte-Carlo法判定主元素
上述算法,就是用Monte-Carlo思想求解主元素判定問題的過程。由于閾值N是一個給定的常數(shù),不隨規(guī)模變化而變化,所以這個算法的時間復雜度為
O(n),符合題設要求。但這個算法給出的解并不是100%正確的,正確率和N有關。N設得過大,影響效率,N太小,正確率太低,那么到底N設多大合適
呢。這就要對算法進行概率分析。
首先,這個算法是一致且偏真的,證明很簡單,這里從略。所以,如果數(shù)組中不存在主元素,則結果一定正確,而如果存在,調用一次得到正確結果的概率不低于
1/2。由于偏真,在N次調用中只要返回一次True,就可以認為得到正確結果,所以,調用N此得到正確結果的概率不低于1 –
(1/2)^N,可以看到,隨著N的增大,這個概率增加很快,只要調用10次,正確率就可以達到99.9%,重要的是,這個正確率和規(guī)模無關,即使數(shù)組的
元素有1千萬億,只需調用10次,正確率依然是99.9%,這就體現(xiàn)出在數(shù)組很大時,Monte-Carlo方法的優(yōu)勢。
下面是使用Monte-Carlo算法進行主元素測試的C#程序示例。
02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
06 |
namespace MonteCarlo.Detection |
08 |
public class PrincipalElementDetector |
11 |
/// 使用Monte-Carlo發(fā)探測主元素 |
13 |
/// <param name="elements">所有元素</param> |
14 |
/// <param name="N">閾值</param> |
15 |
/// <returns>是否存在主元素</returns> |
16 |
public static bool DetectPrincipalElement(IList< int > elements, int N) |
18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
20 |
for ( int i = 0; i <= N; i++) |
22 |
int index = random.Next(0, elements.Count - 1); |
23 |
int element = elements[index]; |
25 |
for ( int j = 0; j < elements.Count; j++) |
27 |
if (element == elements[j]) |
32 |
if (count >= elements.Count / 2) |
程序很簡單,不做贅述。下面測試這個算法。我們分別將閾值設為1、3、10,并且在每個閾值下測試100次,看看這個算法的準確率如何。測試數(shù)組是[
4, 5, 8, 1, 8, 4, 9, 2, 2, 2, 2, 2, 5, 7, 8, 2, 2, 2, 2, 2, 1, 0, 9, 2,
2, 2, 2, 2, 2, 2, 2, 2, 1, 1, 4, 7, 8, 2, 2, 2, 2, 2, 0, 1, 2, 2, 2, 2, 2
],其中存在主元素2。下面是測試結果:
圖5、Monte-Carlo算法判定主元素實驗結果
測試數(shù)組有49個元素,主元素2有29個,比率為59%。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即使閾值為1,正確率也高達84%,而僅僅為3的閾值就使正確率升高到
98%,閾值為10時,100次測試全部正確。雖然理論上來說,閾值為10時有0.41^10=0.013%的概率給出錯誤判斷,但是筆者多次試驗,還沒
有在閾值為10時得到錯誤結果。所以,Monte-Carlo方法求解判定問題,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不錯的方法。
另外一個與判定主元素類似的應用是素數(shù)判定問題,我們知道,對于尋找上百位的大素數(shù),完全測試在時間效率上時不允許的。于是,結合費馬小定理使用Monte-Carlo法進行素數(shù)判定,是廣泛使用的方法。具體這里不再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相關資料。
應用實例三:分布未知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模擬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Monte-Carlo算法的第三種應用:模擬。在這種應用中,不再是用Monte-Carlo算法求解問題,而是用來模擬難以解析描述的東西。問題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是實驗室一個師兄在開發(fā)Six
Sigma軟件開發(fā)過程管理工具時遇到的一個實際需求,最終Y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將被用來計算分位點,從而進行過程控制。其中X可能是正態(tài)分布(高斯分布)、
泊松分布、均勻分布或指數(shù)分布等。將多個不同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相加,得到的Y的分布式很難解析表示出來的,但如果是為了計算分位點,我們可以采取這樣一
個策略:對于每一個X,產生若干符合其分布的點,帶入公式就得到若干符合Y分布的點,然后分段計算頻率,從而模擬出Y的分布,這些模擬點也可以用于分位點
計算。這就是Monte-Carlo模擬的思想。
下面我們實現(xiàn)這個算法,這里的X我們僅給出最常用的正態(tài)分布,如果要實現(xiàn)其他分布,只要編寫相應的隨機點發(fā)生器就可以了。由于C#中只能產生符合均勻分布
的隨機數(shù),所以我們需要一種算法,將均勻分布的隨機數(shù)轉為正態(tài)分布隨機數(shù)。這種算法很多,Marc
Brysbaert在1991年發(fā)表的《Algorithms for randomnes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
tutorial》一文中,共總結了5種將均勻分布隨機數(shù)轉為正態(tài)分布的隨機數(shù)的算法,這里筆者用到的是Knuth在1981年提出的一種算法。這個算法
是將符合u(0,1)均勻分布的隨機點轉換為符合N(0,1)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隨機點p,由概率知識可知,要轉為符合N(e,v)的一般正態(tài)分布,只需進行
p*v+e即可。下面是這個算法:
下面是根據(jù)這個算法,使用C#編寫的正態(tài)分布隨機點發(fā)生器:
02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
06 |
namespace MonteCarlo.DistributingSimulation |
08 |
public class NormalDistributingGenerator |
11 |
/// 產生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隨機數(shù) |
12 |
/// 正態(tài)分布的期望為expectation,方差為variance |
14 |
/// <param name="expectation">期望</param> |
15 |
/// <param name="variance">方差</param> |
16 |
/// <param name="N">產生的數(shù)量</param> |
17 |
/// <returns>隨機數(shù)序列</returns> |
18 |
public static IList< double > GenerateNDRNumber( double expectation, double variance, int N) |
20 |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
21 |
IList< double > randomList = new List< double >(); |
22 |
for ( int i = 0; i < N; i++) |
24 |
double u1, u2, v, z, a; |
27 |
u1 = random.NextDouble(); |
28 |
u2 = random.NextDouble(); |
29 |
v = 0.8578 * (2 * u2 - 1); |
31 |
a = 0.25 * Math.Exp(2); |
38 |
} while (a > 0.295 / u1 + 0.35 || a > -Math.Log(u1, Math.E)); |
40 |
randomList.Add(z * Math.Sqrt(variance) + expectation); |
接著是利用這個正態(tài)分布發(fā)生器獲得X的隨機值,并計算出Y的隨機值的代碼。也就是Y的隨機點發(fā)生器:
02 |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
06 |
namespace MonteCarlo.DistributingSimulation |
08 |
public class DistributingSimulator |
11 |
/// 模擬多個正態(tài)分布之和的分布情況,產生符合復合分布的隨機點 |
12 |
/// y = a0 + a1*N(e1,v1) + ... + an*N(en,vn) |
13 |
/// N(e,v)表示期望為e,方差為v的正態(tài)分布 |
15 |
/// <param name="a">常數(shù)列</param> |
16 |
/// <param name="e">期望列</param> |
17 |
/// <param name="v">方差列</param> |
18 |
/// <param name="N">產生模擬點的個數(shù)</param> |
19 |
/// <returns>模擬點序列</returns> |
20 |
public static IList< double > Simulate(IList< double > a,IList< double > e,IList< double > v, int N) |
22 |
IList< double > result = new List< double >(); |
23 |
IList<IList< double >> randomLists = new List<IList< double >>(); |
24 |
int count = a.Count - 1; |
27 |
for ( int i = 1; i <= count; i++) |
29 |
randomLists.Add(NormalDistributingGenerator.GenerateNDRNumber(e[i], v[i], N)); |
33 |
for ( int j = 0; j < N; j++) |
36 |
for ( int k = 1; k <= count; k++) |
38 |
y += a[k] * randomLists[k - 1][j]; |
這樣,我們就可以產生任意多個符合Y分布的隨機點,從而借此模擬Y的概率密度分布。
接著,我們測試一下這個模擬程序的效果,首先我們將初始值設為僅有一個符合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X,這樣Y=X,我們看看直接模擬一個標準正態(tài)分布的效果。這里,我們產生100萬個隨機點。
圖6、使用Monte-Carlo算法模擬標準正態(tài)分布
可以看到,模擬效果基本令人滿意。接下來,我們實際應用這個程序模擬一個分布未知的Y,其中Y = 15 + 2*N(2,8) + 5*N(-10,9) + 7*N(0,0.5)。模擬結果如下:
圖7、使用Monte-Carlo算法模擬未知分布
有了符合Y分布的大量隨機點以及頻率統(tǒng)計,就可以隨心所欲繪出分布模擬圖,并進行分位點計算。這樣就用Monte-Carlo算法解決了本節(jié)開頭提到的問題。
總結
本文首先通過一個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計算的例子直觀介紹了Monte-Carlo算法,然后給出了Monte-Carlo算法在應用過程中需要了解的數(shù)理基礎。然后大篇幅介紹了三個應用:計算、判定和模擬。
總體來說,當需要求解的問題依賴概率時,Monte-Carlo方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這個算法畢竟不是確定性算法,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冒一定“風險”,
這就要求不能濫用這個算法,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其準確率或正確率進行數(shù)理分析,合理設計實驗,從而得到良好的結果,并將風險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圍內。
其實,不確定性算法不只Monte-Carlo一種,Sherwood算法、Las Vegas算法和遺傳算法等也是經典的不確定算法。在很多問題上,不確定性算法具有很好大的應用價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1] 孫海燕,周夢等 著,應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8
[2] 盛驟,謝式千,潘承毅 著,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 David Kincaid,WardCheney 著,王國榮等 譯,數(shù)值分析(原書第三版)。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9
[4] Thomas H. Cormen等 著,算法導論(第二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5] 王曉東 著,計算機算法設計與分析。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1.1
[6] Marc Brysbaert,Algorithms for randomnes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 tutorial。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1991, 23 (1) 45-60
[7] Patrick Smacchia 著,施凡等 譯,C#和.NET2.0 平臺、語言與框架。2008.1
[8] Google。www.google.com
[9] Wikipedia。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