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倍壳罢n堂中“自由式”、“預設式”的“假對話”居多。如何克服這種現(xiàn)象開展有效的閱讀對話,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從營造對話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對話;抓住契機,維系對話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通過一系列的策略,由外而內陸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從而達到綻放生命靈性的精彩對話課堂。 [關鍵字] 閱讀對話 有效 引導 策略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對話是基于師生間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場上,以語言等符號為中介進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學習的教學方式。它既有言語上的你問我答,更有知識、思想、情感、經驗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相互交流、溝通和理解。 目前課堂中“自由式”“預設式”的假對話占據(jù)課堂?!澳阕x懂了什么?”看似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其實質是無主題、自由化的對話。對話內容、過程、結果由教師掌控,學生對文本理解與感悟仍停留在淺層次水平。有的課堂對話,教師圍繞某一話題拼命引著學生走向預設的“感悟”,“啟發(fā)”少數(shù)尖子生回答預設的答案,獲得教師既定的答案。這樣的閱讀對話,多數(shù)中下學生成了課堂遺忘的角落,成了對話的旁觀者,個別學生成了教師思想和教參、標準答案的代言人,背離了“對話的主體是每一位學生”的對話原則。 有效的閱讀對話是在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中,以語言為依托,在學生已有的水平下,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思想、情感、內涵等內容作出的多方面、多層面的自主理解與感悟。 如何在課堂中實現(xiàn)有效的閱讀對話,充分彰顯學生的生命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談幾點策略: 一、搭建平臺,營造對話的氛圍 心理學家分析:當一個人處于壓抑的氛圍時,他的生理機能將大大弱化,思維、語言、表情等都會呈現(xiàn)一種僵化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教師應積極營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識,致力于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教學對話氛圍。 1、平等、民主,營造對話氛圍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思維活躍的兩個條件是自由、安全”。課堂中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設法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學習伙伴”努力營造師生民主、平等的對話環(huán)境。學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無束縛的前提下,才會把教師作為交流伙伴暢所欲言。師生間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心靈、價值平等,使課堂成為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對話平臺。 2、傾聽、表達,引入課堂機制 個體的差異性致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個側面,一個點,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領悟。傾聽時,不同的對話者將各自的 “視角”打開,將其所含的內容與同伴的“視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學生借助別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風景”。只有學會傾聽,才能更好地表達。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建立傾聽與表達的機制。1、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發(fā)言。2、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個性觀點、看法表達完整。3、教會學生耐心地傾聽同伴的意見。4、在傾聽中認真思考,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觀點。 3、公平對待,尊重生命差異 學生生命本身的差異性造成課堂上對某一問題認識的程度,反映的快慢,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異。閱讀對話中不管生命體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對個體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們教師都應公平對待每一個生命體,盡可能讓每一個對話者機會均等,珍視課堂中生命意識的“真本性”和“真?zhèn)€性”。既要請上舉手的學生,又要照顧到不太愛舉手的學生,切莫讓遺忘的個體在課堂中“誕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發(fā)對話 閱讀教學是文、師、生多角度、多層面對話過程,教師通過多種渠道,創(chuàng)設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激發(fā)他們對話的欲望和熱情。 1、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激發(fā)興趣,引發(fā)學生走進文本對話 小學生言語發(fā)展比較稚嫩,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結合課文的內容,借助圖片、音樂、謎語、詩歌等媒體,巧妙地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逼真的課文情境,激發(fā)學生想說的欲望,引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 如教學《西沙漁人》,平原區(qū)的孩子對西沙群島及漁人了解甚少,空間距離又大,對話無從談起。教師找了漁人捕捉鯊魚的錄像。學生一看到心驚膽戰(zhàn)的鯊魚和漁人捕捉鯊魚的情景,各個躍躍欲試,表達的欲望就強烈了。這樣,抽象化的文本主題就在錄像中形象化。學生思維由此展開,課堂對話自然充滿了活力。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產生矛盾,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 閱讀的真正意義在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而作者的思想情感,通常用文本形式,以一定的語言符號呈現(xiàn)給大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內心深處強烈的探究欲望,借助語言的精妙,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激活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頭腦中固有的認知與教師的問題間產生矛盾沖突,激發(fā)爭辯意識,激起學生進入文本,進行思想、情感等心靈的溝通與交融,進一步對話。 如《可愛的小蜜蜂》當學到“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有多么高尚?。 币痪鋾r,我故意問學生:“作者既說蜜蜂是‘渺小’的,又說蜜蜂是‘高尚’的,豈不是矛盾了嗎?”思維上的認知沖突,極力使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與文本對話。 生1:我覺得不矛盾。這里的渺小指蜜蜂身體很小。 生2:我也認為不矛盾,這里的渺小不僅指它身體小,還指它生命短暫。文中說“最多只能活六個月?!?/span> 生3:這里的高尚指蜜蜂很勤勞,一心為別人服務。 生4: 高尚是指蜜蜂無私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從來也不計較別人給它什么。文中還說‘死也死在外邊’,從來不連累人。 生5:是的。這里是不矛盾的。渺小指身體小,生命短暫;而高尚是說它默默奉獻自己一生的精神品質很崇高,很偉大。 生6:蜜蜂其實象征了我們勤勞,默默工作的人。 …… 像這里,學生有了問題情境,閱讀期待激活了,進而通過自己的語言符號對文本叩問、質疑、充實、延伸,在與作者的溝通、交流、碰撞中,豐富自己在知識、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內存”,自然生成新的蜜蜂之人生精神境界。這樣的對話真正凸顯了“真主體”。 3、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體驗感悟,加深學生與文本對話。 教育家皮亞杰說:“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向前發(fā)展?!苯處熢诮虒W中與其繁瑣地分析,不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在實踐中操作、體會,加深學生與文本對話,有所得,有所悟。如“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看似是簡單的匯報學習結果,其實質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精彩對話。如《田忌賽馬》,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效果好。“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本身包含創(chuàng)新的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意識?!闭n堂中,善于抓住孩子的表演天賦,尋找課文中的表演點,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表演融入對教材的感悟和再創(chuàng)造,引發(fā)對話。 三、抓住契機,適時開拓,維系對話 課堂中,對話無處不在,提升對話質量關鍵是教師抓住對話契機,引導學生不斷開拓對話真度、深度、廣度和效度,維持對話,讓課堂“對話”展現(xiàn)生命的精彩。 1、緊扣疑點,適當點撥,實現(xiàn)對話的真度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鎸嵉恼n堂對話從學生質疑、尋疑、解疑開始。課堂上教師應適時抓住學生學習中即時生成的疑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體味語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課堂對話的真實度,彰顯生命的主體意識。 如《李時珍》一課學習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親遇到個疑難病癥,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張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癥良方。從此以后,父親同意他學醫(yī)了?!睂W到此,有學生問:“為什么李時珍知道良方還要輕聲地對父親說?”于是,我抓住學生的質疑,引導所有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同伴對話。 請看課堂片段: 生1:我認為李時珍怕給父親丟臉。在當時父親已小有名氣,而那天卻遇到了雜癥。他怕說響了父親不開心,影響他的地位。 生2:我覺得李時珍“輕聲”說,只是想幫父親的忙,不想表現(xiàn)他的本領比父親強。因李時珍的良方是他“偷學”來的,只能輕輕地說。如果大聲說,萬一說錯了怎么辦?況且父親還不同意他學醫(yī),令父親不開心。 師:(追問)你怎么說“是他偷學來的”? 生3:因上文說“那時侯,行醫(yī)是受人鄙視的。李時珍的父親不讓兒子再當醫(yī)生。但是李時珍卻偷偷留心學習父親的本領,還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 生5:李時珍也不想讓人們現(xiàn)在就看不起他,其實他也想當醫(yī)生。 生6:因為李時珍如果“大聲”說話,會影響旁邊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靜,如果聲音很大,受了刺激會更糟糕。 生7:我也這樣認為,況且這病人還是疑難雜癥,病人心情本來就糟,如果他還大聲說,或許不但惹父親生氣,還令病人心情郁悶煩躁。他心里一直替別人著想的呀! …… 這里,教師抓住了學生疑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與同伴對話,從而使學生思維和語言一直處于積極的對話中,并通過不同角度的再讀、再解,思維從疑點中解放出來,把學生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對話提升了真實性。 2、巧抓淺點,引導感悟,開掘對話的深度 學生解讀文本因生活、閱歷、知識的有限,其閱讀對話質量有時肯定與文本真正含義有所差距。此時教師應持著“珍視孩子內心獨特感受”的原則,及時抓住學生理解上的淺點,適當引導感悟,讓學生的感悟從“淺層次”向“深層次”發(fā)展,提高語文能力,開掘對話的深度。 如一位教師教學《雨點兒》,這樣引導: 師:小雨點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使花更紅了,草更綠了。大雨點去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使這個地方長出了花草,你更喜歡誰? 生:我喜歡大雨點,因為它到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不怕苦。 生:我喜歡小雨點,因為小雨點能使花紅,草綠。 生:我都喜歡,因為他們都很可愛。 師:我也想說說。我喜歡大雨點。我要是大雨點,就去沙漠,因為那里更需要水,可以讓沙漠長出紅的花、綠的草,讓世界變得更美麗。你們呢? 生:我是大雨點,我就去撒哈拉沙漠,那里更需要水。 生:我是大雨點,我就去南方,因為南方熱,更需要水。 師:我知道了,如果我們是雨點,就會去—— 生:(齊)最需要水的地方。 這里,教師在學生未能真正體味雨點的最深含義時,并沒有用教師定論或灌輸?shù)确绞綇娂咏o一年級的小朋友,而是在與學生平等的對話中,不但讓學生領悟雨點深層次的作用,還使學生明白了雨點的實際價值。這樣的課堂對話深度開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提高了。 3、善捕難點 聯(lián)系生活,拓寬對話的廣度 “生活即教育?!遍喿x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閱讀中的難點,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喚起他們的生活記憶儲備,幫助提煉生活經驗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為“有意識”的比較系統(tǒng)的生活經驗積累,從而將閱讀對話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課本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不斷建構更深、更廣的對話體系。 如教學《可愛的小蜜蜂》一課,學生提出:“蜜蜂明明在為人類釀蜜,可課文卻說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這時教師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蜜蜂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處?”因為架設了問題與生活的橋梁,思維在已有生活經驗積累基礎上綻放,精彩對話展開。有的說,蜂蜜可治療便秘,還可消炎止痛;小孩子的藥里添加蜂蜜,所以還可入藥;有的說,喝蜂蜜可強身健體;有的說,蜂蜜可增加家庭財富,帶來幸福;還有的說,喝蜂蜜是解除酒后頭痛的好方法…… 因為對話源自于學生生活,所以雖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但經教師的點撥,學生不但認識了蜂蜜的用處,還清楚理解了文中說“蜜蜂釀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義,對話也自然提升了廣度。 4、珍視個性,遵從文本,提升對話的效度 “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遍喿x教學完全應當給學生多元解讀、自主發(fā)現(xiàn)文本涵義的空間,鼓勵學生有個性地閱讀,讓學生對文本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動態(tài)的建構文本意義。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常會看到學生在多元解讀中,個性化追求自己獨特地理解而置文本價值取向于不顧,甚至有時扭曲了文本本身的價值取向。此時,教師應珍視學生個性,正確把握文本價值,合理引導,使學生與文本對話走向“同一線”,提升閱讀對話的質量。 如學《太陽》,研讀課文暢談體會時,有幾個學生根據(jù)不同生活體驗,對文中的知識強調太陽的優(yōu)點提出異議。 生:“太陽有很多害人之處。如,夏天的太陽光太強烈了,人曬了太陽可能會中暑……” 生:“我在電視里看到太陽的黑子很壞,有些自然災害是它害的?!?/span> 生:“太陽光里有紫外線,夏天的太陽光照射下來,有時會曬傷人的皮膚,甚至會得皮膚癌……” 生:“夏天,葡萄園的農民用大棚把葡萄樹等擋起來,說明強烈的陽光對葡萄等瓜果生長不利……” 這些直接或間接的生活感受,雖然有些認識不全面,但確是學生個性化的體驗,非??少F。但對于文本價值(太陽的重要性)背道而馳。于是教師這樣引導: “看來太陽的確也給人們帶來一些不利的方面,但你們說說看,沒有太陽行不行呢?”頓時,學生議論紛紛,從太陽的弊端又走向了太陽的有利方面。 這樣的引導對話,學生腦海中對太陽的定位更全面了,這既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遵從了文本價值,可謂精彩紛呈。 總之,語文課中的“閱讀對話”是教師、文本、學生三者間進行的平行交談、平行溝通、真誠互動的教學方式,是生命靈性融合、理解、豐富、展現(xiàn)的一種美好境界。教學中,教師若能有機地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借助情境,引發(fā)學生對話;同時抓住對話中即時生成的疑點、淺點、難點,尊重個性,不斷開拓,維系對話,“閱讀對話” 必將從“自由式”、“預設式”走向有效化,真正提升對話質量,綻放生命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3] 汪燕宏《閱讀教學對話論》 互聯(lián)網(wǎng) [4] 李鎮(zhèn)西《對話:平等中的引導》《人民教育》2004年第3~4期 [5] 洪劬頡《對話教學的誤區(qū)分析》蘇州中學網(wǎng)校網(wǎng)站 [6] 方智范《語文教師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 《人民教育》2004 年第21期 [7] 劉徽 李沖鋒《警惕語文教學中的“假對話”》 《教學月刊》2004年第6期 |