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武三部六病之四脈定治秘要
脈診是中醫(yī)。四診”之一,獨具特色,歷來為醫(yī)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賴。脈象是人體的一個報警窗口,通過對脈象的觀察判斷,對于健康預測,疾病診治都有很高的價值。歷代醫(yī)家都十分重視對脈象的研究及其應用,并總結編撰了大量的脈學論說和專著。各家對脈的分類盡管有所不同,但大體上可分為二十八脈之多,臨床上多主張脈證相參,雖也有“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之說,但無具體指征。名老中醫(yī)劉紹武主任醫(yī)師,深入研究古典醫(yī)論,旁觸諸醫(yī)百家,在運用傳統(tǒng)脈診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了溢、聚、澀和弦長四脈定治的經驗,廣而用之,簡便效奇?,F(xiàn)就筆者隨師學習領悟,拙論探秘,略而述之。
1、溢脈 亦稱上魚際脈。切脈時,凡寸口脈超越腕橫紋,甚或直達魚際者,故名。輕則按之微微跳動,重則突出皮膚,可見跳動,更甚者如蚯蚓一團,盤臥于魚際之上。古代醫(yī)家對此脈已有論述:有的認為“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1],有的認為“肝脈弦,出寸口,上魚際,非藥所能治也“,[2]有的認為“此是七情為患,而非有邪之脈也” [3],有的則認為“脈同病異,不可一例論也”。 [4]縱觀其說,多認為上魚脈為情志所致之陰陽失調,病異而脈同,是肝陽上亢之征候,此與我們臨床觀察相符合。凡具有溢脈的病人,多為外向性格,常見心煩易怒、頭痛頭暈、步寐多夢、惡夢尤多、心慌耳鳴、口苦咽干、記憶減退等,其證多在上焦。此脈癥與現(xiàn)代醫(yī)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侯相似,且以亢奮型見著。多見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癔病,精神分裂癥和高血壓病等。 2、聚脈 3、弦長脈 4、澀脈 二、四脈的主方及組成 劉氏以上四脈,都自擬了一個相應的方劑,以脈定證,選方定治。 1、溢脈主方調神湯 柴胡l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蘇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l0克,大棗10枝,石膏30克,牡蠣30克,桂枝l0克,大黃10克,車前子30克。 本方由《傷寒論》中的柴胡龍骨牡蠣揚化裁而來。前七味是小柴胡湯的變方,即以蘇子易半夏,降氣而無辛燥之弊;川椒代生姜,溫中而不傷陰,使方劑性平,以利久服。這是劉氏協(xié)調療法中慣用的主方,協(xié)調整體,調解陰陽。調神湯共l2昧藥,由四對矛盾,八個矛盾面組成。其中寒有生石膏、黃芩,熱有桂枝、川椒;補有黨參、大棗,瀉有大黃、車前子;升有柴胡,降有蘇子;散有柴胡,斂有牡蠣。由于寒熱、補瀉、升降、散斂共用,使全方成為一個雙向調控的性質,不僅利于久服,而且具有調節(jié)陰陽,使失調得以調整之良效。 2、聚脈主方調胃湯 本方系由《傷寒論》中的大柴胡湯加減而成。即由小柴胡湯變方加川楝子30克、五靈脂15克、陳皮 30克、白芍30克、大黃10克而成。方中小柴胡湯協(xié)調整體,平復陰陽;陳皮、白芍取枳實芍藥散之意,平肝緩急,治心下滿痛;川楝子取金鈴子散之意,理氣止痛;五靈脂取失笑散之意,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溫通止痛之功。 3、弦長脈主方調脯湯 本方是在調胃湯的基礎上去靈脂加小茴香而成。其中川辣子和小茴香(15克),乃取三核二香湯之意,寒熱并用,疏肝理睥,溫中散寒,使寒熱得化;配大黃使腸胃濕積得以蕩滌而除,推昧生新。 4.澀脈主方調心湯 本方乃由小柴胡變方合百合烏藥湯、生脈散加味而成。方中小柴胡湯協(xié)調整體,宣通氣機,和解陰陽。生脈散(黨參30克、麥冬10克、五味子l5克)強心健腦;丹參30克、郁金15克活血化瘀,疏肝益氣;百合30克、烏藥10克和瓜蔞30克,寬胸宣肺,行氣止痛;生牡蠣安神定悸。 三、四脈復合的治療 四種脈象可以單獨出現(xiàn),也可以是二種、三種或四種脈象同時出現(xiàn),四脈共可演變出15種脈癥:溢脈,屬于陽亢型;聚脈,屬于肝郁型;弦長脈,屬于脾虛型;澀脈,屬于氣血虛型;溢聚復合脈,屬于陰亢氣郁型;溢弦脈,屬于肝亢脾虛型;溢澀脈,屬于陽亢血虛型;聚弦脈,屬于肝胃不合型;聚澀脈,屬于肝郁血虛型;弦澀脈,屬于心脾兩虛型;溢聚澀脈,屬于陰陽中樞失調型;溢聚弦脈,屬于陽亢肝郁脾虛型;聚澀弦脈,屬于氣滯血虛脾濕型;溢澀弦脈,屬于陽亢心脾兩虛型;溢聚澀弦脈,屬于紊亂多病型。臨床上對于這15種脈癥,治療的原則是:單脈單方,復脈合方。如溢澀脈者,處以調神湯合調心湯;聚澀弦長脈者,處以調神湯合調心湯,再含調腸湯。凡合方通常就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新方劑,或日調神心湯,調神心腸湯等等。合方用藥的原則是,凡重復藥味者,只取一方之量,而不是諸方藥量相加。 四、四脈并病兼證的治療 臨床上除四脈的15種癥侯群之外,往往并有其他病或兼有其他證,這樣情況就復雜了,但在劉氏的“三部六病”辨證治療系統(tǒng)中,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 1、舍證從脈 若四脈與六病(表陽病、表陰病、中陽病、中陰病、里陽病、里陰病)同現(xiàn),當以先治六病,舍脈從病;若無大寒、大熱、大虛、大實的“六病”同現(xiàn),則皆可舍證從脈,以脈定證。 2、脈病同方 3、脈病并見 4、脈證相兼 五、四脈驗案的體會 劉氏的四脈定治,尚有許多技巧以及用藥的經驗,限于篇幅不能盡述?,F(xiàn)僅收驗案中的一些經驗剖秘如下: 1、以脈求證,多有神驗 2、以脈定治,常有奇效 3.以脈予測,有益保健
參考文獻 [1]《難經·第二難》 [2]清·吳道遠《女科切要·調經門》 [3]清·周學?!睹}義簡摩·二十八脈輯說》 [4]清·馮兆張《錦囊秘錄·脈訣》 [5]《素問·脈要精微論》 [6]清·葉霖《脈說》 [7]晉·王叔和《脈經·脈形狀指下秘訣》 [8]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9]元·戴啟宗《脈訣刊誤》 [10]明·李時珍《瀕湖脈學》 |
|
來自: tu8tu > 《中醫(yī)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